第八百四十一章:羅馬和平會議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瘋藝炯龍字數:3218更新時間:24/06/27 00:26:24
眼看着德國和波蘭即將爆發邊境危機,法國人再也坐不住了。
1935年8月3日,法國外交部長親自前往柏林,向德國政府提出了舉行和平會議的請求。
同時,法國駐意大利外交大使也聯繫了意大利政府,倡議這次事件的雙方應該在會議桌上坐下來和平的談判,而不是動用人們都不想看到的武力方式,用流血的代價來換取最終的結果。
因爲還沒有到約定的進攻時間,德國和意大利也打算看看法國人到底是怎麼抉擇的,於是同意了法國人的和談請求。
至於波蘭,面對着法國和奧地利的要求,波蘭人也根本不可能無視。
如果因爲無視法國和奧地利的要求從而喪失了歐洲列強的支持,波蘭單獨面對德國,勝算其實並不大。
波蘭政府縱使有再大的野心,也不可能因爲自己的野心而喪失理智。經過慎重的考慮,波蘭人也同意坐在談判桌上和平的解決問題。
不過,在談判舉行的地點上,幾個國家都有着不同的意見。
作爲和談的發起者,法國人想將和談的舉辦地點放在巴黎。巴黎不僅是法國人的大本營,同樣距離爭端的地方比較遠,算是比較適合的地點之一。
但德國和波蘭全部拒絕了法國人的要求。波蘭人要求將和談的地點放在波蘭,尊重波蘭對現有國土的主權。
而德國,他們並沒有要求將和談的地點放在德國的城市,而是要求將和談的地點放在自己盟友的首都,意大利的羅馬。
在和談的地點上,法國人也不願意進行過多的僵持。最終,和談的地點被確定在了意大利的羅馬,參與者有德國,意大利,法國,奧地利帝國和波蘭。
在英國人無暇他顧的時候,法德意奧四個國家,就是目前歐洲國家中最有實力和影響力的列強。
因此,這次羅馬和平會議也吸引了大量歐洲人的關注。如果和平會議能夠妥善解決近段時間內歐洲的矛盾,對所有歐洲人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情。
1935年8月17日,羅馬和平會議正式在意大利的首都羅馬舉行。
這次會議的規格比較高,雙方參與會議的人選都是各國的主要領導人物。
法國出席這次會議的是新任總理皮埃爾·賴伐爾。自上一次法國總統和總理之間的矛盾爆發之後,阿爾貝總統就罷免了愛德華總理的職務,由皮埃爾·賴伐爾重新擔任法國總理。
皮埃爾·賴伐爾對於法國內閣來說也並不陌生。早在一戰時期,皮埃爾·賴伐爾就在法國國會任職,並且在最近幾年多次擔任過法國內閣成員。
在法國內閣中,皮埃爾·賴伐爾算是和阿爾貝總統思想理念比較接近的官員。在真實的歷史中,皮埃爾·賴伐爾不僅支持過貝當元帥上臺,還出席了維希法國的總理職位。
從這方面也能看出皮埃爾·賴伐爾是一個堅定的主和派,甚至對於國家榮譽感和民族利益沒有太多的認同。
法國派出這麼一位堅定的主和派參加會議,也證明了法國人在這次會議中的態度,那就是用一定的代價來換取長時間的和平。
除了法國之外,其他的幾個國家所派出的參與會議的成員,也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德國方面,首相親自出席,已經證明德國的態度。意大利方面同樣也是由墨索里尼出席這次會議,和德國方面還是有着很高的默契的。
奧地利帝國方面,參加會議的是帝國的皇儲奧托。
畢竟其他國家都派出了主要領導人參與,奧地利帝國在不出動首相的前提下,能夠對得上這些人身份的,也就只剩下帝國皇位的繼承人了。
至於波蘭共和國,派出的人選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這場會議的其他參與者都是列強,波蘭雖然是當事國,但波蘭的地位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如同慕尼黑會議上的捷克斯洛伐克一樣,波蘭人在這場會議上最大的作用,就是向外界證明了這場會議是因何而召開的。
從這一點上來說,波蘭還是要比其他的幾個國家強的。
至少到目前爲止,波蘭算是爲數不多能夠促使四個列強坐在一起舉行和平會議的。放眼整個歐洲,能做到這樣程度的國家並不多。
會議一開始,德國和意大利就表達了極其堅定的態度。和德意雙方的態度不同,法國人的態度比較偏向於退讓,奧地利的態度更是模棱兩可,根本沒有一個具體的想法。
雙方對於各自需求的堅定程度,很大程度上已經決定了這次會議的走向。
這場會議唯一有所爭執的,其實就是德國所要求的領土範圍。根據德國人的要求,波蘭不僅要割讓完整的波蘭走廊,還要將立陶宛的控制權交給德國。
但澤自由市自然不用多說,將重新加入德意志帝國的懷抱。
這麼一來,一個中歐地區面積不遜色德國多少的中等國家,將直接淪爲匈牙利一般的小國。
更要命的是,波蘭將喪失所有出海口,並且再次變成被德國和俄國夾擊的狀態。
這樣的要求對一個底蘊本來就不強大的國家來說是致命的。如果法國同意了德國的要求,波蘭人別說實現大波蘭的設想了,就連在德國和俄國的夾縫中維持獨立都很困難。
法國人自然不願意被德國拿到這麼多的領土。這已經遠遠超過了法國人之前所說的,拿回德國被割讓領土的範圍。
法國人表示,德國可以重新建立和東普魯士地區的聯繫,並且重新拿到但澤自由市的主權。
但波蘭走廊的其他地區,包括立陶宛在內,仍然應該屬於波蘭共和國。
法國人的提議爲波蘭人保留了一定的實力,至少波蘭還能算是中等國家,而不是任人宰割的肥肉。
如此一來,談判就陷入了僵持。
不過對於德國和意大利來說已經無所謂了。不管談判有了怎樣的結果,德國始終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全面吞併波蘭。
目前和法國進行和談,更多的目的也只是爲了拖住法國人,好讓自己進行戰爭準備而已。
這也是爲什麼德國人本來可以將和談的地點選在德國境內,但是卻放棄了這麼做的原因。
對於德國人來說,喬治五世病危,英國人註定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來管理歐洲的事務。
澳大拉西亞還有着島國人進行牽制,一時半會兒的是根本不可能將手伸到歐洲的。
這也代表着,目前德意的真正敵人只有法國和奧地利帝國。這兩個國家看起來強大,但實際上是有着諸多限制的。
奧地利被德國和意大利南北夾擊,法國人也很有可能面臨三線作戰的風險。
這麼看來,只需要面對法國和奧地利的德國,作戰壓力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只要西班牙國民軍能夠在西班牙內戰中取得優勢,這場歐洲列強之間的二對二,對德國來說就是輕易能夠取勝的新手關卡。
而另一邊,羅馬和平談判的消息也傳到了阿瑟耳中。
到現在爲止,這個世界的局勢相較於歷史來說,已經徹底改變了大半。
德國沒有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而是將首要擴張目標放在了波蘭的身上。
這導致英法對於德國永遠不會滿足的胃口還沒有充足的認知。在法國人的計劃中,他們甚至單純的認爲,只要滿足了德國人現在的要求,就至少能爲法國換來長達數年的和平。
問題是,德國和意大利這樣的極端國家,真的能夠保持長達數年的和平嗎?
如果這兩個國家想要的是和平,他們從一開始就不會擴張自己的軍隊,不斷的試探英法的最終底線。
一步退則步步退,英國和法國最開始就進行了錯誤的選擇,現在的英法也只能承擔自己錯誤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不出阿瑟的預料,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場羅馬和平談判就宣告結束。
法國,意大利,德國,奧地利和波蘭共同簽署了《羅馬協定》,也正式宣告着和談結束。
在羅馬,法國總統皮埃爾·賴伐爾接受來自意大利和全歐洲的媒體採訪時,面帶笑容並且自信的說道:“我們已經通過了一種更加和平的方式解決德國和波蘭的危機,現在,讓我們歡呼和慶祝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吧!”
這句話甚至登上了當天法國媒體報道的頭版頭條,也引起了法國民衆的爭相慶祝和歡呼。
阿爾貝總統也自得不已,他認爲,自己的行政理念才是目前最適合法國的,巴黎的那些羣衆的態度也證明了他的觀點。
一時之間,各國媒體紛紛報道因爲這份協定所帶來的和平。
但各國和媒體們都沒有發現,通過《羅馬協定》拿到了包括但澤自由市和波蘭走廊的德國,充滿野心的胃口絲毫沒有被滿足。
大量的德國軍隊都在調動,他們的目的似乎不是佔領和控制剛剛拿到手的波蘭走廊,而是東進華沙,深入波蘭.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