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武器儲備計劃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瘋藝炯龍字數:3241更新時間:24/06/27 00:26:24
舉行完路易斯公主的葬禮,阿瑟的心情十分沉重。
但此時明顯有着更重要的事情需要阿瑟去做,繁忙的國事也讓阿瑟根本沒有心思沉浸在個人的悲痛之中。
因爲母親路易斯公主的葬禮,阿瑟原本計劃前往道格拉斯飛行器公司和波音公司的行程被推遲了好幾個月。
原本年初就能夠看到澳大拉西亞最新的運輸機,目前只能等到三月了。
在三月到來之前,阿瑟召開了一次內閣會議,正式確定了1935年澳大拉西亞帝國發展的主要方向,那就是不斷的擴充武器裝備和戰略物資的數量。
二月底,阿瑟同意了國防部的請求,軍工廠開始全面生產武器裝備。
在武器裝備的戰略儲備中,阿瑟特意對國防部的武器倉庫進行了要求。截止目前爲止,武器倉庫一共擁有155.7萬支步槍,1.4萬挺機槍,1.2萬門各類火炮,7.5億發子彈,2500萬發炮彈。
另外,在重武器方面,武器倉庫擁有420輛坦克,780架飛機以及所匹配的武器彈藥。
這些武器彈藥的儲備對於和平時期來說已經完全足夠,甚至能夠撐起一場中等規模的戰爭了。
但對於現在來說,這些武器裝備的儲量是遠遠不夠的。根據阿瑟的要求,國防部上交給內閣政府的請求中,大幅度提高了所有武器的儲備數量。
根據計劃,國防部將在兩年的時間內,將輕武器的數量提高到至少500萬支步槍,10萬挺機槍,5萬門各類火炮,30億發子彈和7500萬發炮彈。
內閣本來是比較遲疑的,畢竟要想達成如此龐大的武器儲備數量,不僅全國範圍內的各大軍工廠要進入完全生產狀態,甚至加班加點的生產。
就連政府的財政爲此也要進入拮据,甚至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湊齊購買武器裝備的資金。
但阿瑟不會給政府拒絕的機會。提前儲備武器裝備非常重要,哪怕讓政府的財政陷入危機,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好消息是,因爲澳大拉西亞政府的財政狀況一直很良好,想要湊齊這筆錢還是比較容易的。
更何況,憑藉着阿瑟在民間高額的聲望,只要政府發行相關方面的國債,會有大量的民衆認購這些國債,能夠給政府創造短時間內的巨大資金來源。
根據政府的預估,澳大拉西亞4000多萬民衆,至少也可以認購超過20億澳元的國債,這已經是政府年財政收入的5倍左右了。
除了在輕武器方面的儲備之外,阿瑟對於坦克和飛機的儲備數量,也有一定的要求。
在兩年之內,國防部的武器倉庫必須擁有至少2250輛克倫威爾I輕型坦克,1550輛T-31中型坦克和750輛T-31A重型坦克。
光是坦克的儲備,加起來就是4550輛坦克,足以武裝十幾個坦克師了。
根據國防部門給出的預算統計,完成這些武器裝備的製造,至少需要花費10億澳元以上的資金。
雖然也只是政府兩年的財政收入,但此時,大筆投入武器裝備,對政府來說也是很冒險的行爲。
如果戰爭在兩年之後沒有爆發,對於阿瑟的這種提前囤積武器的行爲來說,就是一種巨大的虧損。
但阿瑟明白,戰爭已經不遠了。甚至阿瑟有感覺,戰爭絕對會在這兩年之內爆發。
如果不是爲了安撫民衆的心情,再加上不打草驚蛇的緣故,阿瑟甚至都想直接把國家轉變爲軍事狀態,進入最大限度的軍事生產。
要知道,各國在二戰中的軍事武器產量的表現,可遠比澳大拉西亞現在制定的武器儲備計劃誇張的多。
歷史上的美國在1941年到1945年這幾年的時間裏,生產了超過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還有238.23萬輛各類軍用汽車,37.2萬門火炮。
滿打滿算也就五年的時間,這也代表着美國人平均每年要生產至少2萬輛坦克,40萬輛各類軍用汽車和7萬門火炮。
雖然這是因爲美國過度變態的工業規模所導致的,但同時期的各工業強國所展現出的武器產量也不遜色太多。
英國人在二戰中生產了共計4.7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超過46萬輛軍用汽車和12.5萬門火炮。
德國人生產了5萬餘輛坦克,34萬輛軍用汽車和接近16萬門火炮。
就連工業底子最薄弱的島國人,在歷史上的二戰中也生產了接近5000輛坦克,6萬輛汽車和1.3萬門火炮。
直白的說,二戰比拼的,其實就是各國的工業實力和綜合國力。工業實力代表着各國生產武器的速度,這對前線戰場的優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綜合國力,包含經濟,人口和其他的一系列因素。只有足夠繁榮的經濟和龐大的人口,才撐得起如此誇張的武器產量所帶來的消耗。
這也是強國在超級大戰中的表現遠超弱國的原因。島國的武器和工業產量或許能夠勉強追得上歐洲列強,但他們脆弱的經濟,註定了他們不可能在戰爭中撐住太長時間。
單從這一點上,也能夠看出目前澳大拉西亞和島國的工業差距。
畢竟是一個純正的西方國家,澳大利亞前期就能夠獲得來自歐洲列強的大力支援,再加上國內豐富的礦產資源,工業規模和水平不是一個小小的島國就能夠比的。
從1932年之後,阿瑟就已經逐漸放開了對工業的限制。特別是隨着布羅肯希爾工業基地的建設完成,澳大拉西亞的工業規模又迎來新的一輪增長。
1932年,澳大拉西亞的年鋼鐵生產總量分別達到了597.32萬噸和1057.21萬噸。
經歷了兩年的發展之後,澳大拉西亞的年鋼鐵生產總量已經突破了2000萬噸,分別達到了年鋼生產總量692.4萬噸,生鐵生產總量1325.46萬噸。
而島國人,在鋼鐵生產總量方面相較於兩年前並沒有太大的增長。
這還不得不提到阿瑟大量出口武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島國的擴張的原因。
1934年一整年,島國的年鋼生產總量達到了319.8萬噸,只是澳大拉西亞的一半都不到。
不過這也怪不得島國。澳大拉西亞的鋼鐵生產總量已經達到了世界第四,僅次於強大的大英帝國,工業實力還在的的德國以及繼承了美國大部分工業的五大湖共和國。
當然,在鋼鐵生產總量方面,法國人和澳大拉西亞的距離還是很近的。如果不是近兩年阿瑟允許軍備擴張所導致的工業增長,恐怕法國和澳大拉西亞的工業規模孰多孰少還未曾可知。
工業差距所導致的結果,就是澳大拉西亞在武器產量方面,已經全面領先島國。
島國人在二戰中只生產了5000輛坦克和1.33萬門火炮。這一數據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只需用一年的時間就可以達到。
甚至在完成這些武器產量的同時,澳大拉西亞還能生產更多的武器裝備,達到數倍的差距。
雖然武器裝備的多少並不能直接決定戰爭的勝負,但對於戰爭的勝負有着很大的影響。
而且,擁有更加先進並且數量更多的武器裝備,澳大拉西亞軍隊在戰爭中的傷亡也會更低,同時還能對敵人造成更大的傷亡。
此消彼長之下,澳大拉西亞的優勢會越來越大,這是阿瑟自信能夠戰勝島國的真正原因。
說實在的,從美國滅亡之後,阿瑟就已經不再擔心島國人的威脅了。
島國軍隊的戰鬥力或許有一定的水平,但已經無法對澳大拉西亞造成太大的威脅了。
畢竟島國只是一個土地面積狹隘,礦產資源匱乏的國家。別說是長期戰爭對經濟的負擔了,哪怕只是單純的比拼資源的消耗,島國也絕對不可能是澳大拉西亞的對手。
更何況,一旦島國和澳大拉西亞交戰,就相當於在和整個太平洋同盟作戰。
雖然太平洋同盟的這些國家都是沒有太多話語權的小國,但螞蟻多了還能咬死大象,更不要說這些具備一定實力的中小國家了。
在戰爭時期,澳大拉西亞還能擁有菲律賓,加裏曼丹,西海岸聯合王國和加利福尼亞王國這四大市場,甚至還能將影響力擴張到太平洋對岸的南美洲,戰爭潛力比島國大了不知道多少。
面對着這樣一場根本不可能輸的戰爭,阿瑟從一開始的目標,就是歐洲目前更加混亂的局勢。
簽訂了這份武器裝備的製造計劃之後,阿瑟對於想要快速建到第六代軍事飛機的成品機的想法就更加迫切了。
當然,還有道格拉斯公司和波音公司所彙報的新一代運輸機,阿瑟也是非常想見到的。
武器裝備的儲備計劃雖然很全面,但在飛機方面並沒有太大的擴張。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軍事飛機和運輸飛機都將迎來下一代全新的機型。
買新不買舊這個道理阿瑟還是明白的,更何況是任何一點性能都有可能決定戰爭勝利的飛機上面。
而且,道格拉斯飛行器公司上一代的產品是DC-2運輸機。阿瑟非常期待,他們所謂的新一代產品,是不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DC-3運輸機?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