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五章:新的內閣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瘋藝炯龍字數:3305更新時間:24/06/27 00:26:24
    雖然英國和法國也公佈了德國答應的各種條件來應對民衆的猜疑和不解,但這樣的說法明顯瞞不了阿瑟。

    法國就是退讓了,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

    或許,這是法國唯一一次能夠不用戰爭就擊碎希特勒幻想的機會。

    因爲德國的軍隊只被限制在15萬,意大利的軍隊看起來多,戰鬥力又不強。

    就算爆發了戰爭,在沒有其他國家干涉的情況下,接近50萬法國軍隊可以輕鬆突破德國的防守,畢竟德國軍隊沒有大規模重武器。

    但沒辦法,雖然法國是一戰的戰勝國,但一戰對法國造成的傷害讓法國人懼怕這樣的戰爭。

    恰恰相反的是,一戰後各國對德國的傷害,仇恨基本都被德國轉嫁到了法國和猶太人的身上。

    再加上希特勒這個非常傑出的演講家和情緒鼓動者,讓德國在面臨和法國人同樣的傷害的前提下,德國人選擇了仇恨,而不是法國人那樣的懦弱。

    雖然這代表着戰爭已經不遠,不過德國軍事實力的增強,對阿瑟來說也算是個好消息。

    只有更加強大的德國,才能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更多的消耗英國和法國的國力。

    英國和法國撐不住了,才會求助澳大拉西亞這個世界第三的列強。

    也就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澳大拉西亞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並且以一種和平的方式拿到。

    德國的擴軍還需要一段時間,而且掀起戰爭肯定不可能只靠這25萬軍隊。

    這也代表着,歐洲至少還有兩年左右的和平時間,這也是澳大拉西亞發展的黃金時間。

    不清楚英法有沒有察覺到戰爭的氣味,但阿瑟此時已經管不上英法了。

    因爲伴隨時間來到1933年的6月,澳大拉西亞帝國第一屆內閣政府也正式開始選舉。

    雖然內閣選舉已經在澳大拉西亞舉行了很多次,但自阿瑟成立帝國以來,內閣選舉還是第一次。

    這一屆的內閣不僅能夠擁有帝國第一屆內閣的名頭,還能夠獲得比以往更高的地位,這是引起許多官員爭相競爭的原因之一。

    在更加嚴苛的政黨法的管理下,澳大拉西亞的政黨數量已經被縮減到了15個。

    其中,支持者超百萬的政黨是只有9個,獲得至少一個衆議院席位的政黨更是只有6個。

    雖然數量不多,但各政黨之間的競爭會更加殘酷。而且,還有衆議院所有的成員,都可以報名參選內閣。

    除此之外,曾經當選過內閣成員,並且仍然具備被選舉資格的,也可以參加帝國第一屆內閣的選舉。

    這導致第一屆內閣的所有席位,所面臨的競爭力度都遠超之前。

    哪怕是一些並不重要部門的部長,也引起了多位官員的競爭,現任內閣的連任難度更是被放大了很多倍。

    人們除了關注內閣的選舉競爭之外,也在關注着之前內閣隱隱形成的規定是否會在帝國成立以後繼續延續下去。

    這條規定就是,擔任國務大臣(副首相)之後,在現任首相不能連任的情況下,100%會被選舉爲下一任內閣首相。

    這條規定從肯特首相時期設立國務大臣就已經開始就已經開始,到目前爲止仍然是這樣。

    按照這樣的情況來看,如果勞爾首相不能取得連任的話,那麼就應該是現任國務大臣戴澤·沃森成爲新一屆內閣政府的首相。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阿瑟其實也有着相關方面的考慮。

    雖然首相的人選是可以由阿瑟直接決定的,但這種看起來比較獨裁專斷的權利,阿瑟並不想頻繁的使用。

    從澳大利亞至今內閣政府的更迭就能夠看出,雖然首相的職位很重要,但還是有着一些阿瑟並不看好的人選當選。

    雖然政黨各不相同,但這些官員的思想觀念,大致可以分爲兩派,激進派、保守派和均衡派。

    現任首相勞爾,就是從國防部長一步一步走上首相高位的,算是激進派的代表人物。

    而保守派的代表,主要在澳大利亞公國時期,分別是第一任首相埃文和第二任首相瓦爾特。

    至於均衡派,目前有兩個代表人物,分別是肯特首相和羅傑首相。

    這兩個人都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那就是以阿瑟的心腹身份直接進入第一屆內閣,然後一步一步走向政府的高位。

    可以這麼理解,激進派是具有開拓精神的軍方、中產階級和小資本;保守派是大資本和本土勢力。

    而均衡派,其實可以理解爲阿瑟的死忠。他們的政治思想並不固定,阿瑟的想法才是決定他們政治思想的根本原因。

    如果非要阿瑟進行選擇,阿瑟其實更偏向於激進派和均衡派。

    倒不是說哪方的忠誠度更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阿瑟看中了激進派和均衡派對於戰爭的支持和興奮態度。

    保守派顧名思義,在思想上還是有着些許的保守的。就比如第二屆首相瓦爾特,作爲澳大利亞本土勢力出身,他所力主的就是澳大利亞低調發展,甚至主張精簡軍隊,節省軍費開支。

    在這樣的時代,激進派明顯更加適合統治國家。雖然戴澤·沃森已經連任四屆內閣成員,但阿瑟並不看好比較保守的戴澤·沃森,能夠帶領澳大拉西亞打贏這場戰爭。

    阿瑟的態度,已經決定了下一屆內閣首相的人選。

    經過了一個月左右的選舉,勞爾首相順利連任,成爲澳大拉西亞帝國第一屆內閣首相。

    戴澤·沃森也結束了自己四任內閣成員的政治生涯,帶着自己的男爵頭銜,非常聰明的選擇了退休。

    憑藉着可以世襲的男爵爵位,戴澤·沃森讓本來是平民的沃森家族成功成爲了澳大拉西亞的貴族家族。

    這份功勞已經足夠了,戴澤·沃森也是個聰明人,知道什麼時候應該選擇離開。

    對於這樣的聰明人,阿瑟也自然不會過河拆橋。畢竟也是四屆內閣政府老臣,從1911年就擔任澳大拉西亞內閣大臣,有22年都待在國家最重要的內閣政府。

    在戴澤·沃森離開的時候,阿瑟特意又賞賜給戴澤·沃森一大片土地,並且授予他一枚勳章作爲獎勵。

    說回內閣。

    雖然首相仍然是勞爾,但這一屆內閣政府相較於上一屆來說,變動還是比較大的。

    前首相羅傑帶領着澳大拉西亞國家黨成功迴歸,並且成功拿下了衆議院議長這個相當重要的職位。

    爲了安撫保守派,阿瑟選擇了理念同爲保守派的農業大臣馬切伊作爲新一任內閣政府的國務大臣。

    大主教自然不用多說,只有在斯蒂德大主教死亡之後,澳大拉西亞才會迎來新一任主教。

    國防大臣仍然由托馬斯連任。在未來幾年內很有可能爆發戰爭的情況下,阿瑟並不打算在這一屆內閣政府就更換國防部長。

    畢竟托馬斯的能力還是非常不錯的,他就任國防大臣以來,所提出的一些軍事方面的擴張計劃,以及在軍事科技方面的投入,阿瑟還是非常滿意的。

    就是這傢伙每年要軍費的時候,顯得有些太過瘋狂,讓內閣多位成員包括阿瑟在內,都有些煩不勝煩。

    不過,也知道托馬斯部長是爲了國家的軍事考慮,哪怕阿瑟每年年初都會被托馬斯部長煩一遍,阿瑟仍然沒有任何處罰托馬斯部長的想法。

    畢竟,阿瑟也很希望看到國家軍事方面變得更加強大。雖然經濟、工業、人口和軍事各方面因素決定着國家的綜合實力,但只有軍事實力變得強大了,才會讓那些敵人真正的感覺到害怕。

    上一任財政大臣亨特,重新成爲了王室事務大臣。而上一任王室事務大臣亞傑丁,則是阿瑟給喬治準備的,西海岸聯合王國的首相。

    值得一提的是,因爲老亨特管家的年齡俞漸增長,王室財團的許多事物,已經逐漸轉交到了亨特的手中。

    這也是亨特從財政大臣的重要位置上下來的原因。王室事務大臣平時的事情並不多,這段時間正好也能讓他來掌控整個王室財團。

    有着連續兩屆財政大臣的歷練,亨特能否掌控整個王室財團,阿瑟還是比較放心的。

    畢竟,連國家方面的財政都能夠管理,更不要說王室財團了。

    更何況,阿瑟的其他心腹也不少,皇室財團旗下的各個企業還有着各自管理的人選。

    亨特只需要管理這些個企業的領導者,就能夠間接的管理整個王室財團。

    當然,現在的王室財團其實有着新的名字,叫做皇家財團。

    畢竟帝國已經建立了,澳大拉西亞王室也成功的變成了澳大拉西亞皇室,可以名正言順的賦予一些企業和單位皇家的稱號了。

    說回內閣。除了這幾個比較眼熟的成員之外,其他的內閣職位多多少少都有着人員變動。

    這些職位中最重要的,應該就是掌管着國家財政的財政大臣了。

    財政大臣的人選是一個新的名字,菲恩·哈德森。菲恩·哈德森先後經歷過利奧諾拉工業基地特別區區長、西澳大利亞州州長、悉尼總督和首都特區區長的職位,衆議院的推選之下,成爲新一任內閣政府的財政大臣。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