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三章:挖牆腳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瘋藝炯龍字數:3462更新時間:24/06/27 00:26:24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天賦才是決定一個人能力的最大因素。

    雖然西拉德只有34歲,但他的能力放在皇家科學院也絕對不低,甚至絕對是物理學家能力最優秀的那一批。

    根據愛因斯坦的彙報,西拉德加入核武器的研發之後,他天馬行空的思路爲之前的問題創造了好幾種解題方法,也確實解決了幾個困擾項目組很久的問題。

    不僅加快了核武器的研發進度,也讓研發小組的科學家們有了更足的動力。

    正因爲如此,在阿瑟的允許下,愛因斯坦給了西拉德更多的擔子。

    在西拉德向研發項目小組的其他科學家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之後,西拉德又被任命爲核武器研發項目小組副組長,並且主要研發領域更改到了核反應堆的建造。

    阿瑟之所以同意給西拉德這麼重要的職務,除了相信他的能力之外,也是希望他早於歷史,能夠早點構想出核鏈式反應,並且據此建造出最爲基礎的核反應堆。

    有了核反應堆,也就相當於核武器的研究進行了一大半。再者,只要能夠建造出核反應堆,就能夠據此建造出核電站,對澳大拉西亞的電網鋪設也有着很大的幫助。

    澳大拉西亞地廣人稀,澳大利亞中西部還有很大的沙漠,正是修建核反應堆的好地方。

    特別是沙漠裏還有很多小型湖泊的情況下,不僅能夠解決核反應堆的製冷問題,還不用擔心發生特殊情況後核反應堆的泄露。

    這可要比核反應堆建在海邊好多了。要是建在海邊的話,一旦核反應堆泄露,大量海水倒灌進核反應堆,就會產生很多的核污水和核廢水。

    這些廢水的處理也是一大難題,會讓國家擔負很大的財政負擔。

    當然,有的國家確實沒有任何素質,選擇了所有人都痛恨的一種方法。

    澳大拉西亞作爲一個擁有廣泛大洋的國家,阿瑟當然要杜絕這樣的情況出現。

    最好的結果,就是永遠杜絕這個國家建造核反應堆的可能。至於怎麼杜絕,要麼滅掉這個種族,要麼讓這個國家永遠不會強大。

    西拉德加快核武器研發的結果,也讓阿瑟對於原本參加曼哈頓計劃的物理學家十分重視。

    既然美國能夠蒐集到如此多的物理學家,那麼阿瑟相信澳大拉西亞也能。

    特別是各地持續混亂,澳大拉西亞趨於穩定的情況下,對各國移民吸引力也在不斷的上升。

    美國曼哈頓計劃中大部分物理學家都是來自外國的移民,這也證明了當時美國對移民的吸引力。

    而現在,澳大拉西亞在移民方面已經替代了美國,這也代表着澳大拉西亞也有成爲美國的實力。

    讓阿瑟沒想到的是,這樣的猜想很快成爲了現實。

    因爲澳大拉西亞在移民方面的吸引力,再加上維多利亞獎對於頂級人才的吸引,每年拉攏一些國際著名科學家還是沒問題的。

    在新一批移民到澳大拉西亞的著名科學家中,阿瑟很快就發現了歷史上參與過曼哈頓計劃人物。

    恩利克·費米。

    這是一位來自意大利的物理學家,並且在去年當選爲意大利皇家學院的院士。

    那麼問題來了,恩利克·費米爲什麼要拋棄自己在意大利的皇家學院院士頭銜,放棄自己在羅馬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的職位,不遠萬里移民到澳大拉西亞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意大利所制定的法律了。在反猶行動中,人們通常會想到德國在二戰中的表現。

    但實際上,作爲歷史上二戰中德國的盟友,意大利在反猶行動中的力度也不小,甚至爲此制定了相當嚴苛的法律。

    很不幸,恩利克·費米的妻子恰恰是一名根正苗紅的猶太人,這簡直是意大利的反猶法律中的直接目標。

    雖然恩利克·費米的皇家學院院士頭銜來自於墨索里尼,但這個小小的頭銜不可能在意大利轟轟烈烈的反猶行動中保住恩利克·費米的家人。

    也正因爲如此,在澳大拉西亞的邀請之下,恩利克·費米選擇前往澳大拉西亞。

    距離西拉德抵達澳大拉西亞不足一個月的時間,阿瑟又迎來了另一位頂級物理學人才的加入。

    對於澳大拉西亞的核計劃來說,這簡直是好到不能再好的好消息。

    要知道,恩利克·費米在物理學的貢獻絲毫不弱於西拉德,他也是建造第一臺核反應堆的重要成員。

    在統計力學、量子理論以及核物理、粒子物理學方面的研究,恩利克·費米絕對算是當今世界最優秀的研究者之一。

    對於阿瑟來說,恩利克·費米的到來還有一個好消息,那就是有希望邀請到他的老師,鼎鼎大名的德國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馬克斯·波恩。

    其實原因還是一樣的。不管是意大利還是德國,此時他們的政體類型都差不多。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掌握權力之後,相當默契的開始了反對猶太人的行動。

    而那些鼎鼎大名的物理學家,其中有很多就是猶太人。換句話來說,這其實也是歷史中美國率先研究出原子彈的真正原因之一。

    正因爲德國和意大利對猶太科學家的迫害,導致這些科學家紛紛逃離到遠離歐洲,遠離戰亂的美國。

    當然,因爲美國已經被解散,此時遠離歐洲和戰亂的國家就變成了澳大拉西亞。

    馬克斯·波恩不僅是一名德國籍猶太裔物理學家,他也是量子力學、晶格動力學、流體動力學、非線性動力學和電磁理論方面的泰斗。

    更重要的是,得到了馬克斯·波恩並不僅僅代表着得到了一位物理學泰斗,還代表着得到了多位歷史中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著名科學家。

    作爲物理學的泰斗,馬克斯·波恩的學生可謂是遍地開花。除了已經來到澳大拉西亞的恩利克·費米之外,還有多位仍然位於德國的人才。

    這些人才中有很多也是猶太裔,也是阿瑟拉攏的目標。

    想到這些,阿瑟已經非常成熟的內心還是起了幾絲波動。只能說歐洲物理學家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復雜和緊密的。

    只要能夠撬動一位物理學的泰斗,他所能利用的關係,可能會讓澳大拉西亞多上幾十位頂尖科學家。

    再加上澳大拉西亞本身的人才儲備和吸引力,或許能夠做到比歷史上美國還要優秀的成就。

    想到這,阿瑟也決定提前行動,避免被英國人捷足先登了。

    在恩利克·費米抵達澳大拉西亞之後,阿瑟先是組織了和西拉德同等規模的歡迎宴會,然後在第二天召見了恩利克·費米,邀請他加入澳大拉西亞皇家學院。

    對於阿瑟的親自接見和邀請,恩利克·費米還是有些受寵若驚的。

    在歐洲,阿瑟也絕對算是傳奇人物了。當初的澳大利亞地區雖然面積廣闊,但在英國人眼中卻是只有牛羊和礦產的偏遠荒蕪地帶。

    這種可能連歐洲鄉下都不如的地區,愣是在阿瑟苦心經營30年之後,坐上了世界第三列強的寶座。

    而阿瑟多次強調民衆的權利,以及多次修改勞動法,維護底層民衆的利益,讓不少歐洲民衆對其抱有很高的好感。

    特別是在歐洲都沒有徹底實現八小時工作制之前,澳大拉西亞已經基本實現八小時工作制了,這也讓許多歐洲人對澳大拉西亞人羨慕不已。

    恩利克·費米來自於意大利王國,對於君主制是沒有任何排斥的。

    當然,將意大利國王和阿瑟進行對比,恩利克·費米瞬間感覺到了人與人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來到澳大拉西亞的第一天,恩利克·費米也不是什麼都沒做。

    悉尼前往聖阿瑟堡的一路上,恩利克·費米詳細觀察了澳大拉西亞民衆的日常生活,發現了在現在意大利人臉上根本看不到的那種燦爛的笑容。

    說起來,現在的意大利和澳大拉西亞同樣都是獨裁專制。甚至阿瑟的專制權力比墨索里尼可要大得多。

    但目前就兩國的現狀來看,澳大拉西亞的民衆生活幸福指數是意大利人的好幾倍,這是任何語言和文字都無法掩蓋的真實現狀。

    不要看墨索里尼對意大利實行了多次改革,擴張了軍隊野心勃勃的想要實現意大利的復興。

    但墨索里尼的眼光從來沒有看到過意大利平民,他所在意的是自己的獨裁權力和手中掌握的軍隊數量。

    可偏偏,因爲文藝復興的影響,意大利人是比較文藝和浪漫的。

    和嚴肅刻板的德國人不同,開朗浪漫的意大利人並不喜歡戰爭,他們喜歡和平狀態下的美好生活。

    很顯然,目前意大利的統治者正在破壞這種生活,這也是恩利克·費米爲什麼覺得意大利人的生活幸福指數並不高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所實行的兵役政策,可是強制徵兵的。

    不管意大利民衆願不願意進入軍隊走向戰場,他們都只能被迫成爲軍隊的現役或者預備役士兵。

    在這種狀態之下,意大利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也就是意大利人真的不願意看到戰爭,再加上墨索里尼對自己的反對派勢力進行了大清洗,要不然,意大利人會不會爆發出叛亂也未嘗可知。

    光憑這些因素,就已經註定目前的意大利和澳大拉西亞有着天差地別的差距了。

    真正見到阿瑟之後,恩利克·費米才感受到了真正的重視,而不是墨索里尼那樣的另有所圖。

    雖然同樣是想要恩利克·費米爲自己工作,但雙方展現的重視程度,就已經決定了恩利克·費米接下來的選擇。

    32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