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章:非暴力,不合作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瘋藝炯龍字數:3240更新時間:24/06/27 00:26:24
    太平洋同盟的消息,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其他地區的新聞。如果不是阿瑟關注歐洲的局勢,可能連君士坦丁堡什麼時候被改名都不知道。

    是的,在1930年3月,土耳其共和國正式宣佈將歐洲名城君士坦丁堡改名爲伊斯坦布爾。

    改名是全體土耳其人投票後的結果,也是凱末爾堅定的實現土耳其改革的必然。

    畢竟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爾雖然只是名字上的不同,但對於絕大多數國民都是土耳其人的共和國來說,這座城市的命名當然要以土耳其人的想法爲主。

    事實證明,縱使歷史會因爲各種原因發生了偏差,歷史的車輪仍然會修復偏差。

    時間行進到1930年的3月中旬,世界範圍內還是發生了幾件大事的。

    首先就是讓英國人十分頭疼的,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了。

    這是印度人對英國殘暴統治的反抗,同樣也代表了印度人對自己獨立和民主權利的渴望。

    所謂的非暴力不合作,並不是說不是暴力就不合作。運動的真正含義是非暴力和不合作,也就是用較爲溫和的方式達成自己的目的。

    從1920年9月開始,大名鼎鼎的甘地就提出了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

    其中包括:拒絕在殖民地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絕在英國學校讀書,提倡用手工製品去抵制英國商品,拒絕納稅等等。

    在甘地號召下,人民舉行罷工、罷課、罷市、集會遊行,匯成一股反英洪流。

    不過第一次行動很快就超出了甘地的預料。超過2000名印度平民將22名警察和警察局一起付之一炬,這也代表着這次反抗行動已經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範疇。

    雖然甘地已經急忙制止了這樣的行爲,但仍然無法阻止英國人的憤怒發泄在印度人身上。

    僅僅過去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提出非暴力不合作的甘地鋃鐺入獄,反抗英國人的行動也遭到了極其殘酷的鎮壓。

    經過這次事件之後,甘地也吸取了教訓,並且提前倡議印度民衆進行文明的不服從運動,不要動用暴力反抗。

    早在去年,也就是經濟危機較爲嚴重的時候,印度國大等就提出了關於獨立的要求,並且授權甘地領導此次運動。

    主要原因是因爲英國人將大部分經濟危機的危害都轉嫁到了印度,瘋狂的剝削印度人,來維護英國本土的穩定。

    這樣的行爲自然導致了大量印度人的不滿。印度因爲十分嚴重的經濟危機,導致國內大多數人口都處於吃不飽飯的狀態。

    僅僅1929年一年,餓死的印度人至少高達數百萬人,鄉村之間草草埋葬的印度人和潦草的墳墓隨處可見。

    作爲對英國人的反抗,甘地在進入1930年之後,正式向印度總督提出了11點要求。

    其中包括尊重印度人的權力,授予印度人民自治權,對印度人進行救濟,並且停止剝削等等。

    這樣的條件印度總督自然不會拒絕。在英國人看來,印度只是自己的一個殖民地,印度人又有什麼資格來反抗自己的統治呢?

    英國統治印度這段時間,屠殺的印度人沒有上千萬也有數百萬了,根本不會在乎這些印度人的死活。

    反正印度啥都不多,就是人口多。死個幾百萬人也不是什麼問題,憑藉着印度高額的出生率,很快就能將人口的空缺填補。

    被印度總督堅定的拒絕之後,甘地決定以破壞食鹽專營法爲開始,進行堅定的反抗英國的行動。

    從二月份中旬開始,甘地率領78名信徒,從印度阿莫達巴德出發,前往印度西海岸,整個路程預計徒步426公里。

    憑藉着甘地在印度的高額聲望,沿路很快有大量的民衆隨行,彷彿一場無聲的遊行。

    在印度時間3月22日的時候,甘地率領大量的民衆抵達了丹迪海濱,並且親自動手煮出了海鹽,持續了三週的時間。

    這一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事件,被印度人稱作食鹽進軍。

    如此挑釁英國人權威的行動,自然不會被英國殖民政府容許。

    1930年4月,英國殖民政府開始對此次無聲遊行進行大量鎮壓,包括但不限於開槍射擊,投擲手雷,甚至用重機槍掃射等等。

    僅僅幾天的時間,隨行甘地的數千名印度民衆就被屠殺殆盡,甘地本人也被英國殖民政府逮捕。

    這次屠殺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瞬間引起整個印度的不滿和憤怒。

    英國人對印度的冷漠和歧視幾乎已經擺在眼前,這種對人民的漠視,讓印度人紛紛參與反抗英國人的行動。

    從這時開始,這場原本較爲文明的不服從運動,實際上已經變成了涉及整個印度的獨立革命。

    印度爆發混亂之後,英國人也顧不得在世界範圍內維持平衡政策了。

    自己的核心地區都出現了如此重大的問題,如果不能解決的話,大英帝國的根本都會受到動搖。

    爲了鎮壓印度的獨立革命,英國人調集了一部分本土艦隊前往印度,並且對叛亂比較嚴重的城市宣佈軍事戒嚴。

    除此之外,英國邀請澳大拉西亞參加會議,試圖重新構建英國澳大拉西亞同盟。

    印度革命的消息很快傳向了全世界,阿瑟對此也表達了密切的關注。

    接收到來自英國人的邀請之後,勞爾首相很快求見阿瑟,詢問是否赴約前往英國參加會議。

    會議肯定是要參加的,不管最終澳大拉西亞會不會幫助英國,都不會改變阿瑟參加這場會議的想法。

    畢竟此時的澳大拉西亞和英國還沒有割裂,至少表面功夫還是要做給兩國的民衆看的。

    哪怕是爲了英國每年數量衆多的移民,阿瑟都得做好表面功夫,讓英國人對澳大拉西亞保持信賴和好感。

    印度的混亂最高興的國家毫無疑問就是法國了。這不僅代表着法國在和英國的競爭中可以鬆一口氣,甚至法國還能參與印度的革命,給這個古老的殖民帝國沉重一擊。

    當然,法國人也沒有那麼極端。雖然這麼做可能會讓英國人損失慘重,但絕對不至於危害到大英帝國的統治地位。

    只要皇家艦隊的實力還在,英國仍然是那個讓人望而生畏的龐大帝國。

    法國明顯沒有和英國開戰的打算,自然也不會在英國人的底線上反覆踐踏。

    但這不代表法國人就沒有任何行動了。

    1930年4月,法國政府正式邀請奧地利帝國、西班牙和波蘭共和國對自己進行外交訪問,大有組建新的反英同盟的趨勢。

    而在幾乎同一時間,澳大拉西亞政府派出的代表隊也乘坐運輸機,加急前往英國倫敦參加會議。

    在同一個月份召開的兩場不同國家參與的會議,也被歐洲媒體稱作新的同盟國和協約國會議,標誌着英法逐漸走向對立。

    而在歐洲人注意不到的角落,意大利和德國,此時正在進行着截然不同的動作。

    先說意大利,這是一個政變已久的國家。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已經建立了長時間的獨裁統治,也組建了效忠自己的軍隊,直接把控了意大利的政權。

    墨索里尼先後架空了王權和議會,這也讓意大利國王成爲了名副其實的傀儡。

    是的,此時的意大利仍然是君主制,意大利國家的全稱也是君主制的意大利王國。

    意大利正在策劃的事情,其實也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那就是和埃塞俄比亞的戰爭。

    當然,此時的埃塞俄比亞正式的名稱叫做阿比西尼亞帝國。

    其實早在30多年前,意大利就悍然發動了對阿比西尼亞帝國的入侵。

    不過當時的戰果也人盡皆知,作爲列強的意大利王國很快潰敗,連非洲土著國家埃塞俄比亞都打不過。

    當時的意大利軍隊一共出動了1.7萬人,死傷超過1.1萬人,還有超過4000人被俘虜。

    這樣的傷亡和被俘虜比例是十分誇張的。反觀阿比西尼亞帝國,也就是埃塞俄比亞這邊,傷亡人數大約1萬人到1.5萬人,和意大利軍隊保持幾乎相同的水平。

    這場戰爭帶給世界的震撼是毫無疑問的。當然,是世界各國震撼於意大利軍隊實力的軟弱。

    當時意大利軍隊已經裝備了各種先進的武器,埃塞俄比亞那邊全部是落後的兵器。

    武器裝備差距如此懸殊,按理來說應該是一場順水推舟般的屠殺。

    但沒想到,意大利軍隊的發揮不盡如人意,甚至可以說是侮辱了列強兩個字。

    也是從這個事件開始,包括之後的一戰和二戰,意大利軍隊在世界列強眼中一直都是笑柄,也是殘酷的一戰和二戰中爲數不多的笑料。

    也爲此誕生了所謂的,意大利軍隊是自己的盟友會拖累自己,是敵人的盟友會加快自己的進攻的笑話。

    用德國鐵血首相比斯麥一句著名的話來形容意大利:“他們帶着滿嘴蛀牙又有極大的胃口來到非洲大陸,但老掉牙般的牙齒是註定啃不動骨頭的。”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