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東線進攻結束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瘋藝炯龍字數:3219更新時間:24/06/27 00:26:24
在德國參謀長法金漢南北夾擊波蘭突出部分的計劃逐步進行之時,德國東線總司令興登堡和其參謀長魯登道夫,也在密謀自己的計劃。
1915年9月11日德國涅曼河集團軍和俄國第五集團軍在里加地區展開激烈戰鬥。
里加位於道格瓦河下游,是東普魯士前往聖彼得堡的第一道屏障。
如果里加丟失,之後前往聖彼得堡的路途將平坦無比,聖彼得堡的安全也就無法保障。
作爲沙俄帝國的首都,聖彼得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爲了保護聖彼得堡的安全,尼古拉大公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里加,將德國軍隊阻攔在道格瓦河對岸。
尼古拉二世也傳來命令,要求里加的守軍不得後退一步,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德國涅曼河集團軍是一支小規模的集團軍,人數只有12萬人左右。
俄國第五集團軍的人數也不滿編,總人數僅比涅曼河集團軍多一點,但也不到14萬人。
更要命的是,相較於人數上微不足道的差距,俄國軍隊在武器裝備方面的差距更大。
14萬的俄國軍隊中,有將近兩萬人缺少武器裝備,連最基礎的步槍都沒有配齊。
而德國人統一裝備着制式武器,還擁有充足的火炮和後勤。
這樣差異明顯的兩支軍隊交戰,結果其實已經能夠預料的到。
這個時代的戰爭,人數並不是那麼重要。相較於人數而言,更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更充足的後勤補給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但在這兩方面,俄國軍隊遠遠落後於德國軍隊,這也註定了這場戰爭的結果只會是俄國慘敗。
在德國人猛烈炮火的打擊下,俄國軍隊步步後退,先後丟失了沙弗利,波涅維日,米陶和科夫諾要塞,里加也在德國人圍攻了大半個月之後,宣佈告破。
從九月份開始,俄國人的求援電報幾乎每天一封,不斷的發往倫敦,巴黎和悉尼。
從最開始的要求,到最後的請求甚至是哀求,俄國人已經明顯慌了,他們迫切希望盟友在西線和巴爾幹地區發起進攻,迫使部分德國軍隊回援。
阿瑟和英法的觀點都是一致的,可以坑俄國,但絕不能害俄國。
爲了挽救這個已經瀕危的盟友,英法承諾立即在西線發起大規模進攻,阿瑟也親自給尼古拉二世回電,表示澳大拉西亞的軍隊會盡全力在巴爾幹地區進攻。
1915年9月11日,在興登堡發動了里加攻防戰的同時,馬丁師長率領着二十萬的軍隊,對奧匈帝國波斯尼亞的重鎮薩拉熱窩展開猛烈進攻。
這座原本不太出名的小城市,因爲戰爭爆發前對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的刺殺而聞名世界。
薩拉熱窩的奧匈帝國守軍並不多,加起來也只有不到三萬人。
其實放眼整個奧匈帝國南部邊境,守軍也只有不到40萬人。
這其中,塞爾維亞邊境就有超過20萬人,和羅馬尼亞的邊境,也就是喀爾巴阡山脈南部也擁有十多萬人的軍隊。
而靠近黑山這邊的波斯尼亞地區守軍,只擁有十多萬人的規模。
將近一個月的作戰,馬丁師長已經消滅了近四萬奧匈帝國軍隊,自己這邊的損失只有不到兩萬人。
相較於馬丁師長來說,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的進度就要慢很多,他們的武器裝備並沒有澳大拉西亞軍隊這麼先進,奧匈帝國軍隊的作戰能力也不容小覷。
爲了攻破薩拉熱窩,馬丁師長集結了數百門火炮,對薩拉熱窩展開了長達十多個小時的轟炸。
隨後,大量希臘和黑山的軍隊發起了衝鋒,身後緊跟着澳大拉西亞的軍隊。
巴爾幹軍隊這麼賣力的原因也很好理解。馬丁師長親口承諾,只要巴爾幹軍隊在作戰中表現勇猛,澳大拉西亞就會保障巴爾幹諸國的利益。
巴爾幹諸國能佔領多少國土,基本取決於各大列強的態度。能夠獲得澳大拉西亞的支持,對於巴爾幹諸國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在里加被攻破之前,薩拉熱窩就已經告破,馬丁師長帶着不足20萬的軍隊,決定從波斯尼亞地區繞到多瑙河對岸,聯合塞爾維亞,包圍在塞爾維亞邊境的奧匈帝國軍隊。
奧匈帝國在塞爾維亞邊境的軍隊大約有20萬,其中有超過一半部署在波斯尼亞和塞爾維亞邊境地區。
隨着黑山附近的奧匈帝國軍隊已經被消滅大半,馬丁師長所率領的軍隊確實有希望繞過波斯尼亞,對奧匈帝國南部邊境的主力部隊來一個大包圍。
9月23日,奧匈帝國軍隊開始有撤退的跡象。同時,塞爾維亞也接到了馬丁師長的通知,在邊境地區發起了大規模進攻,拖緩了奧匈帝國軍隊撤退的進度。
9月24日下午,澳大拉西亞軍隊消滅了少部分奧匈帝國軍隊之後,終於來到了波斯尼亞地區的腹地,往東就是波斯尼亞和塞爾維亞的邊境。
後撤的奧匈帝國軍隊很快也碰到了澳大拉西亞軍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交戰,但奧匈帝國軍隊很明顯扛不住希臘和黑山軍隊的衝鋒,撤退的步伐被澳大拉西亞打退。
要知道,在土著軍隊,希臘和黑山軍隊發起衝鋒的同時,澳大拉西亞軍隊在後方快速搭建了炮兵陣地,對奧匈帝國的軍隊展開了猛烈的轟炸。
雖然奧匈帝國在火炮方面的技術世界一流,但長時間的戰爭消耗了奧匈帝國國內大量的物資儲備,再加上配合德國作戰,調走了大量精銳軍隊,導致邊境地區的守軍武器裝備並不充足,在雙方火炮對射中落於下風。
撤退失敗之後,這支奧匈帝國軍隊的下場可想而知。被澳大拉西亞軍隊和塞爾維亞軍隊雙面夾擊,再加上錯失了撤退的最好時機,這支奧匈帝國軍隊如同甕中之鱉,已經沒有了任何退路。
9月25日,幾乎是同一時間,兩邊同時對奧匈帝國軍隊發起進攻,超過50萬軍隊悍不畏死的向着不到20萬的奧匈帝國軍隊發起衝鋒,交戰區的炮火和槍聲接連不斷。
此時的奧匈帝國沒有任何援軍,南線邊境的其他軍隊要麼被羅馬尼亞牽制,要麼早就被澳大拉西亞軍隊消滅。
而主力軍隊遠在波蘭地區,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趕回來。
除非這支不到20萬的奧匈帝國軍隊能夠撐住至少十天的時間,否則,它的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
10月7日,奧匈帝國軍隊堅守了十多天的時間,最終被馬丁師長率領的巴爾幹戰線軍隊消滅和俘虜。
奧匈帝國軍隊共計19.8萬餘人,戰死超過5.5萬人,受傷超過11.8萬人,被俘14萬餘人。
加上之前澳大拉西亞,在黑山邊境消滅的奧匈帝國軍隊,奧匈帝國邊境將近40萬的軍隊已經損失了大半,可戰之兵已經不足十萬人。
這樣的消息對奧匈帝國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早在20萬軍隊被圍困之時,奧匈帝國已經抽調了30萬的軍隊南下,支援南部邊境。
但問題是,軍隊的調動也並不簡單,特別是在軍隊深入俄國內陸的情況下。
更何況,奧匈帝國的軍隊還承擔了一部分作戰任務,如果突然抽調兵力,對德國的作戰計劃來說也是一種打擊。
而此時,德國的進攻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煩。
首先是俄國第五集團軍察覺到了興登堡企圖包圍整個沙弗利地區的陰謀,不顧尼古拉二世的命令,撤離了沙弗利地區,避免了被德國包圍的局面。
雖然這導致德國佔領了大片的俄國國土,還佔領了沙弗利這個交通樞紐。
但德國想要大範圍包圍並且殲滅俄國軍隊的計劃並未得逞,俄國雖然損失慘重,但仍然還有一戰之力。
同時,因爲德國軍隊深入俄國腹地,也和俄國軍隊一般,面臨着俄國國內糟糕的原始道路帶給後勤的壓力和困擾。
從德國到交戰區的後勤補給線十分漫長,再加上俄國區域的交通不太便利,導致深入俄國腹地的德國軍隊面臨着糟糕的後勤補給。
在武器彈藥和炮彈的供給沒有那麼充足之時,德國的進攻也失去了勢頭。
攻破里加之後,德國的冰封甚至還抵達了明斯克地區,但並未渡過蒂涅伯河,如同泄氣一般,再也無力向前推進一步。
而此時,奧匈帝國南部邊境失守的消息不斷傳來,和德國進行溝通之後,奧匈帝國調走了大部分兵力,導致德奧聯軍更加缺少兵力發動進攻,主攻東線的策略也被迫中止。
德國軍隊目前沒有充足的兵力,也沒有足夠的運輸能力來滿足前線軍隊的後勤補給。
再加上東線的戰役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士兵們已經非常疲憊,急需要休息。
再三考慮之下,德國參謀部選擇停止在東線的進攻,將注意力暫時放到西線,來防備已經有傳言的,英法有可能的大規模進攻。
當然,注意力轉回西線只是暫時的。法金漢向威廉二世保證,只要東線的運輸道路完善,東線的進攻就會繼續發起。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