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德國西進和法國東進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瘋藝炯龍字數:3232更新時間:24/06/27 00:26:24
施裏芬將軍敏銳的察覺到,無論從經濟觀點出發,還是從人們的文化狀況和維持龐大軍隊所需要的漫無節制的資金消耗來看,迅速解決未來的對法俄戰爭是非常有必要的。
施裏芬指出,必須把法國看成是一個大要塞,尤其是德法邊境的凡爾登要塞,幾乎是無法攻破的。
法國防禦的薄弱環節位於法國西北部和比利時接壤的邊境,這裏就是直捅向法國心臟的要害處。
借道比利時的這一計劃,就是施裏芬將軍提出來的。
根據大名鼎鼎的施裏芬計劃,施裏芬將軍將德國對法俄戰爭的重點放在了西線,預計部署78個師全力進攻法國。
而西線戰場又按照左輕右重的原則,左翼部署八個師,首先發起進攻,牽制法軍的主力。
右翼則是進攻的重點,需要囤積至少70個師,借道盧森堡,比利時等中立國家的領土,直接插入法國的心臟。
在巴黎以西,繞向巴黎西南,實行大規模的包圍運動,迫使法軍向東,然後東西兩線德軍合圍,全殲法軍。
西線的整個戰爭預計在6到8周內結束,只要能夠獲得對法戰爭的勝利,剩下的俄國自然也就沒有反抗之力了。
在東線戰場上,施裏芬將軍提議只部署九個師的兵力牽制俄軍。
因爲俄軍的戰鬥力較弱,再加上德國軍隊有着奧匈帝國軍隊的配合,足以堅持到西線取得完全勝利再掉頭東進。
雖然這份施裏芬計劃正確的選擇了主要突擊方向,充分利用戰略主動權和突然性,力求採取積極堅決的行動,速戰速決。
但這份計劃對於法國軍隊的戰鬥力有些太過看輕,施裏芬將軍過高地估計了德軍的戰鬥力,過低地估計了法軍的戰鬥力,這份計劃也有着極大的冒險性。
作爲施裏芬之後的繼任者,現任德國參謀長毛奇(小毛奇),也就是老毛奇元帥的侄子。
小毛奇是威廉二世親自選定的,如果非要過問原因的話,毛奇這個姓氏,就是威廉二世選擇小毛奇的主要原因。
小毛奇在就任德國參謀長之後,繼承了施裏芬的戰略思想,並且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了些許修改。
但總體來說是換湯不換藥,德國人對於自己的軍事實力十分自信,這也是日耳曼民族的民族主義所導致的。
從開戰後的8月7日起,德國的所有鐵路運輸全部交由軍隊進行管理。
德國極其發達的鐵路網絡,可以支撐在24小時內通行660輛軍列,運送20個師。
如果德國人願意,只需要十天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將所有西線軍隊送到指定的位置。
因爲德國的進攻計劃,德國同時對法國和比利時宣戰,並且軍隊在宣戰的同時,就抵達了這兩個國家的邊境。
爲了攻佔比利時的列日要塞,經過德國軍隊長達數天的調集,四門大貝爾莎臼炮被成功運輸到列日要塞數公裏之外,並且對堅固的列日要塞展開炮擊。
大貝爾莎臼炮,是德國參謀部要求設計的,專門針對類似凡爾登和列日要塞這樣堅固的要塞。
高達420毫米的口徑,以及十多公裏的射程,讓這門巨型大炮成了德國國內祕而不宣的祕密武器,也是德國自信能夠解決列日要塞的關鍵。
大貝爾莎臼炮全炮重量高達120噸,共計需要近300人來動用這一門大炮。
這樣的大家夥的炮彈自然也不會小,一枚大貝爾莎臼炮的炮彈重達820公斤,每次發射至少需要200公斤的火藥。
這還沒完,每次發射的時候,周圍300米內都不能有人,否則很容易造成誤傷。
畢竟200公斤火藥爆炸的威力並不小,爆炸推動炸彈發射的震動波,足以震傷甚至震死附近的人。
和其他的火炮有所不同,幾乎所有的德國火炮,發射速度都是以分鐘來計算的。
多的一分鐘幾十發,少的也有一分鐘數發甚至十多發。
但大貝爾莎臼炮不一樣,這樣的大家夥的發射速度是以小時來計算的。
如果發射過程一切順利,它的發射速度大約能達到每小時八發炮彈,平均每7.5分鐘發射一枚炮彈。
至於這樣的大家夥的威力,當初威廉二世參觀完它的試射之後,十分滿意的誇讚了所有研製這門大炮的專家。
不過,威廉二世也命令繼續對於這門大炮進行改進,別的不說,120噸的重量,這讓運輸這門大炮成了非常艱鉅的問題。
大貝爾莎臼炮的組裝消耗了一定的時間,但當四門大炮全部組裝完畢之後,對於列日要塞內的比利時軍隊來說,就是一種巨大的折磨了。
大貝爾莎臼炮對於要塞的殺傷十分巨大,四門大炮連射兩個多小時,總共傾射出至少50枚炮彈,不僅摧毀了大部分列日要塞的炮臺,還摧毀了列日要塞中很重要的物資倉庫。
這其中還有一個彈藥庫,裏面存放的彈藥和炮彈數量應該不少。
在炮彈爆炸之後,緊接着也有聲浪明顯更小的數聲爆炸,不知道有沒有誤傷比利時自己人。
除了動用大炮進行轟炸之外,德國人也進行了攻心戰術,這就是勸降列日要塞的守軍。
德國軍隊聲稱,德國和比利時的戰爭是沒有必要的。德國的主要和唯一目的都是法國,只要比利時軍隊願意投降,如果可以保障比利時國內不受戰爭傷害。
但列日要塞守軍司令也是個狠人,一口回絕了德國的勸降,並且直接回覆道:“寧願和要塞同生共死。”
不過,哪怕比利時人堅守列日要塞長達十多天的時間,也最終,在8月19日,被德國軍隊順利攻破。
沒辦法,大貝爾莎臼炮這樣的重型武器實在太過bug,能夠給異常堅固的列日要塞帶來極大的破壞。
在四門大炮接連數天的轟炸之後,哪怕堅固如鋼鐵一般的列日要塞,也不得不向德國的堅炮低下頭顱。
但對於法國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比利時人用自己的傷亡,爲法國爭取了十多天的時間。
德國人本來計劃6到8周就解決法國,在比利時就浪費了十多天,計劃中四分之一的時間已經浪費。
也正是這十多天的時間,法國軍隊迅速集結,並且全部部署到東部邊境。
並且,法國人在這十多天的時間裏也沒閒着,策劃了一場對於德國的反攻計劃。
德國軍隊被拖在列日要塞,讓法國軍隊內部誕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從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直接攻入德國的腹地。
這就不得不提到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重要性了。這片地區曾經屬於法國,現在之前的普法戰爭中被迫割讓。
德意志帝國也是在普法戰爭後成立,並且還在對法國人來說十分重要的凡爾賽宮加冕稱帝,就任德意志帝國皇帝。
這對於法國人來說,是不可能忘記的深仇大恨。
因此,當德國軍隊被拖在比利時之後,法國參謀部立即制定了關於快速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計劃。
經過多次的商議和斟酌,一份名爲光復失地的計劃正式出爐。
根據法國參謀部的計劃,法國軍隊趁着德國軍隊被拖在比利時,調集一部分軍隊直接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然後繞道科隆,直接從後方包圍德國軍隊。
這樣一來,法國軍隊和比利時軍隊,直接對德國軍隊形成了包圍。
德國軍隊就如同翁中之鱉,只能等待着被俘虜。
法國的收復失地計劃是這段時間法國參謀部提出的第17份計劃,因此也被稱作17號計劃。
在德國進攻列日要塞之時,法國參謀總長,戰時法國總司令霞飛,也啓動了17號計劃的執行。
17號計劃主要核心是收復被德國奪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來鼓舞法國軍隊的士氣,並且提高民間對於戰爭的支持度。
但除了這個核心計劃之外,17號計劃還有一個側翼進攻方向,那就是左翼,由呂夫將軍指揮的第三集團軍和朗雷扎克將軍指揮的第五集團軍共88.7萬人,在凡爾登向北至那慕爾一線,分別進攻梅斯和阿登山林的德軍。
由卡里將軍指揮的第四集團軍共計19萬人,作爲17號計劃的預備部隊,隨時策應各路進攻部隊。
不過,雖然17號計劃所調集的法軍高達170萬人,但真正在邊境能夠進攻的只有幾十萬人。
大量的軍隊仍然位於邊境的後方,要麼因爲地形原因,要麼因爲各種各樣的其他原因,註定不能全部同時參與這場戰爭。
在法國軍隊的種種宣傳下,法國士兵踏上了阿爾薩斯的故土,愛國之情油然而生,紛紛不由得舉槍致敬,並且將德國人所劃定的界樁拔出,扔到一邊。
在這份愛國之情的籠罩之下,法國軍隊紛紛發揮出了悍不畏死的精神,對於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德國軍隊發起猛烈進攻。
如果身處戰場,就能夠看到在指揮官的號召下,一個個法國士兵英勇向前,哪怕周圍不斷的有戰友倒下,雖然不能阻止法國士兵前進。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