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各方軍購——卡車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瘋藝炯龍字數:4282更新時間:24/06/27 00:26:24
    澳大拉西亞接收所羅門羣島的消息,在澳大拉西亞民間還是有着不錯的反響的。

    國家領土的擴張,對於已經擁有不錯的民族自豪感的澳大拉西亞人來說,毫無疑問是個好消息。

    對於英國人來說,用太平洋區域的幾個羣島就換來澳大拉西亞加入協約國,這也是完全不虧的。

    因此,所羅門羣島主權的更迭,在英國和澳大拉西亞看來,是一場雙方互惠共贏的買賣。

    也正是因爲這樣,殖民地政府順利接管所羅門羣島之後,也十分順利的接收了所羅門羣島不到兩萬名歐洲移民。

    在這些歐洲移民中,絕大多數願意留下來,繼續居住在所羅門羣島,並且成爲澳大拉西亞公民。

    不願意留在所羅門羣島的只是少數人,對此,馬爾克·麥克歐斯蘭德總督給出的態度是,給這些人一筆遣散費,將他們送往最近的英屬殖民地。

    至於這些人走後留下的財產,則全部被殖民地政府接收,正好可以贈送給將來前來所羅門羣島殖民地居住的移民。

    馬爾克·麥克歐斯蘭德總督這樣溫和的政策,讓澳大拉西亞殖民地政府受到了當地民衆的歡迎。

    再加上給所有居民頒發澳大拉西亞的公民證明之後,馬爾克·麥克歐斯蘭德總督就開始在所羅門羣島普及公民的福利待遇和政策,讓殖民地政府和馬爾克·麥克歐斯蘭德總督自己更加被當地居民歡迎和接受。

    所羅門羣島殖民地的建設很是成功,這也讓阿瑟將目光放心的放回國內,繼續操辦起國內的建設發展。

    截止目前爲止,歐洲各大列強的軍備競賽,已經不僅僅限制於武器裝備彈藥等方面。

    甚至在汽車方面,歐洲各大列強也開始瘋狂儲備,爲將來的戰爭做好準備。

    來自本茨汽車廠的數據顯示,從1912年下半年開始,歐洲各國就開始瘋狂的購買汽車。

    從最開始的幾十輛上百輛,到現在的數百輛甚至上千輛,足以見得歐洲各國對於汽車方面的重視。

    而在所有汽車類型方面,歐洲各國購買的最多的,就是本茨汽車廠研發出來的運輸汽車,卡車。

    要說目前世界範圍內的汽車工業,發展時間最久,知名度最高的,自然是澳大拉西亞的本茨汽車廠。

    目前澳大拉西亞的本茨汽車廠總廠的規模也已經發展起來,包含總廠在內的四家奔馳汽車廠,佔據了世界汽車市場的超過七成份額,是目前世界汽車工業的巨無霸。

    如果不是歐洲各國也在扶持自己的汽車公司,本茨汽車廠所能佔據市場份額的比例還會更高。

    就目前來看,在汽車行業,本茨汽車廠還沒有能夠一戰的對手。如果不是部分汽車廠商獲得了所在國家的大力扶持,恐怕本茨汽車早已經統一了世界汽車市場。

    目前的汽車市場可以分爲乘用汽車和運輸汽車。乘用汽車以本茨one爲主,運輸汽車以本茨卡車爲主。

    本茨汽車廠在乘用汽車和運輸汽車方面所佔的市場份額,分別爲百分之六十五和百分之八十三。

    這也導致,歐洲各國購買汽車基本瞞不過本茨汽車廠,也就代表着瞞不過澳大拉西亞和阿瑟。

    值得一提的是,本茨汽車廠分別在同盟國和協約國的主要國家,英國和德國修建了分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修建了分廠。

    這也導致本茨汽車廠擁有來自同盟國,協約國和中立國家三方的訂單,並不受歐洲局勢的影響。

    如果說其他的汽車廠商在乘用車方面對本茨汽車廠有着一定的影響,那麼在運輸卡車方面,本茨汽車基本毫無敵手。

    畢竟卡車反而並不看重外觀,看中的是卡車的實用性,承載重量,故障率,維修的方便程度,燃油的消耗以及動力等方面。

    在這些方面,本茨汽車廠的成果是要比其他汽車廠更爲優秀,取得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也就理所當然。

    根據本茨汽車廠方面的消息,在近段時間裏,德國向位於德國的本茨分廠下達了一份高達一千輛汽車,三千輛卡車的訂單,並要求在半年內交付。

    德國所購買的卡車,是體型比較大的卡車。這種卡車雖然速度比較慢,但運載能力更強,並且適合多種地形的路段。

    這樣的卡車在德國甚至歐洲的大部分地區都可以肆無忌憚的行駛,這對於德國後勤的幫助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要知道,對於德國這樣的陸軍大國來說,軍隊的數量和裝備的數量,能夠大幅度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

    同時,大量的士兵和武器裝備,對於國家的運輸體系和後勤能力也是一個考驗。

    軍隊中的火炮,武器彈藥,甚至士兵的運輸都需要更加方便的工具,卡車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畢竟將來作戰的戰場和軍隊的駐地肯定不會全在火車站附近,這也代表着在火車站到軍隊駐地這段距離內,需要一個十分有效的運輸工具來運輸物資。

    德國人將目光放在卡車上其實很好理解。畢竟時間已經證明了,汽車是除了火車之外的,陸上最方便快捷有效的交通工具。

    而擁有載貨能力的卡車,有很大可能也是除了火車之外,陸上最方便有效的運輸工具。

    德國人能夠一口氣下達3000輛卡車的訂單,足以證明他們在卡車方面已經有了研究,並且確信卡車能夠承擔起他們物資運輸的需求。

    畢竟德國人所訂購的這種大型卡車,是在運載超過3噸的貨物的基礎上,能保持時速35千米以上的巨無霸。

    而本茨汽車廠之前的另一種卡車類型,是能夠運載超過1.5噸,時速能達到45千米以上的小型卡車。

    德國的本茨汽車分廠是和當地德國貴族進行合作的。這也代表着總廠沒有權利拒絕這份訂單。

    實際上,阿瑟也並不會拒絕這份訂單,畢竟這也代表着豐厚的利潤。

    不過,出於履行盟友義務的目的,同樣也是爲了提醒英法,阿瑟還是將這條消息轉告英法政府。

    德國有一家本茨汽車廠,英國同樣也有一家。

    而英法兩國的反制手段也很簡單,收到來自阿瑟的消息之後,英法兩國進行簡單的考察,確定了卡車擁有巨大的運輸潛能之後,兩國分別訂購了四千和三千輛卡車,並且同樣也要求英國的汽車廠在半年內交付。

    這麼一來也有個問題,那就是俄國聽到消息之後,也有購買卡車的想法,但英國的汽車廠生產訂單早已經爆滿,短期內沒有能力再承接訂單。

    俄國政府無奈,只能將目光看向了澳大拉西亞。1913年9月27日,在從英法獲得了足夠資金的貸款之後,俄國派出團隊前往澳大拉西亞,考察本茨汽車廠,同時也是和澳大拉西亞商議卡車的購買訂單。

    其實按照正常情況來說,本茨汽車廠分廠擁有的技術,總廠應該同樣擁有並且更加精深。

    而英,法,德三國都大力訂購的卡車,其潛力和作用自然也毋庸置疑。

    實際上,俄國團隊此行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考察卡車的作用,就是儘可能的將卡車的售價壓低,來節省更多的資金。

    要知道,俄國的國土面積是歐洲最大的(不算殖民地),再加上歐洲最多的兵員數量,導致俄國的後勤壓力也是歐洲各國中最大的。

    而俄國因爲地理環境的原因,國內的交流大多靠的是陸運,也就是火車和汽車,馬車。

    這也代表着,如果俄國想用卡車來緩解國內的後勤壓力,俄國需要訂購的卡車數量可能是歐洲列強中最多的。

    這對於俄國政府來說是一筆龐大的財政消耗,也正因爲如此,讓尼古拉二世派出一支外交團隊,來專門壓低卡車的售價。

    十月初,這支俄國外交團隊就乘坐飛艇抵達了澳大拉西亞。

    在拜訪了澳大拉西亞政府和阿瑟之後,俄國團隊就馬不停蹄地趕往本茨汽車廠,考察汽車廠的卡車生產狀況。

    目前俄國國內的汽車數量並不少,單單是俄國皇室,就擁有高達上百輛汽車。

    俄國國內也擁有數量不多的卡車,在這支外交團隊出發之前,俄國就已經測試了卡車實際的運輸能力,並且對於卡車的作用加以肯定。

    特別是俄國軍方,已經多次請求政府和尼古拉二世,要求購買至少一萬輛卡車。

    軍方給出的理由是,如果俄國軍隊能夠擁有一萬輛卡車,將極大程度的提高俄國軍隊的運輸能力。

    大概估計下,共有一萬輛卡車的俄國陸軍,綜合作戰能力至少能夠提升三成以上。

    雖然一萬輛卡車並不便宜,但尼古拉二世還是決定咬咬牙購買這批裝備。

    當然,鑑於和阿瑟以及澳大拉西亞之間的良好關係,尼古拉二世覺得有必要儘可能壓低價格,爲政府節省一部分資金。

    此時的本茨汽車廠內。

    “各位,這裏就是我們的生產車間。本茨卡車的絕大部分車體,就是在這裏鍛造生產並且組裝的。”本茨一本正經地向俄國代表解釋道。

    在本茨的身邊,站着一名翻譯,負責將本茨介紹的內容翻譯成俄語。

    雖然俄國外交團隊的部分外交人員能夠聽得懂本茨所說的德語,還是有部分人有些朦朦朧朧,需要靠翻譯再次進行轉達。

    而俄國代表那一方,也有着專門的翻譯官員,負責將部分俄國代表所說的俄語翻譯成德語或者英語。

    幸好目前的大部分外交官員都普遍熟練掌握英語,法語,德語和俄語。要不然,本茨這個只掌握了簡單英語的德國人,此時的處境倒是有些尷尬。

    “真是不可思議,貴工廠居然能夠達到如此標準的流水線生產。”俄國代表認真地觀看着一塊塊鋼材被鍛造成零部件,然後被運送到其他生產線進行組裝,不由得感嘆道。

    像澳大拉西亞這樣後來居上的列強國家,在工業方面的革新實際上是要比老牌列強更強的。包括目前的德國,美國和澳大拉西亞在內,工業科技其實更加先進,改革起來阻力也不是太大。

    但以英,法,俄爲首的老牌列強,這些國家想要在工業方面進行改革,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老式工廠的企業主和資本家。

    對於資本家來說,工廠的技術先不先進並不重要,只要能夠生產出合格的東西,並且花費的成本不高那就行了。

    對於生產速度相對較慢的問題,這個問題好解決,只需要瘋狂壓迫工廠的工人即可。

    只要這些工廠的工人加班加點的生產,工廠的生產速度也不遜色於新式工廠太多。

    “本茨廠長,貴廠每天大約能夠生產多少輛卡車呢?”有俄國代表好奇地詢問道。

    這名俄國代表是俄國軍方的高官,也是力主購買卡車的人之一。

    “閣下,目前我們能夠生產大小兩種卡車類型,小型卡車B1的生產速度爲每天75輛,大型卡車B2的生產速度爲每天45輛。”聽到了翻譯傳達過來的詢問之後,本茨微笑着回答道:“如果貴國只需要一種卡車類型,我們可以暫時放棄另一種卡車的生產。這樣的話,卡車的生產速度應該能夠提高一倍左右。”

    卡車的體型相對於汽車來說,是毫無疑問的龐然大物。不僅動力方面需要更大的發動機,也需要更加龐大的車廂和零部件。

    這其實也代表着,一輛卡車的成本會比汽車更高,生產的時間也會更長。

    如果是生產普通的本茨one汽車的話,總廠的生產速度已經能夠達到每天至少300輛,年產量在十萬輛以上。

    問出問題的俄國軍方代表滿意的點了點頭。澳大拉西亞的汽車工廠,生產卡車的速度並不比英國和德國的汽車工廠慢。

    這實際上也代表着,哪怕俄國的訂單更多,但軍隊裝備卡車的時間也不會比英法德三國慢太多。

    如果再能將卡車的售價砍到一個比較低的數字,這對於俄國政府和俄國軍方來說,都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4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持!

    今天日萬,已更4000/10000,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