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豹的跳躍和意土戰爭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瘋藝炯龍字數:4413更新時間:24/06/27 00:26:24
法國人在摩洛哥方面的行動引起了德國民衆和政府的強烈不滿,也讓本來就十分緊張的歐洲局勢變得更加激烈,戰爭似乎一觸即發。
爲了平息國內高昂的民憤,再加上法國人的動作確實已經觸及到德國的利益,威廉二世採取了外交部長基德倫的策略,派遣軍艦進駐摩洛哥的重要港口,將其作爲底牌,來坐視摩洛哥局勢的發展。
1911年3月1日,德國正式向法國以及歐洲其他大國遞交了一份備忘錄,宣稱爲了保護德國僑民的安全,以及德國在摩洛哥方面的利益,德國政府決定派遣軍艦駐紮在阿加迪爾港口,等到摩洛哥局勢恢復平靜就立即撤退。
在德國政府決定行動之前,威廉二世曾謹慎地詢問提出這份錦囊妙計的基德倫。
面對威廉二世慎重的提問,德國外交部長基德倫略帶自信地表示:“我們只是採取相應的行動,並未阻礙法國在摩洛哥的行動。只要法國人願意在殖民地方面付出相應的利益,我們完全可以立即撤出軍艦,承認法國人對於摩洛哥的佔領。”
這樣的話語讓威廉二世稍微有些安心,才決定派遣豹號炮艦,進駐摩洛哥的重要港口阿加迪爾。
值得一提的是,豹號炮艦並未像外交部長基德倫所說的那樣,進駐阿加迪爾港口之後就坐視摩洛哥的危機。
這艘噸位不足2000噸的小型戰艦,在進駐阿加迪爾港口之後的第一件事,並不是和法國人通訊,而是直接將炮口對準阿加迪爾城市。
這一歷史上著名的,被稱爲“豹的跳躍”的挑釁行爲,直接讓本來就激烈的德法關係驟然緊張,無數民衆甚至以爲戰爭馬上來臨,紛紛拋售自己的資產。
正所謂盛世古董亂世金,如果戰爭真的來臨,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手中的各種各樣的資產是最不值錢的。
只有在戰爭前將其儘可能的換成黃金和重要物資這樣的硬通貨,才能在戰爭到來之後生存的更好。
這一行爲,也讓德國和法國的證券交易市場幾乎爆滿。出售手中股票的人多不勝數,也讓爲數衆多的德法中小公司一夜之間迅速破產。
德法兩國的民衆怨聲載道,對於對方國家之間的仇恨也越來越深。
豹號炮艦突然出現在阿加迪爾港口,讓駐守在港口的法國軍隊爲之一驚。
更加嚴峻的是,這艘小型炮艦剛剛抵達港口,就立即將炮口對準了城市,或者說是城市中駐紮的法國軍隊。
如此大膽又挑釁的行爲,直接讓駐紮在港口的法國軍隊爲之震驚和憤怒。
不管怎麼說,法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列強之一。哪怕德國的綜合實力已經超過了法國,但也不能派遣這麼一艘小軍艦來如此挑釁法國。
法國軍隊方面十分憤怒,但步兵面對炮艦確實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只能迅速的,稍微添油加醋的報告到國內,請求國內迅速派遣戰列艦來援助。
經過法國軍隊這麼一番添油加醋,巴黎方面很快就收到了來自摩洛哥的消息。
對於突然出現並且明顯示威的德國軍艦,法國政府十分憤怒,認爲德國僅僅只是用一艘小小的炮艦就敢直接挑釁法國的軍隊和行動,對於法國這樣的老牌列強是一場奇恥大辱。
但這還沒完,在第二天,德國就致電法國政府,要求法國政府在摩洛哥行動方面給予德國足夠的補償,並且保證德國的利益。
本來就像是威脅的行動,這次直接成了威脅,不知道是誰透露出去消息,法國民衆也得知了德國的威脅,紛紛走上街頭遊行,要求政府直接對德宣戰,保障法國和法國人的利益。
面對着敵國和民衆,傻子都知道怎麼選。
1911年3月4日,法國政府正式公告德國,表示法國政府並不願意接受德國的外交訛詐,只承諾保障德國人在摩洛哥的安全。
法國人的強硬和不肯讓步的態度,讓德法兩國之間的“談判”陷入僵局。
在外交部長基德倫的“妙計”之下,德國人並未就此退讓,反而選擇繼續訛詐,派遣柏林號巡洋艦前往摩洛哥。
如果說派遣豹號炮艦只是一次外交訛詐和恐嚇的話,那麼派遣柏林號巡洋艦在法國人看來,似乎就是一次戰爭威脅和訛詐了。
現在的法國還不是幾十年後的軟柿子,面對着德國這樣明目張膽的威脅和恐嚇,法國人民的怒火幾乎不可阻擋,甚至號稱如果國家退讓就直接推翻內閣。
可不要小看法國人的民聲,說推翻內閣可是真的敢推翻內閣的。
恰巧法國政府此時也十分憤怒,因此選擇了繼續對德強硬。
在德國繼續訛詐之後,法國政府直接拒見德國駐法大使,表明了法國強硬的態度。
而法國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也讓德國民衆之間十分憤怒。雙方都認爲對方有錯,甚至民衆之間要求政府宣戰的遊行和倡議已經絡繹不絕。
3月7日,德國陸軍主力向法國邊境移動,局勢似乎已經隱隱有開戰的意思。
法國方面也不甘落後,僅僅在收到消息的第二天,也就是3月8日下午,法國陸軍主力同樣開拔,前往和德國相鄰的邊境地區。
因爲德國陸軍的強大,法國人更是直接宣佈在部分邊境地區進行動員,以防備德國人有可能的不宣而戰。
雙方的行動直接促使德法邊境的衝突不斷,似乎只要在雙方高層的一聲令下,上百萬軍隊就要進行生死鬥爭。
法國宣佈軍事動員之後,德國同樣宣佈軍事動員,並且威廉二世直接命令德國總參謀部向各軍隊下發作戰計劃。
這下倒好,油缸子直接被點燃。
英國人本來想坐觀德法鬥爭,讓德法關係變得更加惡劣,也能直接杜絕德法聯合的可能。
但英國人現在也沒想着直接和德國開戰,畢竟在超級無畏艦頻繁下水之前,德國人的無畏艦數量和英國相差不多,海軍方面的優勢其實並不大。
陸軍自然更不用多說,德國的陸軍號稱天下第一可不是吹的,光靠法國人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抵抗德國陸軍。
此時的英國政府並不知道德國的目標只是爲了訛詐法屬剛果殖民地,還以爲德國人真的是氣上心頭,想要和法國進行真正的戰爭。
更重要的是,如果戰爭來臨,德國人佔據阿加迪爾並且在大西洋海岸建立海軍基地,會嚴重威脅到英國從歐洲南下好望角的航道,因此英國人對於德國佔領摩洛哥港口的行爲也十分反對。
1911年3月10日,英國人正式下場,警告德國駐英大使:“這一件事(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比任何事件都更深切地影響英國人的利益,任何解決辦法如果沒有英國人的參與,大英帝國堅決不承認,並且予以反對。”
英國人的下場並未讓德國人重視,德國政府堅持要和法國單獨談判來解決這次危機。
但德國人沒想到,在這次危機中英國人的態度如此堅定,甚至直接將英德關係推向深淵。
1911年3月17日,英國財政大臣勞合·喬治在倫敦發表了轟動全世界的演講,他聲稱:“我準備爲維護和平做出重大犧牲.但是如果強迫我們處於這樣的境地,即只有放棄英國經過幾個世紀,用英勇精神和勝利業績爭得的重要優越地位作爲代價,才能維持和平的話,如果在涉及英國切身利益的問題上這樣欺辱英國,彷彿她在世界人民的大家庭中已經不再起任何作用,那麼,我要強調指出,用這樣的代價換來的和平是一種屈辱,對於我們這樣偉大的帝國來說是絕不能容忍的。”
這篇演說的火藥味極濃,甚至直接將目前的德法衝突擺在了明面,宣告了英國人支持法國的堅定立場。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樣一篇演講的演說者並不是一貫反對甚至敵視德國的外交大臣格雷,而是一向主張和平對德友好的財政大臣勞合·喬治。
這樣的轉變增強了演講的威懾力。而在演講結束的當天,英國政府宣佈海軍進入戰備狀態。
如果說勞合·喬治的演講是表明英國人的立場和態度的話,那麼英國海軍進入戰備狀態的公告,就是在宣佈英國人的立場是多麼堅定了。
德國人如果繼續強硬,極有可能爆發和英法之間的戰爭。這是德國人目前也不願意看到的,因爲德國很多的無畏艦還在造船廠內,想要正式下水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至少在一兩年之內,德國人並不願意見到和英法之間的戰爭。威廉二世也經過政府多人的勸說之後,這才打消了繼續對英法強硬的態度,十分不滿,勉強的讓政府向英國人解釋這次德國政府的行爲。
1911年3月20日,在英國海軍的戰爭準備已經完成之後,法國政府這才正式通知英國,宣佈德國絲毫沒有在摩洛哥的大西洋沿岸立足的意圖。他們的目的只是在摩洛哥被置於法國保護之下後,要求法國人在其他方面給予適當補償。
3月24日,德國人降低了某些方面的補償要求,重新開啓了和法國的談判,這才讓差點進入戰爭的歐洲局勢平復下來。
但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英國人堅定的立場讓英德之間的關係迅速惡化,英國人對於威廉二世良好的印象不復存在,德國人對於英國的良好態度也直接消失。
英法和德國之間的矛盾已經不可解決,德國人對於英法之間的仇恨已經無法抵消。
甚至這種仇恨會在時間的流逝中越來越多,等積攢到再不可能容忍的程度,或許就是世界大戰真正來臨的時刻。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危機期間,歐洲地區也發生着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只不過因爲英法德三國的劇烈衝突和即將到來的戰爭,才讓注意到這件事情的人並不多。
今年三月發生的阿加迪爾事件,吸引了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的目光。
這也讓意大利覺得有機可乘,覺得自己侵佔的黎波里的野心已經能夠實現。
三月底,心領神會的意大利報社突然之間開始猛烈攻擊土耳其政府在的黎波里對於意大利僑民的虐待和脅迫。
在意大利各大報社的猛烈宣傳之下,土耳其政府已經被宣傳成了無惡不作的惡魔,的黎波里的意大利僑民急需意大利政府的拯救。
覺得準備的差不多了,在1911年的4月,意大利政府正式通知土耳其政府,發出了最後的通知。意大利政府聲稱,土耳其的統治使的黎波里陷入混亂和貧窮,在的黎波里的意大利企業受到了土耳其的敵視,意大利的僑民受到了生命威脅。
因此,意大利政府由於被迫關心保護自己的尊嚴和利益,決定對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實施軍事佔領,並且要求土耳其軍隊予以協助並且採取措施,來防備任何有可能的對於意大利軍隊的抵抗行爲。
這份條約的蠻橫無理和荒誕程度,甚至在歷史中都堪稱少有。
土耳其政府自然直接拒絕了意大利的通牒,並怒罵意大利政府是貪婪,無恥,荒誕的小丑。
4月27日,意大利政府正式向土耳其宣戰。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此時早已經腐朽不堪,面對着列強之意大利的侵略,土耳其政府呼籲歐洲各大列強出面干涉。
但早在這之前,意大利政府就通過了長達幾十年的外交活動,先後簽訂了三國同盟續約,意法協定和意俄拉匡尼基協定,讓德國,法國和俄國等歐洲列強承認的黎波里爲意大利的勢力範圍。
因爲有約在先,歐洲列強也不好對意大利以強凌弱的行爲譴責,只能裝作看不到,甚至部分列強還反過來規勸土耳其政府接受意大利的無理要求,來避免一場本來不應該發生的罪惡戰爭。
事實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目前和德國交好,這才是歐洲列強不願意幫助土耳其的真正原因。
甚至說到底,意大利反而和土耳其是同一個陣營,同盟國陣營之間的互相討伐,協約國這邊看熱鬧都來不及,又怎麼可能會去干涉呢?
而德國這邊,面對法國的外交策略剛剛失敗,讓德國政府丟了大面子。
再加上意大利和土耳其都是德國的盟友,偏向誰都會損害另一方的關係。
德國政府也只能表示愛莫能助,除了支援給土耳其政府一筆資金之外,在外交上再也沒有任何行動。
4200字第一更,求支持,求月票!
雖然今天停電,但還是繼續日萬,已更4200/10000,求支持,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