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證券交易所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瘋藝炯龍字數:3515更新時間:24/06/27 00:26:24
    隨着時間進入1910年的9月,發生在東亞數個省份的水災越來越嚴重,各地饑民搶糧,難民暴起,民情困苦。

    這也到了澳大拉西亞刷好感的時候,阿瑟高調的宣佈代表澳大拉西亞,向災區援助100噸糧食和五萬澳元,來表示澳大拉西亞對外和平友好的一面。

    果不其然,得到了澳大拉西亞援助的好消息之後,不僅當地政府大肆宣傳,各地災民難民對澳大拉西亞也十分感激。

    只可惜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次災難澳大拉西亞出售糧食獲得的收入,就足足是這些援助的上百倍。

    九月初,悉尼率先成立了澳大拉西亞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當天阿瑟親自參與了證券交易所的開所儀式,並且發表了講話,聲明了證券交易所的重要性。

    事實上,股票交易早在1602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就已經發生。當時,荷蘭政府印製了世界上最早的股票,東印度公司股票。

    而在17和18世紀,荷蘭,德國,法國,英國,美國相繼成立了自己的證券交易所,距今已有至少一百多年的時間。

    哪怕是在阿瑟看起來不太發達的島國,在1878年也成立了兩個股票交易所。

    這麼看來,澳大拉西亞的股票交易所成立時間已經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

    新成立的悉尼證券交易所隸屬於財政部管理,並不以盈利爲目的。

    但證券交易所和股市的建立,對於國家和私人企業的發展來說,有着重要的作用。

    私人企業可以選擇在證券交易所上市,將自己公司分成若干個股份出售給其他人。

    這可以讓缺少資金的公司在股市中籌集發展資金,滿足因爲建設和發展所需要的大量資金。

    除了籌集資金之外,股市還可以分散投資風險,讓私人企業的資產升值。

    這對於澳大拉西亞企業的發展來說是有好處的,也可以吸引大量的外界資本前來澳大拉西亞,帶動澳大拉西亞的各項發展。

    鑑於人口和經濟規模,目前證券交易所的在悉尼設立也已經足夠。

    悉尼是澳大拉西亞唯一一個人口上百萬的城市,也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自然能夠吸引更多的資本到來。

    相信在證券交易所成立以後,澳大拉西亞的中小企業也會迎來一定的發展。

    隨着九月緩緩過去,阿瑟對於歐洲局勢也越來越關注。

    按照歷史上的發展來看,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應該很快就會到來。

    摩洛哥危機是德法兩國在摩洛哥的政治衝突,同樣也加劇了歐洲的競爭以及德國和其他國家之間關係的惡化。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之後,在1907年3月,法國就藉口一名醫生被殺事件出兵佔領了摩洛哥東部的烏季達州。

    緊接着,在1907年的8月,法國又藉口幾名法國工人被殺(實際上是這幾個法國工人在施工中破壞了穆斯林墓地),派兵在卡薩布蘭卡強行登陸,佔領了摩洛哥大西洋沿岸的五個港口城市。

    法國佔領布薩布蘭卡之後,因爲追捕逃兵和德國領事館衝突,讓德國和法國之間的關係頓時變得更加緊張。

    不過當時德國選擇了讓各國比較意外的息事寧人態度,同意將這次事件交付仲裁,使事件得以和平解決。

    實際上讓德國選擇息事寧人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爲之前波斯尼亞危機讓歐洲局勢已經變得十分緊張,德國人不願意給這樣緊張的局勢再添一把火。

    二是因爲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已經讓德國意識到,法國控制摩洛哥的趨勢是難以阻擋的。

    與其在摩洛哥方面繼續和法國抗爭下去,不如就此妥協來,換取德國在摩洛哥的經濟利益,以及法國方面的補償。

    畢竟德國好說歹說也是世界第二列強,既然在摩洛哥方面對法國退讓了,那法國總得給點補償吧!

    因此,1909年2月9日,法德兩國簽訂了《法德協定》,法國宣佈承認摩洛哥的獨立和完整,並且承認德國在摩洛哥擁有同等的經濟權利。

    而德國方面則承認法國在摩洛哥擁有特殊的政治權利,並且保證不干涉法國爲維護摩洛哥的和平穩定而採取的行動。

    法德協定的簽署,讓德法兩國的政治家和高層十分滿意,甚至極大程度上緩解了兩國之間的矛盾,幾乎將法德矛盾轉移到了談判桌上,而不是戰場上。

    只可惜,法德兩國的走近,讓英國人十分謹慎,並且關注。

    說到底,有英國在,德法兩個國家是不可能走向和解的。

    無論是德國還是法國,在歐洲的地位都是霸主級別。一旦這兩個國家走向聯合,那麼他們真的能夠控制整個歐洲。

    這是英國人根本不願意看到的,德法和解之後,他們的敵人不就自然而然的變成了英國了嗎?

    更何況,德國能夠和法國和解,難道不能和俄國和解嗎?

    他們的矛盾和解了,那英國怎麼辦?

    要知道,雖然英國和法國是當今世界上佔有殖民地最大的兩個國家,但大部分的利益,實際上還是被英國掌控。

    真讓歐洲各大列強和解,他們的敵人可想而知,那就是英國。

    作爲著名歐洲攪屎棍的大英帝國,能容忍這樣的情況發生嗎?

    別的不說,德法和解是英國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德法和解之後,歐洲大陸上的主要矛盾也煙消雲散。

    這將導致兩大軍事集團對立的理由變成了德英矛盾,說白了也就是第一列強和第二列強關於世界霸主之位的爭奪。

    在這樣的情況下,法俄兩個國家還會心甘情願的爲了英國賣命嗎?

    甚至不來參一手就是好的,畢竟大英帝國佔據的殖民地以及瓜分的利益是所有列強中最多的,在大家都和平的基礎上,瓜分大英帝國似乎對大部分國家都有利。

    如果按照歷史的走勢,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將在幾個月後爆發。

    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讓英德矛盾更加尖銳化,因爲德國成了英國政治唯一的標靶。

    同時,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也讓英法協約的關係變得更加牢固。

    因爲在法國最關鍵的時候,英國挺身而出,拔刀相助,給予德國致命的一擊。

    這讓法國人對於英國感激涕零,在之後加強了兩個國家各方面的密切合作,目的就是爲了共同對德作戰。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締造了更加緊張的歐洲局勢,甚至讓戰爭氣氛越來越濃。

    如果不是英國在危機的強硬做派以及德國人的退縮,恐怕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就將成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不管怎麼樣,對於這次危機做好準備是有必要的。歷史上的摩洛哥危機被較爲妥善的解決,但誰又能保證這個世界的摩洛哥危機不會成爲戰爭的導火索呢?

    畢竟這個世界有了阿瑟這只蝴蝶,許多發展和之前的歷史早已經不太一樣。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德兩國擁有別的想法也不是不可能。

    萬一德國選擇了強硬,不就代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要來了嗎?

    當然,哪怕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沒有成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提前爲其做好準備也是有必要的。

    這次危機讓歐洲三大列強,英國,德國和法國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忙於這次爭奪中,也導致許多別有野心的國家利用這次危機拓展自己的利益。

    比如,在危機期間爆發的意土戰爭,巴爾幹戰爭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次戰爭的一方主人公,是一樣的,都是已經腐朽不堪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一戰的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說起來也和巴爾幹戰爭有關。

    巴爾幹戰爭準確來說是巴爾幹幾個國家和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其中就有薩拉熱窩的主角塞爾維亞。

    兩次巴爾幹戰爭之後,巴爾幹國家成立爲了兩個陣營,互相對立。

    一方爲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和門第內哥羅,背後站着協約國集團。

    另一方爲保加利亞和土耳其,背後站着以德奧爲首的同盟國集團。

    從這也能看出大國對於小國之間的控制和影響,巴爾幹地區因爲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影響,也跟着劃分爲了兩派。

    既然分爲了兩大派系,彼此之間爆發矛盾就是不可避免的。

    作爲巴爾幹國家之一的塞爾維亞,自然也有一番雄心。塞爾維亞妄想統一巴爾幹建立大塞爾維亞人的南斯拉夫國家。

    這一野心自然和奧匈帝國的戰略利益衝突。奧匈帝國在兩年前兼併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居民大多是塞爾維亞人,和塞爾維亞接壤。

    因爲彼此國境衝突的原因,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結仇,但小國終究抗爭不過大國。

    因此,塞爾維亞一些民族主義的青年軍官,組成了一個名爲不統一毋寧死的黑手黨。

    而這個由塞爾維亞軍官組成的黑手黨,正是將來給刺殺斐迪南大公的刺客提供武器的組織。

    只能說歐洲各個國家之間的衝突是有關聯的。因爲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讓讓意大利發動了意土戰爭。

    正因爲意土戰爭讓土耳其疲於應對,巴爾幹各國家組成聯盟,發動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之後又因爲戰爭分配不均以及背後國家勢力的對立,導致巴爾幹國家分裂成了兩派。

    再加上塞爾維亞在兩次戰爭中的國土擴張,讓塞爾維亞誕生了建立大塞爾維亞南斯拉夫國的想法。

    這種想法和奧匈帝國產生了衝突,也讓部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的青年軍官對奧匈帝國產生了仇恨,特別是像斐迪南大公這樣的,反對大塞維亞主義,敵視塞爾維亞的奧匈重要人員。

    32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持!

    今天日萬,已更7400/10000,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