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六章 佛魔之別

類別:武俠仙俠 作者:大腦被掏空字數:4352更新時間:24/06/27 00:22:11
    如是我聞: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觀自在,見如來,一切由心,自由自在。

    即教彼衆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衆生,此是爲如來心第十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這是佛祖的原話。

    因爲“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指在世尊如來座下聽說的,只能用在這個情景之中,這是舍利弗在對李啓明確表示,他在佛前聆聽到的這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但實際上,一切由心,並不代表心由一切,所謂的‘心’的自由,是有限度的。

    而心的邊界,便是自由的邊界,而自由的邊界,是由智慧所定的。

    ‘心中如來’並非是唯一主觀,而是自身的主觀。

    換而言之,我的主觀不是‘天魔’,而是‘我自己’

    這是個很通暢的邏輯。

    如果真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心’也就是自我意識是最大,最極致的自由,那麼……天魔是怎麼被封印的呢?

    所以,天魔的自由,實際上也是需要天魔運用智慧去斡旋出來的自由。

    哪怕是‘一切現實的總和’,‘諸法之末’,天魔認爲自身便是一切事物,萬物的都是他的一部分,但他自由的邊界卻依然是自己的‘智慧’。

    天魔想要追求絕對的自由之心,成爲一切的完美事物,所以……天魔卻達成了絕對的不自由。

    看似自由的天魔,看似‘一切由心’的天魔,因爲佛陀所闡明的這點,進而導致了佛魔之間的絕對分別。

    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這句話的意思是,混沌如同污濁的水一樣,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呢?誰又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

    誰都不能。

    世界是混沌的,一切都將處於變化之中。

    所以,“道”不會自滿,正因爲‘道’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保持進步,不斷的革新出嶄新的現實。

    這才是自由,以‘道’驅動的世界,這般變化的世界,才有進步的動力,因爲滿足智慧本身,才會去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去完成曾經無法完成的事情。

    所以,佛門選擇了去教導衆生學會思考,學會利用智慧尋求本心,最終得到智慧與自由。

    佛與魔的區別,便是如此,這是對自由的定義。

    佛坦然的承認了‘自由’的邊界,和‘心’的侷限,佛不像是魔那麼貪心,並不將自己認定爲‘終極’,不是什麼都要,反而因此得到了自由。

    魔,將‘心’擴展到了一切的邊界,讓‘心’成爲了所有一切的原因,成爲了所有事物的根基,卻因此而將自己的心束縛在了‘所有’之上。

    既然‘心’是‘所有’,那麼‘心’也就綁定在了‘所有’之上,所有之上,就什麼都沒有了。

    但佛將心的束縛完全解除,佛的自由,是人在覺悟之後達到了大智慧,從所有苦因中解脫之後的自由。

    僅僅這一點,就足以說明佛祖是如何壓制天魔的。

    是的,佛,就是魔。

    因爲……佛是心,魔也是心,在這一點上,二者是等同的。

    但通過佛陀的輕巧一點,於是,‘佛心’和‘魔心’便有了區別,每個人都有的佛心,和萬物唯一的魔心就分離開來了。

    佛魔一體,似乎並不是那麼的難以理解。

    永離妄想執着者,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是謂佛陀。

    魔,就是極致的妄想,極致的執着,妄想自己的心是所有的現實,執着達到完美之上的完美,只有放棄這樣的執着,澄清迷惘,撇空嗔癡,才能成佛。

    夫法性無邊,豈藉心之所度?

    真如非相,詎假言之所詮,是故衆生浩浩無窮,法海茫茫何極?

    天魔所謂,猶如鏡裏求形,悟法無生,一念超越,豈在繁論者爾。

    此乃般若波羅蜜,即:彼岸智慧,或者叫做,終極智慧。

    佛門有真經,名爲《般若波羅蜜心經》想來就是如此了。

    當然,天魔肯定自己是不認可這個結論的,但只要這個結論能說得通,便能夠證明佛與魔的之差異。

    經過佛陀這麼一看,這麼一講解,李啓突然覺得……天魔,似乎隱隱有些可憐了起來。

    所以他才忍不住讚歎佛陀。

    這就是佛祖的智慧嗎?

    舍利弗所講解的一切,在此刻徹底被李啓所理解。

    舍利弗見狀,雙手掐訣,背後法相升起,他的法相不是人形,而是一顆菩提樹。

    菩提樹上生百千萬片葉,被微風吹動,風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佈,清暢哀亮,微妙和雅。

    再看葉片之上,有百千萬佛國,佛國各自吟唱功德,讚頌舍利弗。

    李啓目睹菩提樹,聞其聲,嗅起香,觸其光影,頓時只覺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諸苦頓消。

    看見李啓的表情釋懷,舍利弗微微一笑,隨即又念:“施主聽我言,須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莊嚴故,恆令身輕安心快樂,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妄,寂然調順,斷諸煩惱,力莊嚴故,衆怨盡滅,無能壞者,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

    “大海尚可斗量,深淵尚可窮底,衆生應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耶?汝等自思惟,自當知,清淨法,汝應自攝。”

    這話讓李啓本來都閉上的眼睛都再度睜開。

    清靜法!

    他可是知道的,佛祖在無色界天壓制天魔的法門,就是清淨法!

    而現在,對方所說的,便是清淨法的重點。

    李啓立刻坐下,認真聽取其中的道之真意。

    因爲這些話語只是‘原理’而已,而知道了原理,想要法門,就需要觀看演法,這也就是舍利弗展現出法相的緣由。

    李啓觀摩法相,其中微妙術法開始運轉。

    與此同時,這些術法,開始形成一座法場。

    舍利弗雙手合十,突兀的,他的面前浮現出諸多鬼魂。

    有怨靈,有兇鬼,毫無意外,都是意外橫死的。

    這些鬼魂都與李啓和舍利弗有因果上的聯繫,其實……他們是被李啓所殺。

    李啓之前對天魔動手,可是悍然直接碾碎了世界環帶上的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之中的所有生靈,盡數湮滅。

    也正因爲如此,這些鬼魂多半死相醜陋,有的全身浮腫如饅頭,有的不知道被什麼東西炸的面目全非,或者是身體殘缺,或者滿身血污,反正沒有一個是被好好收斂遺容的。

    如今這些惡鬼被招來,滔天怨氣滾滾而來。

    李啓卻恍若未覺,畢竟對他來說,這些惡鬼的怨氣連攜在一起,也不過彈指即滅,甚至這些惡鬼都不可能靠近他,僅僅是他身邊周流的‘天理’就足以湮滅所有。

    不過,面對舍利弗,卻見諸多怨靈兇鬼,卻無怨氣凶氣。

    因爲眼前舍利弗端坐於此,身後立有七寶所成的菩提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

    珊瑚琥珀等等七寶以爲映飾,於衆葉間生諸妙華,其花葉各有千色,脈絡似有百種畫,如天瓔珞。

    有衆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有大光明,諸妙花上化成幢幡無量寶蓋,花中結果,果爲十方佛國,一切佛事,亦於中現。

    隨着舍利弗的演法,天上憑空生出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瓣葉,天花亂墜,演奏法音,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這些天花,各有金色,散發微妙光明,蓮華每葉皆作小舟,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一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

    蓮華化周,有菩薩演說妙法,度苦衆生。

    無數的鬼魂在其中,紛紛端坐舟上,虔誠瞻仰寶相,其身也如閻浮檀金色,坐小舟之中,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

    無數天花所化的小舟,載着無數的怨靈,駛向佛門諸天。

    沒錯,超度並不是去輪迴,而是直接升入諸天,成爲佛門的‘天人衆’,享諸多福報,不過……那之後,天人也是會輪迴的,天人五衰之後,就看造化了。

    但也已經是天大的好處,這是舍利弗對他們的補償。

    至於他們法德未成,卻要成爲天人的代價,自然都是超度者,也就是舍利弗爲他們承擔。

    鬼魂們紛紛手舉頭頃,乘坐着亂墜的天花小舟,往生極樂世界,但見菩提樹繼續散發光華,華敷之時,鬼魂們紛紛讚歎四諦,三明六通,億萬怨靈得具八解脫。

    “恭請南無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慈悲護持。”舍利弗手掐法訣,如此說道。

    舍利弗正在超度因李啓爲了自己所造殺孽而誕生的諸多惡靈。

    不過,對巫覡而言,殺孽是什麼?

    自然界按照自己的規則流轉,就根本不存在殺孽一說,生死不過是自然運行的一環而已,是‘完美’的現實所實行的一種策略罷了。

    所以對巫覡來說,殺多少人都不會產生什麼感覺,李啓不動手僅僅是因爲他不喜歡而已。

    如果是有些‘喜歡’的巫覡……

    那只能說,巫覡本來名聲就不怎麼好……

    要知道,在很多道途看來,巫覡是詭異恐怖的代名詞,如果巫覡都是好人……那怎麼會有這種刻板印象呢?

    李啓和瀋水碧這兩公婆,都是典型的無善無惡,不管是救人還是殺人,都不眨眼的,殺戮對他們來說毫無壓力,瀋水碧在人巫之戰的時候也沒少幹屠滅世界這種事兒。

    殺人和救人對他們來說一樣的,純粹出乎一心,看自己想不想做,需不需要做而已。

    但對舍利弗而言就不是如此了。

    他藉着給李啓說法的過程,一起開始超度亡魂。

    李啓也知道,這是做給自己看的。

    但他並不準備理睬。

    沒意義,理睬什麼?那些冤魂?都超度了唄,他當時又沒別的選擇,舍利弗該不會指望自己會內疚吧?

    李啓的人生,一片無悔,他只要下定了決心,就不會後悔,自然也就不會內疚。

    不過,就在這個時候。

    李啓和舍利弗都突然擡頭,舍利弗停止了誦經,而李啓也恭敬的立刻起身。

    因爲他們兩個都看見了,隨着舍利弗的超度法咒,有一比丘,左手持寶珠,右手執錫杖,立於千葉青蓮花上,朝着二人的位置飄搖過來。

    對方應該不是本體,而是投影過來的法身,這是之前舍利弗唸誦的咒文所召喚而來的。

    這個形象實在是過於經典,根本就不會認錯。

    兩人都立刻收起法訣,雙手合攏,哪怕是李啓也開始行佛禮,一齊尊敬的喊道:“恭迎地藏王菩薩……”

    地藏王菩薩。

    李啓看見這位鼎鼎大名的菩薩,心想這次可真是開了眼了,居然見到了這位大佬。

    要不是舍利弗親自唸誦地藏經,李啓不知道要什麼時候才能見到對方。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之相。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

    眼前這位,就是傳說中的地藏王,二品之中的頂尖存在,摩訶大菩薩,甚至可以與佛並肩,距離‘佛’的果位只差一步之遙。

    只是,這一步怎麼都無法跨出去,怎麼都無法成佛就是了。

    因爲誰都知道,地藏王菩薩曾經發下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這大宏願,成就了他的菩薩果位,但卻阻止了他繼續成佛,他不渡空地獄,就絕對不可能證得最後的果位。

    宏願實際上沒有任何的約束力,真正約束地藏王菩薩的,是他的道心。

    渡空地獄,這是他的道心所向,宏願其實不會帶來力量,也不會帶來約束,你若是道心之中否認了宏願,那也什麼都不會發生。

    這或許也算是一種執念……或者說,一種魔念吧。

    唯有窺破這最後的執念,或者了結這宏願,他的一品之路便完成了最後一塊磚。

    李啓看着地藏王菩薩,他早就對對方的經歷有所耳聞,並且數次都想過要拜訪。

    沒別的,地藏王菩薩是真的,隨時隨地都可以成就一品,他只要一個念頭,就可以立地成佛。

    但他的道心卻約束了自己,讓他無法升起這個念頭。

    這是種怎樣的奇妙境界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