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李治登基,老友的相見與分別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雨中城市字數:4572更新時間:24/06/27 00:04:43
    貞觀二十二年,李世民苦心孤詣撰寫了十二篇《帝範》,其中記載了這麼多年以來他對社會的思考,對秦天教導的體會。

    他將這十二篇文章賜給了太子李治。

    “你應當以古聖賢爲師,絕不可效效仿於我。”

    面對兒子的疑惑,李世民長嘆一口氣。

    “朕不是一個好皇帝啊……”

    “古人言見賢思齊焉,效仿聖賢,你便能成爲一個出色的人,但你效仿一個出色的人,就只能成爲一個普通人了。”

    “我只能稱得上是出色,卻並非能說是聖賢。”

    李世民深刻的意識到自己自從登基以來,所犯過失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經過幾年之前秦天的提點,李世民這些年來也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他苦笑一聲:“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

    “如果不是這些錯誤,朕,朕又怎會錯過此生最大的機緣?”

    李治十分好奇,父親所說的機緣到底是什麼。

    李世民猶豫再三,最終還是決定透露出一部分給兒子聽。

    秦天臨行之前已經告訴過他,莫要將秦天的存在告訴其他人,這只會給他們帶來禍患。

    可問題是,這畢竟是他李世民的兒子,是大唐的下一位皇帝,他如何才能不能讓自己的兒子知道這些呢?

    李世民終究還是失信於秦天。

    但他講述的並不全面,只是籠統的將自己和秦天的經歷說了一遍。

    講述的太多沒有任何用處,反而是會讓太子有不該有的想法。

    如此警告一番,也不算是告訴太子了吧?

    李世民這麼騙着自己。

    但其實他知道,這些話語根本瞞不住李治。

    李治心情溫和,但他並不是傻瓜,能夠坐上皇位,足以說明他各方面的手段都不算差。

    如果真的是一個昏庸無能之人,李世民又怎麼會選擇他來坐這個位置?

    一般人李世民是根本看不上眼的!

    而李世民這般語焉不詳,反倒是讓李治心中升起了好奇心。

    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才會讓李世民這般念念不忘?

    甚至於李世民給出了如此之高的評價,說自己愧對那人的教導。

    李治察覺到了李世民話語之中的異常,彷彿李世民從未考慮過那人會和凡人一般去世一樣。

    聯想到長安城內的有些傳說,李治心中略微有了一些猜測。

    秦天十幾年來從未換過地方,李世民又經常來,這種事情根本不可能瞞得住有心人。

    尤其是最近這些年來,隨着風言風語傳得越來越厲害,秦天的存在也不再是什麼祕密了。

    但李世民語焉不詳,本來只是爲了保護這些人,免得他們做出一些蠢事。

    但這反倒是成爲了禍患的根源。

    對秦天的種種猜測讓不少人心中萌發了不該有的想法。

    只是秦天早早的就離開了長安城,無論這些人怎麼努力,始終都找不到秦天的半分蹤跡。

    甚至有人開始懷疑秦天是不是已經去世了!

    秦天當然沒有去世,他現在好好的呢!

    孫思邈這個小老頭,如今已經年逾七十,看上去卻依舊彷彿是四十出頭的中年人。

    甚至他說自己三十歲也不是沒有人相信!

    這不僅得益於他本身就擅長養生,更大的功臣還是秦天。

    因爲時常找秦天討教問題,二人一聊便是大半天,經常是聊着聊着便去吃飯,吃完飯接着回來聊。

    可秦天吃的用的,又豈是凡物?

    充滿靈氣的東西吃得多了,孫思邈都差點返老還童了!

    如果不是秦天及時注意到了這一點,出手穩定住了孫思邈的狀態,只怕他早早的就恢復成二十多歲的年輕小夥子的模樣了!

    這麼下去,就算是一頭豬,也能走上修行的道路了。

    在孫思邈察覺到問題之後不久,秦天便攤牌了,詢問孫思邈願意不願意跟着自己學習修行。

    但孫思邈只是考慮了片刻之後便果斷拒絕了。

    修行並非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至少在小有所成之前,他是無法一心一意的專注在醫學之道上了。

    修行和醫學,他二者必須放棄一個。

    等到修行小有所成之後,才有時間撿起來。

    就如同秦天一般。

    但問題是,孫思邈不知道自己的天賦,萬一修行也沒修成,白白的浪費了時間,那可怎麼辦?

    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孫思邈決定乾脆直接放棄修行。

    尤其是當他得知由於長時間和秦天相處,他的壽命至少也有一百三五十歲的時候,就更不擔心了。

    “這麼長的壽命,如果不用來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那就實在是太可惜了!”

    孫思邈說完這句話便告辭了秦天,起身出門遊歷去了。

    事實上,如果他願意一直跟着秦天的話,莫說是一百三五十歲,就算是兩百歲,三百歲也並非不可能。

    但孫思邈不願意去做這種事情,因此他和秦天之間的關係依舊如同當初初見之時。

    如果他日後和秦天見面的次數不少的話,那壽命或許還會延長。

    但由於沒有從秦天這裏學習任何修行的功法,他體內的生命力依舊會隨着時間的流逝不斷消散,最終身體逐漸老去。

    這個時間或長或短,但可以肯定的是,孫思邈還有很久很久的時間。

    再次和孫思邈相見是幾年之後的事情了。

    秦天這些年來並未外出遊歷,而是換了個地方定居。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秦天這次定居的地方是四季溫和的蘇杭。

    他所居住的地方就在洞庭湖邊,每日觀看洞庭湖的美景,體驗“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的美景。

    在這裏,他和之前一樣,開了一家免費的醫館,解決一些病人的需求。

    當然,他每日接待的客人是有限的,凡事都講究一個緣法,有緣之人才能來到次數看病。

    雖然對於秦天而言,大部分的窮苦百姓都是有緣的。

    爲了不使自己和兩個徒弟太過勞累,秦天還考慮過培養出幾名醫生出來,但因爲教導實在是太過麻煩,無奈作罷。

    不過後來沐春還是招收了幾名無家可歸的小孩子打下手,慢慢的,這些小孩子也成爲了能夠獨當一面的小醫師。

    如此,除非是疑難雜症,不然大部分時候都不需要秦天親自出手。

    再次和孫思邈相見之時,孫思邈後面跟了一個年輕人。

    年輕人自稱盧照鄰,字升之。

    本來他是外出遊學,偶然生病,卻是恰好遇到了孫思邈。

    在得知了孫思邈的真實年齡之後,驚訝無比。

    而在和孫思邈的交流之間,盧照鄰驚訝的發現孫思邈並不比自己所認識的那些大儒的學問低。

    雖然有些觀點實在是太過超前(被秦天影響所導致),但這依舊不能掩蓋對方的那聖賢之氣。

    於是盧照鄰驚爲天人,非要追着孫思邈拜師。

    孫思邈並非沒有收過徒弟,他甚至還有自己的兒子,但能夠真正傳承孫思邈衣鉢的人,還並未出現。

    孫思邈的兒子是在和秦天分別的日子裏出現的。

    兒子出世之後,孫思邈便很少再外出了,也是在這個時候,秦天和孫思邈的交流逐漸變少了。

    但是兩人倒是一直會維持書信交流。

    說起來二人的書信交流倒也十分有趣,秦天居無定所,孫思邈很難知曉秦天到底身在何處,因此時常不知道該往何處寄信。

    後來一次交流過程當中秦天知道了這件事情,便給孫思邈留下了一隻鴿子。

    不管秦天在何處,只要放飛那鴿子,鴿子就一定能夠找到秦天,只不過時間上就不太一定了。

    若是運氣不錯,鴿子或許花個三五天便能將信送回來,但運氣不佳,花上十天半個月也是常有的事情。

    不過相較於這個時代的寄信方式來說,這種速度已經堪稱神速了。

    後來秦天曾經拜訪過一次孫思邈,也見到了孫思邈的孩子。

    秦天和孫行一共見過三次,一次是孫行出世之時,一次是孫行三歲之時,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是孫行十四歲之時。

    對於好友的孩子,秦天給予了足夠的祝福。

    如果沒有意外,這個孩子將會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長大,一輩子無病無災。

    只可惜這孩子對醫學不感興趣,不想繼承父親的衣鉢,倒是想讀書爲官。

    孫思邈也就任由他去了。

    如果他捲入了政治鬥爭,那秦天也無能爲力,這個時候他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

    因此當秦天知道,孫思邈背後的盧照鄰立志要繼承孫思邈的衣鉢的時候,他是十分驚訝的。

    盧照鄰是誰別人不知道他秦天還不知道嗎?

    他可是初唐四傑當中的盧照鄰,是對唐朝的文壇產生重要影響的盧照鄰!

    他的人生應該是爲官作詩,怎麼會跟着孫思邈一起學習醫術呢?

    但很快秦天就明白過來。

    盧照鄰的一生其實相當坎坷,早些年身體健康的時候,他的壯志凌雲,才華橫溢,作品格調相對高昂,感情極爲奔放。

    但是後來染上風疾,痛不欲生,詩歌便逐漸變得境界幽寂,風格也開始趨向悲涼、悽苦。

    所謂風疾,大概便是中風了。

    其實自小盧照鄰的身體就不是很好,幼年之時就經常服藥。

    直到成年之後才逐漸恢復健康。

    但在孫思邈給他治療的過程當中,發現了盧照鄰的暗疾。

    如果不予理會,盧照鄰晚年一定會如同原本的歷史一樣,痛苦不堪。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在孫思邈的解釋之下,盧照鄰半信半疑的接受了治療。

    這一治療結果就了不得了。

    治療結束之後,盧照鄰整個人直接煥然一新,他從未感覺到世界居然是如此美好。

    平日裏那些不顯山不漏水,似乎也不痛不癢的小問題全部消失之後,頓時讓他發現原來人類的身體也能如此輕盈!

    這也是盧照鄰下定決心要跟着孫思邈學習的原因。

    他想要造福世人,讓更多的人免受病痛的折磨。

    在聽完盧照鄰的解釋之後,秦天無奈的嘆了一口氣。

    他看了看孫思邈,無奈的拍了拍孫思邈的肩膀。

    秦天知道,孫思邈需要一個弟子來傳承他的衣鉢,只可惜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人。

    而盧照鄰強烈的要求,卻是讓他看到了幾分希望。

    於是他這才找到了秦天,想要讓秦天幫他把把關。

    雖然孫思邈什麼都沒說,但是二人相識幾十年的交情,還是讓秦天看出來了這一點。

    “伱說你想要學習醫術?”

    盧照鄰堅定的點點頭,毫不猶豫的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秦天沒有解釋,也沒有勸告,甚至沒有試探盧照鄰。

    他只是問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爲官和爲醫,二選其一的話,你會選擇哪個?”

    盧照鄰本想立馬給出回答,但秦天卻攔住了他。

    “你自己想好了再回答,不要少年心意,不知輕重,你應當知道爲官需要什麼。”

    秦天淡淡的說道:“其實我早就聽過你的名聲,少年成名,你的文名在南方也算得上不小了!”

    “你當真捨得放棄嗎?”

    在大唐,你若是成了醫生,頂天了也就是成爲一個御醫,不可能更進一步了。

    至於插手政事,造福百姓,那更是癡人說夢!

    所以這其實根本就是一個單選題,盧照鄰根本就沒有選擇!

    不要說他自己的選擇,就連他的家人,也絕對不會允許他這麼做的。

    盧照鄰沉默了,他張了張嘴巴,卻不知道該如何解釋才好。

    秦天輕輕拍了拍盧照鄰的肩膀。

    “喜歡醫術,願意研究是可以的,但你應當不想成爲一個真正的醫師。”

    “對於你而言,醫術作爲一個愛好,比作爲你未來人生的全部,作爲你的職業更好,這才是你的選擇。”

    盧照鄰低下了頭,認可了秦天的說法。

    如果對方真的給出肯定的回答,秦天也不會阻攔他,相反,他也會參與到教導之中。

    秦天也十分期待,一個文風豪放的文人成了醫生會是什麼樣子。

    只可惜,這個時代文人的局限性,世人的偏見,導致了盧照鄰最終不可能走上這條道路。

    秦天也並不介意,只是面對老友的失望,秦天也無奈的搖了搖頭。

    這其實也不能怪盧照鄰,要說,就是孫思邈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一般人其實他根本看不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