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婦人之仁?此乃仁君!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雨中城市字數:4655更新時間:24/06/27 00:04:43
    荊州不可守,劉備只能無奈棄城而去,一路上願意跟隨劉備的人也越來越多。

    到了襄陽的時候,諸葛亮提出建議,建議劉備攻打的襄陽。

    此時襄陽還在劉琮的掌管之下,同時還有小部分曹軍駐守。

    拿下襄陽對劉備而言毫無疑問是大有裨益的。

    可劉備又如何能夠狠下這個心來?

    縱使劉琮再怎麼混賬,劉表畢竟是將劉琮託付給自己了,如果他打下襄陽,劉琮難免會有所損傷,這讓劉備心中極爲過意不去。

    劉備想要儘可能的和平解決這件事情,於是便在城外叫喊,希望劉琮能夠出面悔改。

    但劉琮自知理虧,哪敢面見劉備,只恨不得挖個坑把自己買起來。

    外面大軍壓境,劉備若是真有攻打之心,只怕襄陽城根本受不住。

    劉琮甚至已經開始收拾細軟,隨時準備出城跑路了。

    在外面喊了整整一個下午,看到劉琮沒有反應,劉備無奈,知道劉琮這是鐵了心不和自己見面了。

    當下只能在襄陽城外修整一夜,第二天再出發。

    劉備卻是沒有想到,劉琮居然如此不得人心,第二天一大早,襄陽城內居然有無數百姓將士出門投靠。

    見到這幅場景,劉備既欣慰又無奈。

    帶着這麼多人逃命顯然不是上策,但別人已經捨棄家業勢要跟隨自己了,難道劉備還能拋下這些人不成?

    於是劉備無奈,只能帶上這些人再次踏上了逃命的路程。

    到了當陽的時候,劉備麾下百姓將士竟是已經約莫有二十萬之數。

    到了劉表之墓的時候,劉備還特意前去祭拜了一番。

    在劉表墓前劉備說了很多,越說越自責,到最後竟是涕淚四流,不能自已。

    在劉備看來,丟掉荊州完全是自己的責任。

    雖然代領荊州,但沒能守住荊州,以至於成了現如今這般模樣,這讓劉備感到自己愧對劉表的託付。

    如果不是關羽張飛二人拉着劉備,只怕劉備能哭暈過去。

    他心中的自責和愧疚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而在這裏,諸葛亮也認清了劉備的本質,不由得發出一聲嘆息。

    劉備無意是一位仁君,若是放在盛世,有此君主真乃天下百姓之大幸。

    可現在是亂世,是人命如草芥的亂世。

    在亂世需有鐵石心腸,萬萬不可有婦人之仁。

    婦人之仁只會錯失大好的機會,只會讓局面無可挽回的滑向深淵。

    劉備可以作爲一個守成之君,但絕對做不了一個銳意進取的開國君主。

    此人實在是太過感情用事了。

    只是……

    諸葛亮嘆了口氣。

    這也正是劉備的優點不是嗎?

    在這亂世之中,需要有一位有同情心的仁君來兜底,來作爲天下梟雄的底線。

    有劉備在,諸葛亮才能看到一絲希望。

    如果當真希望劉備成爲曹操那般的梟雄,那諸葛亮爲何不直接投靠曹操?

    這是劉備的缺點,也正是劉備最大的優勢。

    諸葛亮不準備過度的改變劉備。

    仁義難道是缺點嗎?

    在這亂世之中,在這缺乏實力的關口,仁義反而能夠更好的凝聚人心,幫助劉備積累起最開始的勢力。

    這些自願追隨的百姓和將士無意就是最好的證明。

    存地失人則人地皆失,存人失地則人地皆得。

    只要有人心,有百姓願意追隨,那自然就可以積累起力量。

    星星之火,未必不能燎原!

    這也是諸葛亮對劉備有信心的原因。

    在祭拜過劉表之後,大軍很快再次上路。

    行軍趕路和常人出行是完全不一樣的。

    人越多前進的速度也就越慢。

    若是只有劉備一人,一人兩騎,只怕日行百里都不是問題。

    但人一多起來,每日行軍能有十數裏便已經實屬不易了。

    偏偏現在時間緊張,根本由不得劉備如此慢悠悠的行軍了。

    不要看他們現在人數衆多,但真正能夠戰鬥的將士卻是沒多少。

    若是敵人真的打了過來,將士們不但要負責迎敵,還要負責保護這些百姓。

    現在最好的選擇無疑是拋下這些百姓,只帶上將士們輕車簡從,速速出發找到根據地安頓下來。

    如此方能回過頭來支援這些百姓。

    至於這些百姓的安危……那就只能讓他們自求多福了,希望敵軍追上來之後,不會對這些人下死手。

    從理性上來說,自然如此。

    可劉備從來都不是講理性的人。

    他執意要帶上這些百姓,哪怕這會讓他緩慢的走向死亡!

    諸葛亮既欣慰又無奈。

    很多時候,這種仁義是劉備積累人心的關鍵,但在這種緊急時刻,這卻成爲了拖累劉備,讓劉備置身險地的關鍵弱點。

    但眼下也並非死局。

    諸葛亮十分冷靜,很快便做出了分兵的策略。

    這樣看似乎是分散了保護力量,卻也讓隊伍的前進速度快了一些。

    如果曹操的追兵耽誤了時間的話,說不定他們能夠從容脫身。

    在做出這個計劃之後,諸葛亮也不由得一陣身心俱疲。

    這種不受掌控的感覺十分不好,他只能將生存的希望寄託給敵人會犯錯之上,這實在不是諸葛亮的風格。

    可眼下,卻是沒有更好的計劃了!

    於是劉備便派出關羽帶領一部分將士百姓先行乘船離開,雙方約定一同在漢津見面。

    這樣一來,兵分兩路,敵人不知道該如追誰。

    諸葛亮本來建議劉備和關羽一起先行離開,因爲走水路更加安全,而且速度更快。

    曹操的追兵若是真的追上來了,也無非去追逐水路上的敵人,只能在陸地上奔波。

    劉備先走無疑是最爲安全,也是最爲妥善的決定。

    可劉備卻認爲,自己要和百姓同患難,如果自己先行離開,曹操的追兵追上來了,見不到自己豈不是會屠殺百姓泄憤?

    可水路的運輸能力有限,無法承載更多的人,諸葛亮只能儘可能的讓更多的人跟着船隻一起出發。

    陸地上的人越少,行軍速度越快,他們也就愈發安全。

    就在此時,有人提議讓劉備先保住江陵。

    只有保住江陵,才能遏制曹操軍隊南下的路線,如此方能保護南方安全。

    劉備深知以人爲本的重要性。

    起初或許只是因爲心善,不忍心看到這些百姓遭受苦難。

    衆所周知,曹操軍隊的軍紀一向不怎麼樣,每逢破城必定燒殺擄掠,這對城中的百姓而言無疑是滅頂之災。

    但到了現在這般地步,已經是船大難掉頭了。

    劉備若是在此處將那些百姓拋棄,那他多年以來積累的名聲將瞬間化爲烏有。

    這根本不是一道選擇題,因爲劉備自從接受這些人的投靠開始,他就已經沒有任何選擇了。

    他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情,那便是帶着這羣百姓走下去,一直到逃離昇天,或是被曹操的追兵趕上。

    “想要成大事必須以人爲本,現在這麼多人背井離鄉跟着我,我怎麼忍心拋下他們!”

    劉備如是說道。

    接着便義無反顧的帶着百姓接着前行。

    看着劉備堅定的義無反顧的模樣,諸葛亮神色微動。

    ……

    “孔明是否想過,若那劉備實在是婦人之仁,又當如何?”

    諸葛亮的動作微微一顫。

    “何爲婦人之仁?”

    這場對話發生在諸葛亮前來找秦天討論之日,此時他已經知道想要來請他出山的是那中山靖王之後劉備了。

    秦天淡淡的一笑。

    此時劉備的名聲還只是仁義,並沒有太多可以佐證他的思想的真實例子出現。

    秦天思考片刻,隨即緩緩道。

    “劉備如今寄託在劉表麾下,你說,他會不會感謝劉表的收留之恩?”

    諸葛亮點點頭:“自當如此,否則不爲人子。”

    劉表收留了劉備,如果劉備不知道感恩,那豈不是和畜生無疑?

    “可若想取天下,難道劉備能放棄劉表的地盤嗎?”

    現如今江東在孫權孫策手中,劉備自然是沒有可能將其拿下的。

    而北方又是曹操的地盤,只要不是白日做夢,自然不可能以北方作爲起點。

    那劉備剩下的選擇就幾乎沒有了。

    想要在這亂世安身立命,劉備必須要有自己的地盤。

    而縱觀天下,留給劉備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繼承劉表的領土。

    如此方纔有安身立命之地,才有爭霸天下的資格。

    爭霸天下,說到底爭的還是土地人口,劉備現在一窮二白,想要爭這些無異於是癡人說夢。

    “可若是劉備當真反戈一擊,佔領了劉表的勢力,那請問孔明兄,此舉到底是仁義,還是不仁義呢?”

    諸葛亮沒有猶豫太久,很快便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自然是有德者居之。”

    他的意思很簡單,雖然你收留了我,但是爲了天下,我還是要佔據你的勢力,這就叫有德者居之。

    秦天哈哈一笑:“孔明啊孔明,沒想到伱也是這伶牙俐齒之人。”

    嘴上全是道義,肚子裏全是生意。

    “可你這話說服的了我,說服得了你自己,你能說服劉備嗎?”

    “這……有何不可?”

    諸葛亮不相信會有人如此糊塗,在這亂世依舊抱着道義不放手。

    就算不真刀真槍的動手,諸葛亮也有無數種辦法讓那劉表臨死之前“自願”讓位給劉備。

    天底下,這樣的事情還少嗎?

    “如果真是這般模樣,我也不會說那劉備是婦人之仁了。”

    秦天淡淡一笑:“觀一人,從其過往所經歷之事便能知曉一二。”

    “你觀那劉備,當真以爲他會是這般僞君子?”

    “你堵的住自己的嘴巴,堵不住天下所有人的悠悠衆口,劉備也知道如此,所以他斷然不會做出這般舉措。”

    諸葛亮眉頭微皺。

    “這雖然是問題,卻也並非不能解決。”

    諸葛亮自信心很足。

    就算劉備當真是那婦人之仁之人,他也有的是辦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這是他身爲謀士的自信。

    “那麼,再設想一個情況。”

    秦天緩緩說道:“假使劉備與你有了容身之地,不管是何處,是荊州也好,益州也罷,總之就是你們戰敗了,要棄城逃亡。”

    “那麼此時城內將士百姓恐懼曹操,要和你們一同逃亡,你又如何?”

    “衆所周知,曹操軍紀一向極差,城破之後城內百姓大多都苦不堪言。”

    “發生這般事情是完全可以預見,不,甚至說是幾乎無法避免的。”

    沒有人能夠保證自己能夠一直勝下去,即便是諸葛亮也不例外。

    所以秦天假設的這個場景在未來是一定會發生的。

    “這……”

    諸葛亮陷入了沉思。

    按理說,既然要到了棄城逃亡的地步,那情勢一定十分危急,不得不走了。

    既然是逃亡,那肯定不能帶太多人。

    否則那就不叫逃亡了,而是引頸就戮。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拒絕,輕車簡從,迅速離開,如此方得一線生機。

    但按照劉備的性格,按照他那仁義的名聲,他當真能夠放得下百姓,自己逃亡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那他們這些人的下場,自然不言而喻。

    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被敵人追上,然後等死。

    “如此,你還覺得這當真是一位明君嗎?”

    秦天緩緩說道:“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一位願意把自己放在險境的君主,還是一位明君嗎?”

    諸葛亮久久沉默不語。

    ……

    當日秦天和諸葛亮聊天之時已經說的很明白了。

    諸葛亮仍舊選擇追隨劉備,因爲這是他唯一能夠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了。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當日秦天那設想居然會如此之快的便照射到現實之中。

    那生或死的難題,他今日就要做出選擇。

    曹操的軍隊就是後面是毫無疑問的事情,只是誰也不知道他們到底什麼時候會真的來到。

    但那催命符一般的緊迫感,卻是讓所有人都輕鬆不起來。

    追隨這樣一位君主值得嗎?

    在此之前,諸葛亮或許會猶豫,或許會糾結,或許還會被秦天的話語而動搖。

    但當他真的設身處地之時,諸葛亮的內心十分堅定。

    值得!

    當你看着那些百姓殷切的目光,充滿希望的盼望,沒有人能夠忍心拒絕。

    忍心拒絕之人無疑可以稱得上是有梟雄之姿。

    可諸葛亮要追隨的,從來都不是什麼梟雄,而是一位真正的仁君。

    他認爲,只有仁君才能救得了這個世道,才能救得了這個朝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