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東海悟道,始皇的尋仙使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雨中城市字數:3298更新時間:24/06/27 00:04:43
    當李超在琅琊臺上彷徨不知所措,始皇帝派出的信使飛快地趕往琅琊臺時,琅琊臺之外的海面上,碧波萬頃之中,秦天正盤膝坐於礁石之上,眼睛微閉。

    一旁的煉天鼎依然在吞吐雲霧,煉製天地大藥,並非一時之功,需匯聚海量水氣,方纔能夠從中提煉出足夠的五行之水。

    而秦天,也正好藉此機會推演自己的“混元一氣訣”。

    只見秦天身旁時而有霞光現,時而有風雷起,而籠罩在小島上的淡淡水霧亦是變幻莫測,神妙非凡。

    若是此時周圍有人,細看水霧,便會發現,此水霧中,竟似有着大千世界。

    而秦天的心神,便沉浸在這方世界中。他雖然身在礁石之上,卻彷彿神遊天下。

    雷霆的恐怖,天地的廣闊,雨水的滂沱……

    秦天的手突然微微一動,打出一道法訣。

    法訣古樸而充滿玄奧,彷彿蘊含天地至理,勾動天地大道。

    法訣很生澀,時長卡頓,但每變化一次,水霧中的世界便或風聲大作,或氣溫驟降,或浪花凝冰。

    有雪自水霧幻化的世界中飄下,秦天的手突然靜止不動。

    一抹黑色自水霧中出現,瞬間幻化成一片大地。

    大地上一片荒蕪,有草木萌發,有獸類生長,不類現世。

    有雨自天空而下,黑色的大地轉瞬間就被洪流覆蓋,草木與獸類皆被席捲其中,洪流洶涌,世間皆爲濁浪。

    有流火自天空而降,洪水消退,大地重新出現,草木再次萌發,又開始有小獸奔跑,天空中大雨再次傾盆。

    如是輪迴。

    不知過了多少年,又是一場洪水,只是這次不再有流火出現,取而代之的乃是無數赤身裸體之古人,舉着木製工具,在一人帶領下,奮力掘土,以泄洪流。

    洪水漸漸消退,大地復綠,河堰漸清,有雪自空中飄落,其大如席。

    有人身無寸縷,在四面漏風的茅屋中顫抖,凍餓而死。有人身着華裘,住廣廈,賞雪爲樂。

    又有一老者,端坐於牛車之上,雖身穿樸素麻衣,臉上卻絲毫沒有寒冷之色,有的只有恬淡。

    他慈愛地看着身邊圍着的一羣年輕人,年輕人臉都被凍得通紅,卻同樣似乎感覺不到寒冷,看向老者的眼神,尊崇而狂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老者聲音嘶啞,卻如同洪鐘大呂般,傳遍天地之間。

    水霧變幻,有彩光如實質般在霧氣中蔓延,又有清新冷香之氣在海面飄散,整座海島,乃至整片海域都籠罩在淡淡的霧氣中。

    無數大魚在附近的海面上高高躍起,縱使是不小心撞在了海中礁石之上,撞得頭破血流,猶前赴後繼。

    一聲輕嘆突然響起:“此爲人間大道也……”

    彩光消失,霞光隱去,風雷亦息,唯有冷香依舊。

    開口的自然是秦天,他此時已經睜開了眼睛,眼神中略有感慨。

    “混元一氣訣果然神妙,竟然能演化大道,可惜吾此時尚看不懂!”

    混元一氣訣,乃是一種法門。

    這個法門是從五行之水中悟出,水無常形,混元一氣訣自然亦無限制。

    此外,水孕化萬物,萬物歸一,即爲道!

    他靜靜地立在礁石之上,目光看向西側,眼中異光閃動。

    方纔他正在演化混元一氣訣,突然心有所感。正好自己演化有所得,亦遇到了瓶頸,順勢醒來。

    “二日爭出?”下一刻,他臉上露出一絲似笑非笑的神色。

    他此時煉藥的小島,乃是在琅琊臺之外,距離琅琊臺不過百里。

    百里的距離並不算遠,然而這年頭,大家對大海的瞭解並不多,除了大秦水師能夠靠着巨舟航行至遠海,漁民們最多只能到距離海岸線十里的地方。

    故百里外,已然是人跡不至之地,別說在這裏煉個藥,若是秦天常住於此,都不會被打擾。

    而琅琊郡本就地勢較高,琅琊臺又高百丈,即使是在百里處,亦能看到。

    只是想要看清,便需要某些小術了。

    這對秦天來說,自然不是任何問題,畢竟他距離所謂的天人亦只差一重境界。

    “沒想到小白懵懂,隨心所欲用神通幻化,竟然能幻化出此等異象!”

    “此到底是誤打誤撞,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他饒有興趣地想。

    天有二日,自古以來便是大凶之像。

    說實話,秦天還頗有點想看看始皇帝的反應。

    畢竟始皇帝收天下威權於一身,此次前來琅琊臺,亦是爲了大秦萬世。

    結果琅琊臺上突然出現天有二日,二日相爭之兆,不知始皇帝當做何想。

    “不過,小白此次幻化,或許能夠瞞過普通人,卻絕對瞞不過趙高李斯之流!”

    秦天的眉頭微微皺起。

    “亦無法阻止胡亥登琅琊臺頂,畢竟,小白尚且是條幼蛟,僅僅只能布蜃,卻無其他神通!”

    是的,小白在琅琊臺利用霧氣弄出來的,並不是什麼鬼打牆,而是,蜃景!

    秦時之人對蛟的瞭解還太少,不知道能夠布蜃的,不僅僅只有志鳥,還有異蛟。

    比如說小白這種。

    《本草綱目》有言,蛟之屬,有蜃。其狀亦似蛇而大,有角如龍狀。紅鬣,腰以下鱗盡逆。食燕子。能吁氣成樓臺城郭山巒之狀,幻化萬物。

    當然《本草綱目》乃是後世神醫李時珍所編寫,秦人自然不知。然而趙高李斯之流,皆爲見識廣博,極度聰慧之人,他們縱使不知蛟有能布蜃者,亦能夠猜出端倪。

    至於胡亥……

    作爲一個以殘暴留名千古之人,區區天有二日,他又豈會懼怕?

    “此爲靈蛟人間之劫也,不過亦是小白機緣之所在。”

    秦天眉頭微動。

    他早在入道之前,就自行領悟了命符丹三術,其中命,便是所謂的命理。

    然而命理乃是天道掌控,秦天雖略有所感,以他連天人境界都不到的能力,要想洞徹世事,顯然還是力有不逮。

    他能夠算出,小白此次有大危機,畢竟它尚且只是一條幼蛟,而面對的乃是一統六國的大秦鐵騎。

    若是它離開琅琊臺,尚且還能利用大海逃遁,然而秦天給它的指令卻是讓它呆在琅琊臺上,庇護一方之民。

    不過,雖然危機甚大,小白此次,亦是有驚無險。甚至能夠利用這次危機,更進一步。

    只不過爲它扭轉這次危機,甚至將之化爲機緣的人,究竟是誰呢?

    一道靈光陡然在秦天心頭乍現,他轉過頭,看向西側。

    下一刻,一抹笑意在他臉上浮現。

    “居然是他!”

    ……

    距離秦天不到十里的海綿上,一艘小船正在艱難地前行。

    小船已經極爲殘破,顯然已經經過了不少風浪。這是一條極小的船,長不過三丈,上面有一個低矮而破敗的船篷,帶着明顯秦船的方正風格,顯然是大秦水師的小舟。

    這種小舟一般是用於大船之間的通信使用,秦軍稱這種船爲“馬船”,因爲除了通信外,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於大船不適合靠岸的地方,運送馬匹登船或者靠岸。

    如此小的小舟,只有在船隊的庇護下方能在大海上航行,否則隨時都有被海浪掀翻吞噬的危險。

    然而此時這條馬船周圍數裏,卻根本沒有任何大舟的影蹤。

    別說方圓數裏,方圓百里都不會有,因爲大秦水師此時正奉命於在扶桑南部,沿着鹿兒島一路南下。

    這意味着,操舟之人不僅僅膽大包天,而且運氣極爲不錯。

    當然,亦有地理之因。

    琅琊郡本就三面環海,按照後世說法,乃是一個突出的半島。

    而此處距離琅琊臺不過百里,而且並非是向東百里,而是向南。

    雖然對於秦人來說已然是海外無人可踏足之處,但是實際上,此處尚是琅琊近海。

    此處按照後世的叫法乃是黃海,只是黃海之名一直到距秦朝兩千餘年後方纔出現,在此之前,此處一直都被叫做“東海”。

    東海北部爲琅琊郡,西爲東海郡,東邊是箕子國,亦即後世所稱高句麗,三面皆陸地,使得東海水波不興,風平浪靜。

    傳言自商周時起,便有不少野人腰間綁上葫蘆,順着海浪漂過東海,漂到箕子去,這些人被稱爲“瓢人”,後成箕子樸姓起源。

    這便如後世箕子人助紂爲虐,狐假犬威,因其隨身帶棒,故被稱爲“棒人”或“棒子”一般,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管怎麼說,東海綁個葫蘆便能泅渡過去,一艘小船能夠安然穿梭於碧波之中,亦屬平常事。

    馬船乃是划槳船,無帆。此時馬船後部,正有一名男子,正奮力划槳。

    男子身着黑色袍服,明顯是極爲華貴的制式,想必若是完好時,頗有飄飄欲仙之感。只不過風吹日曬,又有海水浸泡,此時已經變得襤褸髒污,露出黑黝黝的胸膛。

    他的袖子已經被撕掉,包括袍服下襬也已經被撕開,露出兩條光溜溜的腿,看起來頗有些滑稽。

    不過他的頭髮與鬍鬚倒是整理得一絲不苟,尤其是胸口處掛着的象牙牌更是一絲污漬也無,襯着他已經黑黝黝的胸口,愈發顯得雪白如初。

    男子縱使是奮力划槳之時,亦小心地用手臂遮住濺起的水花,免得海水濺上牙牌。

    而牙牌上正刻着幾個篆字:大秦始皇帝尋仙使福。

    此人,竟是消失已久的徐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