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獻俘闕下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怪誕的表哥字數:6748更新時間:24/07/30 20:38:48
    “雍王呢?”

    “探望傷兵去了,兩位節帥請。”

    郭子儀聞言稍感訝然,擒下史思明這麼大的功勞,薛白竟然並不重視。

    這種時候還去收買人心,所圖甚大啊。

    這般想着,他被迎入了營帳,目光落處,還真是見到了史思明。

    彼此目光相對,郭子儀心中舒了一口氣的同時也感到了一些擔憂。

    可喜的是叛亂終於平定了,可慮的是,薛白如有天眷般地連續擒下契丹可汗與叛賊首領,聲望愈隆,一發不可收拾了。

    “老夫需將賊首帶回營中詢問。”想了想之後,郭子儀開了口。

    他人老成精,其實頗爲狡猾,趁着薛白不在,也不等人迴應,第一時間就讓親衛去押史思明。

    “郭節帥且慢。”

    守在帳外的刁丙當即阻攔,道:“雍王還未審完,暫時不可將人帶走,郭節帥有甚要問的,就在這問吧。”

    郭子儀一計不成,坦蕩地笑了笑,看向史思明,其實也無甚好問的了。

    “胡逆,你深受朝廷厚恩,爲何行悖逆之事?!”

    史思明那一雙鷹般的眼睛一翻,瞥了郭子儀一眼,懶得回答這種無聊的問題。

    郭子儀不以爲意,看了眼一旁的李懷秀,知此人殺了朝廷下嫁的公主,這次是必死無疑了,也沒甚好說的,遂與李光弼並肩往外走去。

    “強搶怕是不行,否則我就搶了。”

    “何必呢?”李光弼道:“戰俘不論在誰手中,都是朝廷平定了叛亂。”

    “你想,待回長安獻俘是何等情形。”郭子儀道,“雍王率諸將先押上契丹可汗,腰斬於朱雀門前,再押上史思明,腰斬於朱雀門前,何異於董卓入長安平十常侍啊?”

    他是以開玩笑的口吻說的,李光弼苦笑了一聲,問道:“還能免了獻俘禮節不成?朝廷正等着以此重振威信啊。”

    “雖免不了,卻不得不爭。”郭子儀道:“出盡了風頭,也該勸他放一些兵權。”

    所以他方纔是故意表態,讓薛白知道即使活捉了兩個重要俘虜,也未必能煊赫當世,得過他這一關。

    次日,郭子儀又派人去討要俘虜,果然,薛白親自來與他談了。

    “雍王竟還親自來了?”郭子儀爽朗道:“不需如此,把史思明押來即可。此間降卒數萬,得讓他們見到史思明被俘了,雍王再不把人押來,我等只好押着降卒去你帳裏見了。”

    “郭司徒風趣。”薛白識趣地笑了笑,道:“此番大勝,郭司徒是實際指揮者,確該把史思明交給你,只待我再問幾樁事。”

    “雍王是想瞭解什麼?”

    “范陽、平盧的將領情況,朝廷接下來任命誰爲這兩鎮節度使,且節度使的權力該如何限制。”薛白道,“這才是徹底免除後患的根本。”

    郭子儀雖然覺得這樣的國家大事不該由薛白來作主,卻又深知薛白說的有幾分道理。

    他沉吟着,問道:“我聽聞,雍王在河南道把節度使的職權一分爲四。”

    “不錯。”

    比起史思明,這是薛白更願意聊的事,他遂不厭其煩地把自己對於藩鎮割據的隱憂與郭子儀詳談了一番。

    末了,郭子儀沉吟道:“此舉在河南可行,但範陽、平盧不同,需爲朝廷征討契丹、奚,況且河北情況複雜。主官若權職不夠,行事掣肘,反而不妥。”

    “今叛亂初定、契丹可汗被俘,正是整頓河北之時。”

    薛白說到這裏,以略帶了一些遺憾的口吻道:“若是可以,我倒是很願意爲朝廷做這件事,避免割據之禍。”

    郭子儀心中暗道:“怕是你要釀成割據之禍。”

    可當他深思此事,也能夠體會到薛白是在爲這大唐社稷做長久的考慮。

    這讓他感慨不已,看來雍王是真的自視爲李氏子孫,對祖宗基業十分上心啊。

    可惜啊,如果不是當年的一場三庶人案,眼前這個英姿勃發的年輕人正是大唐皇位最好的繼承人,郭子儀覺得自己定是會支持他的。

    “郭公?郭公?”薛白連喚了兩聲,“郭公在想什麼?”

    “雍王這是想往範陽主事?”郭子儀回過神來問道。

    他當然知道朝廷不能讓薛白在范陽久留,否則尾大不掉,必成大禍。

    可若是能暫時把薛白放到邊鎮,也是給聖人一個掌權的過程,另一方面,薛白畢竟是宗室,有重振大唐之心,用他來對付邊鎮桀驁不馴的將領們,或能達到一定的平衡……關鍵是短時間內。

    “郭公認爲,可行嗎?”

    郭子儀“呵呵呵”地笑了幾聲,撫須道:“雍王任天下兵馬大元帥,竟願激流勇退?”

    隨着叛亂平定,薛白這所謂的天下兵馬大元帥之權顯然是一定會被卸職的。他已經想好了,與其被動等別人來捋,倒不如主動拿它來交換好處。

    “我是聖人的臣子。”薛白打着官腔,道:“國家有難該站出來,如今該到了把兵權交還給聖人的時候了。”

    郭子儀不信這些有的沒的,但已經瞭解薛白的心意。

    他當然沒有權力作主讓薛白到範陽主事,但卻能夠把繼續進兵,穩定范陽、攻克平盧的職責交給薛白。

    薛白也擔得起,畢竟降將田承嗣就是被他打敗並招降的。

    作爲交換,薛白會把史思明交給郭子儀,相當於放棄了回長安獻俘出風頭的機會。

    若照此發展,郭子儀便可早於薛白返回長安,輔佐聖人;而薛白或許可在范陽建立勢力,之所以說是“或許”,因爲此事更難,需要更多時間。

    一時之間,郭子儀也不能預判出怎麼做才能更好地扼制薛白,猶豫着,沉默不語。

    薛白彷彿能看出他的心思,想了想,道:“郭司徒若是在想着如何制衡我,何不想想如何做對社稷更好。若依今日所言,我當能穩定北方,爲大唐免除禍患。”

    這句話,算是爲這場談話一錘定音了。

    次日,薛嶄得知了要把史思明交給郭子儀,押往長安獻俘一事,不免有些不甘。

    “阿兄,他們這不是搶功嗎?”

    “不是。”

    薛白拍了拍薛嶄的肩,道:“放心吧,你冒死擒下史思明很有用,換來了最實質的權力,且沒人能抹殺掉我們的功勞。”

    薛嶄大喜,咧嘴一笑,道:“我的傷很快就好了,也能隨阿兄北上嗎?”

    “嗯,我們去趟范陽。”

    薛白轉頭北望,意識到在這一輩子自己還未去過北方。

    ……

    數日之後,薛白率領着萬餘人抵達了范陽。

    在安祿山、史思明之後,又一個有着帝王之志的人來到了這裏。

    他立馬於桑乾河邊,看着河水奔流而去,彷彿流到了數百年後的永定河。

    擡起頭,熟悉的燕京城在時光中斑駁,顯得無比的陌生。

    ~~

    囚車上的史思明擡起了頭,遠遠望向了長安城雄偉的城牆。

    記憶在腦海中斑駁,他不由想到了很多年前的舊事。

    大概有十數年的漫長歲月了,是天寶元年,他隨安祿山入朝覲見,彼時的聖人十分賞識他的將才,賜座,並與他暢談許久。

    “史卿年歲幾何了?”

    “臣四十矣。”

    “史卿顯貴之日在往後。”

    聖人這般勉勵了他,便賜名“思明”。

    可到了如今,他還沒想明白,自己只是志在天下,有錯嗎?

    史思明想到這裏,轉過頭,向旁邊的士卒道:“我想拜見聖人。”

    沒人理會他。

    “聖人若不見我,早晚要失位於薛氏。”史思明這般嚇唬着李琮,還在爲他的前程性命做最後的努力。

    此時此刻,李琮正在城郊,親自迎接郭子儀、李光弼。

    平定安史之亂,這種勘亂定興的赫赫戰功足以讓他直追先聖,成爲興復大唐的明君,當然值得狂喜。

    最初聞訊時,李琮正在與竇文揚議論國事,竟是激動地握住了竇文揚的手,痛哭流涕,不知所言。

    “這些功勞若真的全是朕立下的就好了啊!”到最後,他還是失態了,說了這種極不該說的話。

    竇文揚作爲親近宦官,早就知道聖人的水平,聽了也不驚訝,反以有些嚴厲的語氣道:“陛下豈可如此妄自菲薄,誰人不是陛下的臣民?誰人立下的功勞不是陛下的?!”

    “是朕失言了。”李琮抹着淚,喜極而泣道:“朕失言了,所幸有你提醒。”

    “奴婢知陛下是慮雍王之禍,卻也不可長他的威風,滅自己的志氣。此番大勝,是全軍將士的功勞,絕不在他一人。”

    李琮萬事還倚仗竇文揚在外爲他奔走,權力決定地位,在竇文揚面前說話也是軟聲軟語,與那滿臉猙獰的傷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之後,各地消息傳來,滿朝都爲平定叛亂而歡欣鼓舞的同時,幾乎所有的官員都請求朝廷儘快偃兵歇整。

    理由很簡單,國庫沒錢了。

    捷報傳來的第二天,李琮就下旨能招撫叛軍就招撫,各路元帥儘快罷兵。

    待河北的聯名奏章送到,提出要讓薛白暫時鎮守范陽,李琮就吃了一驚,第一反應是“如何能養虎爲患?!”

    可竇文揚分析了奏章,還是從中看出了端倪,道:“陛下,這並非壞事,摺子裏說的讓‘雍王暫鎮’,並非是出任範陽節度使,而是臨時留一路兵馬穩住時局,‘待朝廷另擇大臣’,可見范陽節度使的人選還是掌握在朝廷手裏。”

    李琮問道:“掌握得了嗎?”

    “雍王註定不可能在范陽多待。”竇文揚道,“奴婢就有一計,隨時可召他回朝。”

    “真的?”

    竇文揚笑着點頭說了,又道:“如此,雍王短時間留在范陽並不能割據一方。朝廷又可以在這最關鍵的時刻削弱他的聲望與權柄。”

    李琮驚喜,方知竟還有這般好事,遂猜想,郭子儀是支持他的。

    因霍仙良死在軍中,竇文揚很厭惡郭子儀、李光弼,覺得他們敢殺宦官,都是薛白一黨。但眼下最大的敵人是薛白,還是得拉攏他們。

    於是,在大軍回師的這段時間裏,通過反覆地遣使通信,他們漸漸確定了郭子儀是忠於朝廷的。

    之所以能留下這種印象,與郭子儀的爲人處事也有關係,圓融、豁達。

    相比起來,李光弼對李琮的功勞其實遠高於郭子儀,但爲人就嚴肅冷峻得多,非常厭惡宦官干政,對霍仙良之事的態度就非常鮮明,認爲雍王在戰時斬殺膽敢行刺主帥的宦官,這是軍律,應該的。

    李光弼甚至還叱責郭子儀爲此向朝廷請罪的行爲,稱其“簡直對錯不分”。

    爲此,竇文揚給李琮出了一個主意,認爲郭子儀、李光弼應該拉一個、打一個,離間他們之間的關係,起到打壓、拉攏與平衡的作用。

    君王挑撥臣子,聽着很稀奇,但李琮欣然應允,決定要照做。

    因此,今日大軍回師,李琮對待郭子儀、李光弼二人,就有些同功不同賞的態度。

    封官許爵之外,郭子儀與天家聯姻,出鎮涇原,負責防範吐蕃。

    李光弼聽聞吐蕃屢屢來範,自請往西川鎮守。李琮愣了一下,只說與宰相商議。

    不論這位天子是否有權決定這些,但冷落之意已有些明顯。顯然,在他眼裏李光弼與雍王走太近了。

    繁文縟節結束之後,有內侍過來,低聲稟道:“聖人,史思明想覲見天顏。”

    “放肆!”竇文揚叱道:“一個逆賊,也敢提要求,誰替他傳話的?”

    內侍驚恐,連忙把史思明的言語說了。竇文揚又叱責了一番,反而取消了天子當衆審問逆賊的流程。

    比如,高仙芝把小勃律王獻到闕下時,李隆基就曾親自登樓,聲色俱厲,居高臨下地質問小勃律爲何背叛。

    這是最能在臣民面前大展國威的事情。

    可竇文揚一聽史思明主動想見聖人,反而意識到了李琮久居十王宅,經驗不足,萬一說不過史思明,當着萬民落了氣勢,那就太過不妥了。

    李琮其實是有些在意史思明的言論的,可竇文揚既然如此說了,也就聽了。

    之後自是犒賞三軍,準備獻俘闕下的盛典。

    此事的重中之重,是淡化薛白在其中的功績。

    ~~

    幽州。

    薛白來了范陽以後幾乎是忙得腳不沾地。

    他每天要見很多的人,尤其是各個范陽的將領,或威懾、或安撫,也得對千頭萬緒的河北亂象進行梳理。

    另一方面,長安的消息在他這裏也是從沒斷過。

    他的消息並不走朝廷的驛鋪,而是在錢莊、報社的基礎上建立了遞送消息的渠道,速度不輸於五百裏加急。

    這日,薛白正準備去見僞燕後來任命的平盧兵馬使張志忠派來的使者,信使已經到了,遞上了厚厚一沓消息。

    他展開一封封地看着,有時也會遞給嚴莊。

    嚴莊算是薛白處置范陽之事的得力幫手,近來常常被他帶在身邊。

    “朝廷打得好算盤啊,這是不想讓世人知郎君的功勞。”

    嚴莊譏笑着彈了彈手中的信件,那是李琮準備在獻俘典禮時下達的聖旨。

    顯而易見地,旨意裏刻意隱去了許多薛白的功勞。可惜,中書省有薛白的人,依舊將這些功勞各添上一筆,且原封不動地抄錄了送到范陽。

    “世人能否知曉,不靠這一封聖旨。”薛白道,“你可知靠什麼?”

    “郎君是說……報紙?”

    “算是。”薛白道,“論民間輿情,長安城中,還沒人比我更能掌控,隨他們去吧。倒是范陽這邊,我聽說,史思明也辦報紙?”

    “是,史逆似乎很推崇郎君啊,許多事都是效仿郎君。他也辦了報紙,刊些神化他自己的傳聞,也在報上寫詩。”

    “是嗎?”薛白問道:“百姓對他的報紙,接受度如何?”

    嚴莊如今已能聽得懂薛白的奇怪詞彙了,十分順暢地就應道:“范陽百姓很喜歡看史思明的報紙,哦,他還在紙上刊了自己的一首詩,民間許多人都能傳誦。”

    薛白正考慮着當把史思明的報紙收爲己用,漫不經心地問道:“是嗎?什麼詩?”

    ~~

    長安,茶肆裏熱鬧非凡。

    說書先生瞥了一眼案上的報紙,也不用思索,徑直滔滔不絕地講起來,把報上短短的一句話,愣是擴充成了長篇大論。

    他如今在說的是報上連載的一個《說岳》的故事,這故事並不新鮮,說到一半,已經因戰亂斷篇許久了,近日才有了新文。

    “岳飛落入大牢,悲憤交加,遂寫了一首詩。”

    說到這裏,說書先生頓了頓,眯着老眼又去看報紙。

    “什麼詩?”

    “快說,什麼詩?”

    “不是詩,是詞。”

    說書先生放下了手中的驚木,站起身來,整理了衣衫,深吸了一口氣。

    “這詞,雖是故事中岳飛所作,可老朽每次看,都深感觸動,諸位且噤聲,聽老朽爲諸位念來。”

    “好,快念。”

    聽衆們遂漸漸安靜下來,屏息以待。

    說書先生這才開口。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一輛馬車由一隊壯士們護送着,緩緩從茶肆邊駛過。李泌正端坐在馬車上,有些失神地聽着這詞。

    他並不是第一次聽,薛白說的那個故事他早就聽過了。但現在這個情境下再聽,心情卻不同……岳飛沒能完成的那個壯舉,已經被提前做到了。

    李泌這次將要被押送到范陽,薛白需要他輔佐,以安定北方局勢,雖然他並不願輔佐薛白,但由不得他。

    臨行之前,他已大概聽聞了長安近來發生的諸事,知道就在今日,王師將獻俘於闕下。

    他也知道聖人的心意是掩蓋薛白的戰功,對此,他深感憂慮,認爲這場交換,把實質的權力交給了薛白,而聖人追逐到的,是毫無意義之事。

    果然,一路而行,他聽到長安民間輿論漸漸沸騰了。

    “知道嗎?那《說岳》的故事便是雍王寫的。”

    “我便說,除了雍王誰還能寫出那樣的詞作來!”

    “雍王憂慮社稷多難,一心北伐,故而寫出了這等忠肝義膽的岳飛,又豈能是旁人說的那謀篡之人?”

    “只看這詞句便知雍王滿腔忠誠!”

    “雍王掛帥平定叛臣,擒賊首,活捉契丹可汗,如此大功,朝廷卻掩蓋他的功勞,豈有此理?”

    “今日獻俘,把功勞都安在旁人頭上。”

    輿情如此,顯然是有人在暗中操縱。但不論如何,長安城的百姓們已開始關注這次獻俘背後的陰謀論。

    因雍王拼死奮戰,大唐才沒有演變出故事裏岳飛那樣的悲劇,可如今論功行賞,反而把雍王流放到了邊塞,豈不說明聖人身邊有奸宦?

    “咚!咚!咚!”

    在李泌離開了長安城門之際,皇城的朱雀門前響起了莊嚴肅穆的禮樂聲,官民兵士們山呼萬歲,李琮登上闕樓。

    三通鼓響之後,郭子儀、李光弼領着雄武的騎兵上前,押上了史思明、李懷秀。

    竇文揚捧出聖旨,用他尖細而高亢的聲音宣讀,歷數這兩人十惡不赦之罪。

    以前,萬里之外的小勃律國王娶了吐蕃公主尚且觸怒大唐,此二人的罪過自然是大十倍、百倍,引得臣民巨怒,連站在闕樓上的李琮遠遠望去,都能望到百姓紛紛舉拳向天,大聲吶喊。

    李琮乃順萬民之意,鏗鏘有力地下了旨,腰斬史思明、李懷秀,以彰天子之強明。

    “聖諭,腰斬!”

    百姓們愈發激動地揮舞着拳頭,同聲大喊着。

    李琮很欣慰,心說百姓還是很有家國情懷的,正是因爲忠於大唐,才有如此聲勢。

    但,他們喊的內容似乎與預想中不同,李琮豎着耳朵聽了一會之後,疑惑道:“什麼八千里路?他們在喊什麼?”

    被五花大綁的史思明聽着背後的呼喊,很意外還能在臨死之前聽到一首極好的詩詞。

    他不知道這詞背後的故事,不知道范陽的叛亂與這故事又有什麼相關,但他也能感受到這詞作飽滿濃烈的情緒。

    忠誠、壯烈,對天下社稷的深深的摯愛。

    誰能寫出這樣的詞?是唐廷的昏君又使哪個忠臣蒙冤,於是報國無門之人只能以此吐出滿腔激憤?所以,圍觀着的那些百姓才齊聲念這首詞?

    那,這忠臣又是誰呢?

    總不會是薛白出鎮範陽、插手邊軍,還被認爲是被排擠流放,受了天大的委屈吧?

    一念至此,史思明瞬間打了個激靈。

    他終於意識到了自己寫的破詩與薛白的詩詞之間有多大差距,缺了那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薛白到底是如何能作這麼多絕世之作?同樣都是叛逆,爲何薛白的字裏行間總是蘊藏着對社稷的拳拳忠心?

    史思明很想再試一試,寫出一首能比肩薛白的詩。

    在他身後,一刀狠狠地斬下。

    ~~

    “這就是史思明的詩了。”

    嚴莊將一張舊報擺在了薛白面前,道:“這是詠石榴的詩,想必也是史思明的自喻。”

    薛白目光微微一凝,看來看去,還是有些摸不着頭腦,遂喃喃道:“自喻嗎?”

    “三月四月紅花裏,五月六月瓶子裏。”

    “作刀割破黃胞衣,六七千個赤男女。”

    ~~

    “噗!”

    刀狠狠斬斷了史思明的腰,肚子裏的內臟與腸子流了一地。

    史思明死了,唯有他的詩作還在范陽流傳。

    長安城中,人們還在唱着薛白抄來的那一首詞。

    史思明至死也不明白,它們的差別並不在格律上,而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