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西南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怪誕的表哥字數:7025更新時間:24/06/26 23:53:08
    金城縣。

    此地距長安九十裏,原是雍州始平縣,如今則屬於京兆郡管轄。

    六月初九的午後,隨着太陽西歸,暑氣也散了些。縣衙裏的官吏們換了便衣,下衙還家,一派悠閒景象。

    杜五郎打了個哈欠走出衙門,在臺階處伸了懶腰,準備回家帶薛運娘去城東新開的酒樓用飯,再去看一場闆闆腔。

    闆闆腔也叫“弦板腔”,是由這邊的樂器“弦子”“板子”伴奏,結合了戲曲,頗有意思。

    這邊還有個特產是大蒜,便宜又好吃。

    正想着這些,杜五郎忽聽人喚了他一句。

    “杜謄?”

    近來都是被人喚作“杜少府”,忽然有人直呼其名,他頗不習慣,回頭看去,不由驚訝。

    “楊暄,你怎麼來了?”

    “噓。”

    楊暄上前,小聲道:“莫呼我的名字,我是逃婚來的,你快給我找個地方住下。”

    “你?逃婚?”杜五郎愈發驚訝,“伱打算逃到哪裏去?”

    “還去哪裏?你傻不傻?我就是來找你的。”

    “找我?爲何找我?”

    “你我是同窗,又是同年,你不是我最好的朋友嗎?”

    “啊?”

    杜五郎因太過驚訝,慌張了一下。

    若提到“最好的朋友”這句話,他腦子裏只有一個人影,那就是薛白。至於其他朋友,那也得是元結、杜甫、皇甫冉、顏季明等人,楊暄真的得要排到很後面。

    可他再回過想來,看着楊暄那不太聰明的眼神,莫名地有些愧疚起來,問道:“那個,你找我……找我有什麼用啊?”

    “快給我拿些吃的來,我快餓死了。”

    兩人邊走邊談,楊暄說起家中給他安排的親事,大吐苦水。

    “阿爺讓我娶萬春公主,他馬上要去川蜀了,出發前要把親事訂下來。還是我二弟偷偷告訴我,迎娶了公主,我就不能在外面養女人了!”

    “其實,你就算不娶公主,在外面養女人也是不太好。”杜五郎小聲嘀咕道。

    楊暄根本不聽他說話,揮着手,激動道:“我還聽說萬春公主脾氣壞得很,我是萬萬不能娶她的。”

    杜五郎道:“可你這樣跑出來也不是事,問題還是在那裏。”

    “我二弟會解決的,我躲一陣,等阿爺去川蜀了就能回長安,對了,你知道薛白也要去嗎?”

    “收到了信了,我給他寫十封信他才能給我回一封……”

    入暮前,杜五郎便在金城縣的客館裏給楊暄安排了客房,又讓店家把酒菜送到屋子裏來。

    楊暄原本是帶了兩個隨從與馬匹的,快到縣城時被楊國忠派人追上,他是獨自跑了半個時辰才進了縣城的,累得不輕,當即大塊朵頤。

    兩個同窗許久未見,互問了近況,杜五郎原本想說一說在縣尉任上如何如何,楊暄根本不聽,自顧自地說長安有多好,說到後來,大哭不已。

    “長安啊長安!離了長安我好想哭……嗚嗚嗚,外面什麼都沒……嘔!菜也太難吃了。”

    楊暄吐出一口大蒜,整張臉都皺起來,連飲了好幾口酒,又嫌棄道:“劣酒。”

    “別哭啊,你很快就能回去了,對了,你的官職怎麼辦?”

    “你知不知道我們有個同年,被南詔捉去了?”楊暄忽然到一樁趣事,拉過杜五郎,說起閒話來。

    “啊?”

    “和我們一起天寶七載明經及第的,就是同年,懂嗎?”

    “誰啊?如何就被捉去南詔了?誰把他捉去南詔的?”

    “鄭回,被南詔那個什麼鳳捉走了。”

    “鄭回?”

    杜五郎想了想,依舊是沒有印象。

    明經科沒有進士科那麼風光,及第之後也未曾集宴。且他畢竟是春闈五子之一,來往的都是李棲筠、劉長卿這些才名遠揚的進士。

    “鄭回就是那個……自稱是滎陽鄭氏,其實家裏窮得揭不開鍋,高高瘦瘦,比我們大三五歲,長得有我四成俊俏,你想起來了?”

    “好像是有那麼一個人。”杜五郎奇道:“我都不識得他,你如何識得?”

    “他求我幫忙謀的官啊!”楊暄理所當然道,“我爲他謀了一個縣令哩。”

    “噗。”

    杜五郎一口酒不小心噴出來,連忙擦了,訝道:“縣令?我都只是縣尉。”

    “真是縣令。”楊暄道,“西瀘縣令,我記得很清楚,我把他給我的錢給阿爺。阿爺讓我給他選個官,我一看有個縣令,就替他選了。”

    “西瀘?”杜五郎思忖着,遲疑問道:“不會是……巂州的西瀘縣吧?”

    “我哪知道,反正,我近來才知道,離南詔挺近的。要不然,鄭回也不會被南詔擄走了。”

    杜五郎張了張嘴,想說些什麼,又無話可說。

    “你看我做什麼?”楊暄道,“怪我不給你謀官?鄭回給我使錢了,你又沒有,他可是舉貸給我阿爺送了禮。”

    “舉貸?”

    “是哩,問通善寺的典座借了一百貫,約好以每月的俸祿償還。如今他被擄了,連本帶息都還不上,禿驢們還要錢要到我頭上來,該殺!”

    杜五郎倒是聽得懂,長安城中的借貸,除了東、西兩市裏的櫃坊之外,寺廟放貸最爲方便,因佛家不沾銅臭,稱爲“香積錢”,其實,本金稱“功德”,利息稱“福報”。

    這都是長安老規矩了,如今薛白、杜妗的豐匯行,插手的便是這樁生意,因而杜五郎知道,但他再一想,鄭回當時謀官時還沒有豐匯行,利息……哦,福報想必是不低的。

    “我算算啊。”

    楊暄掰着手指頭算了老半天,喃喃道:“天寶七載,到九載,哎呀,反正禿驢們問我要兩百貫,我才不給。”

    “不給會怎麼樣?”

    “不給,他們就要將鄭回的阿孃、弟弟妹妹都賣掉唄。”

    “豈可如此?”杜五郎道:“他遠赴邊陲,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鄭回被俘而不是死守,家眷不落罪已經算好的了,誰還能替他還錢?”

    ~~

    南詔。

    風從洱海的水面上拂過,極遠處,洱海與蒼山的交界之處,正在修建一座關城。

    絡繹不絕的隊伍涌向太和城。

    太和城中,王城兵所中有一間大牢房。

    鄭回躺在骯髒的茅草上,望着從牆縫中透進來的一縷陽光,思緒已回到萬里之外的長安。

    他家在通善坊,是個租賃來的二進小院,前院養了雞,他阿孃每天都會喂。他阿孃其實出身於太原王氏,年輕時也是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後來雖然家道中落了,也從不忘教導他們兄妹三人禮儀。

    幼年喪父,他在阿孃含辛茹苦地拉扯下長大,寒窗苦讀,好不容易中了明經,舉債補闕,結果如今身陷囹圄,也不知家人要如何是好……

    “舊山雖在不關身,且向長安過暮春。”

    “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

    鄭回喃喃念着詩,忽覺得記憶裏的長安模糊了起來,抹了抹眼,才發現自己眼裏已滿是淚水。

    忽然。

    牢房的大門被打開,有人往這邊走來。

    “縣尊,你還好嗎?”

    “如之?”鄭回掙扎着站起身來,趨步到欄杆邊,目光看去,來的果然是西瀘縣中的戶曹主事高如之。

    “縣尊,雲南王信守諾言,沒有殺害縣城百姓。”高如之趕到牢欄,鄭重執禮道:“明府以一人之力,保全一縣父老之性命,功莫大焉,請受我一拜。”

    “你這是……降了?”鄭回問道。

    “豈是降了?”高如之道,“都是大唐的臣子,而非外敵,何事不能化干戈爲玉帛。”

    鄭回怒道:“閣羅鳳反了!”

    “都是誤會,誤會啊。”高如之道:“是張虔陀欺雲南王太甚,無禮索賄,甚至淫辱雲南王的妻妾……”

    “夠了,旁人不知閣羅鳳的自立之心,你我能不知嗎?!”

    “那縣尊打算如何?”高如之道:“雲南王有與大唐修好之意,想要再請求歸附,縣尊不願促成此事嗎?”

    鄭回道:“歸附,他無非是佔到了便宜,又怕大唐報復,想要見好就收罷了。”

    “縣尊就忍心看着戰火肆虐?到時那些被你保全的西瀘父老如何是好?縣尊就寧願讓南詔從此投靠吐蕃?到時局勢只怕會更壞。”

    “閣羅鳳這是挾吐蕃以自立。”

    “爲之奈何?助他歸唐是最好的結果。”高如之苦口婆心,繼續勸道:“縣尊,你說過,教化西南的路還很長。那你是想要一個繼續教化的機會,還是玉石俱焚?”

    鄭回沉默不語。

    高如之道:“縣尊,爲長久大計,當忍一時之氣啊。”

    鄭回有些被說動了,開始思忖着。

    此時,外面傳來了一連串的呼喚聲。

    “大王。”

    “大王。”

    鄭迴轉過頭,只見當先大步而來的是一員南詔將領,正是當時擄他來的段儉魏。

    段儉魏的祖上是河西四郡之一的武威郡人,在魏晉時遷至雲南。因家學淵博,如今在雲南已成了當地的大姓。段儉魏不僅是家世顯赫,還勇武過人,乃閣羅鳳麾下第一大將。

    此時,段儉魏走進牢中,四下看了一眼,卻只是站到了一旁。

    很快,有幾人領着一名頭戴珠冠的錦袍男子進來。

    這便是南詔王閣羅鳳了。

    閣羅鳳年近四旬,沉穩而有風度,臉上帶着詳和的笑容,只看外表,有些軟弱可欺的樣子。

    “鄭縣令受苦了。”

    還沒等走到牢房前,閣羅鳳已匆忙吩咐道:“快將鄭縣令放出來。”

    段儉魏遂從牢頭手中接過鑰匙,準備開口。

    “不必了。”鄭回道。

    段儉魏並不理會他,依舊是打開了門,閣羅鳳徑直入內,看向鄭回,誠懇道:“鄭縣令治理西瀘的政績我早有耳聞,仰慕鄭縣令之才學久矣!但我今日方知,段將軍竟把鄭縣令怠慢了,莫怪莫怪……”

    “你若是想要我投降,且死了這條心。”

    “不。”閣羅鳳道:“我希望鄭縣令能爲我再寫一份降書,稟明事情經過,請朝廷不再興兵。我不擅文辭,此前雖已上表請罪,可惜聖人爲奸臣所惑,不肯寬恕我。”

    鄭回再次猶豫。

    閣羅鳳踱了幾步,嘆息了一聲,道:“吐蕃人已經到了,如今就在蒼山以北。南詔是歸附吐蕃,還是歸附大唐?此事交給鄭縣令決擇了。”

    鄭回思忖了良久,終於點了點頭,道:“我可以寫。”

    “太好了!”

    閣羅鳳大喜,上前拉着鄭回的手,笑道:“高如之一直誇你有大才,此番一定能解釋清楚,化干戈爲玉帛……走,喝酒去。”

    鄭回心情低落,終究還是被帶進了王城,只見王城中早已準備好酒宴。

    見此情形,他如何不知閣羅鳳打的還是招降他的主意?

    再聽宴上衆人說話,彼此間的稱呼已有南詔新的官職,可見閣羅鳳已開始完善官制,哪怕名義上再次依附大唐,實則已自立一國。可降書若不寫,真能眼睜睜看着南詔倒向吐蕃嗎?

    “這杯酒,我敬鄭縣令,聽聞鄭縣令乃是大唐的進士,在座的沒有一人學問高過你。”

    “誤會,我並非進士,是明經……”

    “一樣的。”閣羅鳳哈哈大笑,端起酒杯一飲而盡,擡手道:“請。”

    鄭回道:“酒可以喝,但先說好,我只爲雲南王寫請罪表,不會爲你謀劃自立。”

    “好,答應你便是。”

    鄭回這才舉杯,飲盡杯中酒。

    他在牢裏餓了許久,那美酒流過喉頭,無比甘香。

    閣羅鳳拍掌道:“把我的孫兒抱來。”

    很快,隨着孩子的哭聲,一個蠻族女子便抱着個一歲多的幼兒過來。

    閣羅鳳臉上的笑容褪去。

    “我兒鳳伽異,開元二十六年入質長安,聖人問他問題,他對答如流,被封爲鴻臚少卿。聖人還許宗室縣主與他爲妻……怎奈奸臣陷害,誣陷我兒要逃,將他殺死在長安!”

    隨着這一句話,殿中文武當即臉色肅然,一副要殺進長安,爲儲王報仇的樣子。

    鄭回卻是擡手一指那幼兒,問道:“那他是?”

    “是我與儲王的孩子。”那蠻族女子應道,“我是披獨錦,三年前奉命到長安進獻,懷了儲王的種帶回來。”

    她與中原女子不同,對此事不以爲羞,反而十分驕傲。

    鄭回微微嗤笑,心想這都是閣羅鳳早有異心的明證。

    “披獨錦,讓鄭縣令抱一抱異牟尋。”閣羅鳳道。

    披獨錦一愣,反而抱緊了兒子,道:“大王,怎麼能讓這個唐人抱你的孫兒。”

    “給他!”閣羅鳳叱道。

    披獨錦心裏極不願,卻還是聽命而爲,走向鄭回,不情不願地將手裏的孩兒遞過去。

    鄭回一開始沒接,先是看了看她擔憂的眼睛,又看向那孩子啼哭時稚嫩的臉龐,終於伸出手去,接過了襁褓。

    哭聲更響。

    鄭回莫名有些緊張。

    閣羅鳳道:“我兒子死得早,我這個孫子會是雲南郡的儲王,我想請鄭先生教導他儒家學術,請鄭生先務必答應。”

    “這……”

    鄭回連忙想把孩子遞迴披獨錦手裏。

    不想,披獨錦竟是拜倒在地,道:“請鄭先生教我的孩子。”

    “你們……”

    鄭回又氣又急,心想他們就不怕他把這孩子擲在地上嗎?

    然而,他腦中想到的卻是自己曾與高如之說過那一句“教化西南的路還很長”,一時竟不知如何是好。

    下一刻,鄭回低頭看去,只見被他抱在手裏的異牟尋已經不哭,正睜着一雙明亮純淨的眼睛好奇地看着他,伸出一隻小小的手。

    他不由長嘆一聲。

    閣羅鳳只聽這聲嘆就知事成矣,笑道:“先生這是答應了,來,都舉杯,賀異牟尋覓得良師!”

    “賀儲王覓得良師!”

    雖然名字裏有個“回”字,但鄭回已不知何日才能回家了……

    次日,一封出自鄭回手筆的降書便離開太和城,北上,遞往蜀郡益州給鮮于仲通。

    ~~

    蜀郡,新都縣。

    益州分明已近在咫尺,但楊國忠入蜀到了新都縣之後,非要先休整三日。

    所謂“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他曾在新都任過縣尉,在當地有許多故人。如今高官在身,自然要好好顯擺一番。

    才入城,他便恢復了年輕時的無賴脾性,因天氣炎熱,衣服也不穿,敞着肚皮,招了一衆曾經的狐朋狗友在縣署賭博。

    怪的是,以前他窮困潦倒,在最缺錢的時候賭博就沒贏過,如今根本不缺錢了,反而贏得盆滿鉢滿。

    “啖狗腸,錢這東西也是勢力眼,喜歡往高處走。”

    楊國忠不缺這點錢,將贏來的全都分了,還賞給了朋友們許多,道:“都散了,我跋山涉水地回來,乏了,明日再來。”

    衆人一陣鬨笑,又說了許多奉承話,方纔散去。

    楊國忠志得意滿,才想起好日子纔剛開始,莫教索鬥雞給害了,連忙讓人招薛白來商議到了益州之後的計劃。

    “阿郎,薛白沒進縣城,在城外兵營歇息。”

    “那去請啊,你腦子留在長安沒帶來?”

    “喏。”

    待薛白來了,便見楊國忠在檐下襬了個兩個大木桶,正躺在其中一個裏面泡着。

    “你我兄弟就不客氣了,涼快涼快吧?”

    薛白確實也覺得天氣太熱,進了另一個桶中,浸溼了頭髮,然後放鬆下來泡在水裏,洗去了路途的風塵與疲乏。

    楊國忠道:“阿白,你說李林甫要如何害我?該不會找人來刺殺我吧?給我下藥?”

    “不至於。”薛白道:“只要打輸了這一戰,他有的是辦法對付你。”

    “輸?”楊國忠道:“想不到怎麼可能輸,彈丸小國,天兵一到,還不就滅了他。”

    “南詔不好打。”

    “嘁,你又嚇我。”

    薛白道:“地勢險峻,道路難行,補給不易,天氣炎熱,瘴氣橫生。便是率大軍攻到太和城下,只要閣羅鳳堅壁清野,如何攻破?”

    “強攻!”

    “那是阿兄不瞭解太和城的地利,東是洱海,西是蒼山。另外,若有一支吐蕃兵馬繞後,大軍只怕有去無回。”

    楊國忠不耐煩聽這些,道:“總而言之,你就是寄望於王忠嗣?”

    薛白道:“他定然比我們能打仗。”

    “帶這麼多不會水性的北兵,有何用?”

    “能殺人。”薛白應道,“能殺人才是最有用,至於旁的,隨時都能學會。”

    楊國忠道:“然後呢?”

    “李林甫只要放任安祿山除掉王忠嗣,阿兄你立功不成,自然就拜相無望了。”

    “你直說,我如何做?”

    薛白沉吟着,道:“我在想,安祿山若想除掉王忠嗣,也許會借鮮于仲通之手。”

    楊國忠不以爲然地笑了笑,道:“不會,鮮于仲通是我的人。”

    “阿兄與他很熟。”

    “當然。”楊國忠道:“當年,我就是在這新都縣任縣尉,很是做出了一番功績。可惜,任期滿後沒能補到闕,手氣也不佳,貧困之下,正是去投奔了鮮于仲通,他先是舉薦我爲扶風縣尉,又將我舉薦給章仇兼瓊,才有了我後來攜禮入京,飛黃騰達一事。”

    “那阿兄也知道他是漁陽人了?”

    “他不是蜀郡豪族嗎?”

    薛白搖了搖頭,道:“他是薊州漁陽縣人,鮮于氏是殷商王族後裔,祖上出走遼樂,入朝鮮國,又因封地在於邑,就合國名與邑名,稱鮮于氏。”

    “是嗎?他未與我說過。”

    “他家鄉就在安祿山治下,因此我擔心安祿山會借他之手除掉王忠嗣。”

    楊國忠從未想過這一點,不由遲疑起來。

    鮮于仲通、章仇兼瓊都曾有恩於他,但他一直以來都與鮮于仲通更親近一些,因爲兩人性情更像,年輕時都是好走鷹鬥犬的遊俠兒。

    “即便除掉了王忠嗣,他也不會害我吧?”

    “那就不好說了。”薛白道:“若是才入蜀就先斷一臂膀,就算最後能辦成差事,阿兄想在蜀郡待多久?”

    不等楊國忠回答,他又補充問了一句。

    “還是說,故地重遊,已不想回長安了?”

    “當然想回長安!”楊國忠道,“你就說,要我如何做?”

    “說安祿山要利用鮮于仲通對付王忠嗣,不過是我的猜測,猜得對或錯,一試便知。”薛白道:“這樣如何?將士在後,我們先行往益州,見見鮮于仲通。”

    ~~

    益州,都督府。

    鮮于仲通其實名叫鮮于向,字仲通,因是以字行於世間,故被叫爲鮮于仲通。

    他時年已有五十七歲,他大器晚成,一直到二十多歲都不讀書,被父親打罵了之後,躲進嘉陵江邊的離堆山中,居石洞讀書,快四十歲才舉鄉貢、中進士。

    此後這十餘年間,他在蜀郡隨張宥、章仇兼瓊、郭虛己三任節度使建功立業。

    去歲,郭虛己一死,他便認爲自己獨當一面的機會來了。

    可惜事不由人,朝廷派了旁人來處置南詔一事。

    七月初二,得知楊國忠已到了新都,鮮于仲通迫不及待招過他弟弟鮮于叔明,道:“你留在益州,我親自去新都縣迎國舅。”

    “阿兄,我得到消息,朝廷本要點王忠嗣接替郭虛己的位置,因王忠嗣背疽發作才作罷,臨時換了國舅。但,有人說王忠嗣並非病重……”

    “我知道。”鮮于仲通擡手打斷了鮮于叔明想說的話,道:“待我見過國舅再談。”

    他非常瞭解楊國忠,知道楊國忠好不容易回蜀一趟,必然會在新都縣多待幾日。

    然而,不等他出府,已有快馬趕來,稟道:“國舅已進城了!”

    “如何會這般快?”

    “國舅輕車簡從,只帶了數人。”

    鮮于仲通大爲驚訝,因這“輕車簡從”就不太像楊國忠。

    “快,把大門打開……”

    都督府還在匆匆做着迎接的準備,不多時,楊國忠已經到了。

    這位從蜀郡走出去的重臣,如今回來本該有很隆重的禮儀迎接,可惜今日得到的只有鮮于仲通的熱情。

    “國舅!”

    “仲通!”

    故人相見,楊國忠上前,給了鮮于仲通一個熊抱,朗笑着,嘆道:“我們都老了啊。”

    其實以前鮮于仲通都是直接喊“阿釗”的,如今再見,這稱呼也能看出兩人的交情未必有表面看起來那麼深。

    “國舅不老,風采更加不凡了,是我老了。”

    “走,進去說。”

    “請。”

    鮮于仲通一擡手,迅速瞥了一眼楊國忠的隨行人員,首先認出了那名滿天下的薛白。

    之後,一個魁梧的漢子引起了他的注意。

    那漢子身高六尺有餘,氣魄不凡,但卻是身穿鬥襏,低着頭,讓人看不清臉。

    鮮于仲通臉上不動聲色,心中卻暗道,王忠嗣還是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