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反對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平行空間來客字數:4485更新時間:24/07/20 04:50:56
雖然這些年,心學官員冒頭很厲害,但是朝中官員大多還是信奉程朱理學,以理學門人自居。
所以按說,大明朝堂上,理學一派應該佔據主導才對,對心學構成壓倒性優勢。
只是現實很骨感,不說其他,就現在內閣三位閣臣,其中兩位貌似都有很深的心學印記。
首輔張居正,作爲徐階的弟子,是不是應該考慮老師的態度。
在隆慶五年的時候,也就是薛瑄從祀時,徐階就表明了態度,支持王陽明也從祀。
因此,在朝中大臣們看來,此事過張居正這一關,應該不難。
而次輔魏廣德呢?
江西九江衛人,而九江可就在廬山旁邊,魏廣德也自稱早年曾經去白鹿書院遊學。
學到什麼,他沒說,但大家也都會遐想。
白鹿書院,可不會多講理學方面的道理,而更多是講心學的地方。
內閣兩位說話分量最重的大臣,都可能偏向心學,自然讓理學門人有點投鼠忌器,擔心因此得罪他們,影響自己的前程。
因此,外朝雖然議論紛紛,但始終沒有人把事兒捅上檯面。
魏廣德哪裏知道此時張居正所想,外面關於從祀之事的爭議他知道,但認爲和自己無關,自然不會插手。
相對來說,魏廣德更講究實際,不管是理學還是心學,對他有利他就用,才不會以誰的門徒自居。
真要算上師承,他其實算理學門人,而絕對不是心學子弟。
張居正其實和他是一類人,甚至包括徐階。
雖然徐階常以心學門人自居,但公開場合卻鮮少這樣說,他也是一個切實的利己主義者,對他有利他就說他也是信奉心學,而平時絕對不會這樣表示。
最起碼,現在的首輔張居正是明白這一點的,因爲徐階雖然偏向心學,卻從未教導他關於心學的事兒。
等事兒討論的差不多了,呂調陽起身告辭,笑道:“時辰也差不多了,今日,我就先走一步。”
說完,呂調陽向他們拱手告辭。
魏廣德起身,馬上還禮,隨即就打算也向張居正告辭,不過面帶微笑的張居正卻輕輕對他搖搖頭。
雖然不明所以,但魏廣德還是覺察出張居正又讓他留下的意思,於是就沒有開口告辭,而是目送呂調陽走出值房,這才又坐回位置上。
“善貸,外間關於從祀的爭議,你知道吧?”
屋裏再無外人,張居正就直言道。
“略知一二。”
魏廣德微微頷首,答道。
“外面都說,你我都算是心學門人,應該支持陽明先生從祀才是。”
張居正淡淡開口說道。
魏廣德聽聞後,嘴角掛出淡淡微笑,確實不置可否,只是低下頭。
後世對王陽明評價很高,他是知道的。
不過在這個時代,高舉心學大旗,卻是要冒巨大風險的。
天底下,信奉理學的讀書人最多,高舉心學大旗,很可能就會成爲衆矢之的。
就算現今大明朝堂高層或許多少都偏向心學,可不代表他們就會公開站出來給心學站臺。
這也是徐階雖然私下裏經常表示自己是心學門人,但是卻從未在公開場合這麼說過。
大家聽到的,不過是市井流言而已,若說是以訛傳訛也未嘗不可。
魏廣德清楚,自己當然不算心學弟子,真要說起來,以前算是唯物主義戰士,不過穿越以後,他的信仰多少也不堅定了。
而且,隨着改革的進行,國人多少都帶上了市儈的毛病,所以現在的魏廣德其實很難說到底怎麼個情況。
“不知善貸對此是什麼看法?”
見到魏廣德沒開口,張居正乾脆直接問道。
“隆慶五年的時候,內閣是否討論過此事?”
魏廣德沉默片刻才問道。
隆慶五年的時候,朝廷不僅是將薛瑄送入孔廟,同時還做了一件事兒,那就是給王陽明翻案,隆慶皇帝重新恢復了其新建伯的爵位及世襲,追贈新建侯爵,並爲王陽明定下“文成”的諡號。
此時,王陽明早已去世幾十年了。
也就是說,嘉靖朝時,王陽明死後被戴罪,終止新建伯爵位的世襲,所以並沒有得到該有的待遇。
魏廣德問的,自然就是當初朝廷到底是怎麼說的,那會兒他可不在朝中,還在老家丁憂。
“當初的事兒,主要是有御史上奏,應該薛瑄送入孔廟從祀,之後才有人提到王陽明的問題。
你或許也能猜到,薛瑄從祀是高肅卿一力支持的,而對於王陽明”
說到這裏,張居正微微停頓片刻才繼續說道:“一開始他態度也是不明,後來朝野傳開後,大家也是這般議論紛紛,最後一些致仕官員也都紛紛上疏。
到最後,王陽明只是翻案,並沒有一併送入孔廟從祀。”
“因爲徐閣老?”
魏廣德試探着問道。
張居正不置可否的低下頭,顯然魏廣德猜到事情的真相。
因爲徐階上疏請求將王陽明一併送入孔廟從祀,顯然就觸到了高拱的逆鱗,然後王陽明就被犧牲了。
不過魏廣德也猜到,估計是爲了補償,所以把他的爵位從新建伯追贈爲新建候。
好吧,給死人追贈,貌似其實就那麼回事。
雖然後世把王陽明捧上神壇,但實際上在他活着的時候,也是命運坎坷。
有關王陽明的爭論,即便是在他還活着的時候,都鬧的沸沸揚揚。
畢竟他開創的心學影響力太大,短短時間就發展成爲可以和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學派,讓理學的老學究們十分不滿,將其視爲洪水猛獸。
他剛剛去世之際,天子近臣桂萼便向嘉靖皇帝上奏,歷數王陽明的“罪名”,直接認定王守仁擅離職守之罪。
其實,當時的王守仁確實沒有等到皇帝的旨意就擅自離開了廣東,當時他的身份是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兼巡撫平定廣西叛亂。
平亂後,王守仁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還鄉,推薦勳陽巡撫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覆就回去了。
嘉靖七年十一月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庾縣青龍港舟中,依舊沒能趕回老家就在旅途上一命嗚呼。
桂萼的彈劾,多少有點不近人情。
只是當時正是大禮議之爭時,心學門徒只能聯合理學門人一起向他發難,進行彈劾,終於還是將他去職。
桂萼彈劾奏疏還有一大罪名,就是背離了朱熹格物致知之論,自己搞自己的一套。
桂萼將陽明心學視爲“邪說”,提議禁絕心學,以正人心。
皇帝眼裏最看不得這種人存在,這一下戳中了嘉靖皇帝的逆鱗,簡單廷議後他就馬上下旨,王陽明的後人不得繼續世襲伯爵之位,同時也沒有老臣逝世該有的贈諡。
雖然沒有直接說王陽明有罪,但王陽明平定叛亂後沒有封賞,本身已經說明問題了。
功勞沒有,還要受罰。
實際上,年少輕狂的嘉靖皇帝對王陽明並不瞭解,他也就是靠着身邊人才知道有王陽明這麼一號人。
不過,此時他身邊的,不管是大禮議的那一派,貌似都沒有爲王陽明說句公道話,甚至因爲擔心皇帝召回,私下裏或許還有詆譭之言。
之前的楊廷和,本身就對心學有敵意,所以阻撓嘉靖皇帝召回王陽明。
而他的接任者,或許也有類似想法,或者顧慮。
畢竟,不遭人嫉是庸才。
繼任內閣首輔其中有楊一清,本來應該是和王家關係不錯的,應該爲他說話才對。
不過此時大禮議之爭,王陽明一直保持中立,並沒有選擇表態,結果就是把兩派都得罪了。
而最糟糕的應該就是嘉靖皇帝,也因爲他的中立態度,而認爲他偏向反對派,所以將他記恨在心也是完全可能的。
這也就是在王陽明平定叛亂後,朝廷不僅沒有給他放上,反而一場廷議就給他定罪的原因。
由此可見,保持中立貌似穩妥,但大多數時候卻是把人全得罪了,實在不可取。
“叔大兄是何意思?”
魏廣德見張居正低頭,只好開口問道。
“呵呵,善貸應該是懂心學的,不知對心學是何態度?”
張居正擡頭,苦笑着問道。
兩個人都不願意首先表態,都在相互試探。
其實,在這間值房裏,魏廣德並沒有什麼擔心的,只是他確實好奇,張居正到底怎麼想的。
“心學的文章,善貸看過不少,對做人做事很有啓發。”
魏廣德淡淡開口說道。
“僅此而已?”
張居正兀自有些不信,繼續追問道。
“叔大兄,莫不是以爲我早年去過白鹿洞書院,就應該是心學門人吧,呵呵,我老師可是正經的理學門人,我怎麼能夠背叛師門。”
魏廣德輕輕搖頭笑道,“不過我心裏,其實並沒有什麼理學、心學的隔閡,我行爲辦事但求無愧於心。
該用理學處理的事務,自然首選理學,至於理學不便辦好的事務,心學可以那就用心學囉。
嘿嘿,善貸可不覺得需要區別這學那學的,好用就行。”
“呵呵.善貸倒是把不偏不倚,君子而時中做到了。”
張居正聽到魏廣德的話,一下子笑出聲,說道。
“中庸,呵呵,誰知道至聖先師當初所說的中庸到底是何意?不過是大家各自的判斷吧。
善貸就更傾向於庸爲用的解法,是記中和之用的意思。”
魏廣德笑着接話道。
既然魏廣德已經表明他非心學門人,這時候就輪到張居正了。
“唉,善貸,你我有些時候,思想倒是差不多,其實我老師也是這麼想的。
心學和理學各有長短,取長補短才是正道,沒必要糾結二者差別。”
張居正嘆氣說道。
“那叔大兄的意思是”
魏廣德以爲他已經猜到了張居正的態度,當初反對把王陽明送進孔廟的是高拱,那現在的張居正應該會反高拱的決策,支持將王陽明送進孔廟從祀才對。
只是,魏廣德接下來聽到張居正的一番講解,讓他不得不暗歎,還是張居正老謀深算。
“我打算暗中放出消息,反對此事。”
張居正直接對魏廣德說出自己想法,他不支持將王陽明送入孔廟從祀。
魏廣德聞言只是微微眯眼,但依舊雙眼盯着張居正。
張居正這麼做的原因,實在太奇怪了。
看了眼魏廣德,張居正才解釋道:“吾反對的原因,其實還是在於心學之人爲了宣揚此學,過於喜歡四處講學,還廣收弟子,號召門徒,互相倡和。
這樣發展下去,聲勢造的很大,但對朝廷不利。”
魏廣德沒有接話,他當然知道是怎麼回事兒。
張居正說心學門人四處宣揚心學,這已經算是客氣的了,他們在講學之中,一邊吹捧心學貶低理學,同時不可避免的還要褒貶下時政。
當初隆萬交接之際,這些講學的就大肆攻擊朝廷,認爲是張居正聯合內廷逼走高拱,認爲是一場沒有硝煙的宮變。
張居正能有好臉色給心學門人才叫怪了。
而現在,他張居正當朝之時,那些人爲了包裝自己,講學之外不免又是對他一通貶低。
要是言之有物也就算了,但是在張居正瞭解到的情況看,大多都是空洞之言,根本就不瞭解情況,只是一味指摘他的“過失”,這就讓張居正很難受。
現在他們還想通過讓王陽明進孔廟的法子,擡高自己的地位,張居正怎麼可能答應。
實際上,大明官府一直反對士子結社、言事,明初就有嚴格規定,只是之後有所鬆動,但規矩並沒有改變。
大體上,政治清明時,生員輿論相對沉寂,情態較爲溫和;
而權臣當道、小人恣虐、人心浮薄、政局動盪、天下離亂時,生員輿論便會驟然升騰,異常活躍。
即使朝廷嚴加禁止,生員也依然衝破學規,挺身而出,縱議時勢,慷慨持論,這在明後期表現得尤爲突出。
士子結社形成組織,就成爲政治權力無法控制的士林。
他們組織活動,實際是關注朝廷動向,甚至發泄政治不滿,成爲反對朝廷決策的中堅力量。
鑑於晚明士林氣焰過於囂張,所以清廷統治者吸取教訓,嚴禁士大夫結社、自由講學和民間的書院就是由此而來。
聽了張居正反對的理由,魏廣德只是思考片刻就得出和他一樣的態度。
或許,如果萬曆中期王陽明沒有被送進孔廟從祀,民間結社也不會那麼肆無忌憚,甚至東林黨恐怕也未必會形成。
要知道,東林黨其實就是以書院爲根,以講學吸引士林關注,從而獲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