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6交趾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平行空間來客字數:4447更新時間:24/06/26 23:43:18
李成樑還在疑惑,魏廣德就直接把錦衣衛交過來的情報拿出來,遞給了李成樑。
「你看看吧,之前朝廷有懷疑,但是一直不確定那邊的真實情況,所以把你留在京城。
現在消息已經確定,右軍都督府也該要動一動了。」
接過魏廣德遞過來的紙條,李成樑仔細看了一遍。
雖然明朝的文官集團都說明軍將官是粗鄙武夫,但實際上世襲武職的家族,哪裏可能是粗鄙的,許多都識字,學問好的也不少。
因爲大明以文抑武的原因,武將家族往往都會在還在小的時候試試讓他們考功名做文官,只有確實沒那個智商,才會謀個武職。
不說俞大猷這個秀才,李成樑當初也是考過功名的,也是秀才,只是遼東文化不昌,四十歲了也沒考過舉人。
至於爲什麼考不過鄉試做不了舉人,這和地方文化不昌有什麼關係?
難道考試不是全靠同行襯托,你只要比同鄉優秀就能脫穎而出嗎?
對其他省的考生來說,還真是這樣,可這不適用於遼東。
明代在地方實行「三司」制度,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分管民政、司法和軍事。
但地處邊陲的遼東,因爲屬於軍事前線,居民大多爲衛所軍戶,故只設都司,不設布政使司。
錢糧之事,都司雖然可以一併管理,但科考事務,只能掛靠其他省份。
山東與遼東隔海相望,明初攻取遼東的兵馬,就是從膠東半島的登州出發抵達旅順,因爲這層淵源,遼東的鄉試,明代中前期就掛靠到了山東。
所謂的中前期是指什麼時候,其實就是嘉靖十年。
在嘉靖十年以前,遼東秀才參加鄉試,要麼坐船渡海去山東參加鄉試,要麼就是走陸路,走遼西走廊過順天府到山東參加考試。
海路,風險就不說了,遭遇海難不測的遼東考生也是不少。
陸路,相較海路安全,但是距離太遠。
長途跋涉抵達山東參加考試,許多考生身體都吃不消,自然就更考不好了。
何況和山東考生同臺,雖然山東也不算什麼科舉大省,可在北方也算是中上水平,遼東考生幾乎沒多少機會的。
院試,給秀才功名,雖然也是一省統考,可終歸按地方分餅,雨露均沾,再差的府縣也有幾個名額
鄉試可沒有各個府縣都要分配舉人名額的說法,那是真靠實力來爭奪上榜機會。
遼東考生考試變動,就發生在嘉靖十年的時候。
《全遼志》載:「按遼東生儒,舊赴山東布政司應試,嘉靖十年,生員徐潮等屢請附近,甲午科始改應試順天府。」
根據《讀史方輿紀要》的記載,生員徐潮乃定遼後衛,是遼東都司的附郭衛,遼東都司的治所在遼陽城,因此可視徐潮爲遼陽人。
他並無特殊之處,史稱他「賦性醇和」,很早就入學爲生,爲人也很孝順,喪親之後曾結廬守墓三年。
但可惜的是,徐潮的科考之路並不順暢,他多次南下山東參加鄉試,卻「屢試不第」。
遇到屢試不第的情況,不管是誰,心裏都會感到鬱悶,這種不滿的心情日積月累,終於在嘉靖十年爆發。
明清時期的鄉試,因考試時間在農曆的八月,又稱作「秋闈」,古代交通條件有限,外地路遠點的考生通常要提前一、兩個月出發。
在嘉靖十年的六月,包括徐潮在內的遼東生員,就踏上了前往山東的辛卯科鄉試旅途。
天有不測風雲,沒想到的是,那一年的夏天,天氣很不適合長途旅行,時
而大雨,時而酷暑,徐潮等人在一路炎熱和泥濘中跋涉了將近兩個月,七月份才到濟南,此時距離考是,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由於旅途勞頓加上水土不服,踏上考場的遼東秀才們發揮不佳,不少人中途退場,堅持到交卷的人,也沒有考中幾個。
等到放榜的時候一看,錄取的幾十名舉人當中,來自遼東的考生只有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韓瑋。
在此之前,遼東考生的錄取率雖然也不如山東內地,但每次至少能錄取三四人,比如上一次的鄉試,就有安永清、傅直和馮惟健三人中舉。
這次只錄取了一個人,讓本來就長途跋涉、身心俱疲、滿腹抱怨的遼東考生,尤其是徐潮忍不住了。
回到遼陽之後,徐潮聯絡了一批秀才來到京師遞上***書,說遼東考生鄉試發揮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到山東趕考的路程太遠,而不是自身水平不高,要求就近考試,不再參加山東科舉,而是到順天府應試。
遼東秀才們的舉動,終於驚動了朝廷。
科舉在明代屬於禮部的管轄業務,秀才們的***書,應該是交給了禮部。
嘉靖十年,時任禮部尚書是江西貴溪人夏言。
夏言上奏《一改便科舉以順人情疏》中支持遼東考生的請求,「彼時,遼左山東原有海道之便」,遼東秀才到山東考試倒也罷了;如今,在「海道不通」的情況下,走陸路越過順天府來到山東,捨近求遠,「事體似有不均」。
上奏之後,朝廷批准,遼東考生就此改到順天府參加鄉試。
不過順天府的鄉試,難度其實和山東也差不多,只是少走不少路途而已,這也是許多歷史典故和都說李成樑曾經長期滯留京城的原因。
李成樑不管怎麼說都是秀才,自然要待在京城準備鄉試。
邊軍相比內地,襲職上區別很大。
邊鎮的武職空出來,家裏如果沒有合適的人襲職,往往就會馬上安排其他人接任。
李成樑決心放棄繼續考功名準備襲職,也是耽擱許久,費了不老少的勁。
所以,大明朝的文書,對於李成樑來說,閱讀起來並沒有難度。
等他看完錦衣衛的情報以後,他就已經明白自己的任務了。
「魏閣老,文中說的這個東籲王朝有多少人口,多少兵馬,居然能夠在這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裏,擊敗周邊勢力。」
李成樑擡頭看着魏廣德問道。
「這些都得等錦衣衛的密探發回情報,不過從現在這份情報來看,我預計很快他們的視線就會投向孟養。
再然後你應該也能猜到,左右再無可以侵佔的土地,目光自然就會投到雲南。」
魏廣德開口說道。
「朝廷要我立即準備出兵?」
李成樑小心問道。
不問不行,明軍是個什麼情況,他心裏門清兒,要是沒有充分準備,那就是羊入虎口。
魏廣德看了他一眼,這才說道:「沒這麼快。
今日內閣的決議,適才已經稟報了宮裏,得到了認可。
朝廷會下文雲南,一是命令緬甸宣慰司停止攻伐老撾宣慰司,同時詳查六慰之事兒,之後應該會給莽應龍下令,讓他到昆明去受罰。」
魏廣德開口說道。
「嘶,這」
李成樑瞪大眼睛,覺得完全不可置信。
「他來不來不重要,來了,可以避免西南刀兵之苦,不來,朝廷就需要你去那裏,平定東籲王朝留下來的爛攤子。」
魏廣德開口說道。
「魏閣老,西南之事,朝廷以往不都是讓黔國公掛印出征,
我這」
李成樑有些爲難的說道。
去雲南,那裏可是有坐地虎,沐家在雲南深耕上百年,實力盤根錯節,影響力巨大。
他要是跑到那邊,可不就是得罪沐家。
後世都說沐王府,實際上沐家承襲的是平西候和黔國公的爵位。
第一代家主是朱元璋的乾兒子,襲爵就是平西候,死後被追封黔寧王,之後兩代家主也都是承襲的平西候爵位。
永樂年間,平西候沐晟自西平侯進爵黔國公,才有了現在的爵位。
值得一說的是,第九代黔國公沐朝弼奪兄田宅,對嫂子不敬,最終因罪被削爵囚禁,其子沐昌祚於隆慶五年襲爵。
對於讓沐昌祚處理緬甸事,魏廣德自然是不放心的。
魏廣德可不是只想保住雲南,而是要徹底拿下雲南之外的疆域,將大明的失控區擴展到印度洋。
就算莽應龍不反,不帶兵攻打雲南,魏廣德都會逼着他造反。
否則,原有的三宣六慰制度還在,大明根本沒法向當地伸手。
歷史也證明了,沐昌祚似乎也只有保住雲南的實力,而根本沒有將緬甸的土地納入大明治下的能力。
「他父親還在囚禁中,就算他有這個能力,朝廷也不敢放心把西南幾省兵馬交給他。」
魏廣德隨口說道。
這其實是個蹩腳的理由,因爲沐朝弼做的那些事,作爲兒子的沐昌祚就是強烈反對的。
看到李成樑的反應,魏廣德覺得有必要給他說的清楚點,雖然這話有點不好開口。
於是,魏廣德隨意看了眼值房大門,這才壓低聲音說道:「沐昌祚有鎮守雲南的能力,但是沒有長遠的眼光,否則域外鬧出這麼大動靜,我可不相信他會絲毫不知。
只能說,他壓根兒就沒有爲朝廷考慮,放任三宣六慰失控而不上報朝廷,甚至他或許和緬甸也有聯繫,得了好處。
回都督府,你第一件事兒就是清點西南衛所,給他們下令都操練起來,準備好兵馬。
等兩個月,朝廷會以巡邊的名義讓你去西南整頓兵馬,朝廷要恢復對那裏的控制。」
聽了魏廣德的話,李成樑心裏多少有了點猜測,朝廷這是打算直接動手奪取這片地方,而不再準備讓地方土司繼續管理。
或許還會有土司留任,但是大明會向那裏派出官員和駐軍,如西南幾省那般。
大城,有朝廷派出的官員和軍隊控制,而偏僻之地則交給土司管理。
這樣的方式好不好,其實這得看時代。
此時的緬甸各地雖然形成封建王朝,但是開發程度很低,根本不似中原地區般。
大明現在連西南和其他周邊邊疆地區都不能實現有效控制,效仿雲南、廣西承宣布政使司的制度,也是不得已而爲之。
控制重要城池,輻射周邊,一點點改變地方發展程度,這才是有效佔領的必要過程。
「魏閣老,朝廷是要長期控制緬甸?」
李成樑試探着問道。
魏廣德看着李成樑,意味深長的問道:「有難度嗎?」
「魏閣老,這.」
李成樑此時一臉糾結,也不知道他想到了什麼,才會如此。
「有何想法,但說無妨。」
魏廣德開口看似灑脫的說道。
看似說的輕鬆,不過魏廣德也在心裏嘀咕,不會是李成樑聽說要去打緬甸,心裏怕了不成。
現在《三國》的話本在大明很是留下,其中關於諸葛亮平息西南的故事讓很多人都以爲西南這個地方地形複雜,瘴氣很重,所以很不好打仗。
魏廣德現在擔心李成樑受此影響,心中懼怕去那邊。
若不是聽了俞大猷的話,魏廣德心裏其實也是這麼認爲的。
不過俞大猷告訴他,西南打仗,環境確實很惡劣,但是也不是完全無法展開軍隊,否則莽應龍又是如何崛起的。
在那裏打仗,嚮導是必不可少的。
只要找到好的嚮導,搞清楚那裏的地形,調動軍隊其實和平常沒什麼變化。
至於叢林伏擊什麼的,其實任何地形都可能遭到伏擊,並非西南特有。
一般行軍,都是要儘量避開叢林的。
一句話,沒話本裏說的那麼邪乎,那畢竟是,編出來的故事。
事實上也是如此,李成樑不怕西南複雜地形和環境,也懂的找嚮導的好處,在遼東打仗那會兒,他也是對地形完全不熟悉,可不就是找熟悉地形的人瞭解情況。
「魏閣老,可還記得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出乎魏廣德的預料,李成樑卻是說出另一個名字來。
「交趾。」
聽到李成樑的話,魏廣德有些明白他的擔心。
後世之人大多不知,自秦漢以來,越南北部就一直被中國直接統治。
然而此地偏遠,交通不便,土人衆多,中原王朝難以控制同化,所以統治根基一直不穩。
公元939年,安南地方勢力趁中原內亂,擊敗南漢獲得獨立,稱安南國。
宋元之時,雖時有矛盾,但中越雙方大體仍保持較穩定的宗藩關係。
洪武元年,朱元璋橫掃羣雄建立明朝,新王朝的地緣形勢相當嚴峻,北境,雲南還存在大量殘元勢力,東南沿海倭寇也開始襲擾。
於是,朱元璋放棄了前朝東征西討的國策,對周邊地區的態度轉向懷柔,在其主編的《皇明祖訓》中,他開列15個「不徵之國」,告誡子孫不要亂起刀兵,而安南也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