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7黃金白銀的困擾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字數:4339更新時間:24/06/26 23:43:18
    就在幾人消化魏廣德的建議,採購倭國銅料的可行性時,其實魏廣德已經知道其中是有利可圖的。

    其實早在唐朝,中國的銅錢就已經流向倭國,還十分受歡迎,叫做“渡來錢”。

    日本的早期貨幣史歷程一直深受古中國的影響,日本最早的金屬鑄幣是模仿中國唐朝“開元通寶”銅錢所鑄,“皇朝十二錢”也完全是參照唐錢而鑄。

    “皇朝十二錢”停鑄後,古中國銅錢(以北宋、明錢爲主)大量輸入日本,壟斷了其貨幣流通領域,開創了日本的“渡來錢時期”。

    在中國進入明朝以後,白銀在民間被廣泛作爲貨幣使用,且白銀貨幣化已成趨勢、不可逆轉,白銀在貨幣流通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到16世紀時,白銀逐漸成爲了主流貨幣,地位超過銅錢,並逐漸被明朝廷官方認可爲法定貨幣,加之歐洲商人頻繁出沒東亞地區,這些也都深刻的影響着日本流通錢幣的變化,日本逐漸也進入“金銀銅三貨時代”。

    明初時,因倭寇作亂問題,明太祖斷絕與日本,禁止對日本貿易。

    直到1403年,日本室町幕府政權向明朝稱臣納貢,正式確立了與中國的“勘合貿易”關係,即官方朝貢貿易,民間私商貿易依然被禁止。

    此後,日本室町幕府頻繁派遣使船來中國,向明朝皇帝獻貢,並獲取明朝皇帝的大量賞賜。

    在賞賜的物品中,包括大量的中國銅錢,這些銅錢到日本後就成了“渡來錢”,通行於日本貨幣流通。

    在勘合貿易模式下,日本使者向明朝皇帝朝貢的物品主要有銅礦、硫磺、黃金、刀劍、扇子、漆器等,明朝皇帝賞賜給日本使者的主要有生絲、絲織品、棉紗、砂糖、陶瓷器、銅錢等。

    其中,大明的生絲和絲織品在日本十分暢銷,而且售價非常高,利潤可達4到20倍。

    每次朝貢時,日本使者都可獲得明朝皇帝的大量賞賜,遠超其朝貢的物品價值,因而淨獲利頗豐。

    1467年“應仁之亂”後,室町幕府實權旁落,失去了對勘合貿易的控制權。

    當時,一些日本的地方封建領主,與日本私商結盟,打着“幕府”的旗號,掌控了勘合貿易,與明朝進行貿易往來。

    由於日本政局分裂,日明之間的官方勘合貿易已名存實亡,而且勘合貿易難以滿足日本對中國商品的需求,由而,日明之間的民間走私貿易隨之興起。

    在民間走私貿易的發展過程中,一些精明的商人意識到當時中國非常需要白銀,而且白銀在中國的價格,比其他地方都要高。

    因而,只要把其他地方的白銀,運到中國,就能獲利頗豐,而且還能用白銀直接購買中國的商品,再運回本國。

    於是,一些商人就開始從事日明之間的白銀貿易,日本的白銀流向中國,中國的商品流向日本。

    實際上,發現白銀在大明的價值後,商人們就把投機的方向轉到白銀上,而放棄了銅料交易,一般也就是順帶手才會帶回少量銅料。

    這一時期日本的礦產開採和精煉,及鑄造技術都比較落後。

    在商人們停止或者減少向大明走私銅料後,在倭國的銅價大跌。

    而在1533年之前時,日本因銀礦開採和精煉技術十分落後,白銀產量非常少,所以只有很少的日本白銀被運往中國。

    不過,1533年之後,一名日本商人神谷壽幀將一種先進白銀精練技術“灰吹法”引入日本,用於開發石見銀山,並快速普及開來。

    由此促使日本諸多銀礦被相繼大規模開發,日本的白銀開始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

    而此時的日本,正值日本各地方封建領主激烈混戰時期。

    由於戰亂導致軍費支出龐大,開採金銀礦無疑是一個最佳的財源途徑。

    在各封建領主爭相開發銀礦之際,金礦的開發也掀起高潮,而且當時黃金的開採技術也有進步,從原先的直接採取砂金,發展爲從金礦石中提煉黃金。

    金銀礦的競相開發,爲各封建領主帶去了豐厚財富和軍費資金。

    而且,各封建領主還爲了爭奪金銀礦資源,而相互開戰,不斷地刺激着金銀礦的開發。

    日本的金銀開採迎來了一個長達百年的歷史高峯期,這一時期也正是日本所謂的“戰國”時期。

    在倭國民間,此時大量金銀被開採出來,但是倭國缺乏先進鑄造技術,所以流通的本土貨幣就是由金銀銅爲原料製作的長條或者餅狀,也是採用大明的方式以重量計算價值。

    據魏廣德所知,製作精良的中國錢幣在倭國是非常受歡迎的,根本不用擔心因爲成色或者重量的原因而失去他們的認可。

    雖然不會專門讓工部鑄造針對倭國的錢幣,但是魏廣德確實打算用最省錢的方式鑄幣,儘可能在鑄幣過程中爲朝廷賺錢。

    而憑藉的,正是大明精良的鑄造工藝。

    是的,不管當政的是他張居正,還是他自己,早晚都要面臨大明財政不足的困難,如果能夠給朝廷找一條穩定的賺錢路子,比如會讓大明的統治更加穩固。

    其實大明王朝覆滅,根本不在於腐敗,而在於制度,朝廷手裏沒錢,沒地方收錢。

    每年商人巨大的利潤揣進兜裏,卻幾乎不用向朝廷繳稅,這在西方完全不可想象。

    來自後世的魏廣德依舊認爲,繳稅是公民的義務,商人有錢,更應該繳稅。

    收商稅,無疑是解決大明財政窘境最簡單的辦法。

    只可惜,他也不敢在這個時候提出收商稅,那影響太大了,會招致整個士紳階層集體反對的。

    因爲商業方面,其實根本還是被士紳階層把控。

    魏廣德是錢要賺,稅也願意繳,只可惜沒人收。

    其實在後世,國人也並不牴觸繳稅,大家也都認可應該繳稅,只不過是想少交點,所以才會有偷稅漏稅。

    但你真問他該不該繳稅,其實大家都會點頭,認可交稅,只是覺得稅率太重了。

    當然,這個觀點在九十年代前是不存在的,那之前因爲主體是公有制的原因,基本上沒稅可交。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出現個體和私營經濟,稅收才逐漸恢復徵收。

    大部分人的觀點不是一下子可以扭轉的,所以八十年代抗稅非常普遍,大家都沒有該繳稅的意識。

    商稅一時半會兒沒着落,所以魏廣德就只能向着靠大明的威勢,利用鑄錢的方式豐盈下國庫,也算是變相收稅。

    這也是他選擇把鑄幣利潤交給戶部的原因,而不是按照以往慣例留在工部。

    在王國光、朱衡離開後,魏廣德被張居正叫住,詢問他關於從倭國獲得銅料的辦法。

    現在,朝廷要是堂而皇之從倭國進口銅料,和他們進行貿易,怕是招致直滿朝大臣的反對。

    張居正雖然猜到魏廣德想利用轉口貿易的方式進行,可中間會有人獲益,這事兒要是傳開,對他們的威望是會有影響的。

    “這是個麻煩,可解決起來其實也簡單。”

    魏廣德被張居正留下,其實並不驚訝,他也想到了他肯定會問其中細節。

    這個錢,魏廣德不打算賺,賺了以後爆出只會給他留下污點。

    於是,在張居正問起後,他就呵呵笑道:“參考民間商會的模式,朝廷佔五成股,內廷佔兩成,剩下的三成對外發售,勳貴佔一成,剩餘兩成則售賣給商人,也是貿易的資金來源。

    商會僱傭一部分朝鮮人做水手,就說是從朝鮮購買銅料,實際上就是走那條航線採購倭國銅料。

    明面上找個朝鮮商人做代表就是了,朝廷這邊對接則是戶部和工部出面,都察院派專人進行監督,定時更換。

    這些,其實也就是做給外面看,私底下還是要儘量不讓消息傳開。”

    “可是,這可瞞不了人吶。”

    張居正猶豫道。

    “瞞什麼人,不過是做表面文章,真要完全隱瞞下來,怕不是雪花般的彈劾奏疏飛進宮裏。

    戶部和工部採購朝鮮商會的銅料,他們有什麼好說的。”

    魏廣德滿不在乎說道,“就算有人注意到,只要稍微查查就知道不能繼續,勳貴憑什麼入股,可不就是讓他們在明面上出來對付他們的。”

    別看文官集團掌握大權,勳貴似乎失去了往昔的權勢,但實際上不管是在京城還是地方,勳貴的影響依舊巨大。

    只是這種影響力更多體現在基層,而不是朝堂上。

    因爲能站在朝堂上的官員,都是靠科舉考試起來的。

    但是偌大一個國家,又哪裏是靠這麼點進士就能管的過來。

    文官,不過是獲得了朝堂和地方上的話語權,但是在施政上,還要受到地方士紳家族和勳貴實力的掣肘,所以也必須得到他們的支持。

    文官,特別是御史,可以在位上的時候不鳥勳貴,可是等到以後呢?

    致仕後的文官又如何,人家勳貴是世襲,哪怕是魏廣德這樣的家族,家中永遠都有大明的官員身份,是一輩一輩可以往下傳的。

    有多少軍戶考中進士,可又有多少人因此放棄軍戶身份的?

    其實鳳毛麟角,因爲他們這些進士,家族多世襲軍職,可以躺在大明朝廷身上吸血到死,也屬於既得利益者。

    文官可以奪走他們的權利,但是在世襲爵位和軍職上,確實半點都撼動不得。

    敢動這個,才是真不死不休。

    魏廣德和張居正對此其實都是有清晰認識的,兩人出身相仿,甚至張居正家族世襲的還是指揮使武職。

    從中獲得的好處,那是只多不少。

    魏廣德用勳貴做爲威脅,讓那些文官投鼠忌器,張居正自然明白是什麼道理。

    想想,也就點頭默認了。

    “此時其實現在也不急,事兒還沒定下來,只有大規模開鑄新錢幣以後,大明自己的銅料才會接濟不上,那時候才需要用倭國銅料。

    此事下來,我找劉守有說說,他那邊的密探能夠跟着朝鮮商船跑到倭國,想來關係不俗,這也正是我們需要的。”

    魏廣德又小聲說道:‘此事暫且說到這裏,只等朝廷真需要時,咱們再操作也不遲。’

    大明的銅料肯定不夠用,但是張居正看魏廣德早就胸有成竹,也就不再考慮此事。

    其實,真要到那一天,戶部也未必沒人會想到此法,畢竟早前和倭國朝貢,倭國一開始也沒少送來銅料。

    從張居正值房出來,魏廣德回到自己值房,馬上把先前王國光和朱衡提到的一些意見記錄下來。

    這些,也是他完善新錢法奏疏的寶貴意見,反正張居正是把這事兒交到他手裏,讓他負責草擬此文。

    坐在座位上,魏廣德還在納悶,反覆思考着後世是怎麼從銀本位到金本位跨越的。

    這兩天,他又翻出早先收到的來自月港和其他地方商人給他的書信,魏廣德多少也發現貌似歐洲那邊,人們日常使用的也是銅板和銀幣,金幣只是作爲財富儲存起來的,並沒有進入流通領域。

    想了半天,魏廣德也沒有想出頭緒來,只好甩甩頭,不再去考慮這事兒。

    以他來自後世的思維,自認爲已經採取了最佳策略,實在沒有更好的辦法,既能爲朝廷賺錢,還能促進經濟流通的法子。

    是的,魏廣德把賺錢放在第一位。

    他哪裏知道,三百年後,全球各國其實都是銀本位制度,從祕魯和墨西哥挖出了數萬噸白銀,暫時滿足了當時世界經濟對白銀的需求。

    不過,這一切因爲“特立獨行”英國的影響發生了改變。

    搶到了一堆銀礦的西班牙成了當時歐洲的首富土豪,在當時,米蘭在爲西班牙織棉,荷蘭在給西班牙生產條紋布,佛羅倫薩在爲西班牙生產衣服,西印度羣島在給西班牙生產海狸皮.

    但就在這個時候,英國卻站了出來並表示“雖然白銀很好,但是我拒絕”,英國開始反趨勢而行,在十八世紀開始讓自己國家的貨幣“英鎊”和黃金掛鉤,並在1816年正式採用了金本位制,推出了《金本位制度法案》,想讓黃金成爲世界的主流。

    只不過因爲英國白銀和黃金的比例沒有調好,導致英國大量白銀都流向國外,甚至作爲諮詢的牛頓表示十分愧疚並出來背鍋。

    但也正是因爲英國的這一失誤,黃金的時代就這樣誤打誤撞地拉開了序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