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東出砭石

類別:武俠仙俠 作者:圏吉字數:2852更新時間:24/06/26 23:00:22
    那新羅僧說的每一句話都尾音上翹,發出「噠」、「吶」之類古怪的聲調,衆人此前聽了都心中好笑,心中亦只當他是沐猴而冠,頗爲不屑,然而新羅僧突然提出這一段,衆人臉上輕視神色頓去,都變得面色凝重起來。

    到場的醫者雖都熟讀醫書,但這段話並非講述藥石、醫理的條目,那王門弟子如何真能做到記得一字不差,他愣在原地一時不知說什麼好,身邊的醫師卻不住出口詢問是否有這一段,字句可有出入。然而在場的都是大醫賢者,誰會隨身帶着《黃帝內經》這樣的大書?見那王門醫者不說話,衆醫者在一旁悄聲議論,卻又莫衷一是,得不出結論。

    那年輕的新羅花郎對王門弟子道:「這位大賢,一時記不清也是有的,在下正好在雒陽購得《素問》一卷,請大賢過目吶。」

    說着取出一卷帛書,躍下石臺,雙手奉於王門醫師的面前,叉手又行一禮,之後並不反身,直直向後躍去,回到臺上,獨孤湘道:「這人面孔塗的像個樂舞伎,功夫倒是挺俊。」

    大無藝點頭道:「新羅人定是有備而來,這些人應該都是醫、武皆精的醫武士。」

    獨孤湘奇道:「還有醫武士啊?打仗的時候還能在戰場上治病救人麼?」

    大無藝道:「怕也有此意,新羅人少,尤其是精銳的「花郎」,因此多一人兼數職,別說醫武士,還有樂武士,詩武士呢……」

    獨孤湘嬉笑道:「樂武士還好,戰場上能打個鼓敲個點什麼的,倒也用得上。這詩武士有什麼用?戰場上念詩念死對方?」

    大無藝也淡然一笑,道:「那是類似大唐的詩侍奉,詩武士是以武者爲文侍奉君王的,聽說新羅宮中女子還有醫姬、醫婢呢,也是捨不得讀過書的女子僅侍奉君王,浪費了人力。」

    江朔道:「小國寡民果然艱辛啊……」

    王門醫師接過帛書,醫者對《素問》自然不陌生,王門醫師更是研習醫典的翹楚,立刻就展卷找到了《異法方宜論》一章,周圍人紛紛圍了上來,也想看看到底有沒有這段話。

    一人悄聲問道:「世兄,這書對麼?不會是新羅人自己篡改的吧?」

    王門醫師搖頭道:「確是太醫署醫科校訂、弘文館抄的《素問》,不會錯。」太醫署的學員人人要學《素問》,今日與會的醫師多在太醫署求學,紛紛點頭附和道:「抄寫筆體、編排體例均不差,當是正本。」

    另一人問:「那有他說的這段麼?」

    王門醫師面色凝重的點點頭,那人驚呼道:「什麼?鍼砭真是東傳而來?」

    餘人忙捂他嘴道:「世兄小聲……」

    王門醫師咽了一下口水,乾咳幾聲,道:「這個,這個……黃帝在中原腹地,他說東方,也有可能說的是齊魯之地麼,未必就是新羅國。」

    新羅花郎道:「周人西來,爲了自擡身價,才說黃帝也是來自中西部,《山海經》說黃帝生於洛陽平逢山;《水經注》說黃帝生於天水上邽城東七十裏的軒轅谷水,要我說都是附會之辭。」

    一太醫署的張門醫師哼了一聲道:「那依閣下看,黃帝是哪裏人呢?」

    新羅花郎道:「當然是齊地的壽丘,《帝王世紀》:「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吶。」

    張門醫師道:「《山海經》、《水經注》就是穿鑿赴會,《帝王世紀》就是信史?這卻是什麼道理?」

    花郎還待要爭辯,新羅僧卻攔住他道:「古書多有赴會之處,原也做不得準噠。」

    臺下醫師聞言立刻紛紛附和道:「不錯,不錯,這砭石從東方來也未必確有其事。」

    新羅僧不理衆人言辭,續道:「書可以語焉不詳,東西卻不能吶。」

    衆

    醫師一愣,望着老僧,新羅僧問道:「《素問》說故砭石出東方,「砭石」者石針也,諸位大賢可有誰在中原見過石制的針吶?」

    臺下有醫師道:「鍼灸之法,無外乎金針刺穴,或艾絨灸穴而已,我門師祖崔知悌著有《骨蒸病灸方》,詳述針刺艾灸之法,卻未提到有石針之說。」

    立刻有醫師附和他道:「是啊,石頭如何能做成細針,就算能磨成針,也是一觸即折,又怎能做鍼灸之用?」

    先前那個新羅花郎再次取出一個黑色漆木匣子,走到新羅僧面前,雙手奉上,老僧取過木匣,望空一舉道:「諸位!《素問》所謂「砭石」之針在此。」

    這新羅僧的內功修爲亦不淺,一開口立刻壓住了一片嘈雜的議論聲,老僧將匣子交還給花郎,花郎捧着匣子再次躍下臺來,衆醫師竟然都不自覺地後退了幾步,讓出一片空地來,新羅花郎微微一笑道:「哪位大賢上前一觀?」

    衆醫師一時倒都不敢上前,公推先前說話的崔門醫師上前觀看,那人只得硬着頭皮上前,打開石頭匣子,花郎順手一手高一手低,將匣子側傾,讓圍觀的衆人能看清匣中所盛的物件。

    有了挑頭的,人羣又不自覺地圍攏一些,獨孤湘搖着江朔的手也要上去看,江朔只得讓她躍上自己肩頭,他自扛着湘兒站在人羣後面張望,這樣一來江朔自然見不到內裏的情況,湘兒卻越過人頭看得甚明,只見那匣中鋪着紅色綾綃,其上一字排開,鋪了九枚黑針,這些黑針由粗到細,長度由三寸到一寸,外觀烏黑一片毫無光澤,看來確實不像是金銀鑄造之物。

    見沒人動作,獨孤湘在後面攛掇那崔門醫師道:「老哥,快拿起來看看,是什麼材料的?」

    那崔門醫師伸出手來,竟有些顫抖,他顫顫巍巍地拿起最粗的一枚,說是最粗的,也比草莖還細,至於最細的一根,不過牛豪般纖細。崔門醫師持針在手仔細端詳了半天,邊上有人忍不住催促道:「到底是金是石?老崔你倒是說話啊。」

    其實那人只是崔知悌的再傳弟子,並非姓崔,不過人們也顧不得了,都異口同聲地問道:「老崔,老崔,怎麼樣?」

    那人也顧不得反駁,看了半天,終於長嘆一聲將那枚針放回匣中,道:「這黑針雖和銀針一般纖細,但觸手不覺冰冷,亦毫無彈性不能彎曲,看來……看來……」衆人追問道:「看來如何啊?」崔門醫師道:「……看來確實是石針!」

    這時一個壯漢闖入圈中,拿起最細的一枚道:「我也來看看。」

    獨孤湘道:「這人長得倒像個屠夫,怎麼大唐名醫裏還有這麼一號人?」

    李騰空在後道:「太醫署有四科,曰「醫科、針科、按摩、咒禁」,醫科便是學習醫學典籍,所有太醫署的學生入學都要先學醫科,俟後分而爲業,一曰體療,二曰瘡腫,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齒,五曰角法;「針科」也是先學醫科,再學經脈、孔穴之學;「按摩」既以推、按、捏、揉作消息導引之法;「咒禁」乃以咒禁祓除邪魅之爲厲者,就有點說不清道不明了,藥王孫思邈也認爲,禁咒術「斯之一法,體是神祕,詳其辭采,不近人情,故不可得推而曉也」。這人生得高大,上肢強壯,估計就是「按摩科」的翹楚。」

    獨孤湘再看那人果然是手粗腿細,力量都在上身,顯然不是習武或者辛苦勞作之人,那人性格卻烈,拿起匣中最細的一根黑針一捏,那黑針應手斷爲兩截。

    衆醫師見了有驚歎的,有唏噓的,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又吵嚷起來。那按摩科的醫師一驚,慌忙將斷針投入匣中,手足無措道:「這……這……我可不是有意爲之……不過……不過,這針也忒不濟了,中看不中用,那能做鍼灸之用?」

    新羅花郎也不惱怒,輕輕合上匣子道:「不

    礙事的,這樣的鍼砭,在我新羅國多的是,並非什麼金貴之物,不差這一枚吶。」

    崔門醫師向衆醫師解釋道:「這位世兄折斷黑針恰也說明這黑針是石制的,如是金銀所造,絕不會這麼容易斷折。」衆人聞言均點頭稱是,崔門醫師又向那新羅花郎叉手道:「不過這石針雖然做工鬼斧神工,但其質堅脆,確實是不好做鍼灸之用吧?」

    棋盤山臺上老僧接口道:「是否堪用,一試便知。」

    崔門醫師聞言叉手道:「如真能施針,那可真是神乎其技了。」今日來的醫師都是大唐各科醫生中的翹楚,雖然對新羅人的自大甚是不忿,但他們醉心醫理,聽新羅僧說要展示醫技都不禁伸長了脖子等他下文,全場頓時變得鴉雀無聲。

    這時一直站在臺上的秦越人開口了,他朗聲道:「說了半天終於回到正題了,其實新羅國書送到朝廷,廷上太醫署、集賢館的各路大賢已與新羅使者辯過了,書冊也好、石針也罷,都在朝上展示過了,只是光以典籍、史書論,誰都說服不了誰,於是聖人下旨,令兩國醫學之士各按其法一較醫技,便知漢家醫學之源流所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