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精氣神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張九文字數:4217更新時間:24/07/04 06:40:22
    且說,一堆卷宗放在眼前,足足有三十多卷,皇帝此刻啞然失笑。

    李世民的目光掃向左右。

    兩個太監一齊低下頭,眼中的笑意早已不見,此刻多有了幾分驚懼。

    一隻礙眼的鴨子還從一旁的湖邊遊過,發出令人腦子犯抽的叫聲。

    李世民當即拿過其中一卷,而後快步離開了這裏,回到了別苑內。

    只是陛下拿了這一卷之後,就沒有再說起要看第二卷。

    別苑內,李世民神色痛苦放下手中的卷宗,揉着眉間。

    李麗質好奇道:“父皇怎這般神色?”

    李世民沒有睜眼,繼續揉着眉心道:“你看看你皇兄讓朕看什麼。”

    李麗質拿過卷宗看了一眼,道:“以關中各縣的呈報彙總,這裏是總章。”

    她再看父皇,道:“這都是今年京兆府從去年冬季,到現在夏收時節的心血。”

    “如此說來,朕應該看?”

    “父皇看不看這些,女兒怎敢做主。”

    言罷,李麗質就陪着小兕子去玩了。

    還站在太液池邊的兩個太監一動不動,他們站在酷熱的陽光下,額頭有汗水不停流下。

    等到別苑內的宮女傳話,讓他們將這些卷宗送入陛下書房,兩太監這才鬆了一口氣。

    經驗與錯誤都是需要總結的,渭北與涇陽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阻礙,都是寶貴經驗。

    李承乾回到東宮心想着,如果罷免縣官當作一個突破阻礙的寶貴經驗,往後說不定可以再多罷免幾個。

    成功案例面前,能夠總結出來的經驗越多越好。

    就事論事來看,許敬宗將自己在長安打架的事,也歸結在了這一次治理經驗總結上。

    說他是在吾日三省吾身,倒也說得過去。

    只是他在言語中還想再大戰一場的語氣,也挺爲他的將來擔憂的。

    京兆府還需要他這個人效力,萬一被打死了。

    天空響起了隆隆的雷聲,今年的關中較爲多雨,李承乾拿着幾卷書,走入自己的東宮寢殿。

    手中翻看着郭駱駝與上官儀編撰的書卷。

    郭駱駝很重視灌溉與水利,用草木灰與馬糞牛糞混在一起,成了現在的主要肥料。

    而澆灌水田,各家散養雞鴨也成了如今的要事。

    雞鴨能夠治蟲。

    郭駱駝是從貞觀初年過來的人,也深知糧食珍貴,他還寫明了蝗不吃豆類與有黴菌作物。

    正因爲有這種經歷,郭駱駝才會時刻守在田地邊,看着葡萄架。

    又是一道炸雷在天空上閃過,雷光閃現照亮了這個太子凝重的神色,屋外傳來了話語聲。

    聽聲音是李麗質與東陽回來了。

    雨水洋洋灑灑落了下來,今年夏天的雨水豐沛,這是一個好消息,至少在水量充沛的當下,並不會出現蟲災。

    雨水澆灌着大地,吹入窗內的風也在剎那間涼快了許多。

    還有些許雨水,淋在了窗臺,有些許濺入殿內。

    李承乾想着即便是在後世,每一個平方公里的蝗羣就能吃掉近四萬人一天的口糧。

    因此,郭駱駝在書卷中對病蟲害強調了一次又一次。

    李麗質與東陽走入殿內,她們有些慶幸回來得及時。

    李承乾問道:“麗質,讓人送去的卷宗,父皇看了嗎?”

    李麗質一想到父皇,就有些不樂意地道:“父皇看得很慢,根本不喜看這些卷宗,哼……”

    她冷哼一聲,對父皇的多有抱怨。

    孩子都有叛逆期,就如這個年紀的妹妹,只不過她的叛逆多是對父皇的不滿。

    至今,父皇都沒有答應她,將東宮太子的畫像立於凌煙閣之上。

    東陽相對來說安靜一些,她並不想將太多的喜怒哀樂放在臉上,而是緩聲平靜勸道:“父皇說過立於凌煙閣的都是當年的功臣,若是皇兄的畫像出現在凌煙閣,是與衆功臣並立呢?還是要在功臣畫像之上呢?”

    聞言,李麗質原本的悶悶不樂,神色緩和一些,但還是不悅道:“東陽,你怎麼幫父皇講話了。”

    “妹妹只是想到了問題,想要分析問題。”

    她的語氣一如既往地平淡。

    李麗質揣着手,看着窗外的大雨道:“確實沒想到這個緣由,皇兄是儲君將來要當皇帝的,自然要立於功臣之上,只要父皇畫像在羣臣之上,皇兄就也能在羣臣之上。”

    “妹妹還想到了一個問題,皇兄現在還沒登基,也不是皇帝,就算是當了皇帝,也不能與父皇並立的。”

    聽到東陽異常平靜的話語。

    李麗質原本一腔的悶火瞬間被澆滅了。

    別人能夠找到的問題所在,她能夠找到,別人找不到的問題所在,東陽也能從一些奇怪的角度上找到。

    不過李麗質還是越想越不滿。

    李承乾喝下一口茶水,目光看向窗外的大雨。

    翌日,昨晚下了一夜的雨,朱雀大街的地面還是溼漉漉的,朝中正在休沐,也不用在這個時候早朝了。

    李承乾早晨長跑完,沒等到李績大將軍。

    薛萬備領着兩個人而來,李承乾正搭弓放箭,一箭而出,箭矢精準落在靶子上。雨後的清晨,空氣也很清新。

    顏勤禮與溫彥博老先生走到一旁。

    “太子殿下好箭術。”

    聽到溫老先生的讚歎,李承乾搖頭道:“算不上多好的箭術,兩位進崇文殿坐吧。”

    現在爺爺還在太液池避暑,崇文殿便空着,只有三個太監留在這裏,平日裏都是在這裏打掃。

    李承乾領着人走入崇文殿,三個太監便準備好了茶水與一些糕點。

    顏勤禮扶着老先生,先在一旁坐下,遞上一卷書道:“這是京兆府入秋之後的規劃,許少尹讓臣送來。”

    李承乾拿過書,看着上面的內容,內容也很簡單,往後京兆府還是會將重心放在渭北與渭南兩地。

    穩固發展,好不容易有些成效,更要小心翼翼。

    看完書卷上的內容,李承乾擱在一旁,道:“這還是老先生第一次來東宮看望。”

    溫彥博坐在椅子上,覺得有些不舒服,就又稍稍往前坐了坐,手掌還放在柺杖的頂上,老先生咳了咳嗓子道:“老朽身在崇文館,近來不見太子殿下前來,就看了朝中科舉方略,爲此寫了一篇文章想交予殿下。”

    李承乾接過書卷,目光在老先生形同枯槁的手上多停留了片刻。

    溫彥博道:“還請太子殿下翻閱。”

    李承乾打開書卷,看着其上漂亮的楷書。

    “太子殿下,老朽多言幾句。”

    見老先生想要站起來說話,李承乾連忙道:“無妨,老先生且坐着說話,不用多禮。”

    溫彥博只好坐回去,渾濁的雙眼看着眼前這位年少的太子,低聲道:“老朽來長安已有六月,時常會去看望許國公,高士廉常有評價太子殿下,說殿下是一個深有謀算的少年,讓老夫好好輔佐。”

    “可太子殿下不來崇文館走動。”話語頓了頓,他接着道:“喔……老朽並不是說太子殿下品行不端,老朽自亂世中苟活至今,看過史書,看過前隋的興亡,與歷朝歷代太子相比,殿下品行比以往的太子好太多了。”

    李承乾忽然一笑,失落道:“老先生過譽了,孤確實做得還不夠好。”

    顏勤禮蹙眉不語,想着先前老先生與許國公交談時的那些隻言片語。

    難道說眼前這位太子是覺得自己還是一個太子,而導致的煩惱嗎?

    “老朽是太子殿下的東宮屬臣,老朽坐在崇文館內不能什麼都不做,看了朝中的科舉方略的卷宗。”

    溫彥博緩緩開口道:“自南北兩朝來看,其實早有歷朝歷代想要推行科舉,事關天下安定,事關取仕用人。”

    “老先生見多識廣,學識淵博,願聞其詳。”李承乾作揖道。

    “嗯。”溫彥博先是點了點頭,道:“當初創九品中正制以來,想要遏制地方士族,從而在取仕上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而在各地設置了中正官,起初誰也不知道這個官制會怎麼樣。”

    “老朽知道的是,後來九品中正製成了皇帝左右地方門閥與世家的工具,這個工具與寒門或黔首無關。”

    “再之後中正官的選用慢慢成了皇帝控制朝臣的手段,皇帝將一些擁護他的世家中人任職中正官,可人都是有各自的身家的,因這個制度的作用,中原各地門閥世家開始相互吞併殺戮,那些支持皇帝的世家中人成了中正官,而中正官背後的世家開始吞併那些不擁躉的人。”

    崇文殿內,李承乾聽着自己的呼吸聲,也聽着老先生的話語,道:“從始至終,這個制度從皇帝手中脫離了掌控,成了某些人的工具,也與寒門黔首無關了,在皇帝的面前朝臣可以排除異己,而不在皇帝面前的場面則更血腥,相互廝殺吞併。”

    溫彥博頷首認同,回道:“而後隋帝用科舉制選用官吏,但那時候的科舉依舊需要五品官吏舉薦,因此世家士族與豪強門閥的子弟,在朝中爲官的人數依舊超過了六成。”

    溫彥博繼續說着。

    李承乾目光還看着崇文殿外。

    顏勤禮看着太子的神態,也不知道這位東宮能夠對老先生的論述,聽得進去多少,傳聞中這位太子是個行事十分專注的人,學習能力也是極強的。

    小福端着早上的飯食送入崇文殿,放在了太子面前。

    而後讓其他宮女將涼麪與一碗豆漿放在了來東宮的客人面前,又快步退了出去。

    溫彥博沒有動碗筷,而是接着道:“當今陛下很清楚其實前隋的科舉也是有弊端的,因此如今朝中科舉便是讓讀書人可以自行參加,制定糊名制,並且出考題的官吏,在出題前後與外界短暫地隔絕聯繫。”

    “當今陛下能夠做到讓天下人都能夠公正站在考場上,能夠做到糊名制,能夠讓考題保全,陛下能夠做到這些老朽足夠欣慰了。”

    李承乾沉默不語。

    溫彥博的目光中只有眼前這個少年太子,“老臣有一事要勸諫殿下,如今朝中科舉已儘可能避開以往的種種弊端,可殿下要時刻警惕,那些苦讀的學子科舉及第之後,他們會不會轉變身份,他們會想方設法脫離以前的身份,從而躋身仕族,再也回不到以往的出身。”

    “又或者他們與舊仕族,世家聯合,入贅聯姻,從而讓子子孫孫都成爲他們心中的樣子。”

    李承乾閉着眼,深吸一口氣道:“老先生教誨,孤銘記。”

    溫彥博道:“這些事老朽先與太子殿下說了,對殿下來說或許還有些遠,可若將來殿下登基了,老朽的這些話能對殿下有三分警醒老朽便心滿意足了,哪怕是入土之後,也能瞑目了。”

    “如今陛下還在避暑,等陛下避暑後回朝,老臣再來一趟,去面見陛下,將這些話說與陛下聽。”

    李承乾又咳了咳嗓子,笑道:“老先生放心,管他春秋怎麼寫,一鍋端了就是,嗯,早日東征。”

    溫彥博神色詫異。

    李承乾忽然一笑,道:“孤就是這樣的人,能動手絕對不浪費口舌,不喜與人講道理,讓老先生見笑了。”

    先有錯愕,想起東宮太子與京兆府近來的行事作風,這個太子身上有一種難得的精神。

    這種精神現在溫彥博還不瞭解是什麼,也許再多觀察一些年月,就能發現的。

    閱人無數的溫彥博能夠感覺到,現在太子身上內斂的鋒芒,這鋒芒十分地銳利。

    藏在這具溫和良善的少年人的表象下,藏得很深。

    可能高士廉也看到了太子身上的這股精神氣,他才會對東宮太子讚譽有加。

    是勇氣嗎?不太像。

    太子的神情很堅定,說出這等困境之後,這孩子的神色沒有慌亂,也沒有疑惑。

    反而十分地平靜,表現得特別從容。

    人是最需要精氣神支撐的,太子身上的精氣神來自何處?

    溫彥博心中困惑,還想再說,卻又說不出口了,因這樣的太子實在看不透深淺。

    李承乾道:“老先生用飯吧,不知道早飯是否合老先生胃口,東宮以往都是一日三餐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