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夕死可矣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張九文字數:4220更新時間:24/07/04 06:40:22
    太液池邊,李承乾看着一羣工匠夯實地基,準備木料,一共一百三十五人給父皇建設別苑。

    “徐侍郎,以往工部的工匠是怎麼算工錢的。”

    聞言,徐曉德連忙上前躬身道:“尋常工匠一天六十錢,有經驗的老工匠一天一百錢。”

    他翻着賬目一邊道:“現在有老工匠七人……”

    “行了。”李承乾打斷他的話,沿着太液池邊走着,低聲道:“當初讓你在工部做事,是孤安排的,沒經過你的意見,你工部覺得如何?可還適應?”

    徐孝德道:“臣能適應。”

    李承乾揣着手,走回玄武門又叮囑道:“這半年來孤看過工部的賬目,發現這兩年工部所耗銀錢頗多,孤與父皇向來是節儉的,伱覺得誰在如此耗費錢財?”

    徐孝德欲言又止,他作揖道:“臣也看過工部的賬目,閻大匠說臣在工部任職侍郎就是爲了管賬目。”

    李承乾頷首。

    “說起近來工部所用銀錢……”徐孝德欲言又止,工部這兩年錢確實多,可這個“錢”的罪魁禍首不是別人,就是當今太子的父皇,當今陛下呀。

    “你怎麼又不說了?”

    徐孝德又作揖道:“臣在工部一定會看好賬目的。”

    李承乾望着玄武門嘆道:“光是看好賬目還不夠呀。”

    “以後,工部但凡有所用錢用工匠的時候,臣一定稟報太子殿下。”

    “嗯。”李承乾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又道:“辛苦你了。”

    徐孝德連忙行禮,目送太子走入玄武門。

    殿下安排是有深意的,徐孝德莫名感覺手中的賬目很重,很重很重……

    朝中各部運作終於順暢了,朝中衆人也因此長出了一口氣,吏部的官吏得到了補充,除了給朝中各部補充,還替換各地的官吏,將一些不識字或是辦事能力不行的官吏給換下去。

    今天難得清閒,長孫無忌得了空便去看望舅父。

    高士廉搖着手中的蒲扇,看着手中的書卷,低聲道:“高林呢?老朽不是說過,你輔機若來了,來一次趕走一次。”

    長孫無忌道:“舅父,高林正在採買米麪。”

    高士廉氣餒道:“老朽忘了,他出門了,在這裏你不用這麼多虛禮,又趕不走你,你自便吧。”

    “舅父……”

    高士廉緩緩道:“太子殿下與陛下吵了一架?”

    長孫無忌站在一旁頷首。

    高士廉翻過一頁,繼續看着書,道:“老朽就知道,你除了周旋還是周旋,你根本不敢支持太子去頂撞陛下。”

    長孫無忌擦了擦額頭的細汗,在一旁坐下來,道:“外甥怎敢……”

    高士廉冷哼道:“沒出息。”

    “從小到大,外甥在舅父眼裏就是沒出息的。”

    “現在還是這麼沒出息的。”

    “讓舅父失望了。”

    高士廉氣餒地側臥着,想罵他又罵不出口了,緩緩道:“罵一個沒出息的外甥,真是多餘,罵了這麼多年也沒用,累了。”

    長孫無忌端坐在一旁。

    “觀音婢的身體如何了?”

    說起妹妹的身體狀況,長孫無忌連忙道:“孫神醫說頗有好轉。”

    “要不是太子殿下千方百計留住了孫神醫,你妹妹的身體該如何是好。”高士廉不悅道:“你就不知好歹吧。”

    長孫無忌低着頭沒有言語。

    這個外甥對皇帝太忠心了,忠心得甚至有些盲從。

    高士廉低聲道:“雖說當皇帝的都不是什麼好人,至少太子殿下把長孫家真的當長輩看待。”

    “舅爺說的是。”

    高士廉又問道:“近來如何?”

    長孫無忌回道:“陛下給東宮解除了禁足,朝中各部也都安心了。”

    “嗯。”

    高士廉緩緩點頭。

    “科舉揭榜後朝中官吏都有了補充,而且給各地的官吏作了一些替換……”

    “老朽沒問你這些。”

    話語被打斷,長孫無忌又道:“只要太子殿下掌管錢糧調度,支持互市,東宮不涉及吏部的事,或者別的事,外甥便放心,若是太子殿下牽連的事越來越多,那外甥就會很煩。”

    高士廉道:“你煩什麼?”

    “外甥煩的不是太子殿下,而是陛下與太子殿下之間,他們父子要是再起爭執便會煩。”

    高士廉輕蔑一笑。

    長孫無忌低着頭,又道:“讓舅父見笑了。”

    說話間,長孫無忌又看到了一個算盤,蹙眉道:“這是……”

    高士廉解釋道:“東宮送來的,老朽也不知此物要如何使用,便掛在了牆上。”

    “沒想到太子還將算盤送給你舅父。”

    高士廉道:“怎麼?太子殿下沒有送給你?”

    長孫無忌看着算盤,失落地一聲嘆息。

    涇陽,一大羣婦人坐在作坊前,她們將茶葉裝入一個個的布袋中,每個布袋裝三兩茶葉。

    許敬宗道:“杜荷公子,現在西域人都在打聽肥皂,他們都要買肥皂我們不賣嗎?”

    杜荷放下手中的算盤,低聲道:“今年關中的肥皂又到了旺季,關中還不夠賣的,先將這些茶葉賣出去吧。”

    許敬宗又強調道:“可西域人都要買肥皂,他們甚至願意先付錢。”

    杜荷嘆道:“那又如何?肥皂一定要先滿足關中需求。”

    許敬宗不解道:“這是太子殿下要求的?”

    “嗯。”杜荷緩緩點頭,接着道:“錢就在他們手中,又不會消失,而肥皂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想賣多少都是我們說了算,千萬不要被金錢左右了。”

    商人都是被金錢左右的,而杜荷想要成爲一個不被金錢左右的商人。

    他接着道:“肥皂也不是他們有錢就能買的,不要竭澤而漁,許縣丞須知當你賣給高昌王子一萬塊肥皂,對我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損失,還請許縣丞傳話出去。”

    許敬宗不解道:“高昌王子買了一萬塊肥皂,爲何對我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損失?”

    杜荷頷首道:“沒錯,對西域人對涇陽作坊來說,都是一種莫大的損失,因爲高昌王子一個人就吃完了整個西域的一年的肥皂份額。”

    “份額?”

    涇陽經商理念一直都是很超前的,因爲杜荷的賺錢速度非常快。

    當西域人都在拿着錢要買肥皂的時候,涇陽反而不賣了。上官儀腳步匆匆而來,問道:“那我們現在賣什麼?”

    杜荷神色平靜道:“慕容順休息好了嗎?”

    “昨天剛回來,現在還睡着。”

    “告訴他,明天帶着這些茶葉送去突厥,賣給突厥人。”

    “可是突厥人沒有錢,他們都是用羊羣換肥皂的。”

    “無妨,那就用突厥的戰馬來換茶葉。”杜荷又吩咐道:“茶葉一共有三份,一份給漠北,一份給突厥,另一份給吐蕃人。”

    上官儀又問道:“西域人呢?”

    杜荷蹙眉道:“不作考慮。”

    有時候杜荷公子的決定,並不用多問,因這些決定並不是他自己的想法,而是東宮太子的安排。

    整個涇陽,種什麼作物,做什麼事,要怎麼安排買賣也都是太子殿下的意思。

    因此上官儀覺得許敬宗這種不斷問杜荷,爲何,爲何又爲何?

    這種事情是沒有意思。

    哪怕太子殿下一句話讓整個涇陽的財富化爲烏有。

    杜荷也會照辦,因這裏的一切也都是在太子殿下的一句話而建立起來。

    成也是太子殿下,敗也是太子的一句話。

    整個涇陽,所有人的命運都在太子的手中。

    如果說現在長安的人都知道,太子殿下與當今陛下是不和睦的,甚至幾天前,太子與陛下大吵了一架。

    可在涇陽,這裏就是太子殿下一個人說了算的地方。

    聽完了杜荷的吩咐,上官儀見到許敬宗正在與應公說着話,一間小屋內,許縣丞正在向應公抱怨着。

    “你說這杜荷公子到底在想什麼,他難道放着這麼多肥皂留着囤灰嗎!”

    武士彠坐在屋內,正聞着茶香,女兒小武就坐在裏屋,正在學着寫字。

    聽完許敬宗的一陣抱怨,武士彠放下手中的茶碗,道:“老夫不參與涇陽經營你說的這麼多,也不是老夫能夠左右的。”

    許敬宗氣餒道:“杜荷公子寧可將茶葉賣給吐蕃人,也不願意賣給西域人。”

    武士彠笑着道:“許縣丞,涇陽的圖謀不是爲了賺取眼前的銀錢,那就說明一定有更大的圖謀。”

    “更大的圖謀?”許敬宗揮袖道:“不就是做個經營,買來賣去的事,有什麼好圖謀的。”

    武士彠緩緩道:“長袖善舞,多錢的人一定善賈。”

    “應公言外之意是什麼?”

    武士彠低聲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既然眼前的利益沒必要去爭取,那就有更大的圖謀。”

    許敬宗還是不解地嘖舌。

    武士彠又笑了,接着道:“許縣丞是縣丞,太子殿下只是讓你建設涇陽,可從未說過讓你參與肥皂經營,現在太子要主持互市,所圖謀一定是更大的利益,許縣丞坐好自己的位置,辦好你自己的事。”

    許敬宗氣餒一嘆,只能快步離開。

    等客人走了,小武這才從裏屋走出來,十歲的她嬉笑着道:“爹爹,這個許敬宗好笨。”

    武士彠撫須道:“你要稱呼他許縣丞。”

    小武又道:“爹爹,我們什麼時候去長安?”

    武士彠道:“你又想着去見徐慧了?”

    “爹爹!”

    看女兒央求的樣子,武士彠犯難道:“等忙完涇陽這些事就回長安去走走,爲父還要去見見太上皇,聽說他老人家戒酒了。”

    小武重重點頭道:“好,爹爹要說話算話。”

    武士彠撫須笑着,“當爹爹的何時說話不算話了?”

    應國公在涇陽這半年,參與涇陽經營,將原本幷州的許多商人舊故都介紹給了杜荷。

    因此現在杜荷的絕大部分的人脈也都是當年幷州的人脈。

    這些資源都成了杜荷開拓生意的基礎。

    在涇陽忙了三天,武士彠便動身去長安了。

    一駕馬車緩緩到了長安城前停下,武士彠先去見徐孝德,如今徐孝德任職工部侍郎,正在爲陛下營造避暑的別苑。

    因此,此番前來走了空沒有見到徐孝德,便將女兒先交給了徐孝德的夫人照顧着,小武還有徐慧能夠陪着玩鬧。

    他也放心了,便快步去了皇宮。

    東宮,李承乾吃着胡瓜,看着皇叔送來的文章。

    李道宗站在一旁道:“這個裴縣尉到了渭南縣之後,也沒有大動干戈,殿下交給他的三年計劃,此人多半根本沒有放在心上。”

    李承乾道:“若裴守約不是這塊料,以後想個辦法入軍。”

    “入軍?”李道宗越發不解了,道:“此人是科舉入仕的文人。”

    直到現在,在李承乾的認知中什麼人在什麼樣的位置上,多半是合適。

    也就有了要在涇陽種葡萄,在後世涇陽是一個種葡萄的好地方。

    那麼裴行儉在後世會成爲大唐舉足輕重的將領,放在現在也應該正確的。

    直到現在李承乾也想不明白,自己的估算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這個裴行儉爲什麼會是一個文人?

    是文人也就算了,他的文人水平怎麼這麼差,就連科舉也只是堪堪及第。

    還有李義府,也是如此。

    這種從後世來的認知,讓李承乾有一種不踏實的感覺。

    比如說這樣的人應該會是辦事的能手,因此這種方面的認知,從許敬宗與上官儀身上已經驗證過一遍了。

    這是可行的,但眼下來看……

    李承乾開始對這種認知的套用有些迷茫了,難道說真是自己誤會了?

    “裴守約若是當不好縣尉,那就將他放到河西走廊,給孤戍守邊關去。”

    李道宗小聲道:“這不好吧。”

    李承乾道:“有什麼不好的?”

    李道宗擠眉弄眼,“殿下,有點過分了,這應該是趙國公這個吏部尚書的事,官吏升遷與東宮無關。”

    咬了一口胡瓜,李承乾輕描淡寫道:“吏部尚書是孤的舅舅。”

    “就算是趙國公可以應允,房相也不見得會放任殿下的。”

    “房相是孤的老師。”

    李道宗還想再反駁,又找不到理由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