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儒道爭雄,法家遭殃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於秋隕S字數:2897更新時間:24/06/26 21:20:02
    雒陽前往弘農的官道上,一隊百餘人的隊伍快速疾馳着。

    去年滎陽會戰結束後,董卓麾下二十萬大軍損失一半,只剩下了不到十萬人。

    董卓回到雒陽後,便又開始了擴軍。反正從河南尹抓來了許多壯丁,兵員多的是。

    後來皇甫嵩又率軍東進,在河南尹邊界處與西涼軍展開廝殺。持續一年下來,雙方各有損傷。

    而今董卓身死,盤踞在雒陽周邊的西涼軍,還有八九萬人。

    廣成關內,段煨麾下兩萬人,正在抵禦孫堅。

    陝縣之外,李儒麾下還有不到四萬人,正在圍困皇甫嵩。

    雒陽外的兩萬西涼軍,如今被張恆攥在手中。

    除此之外,就只剩下了駐屯谷城的董越,麾下還有近一萬大軍。

    董越此人雖然姓董,但和董卓沒有任何親戚關係,也不是此次的主角。所以張恆並不打算先和他會面,便直接帶人繞過了谷城,直奔陝縣而去。

    董卓已死,李儒也就沒了任何指望。所以張恆此行打算以勸說爲主,自然不用帶多少兵馬。

    當然,若李儒冥頑不靈,那就只能動用雒陽的大軍,跟皇甫嵩來個兩面夾擊了。

    反正雒陽在自己手中,糧草命脈被斷,任李儒有鬼神之能,也不可能有絲毫勝算。

    七月盛夏,正是酷暑難耐之時。

    頂着日頭前進一會兒,便有脫水中暑的可能。

    眼看日當正中,張恆下令暫停行軍,前往樹蔭下休息片刻。

    “文和,李文優此人,你有多少瞭解?”

    聽到這個問題,正在喝水的賈詡沉默了。

    對於李儒此人,歷史上的記載並不多。唯一的一次出場,還是出手毒殺劉辯,此後再無事蹟流傳。

    可穿越過來之後,張恆通過種種事蹟判斷得知,李儒此人絕不可能如此簡單。他應該是董卓集團的核心,甚至是董卓的股肱之臣。

    後續的事實,也印證了張恆的猜測。

    但對於李儒本人的性格,張恆就不太瞭解了。

    見賈詡沉默,張恆笑道:“怎麼,文和也說不好?”

    “不是說不好,只是……李文優此人,實在太過執拗,不好以善惡品評。”賈詡嘆了口氣,面色複雜道。

    聞言,張恆卻來了興致。

    “反正閒來無事,文和不妨仔細說說。”

    賈詡點了點頭,緩緩開口道:“長史應該知道,前漢初年的那場儒道之爭。”

    “嗯,此事我倒是略有耳聞。”

    張恆也點了點頭,臉色變得凝重起來。

    說起西漢初年的儒道之爭,也算是一段公案。

    意識形態這玩意兒,必須服務於統治者。而統治者選擇意識形態,又是看當前的局勢需要。

    所以說,如果一種意識形態被取代,那它一定是落後於版本了。

    這個道理,放在西漢初年,也一樣適用。

    在經歷了秦末大亂之後,漢初民生凋敝,百廢待興。

    統治者便以道家衍生出的黃老無爲思想,作爲治國方針,歷經文景兩代,國力漸豐。

    然後,大漢王朝的百姓們,就迎來了一個活爹——漢武帝劉徹!

    倒不是說黃老思想不好,只是有一個問題需要想清楚。

    攢家底是爲了幹什麼?

    若放在普通人家,自然是爲了活得更好,活得更有尊嚴。

    放在國家層面也是一樣,漢武帝本就是銳意進取的性子,見府庫中有堆積如山的糧食錢財,難免把目光看向了北方。

    就TM你叫匈奴是吧,給爺死!

    爲了打動戰爭,胖揍匈奴,武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其中就包括了意識形態的變更。

    道家思想適合休養生息,卻並不適合開拓進取。

    於是,能輔助中央集權,加強皇帝合法地位的儒家,就此粉墨登場!

    董仲舒把孔子的儒家學說調教了一遍,以君權天授爲賣點,直接端到了漢武帝面前。

    武帝大喜,當場奉爲圭臬!

    儒家得勢之後,便把道家逐出了廟堂。

    當然,也僅限於此了。

    畢竟道家講究的是無爲,而且之前得勢的時候,可沒有對你儒家趕盡殺絕。

    但其他派的學說嘛……

    不好意思,我儒家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特別是有一家的學說,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這一派,便是法家!

    一者,先前秦朝暴政,就是你們這羣法家人搞出來的。

    二者,我們儒家的仁義君子,最看不起你們這些愚民、虐民的貨色。

    兩大罪狀數落完之後,儒家便對法家痛下殺手,典籍被焚燬,官員被流放,可謂是一點情面也沒留。

    而李儒的先祖,便在被流放之列。

    當然,這並不能說是儒家的錯。

    畢竟萬事萬物,都得受限於當時的時代。

    先秦時期的法家,雖然講究以法治國。但他們口中的法,卻是嚴苛峻法,以限制百姓的身體思想爲主,和後世法治有着天壤之別。

    所以儒家說法家欺民虐民,也是有道理的。

    只是李儒卻不會管這些,他只覺得自己先祖受了委屈,是這天下儒生,關東世家虧欠於他。

    那麼最好的做法,便是推翻它們!

    所以本質上來說,他在乎的只有兩件事。

    一者,重現法學榮光。

    二者,向關東儒門世家復仇。

    至於董卓,不過是他實現抱負的工具人而已。

    聽完賈詡的講述,張恆不由得苦笑搖頭。

    怪不得這傢伙行事風格如此極端,原來還是個苦大仇深的貨色。

    想着,張恆便向賈詡問道:“李文優復仇之念且不提,文和以爲,法家學說能成事否?”

    “法家邪術,如何成事!”李儒毫不猶豫地答道。

    如今天下,是儒學的天下,賈詡當然要說些政治正確的話。

    “此話當真?”張恆似笑非笑道。

    “怎麼,難道長史有不同見解?”賈詡反問道。

    張恆輕聲嘆息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是以凡事不可太盡。法家學說雖是邪術,卻也有可取之處,豈能全盤否定。”

    聞言,賈詡不禁一愣。

    張子毅這廝,好歹出身高門,讀過聖賢書,怎的一身反骨!

    “長史的意思,是要儒法並用?”

    “不,儒法並用還不夠,應當百家並用!”張恆擲地有聲道。

    “國家凋敝之時,便當以黃老之術;國家強盛之時,便當以禮法治國;人心思安之時,便當施以教化;人心喪亂之時,便當嚴刑峻法。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更何況治國之道,就更應順應時局,因勢變化。又豈可拘泥一端,文和以爲如何?”

    張恆通篇下來,其實核心思想就一個——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聽了張恆的言論,賈詡眼中閃過一絲感動。

    因爲這番話,正和當年的賈誼如出一轍。

    不想先祖故去數百年,天下居然還有能得其真傳者……

    “長史此言,倒是和先祖……頗爲類似。”賈詡嘆息道。

    “你先祖?”

    賈詡神情一肅,正色道:“不瞞長史,在下先祖正是賈長沙。”

    張恆忽然想起來了,賈詡這貨貌似就是賈誼的後人。

    “賈太傅絕世之才,我亦深深欽佩之。不瞞文和,私以爲自留侯張良以下,世間大才者,無人能出賈太傅其右。只可惜天妒英才,賈太傅壯年而亡,倒是令人嘆息。”

    賈詡欣慰地笑了。

    “人生在世,貴深不貴長。先祖雖英年早逝,然名垂青史,又有何憾!”

    “不錯,文和所言極是。”

    張恆點了點頭道,忽然又忍不住搖頭一笑。

    貴深不貴長這種話,從你這惜命如金的老銀幣口中說出來,倒是無比嘲諷。

    “不說這些了,但不知文和打算如何勸說李文優?”

    賈詡雙手一攤,滿臉無奈道:“此人無比執拗,我自是無法勸說的,不過他敗局已定,再掙扎也是無用,倒是可以從別處下手。”

    “別處?”

    張恆皺眉思索了一陣,忽然笑了。

    “就比如你那位武威同鄉,中郎將張濟?”

    賈詡一愣,有些震驚地看着張恆。

    這你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