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雒陽城中多美人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於秋隕S字數:3912更新時間:24/06/26 21:20:02
    皇宮,尚書臺。

    董卓的信清晨便到了雒陽,但由於最近政務實在太多,且都壓在李儒一人身上,導致他直到中午才有時間觀看。

    剛從案牘上拿起,殿外便走進來一人,正是董卓的胞弟董旻。

    “先生。”董旻對李儒拱手笑道。

    “叔穎何事?”

    李儒淡淡問了一句,叔穎是董旻的字。

    董旻笑道:“來邀先生去吃酒。”

    “吃酒?”

    李儒皺眉道,有些不理解。

    “非是我請先生,乃是應蔡侍中之邀,去他府上飲酒。”董旻笑道。

    李儒將手中書信放回案頭,開口問道:“蔡伯喈……他爲何無故邀請我等?”

    “倒也不是無故。”董旻笑道,“蔡侍中長女即將大婚,今日正是請期吉日,蔡侍中大擺宴席,我與先生都在受邀之列。”

    原來是一場應酬啊!

    李儒搖頭一笑,“叔穎自去吧,我便不去了。”

    這時代的博學大儒不勝枚舉,但是真要論起來宗師級別的人物,只有兩位。

    一位是蔡邕,一位是鄭玄。

    鄭玄是兩漢經學集大成者,以一己之力統合了數百年來,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爭端的學宗。且其人在算學之道的成就,亦是兩漢數百年來首屈一指的大能,堪稱學究天人!

    與鄭玄相比,蔡邕則更爲全面,天文、律法、音律、經學、文學,無一不精,還曾與鄭玄的師弟盧植等人撰寫《東觀漢記》,在文化上的貢獻堪稱高絕。

    去歲董卓入雒,開始了自己一系列的操作,其中就有徵辟名士爲自己效力的傳統保留節目。

    鄭玄一生淡泊名利,不曾出仕,董卓當然不會自討沒趣,於是便把目光鎖定在了蔡邕身上。

    蔡邕當然不想爲董卓效力,但董先生拿出了自己的獨門絕技:你今天不來上班,明天我就去給你上墳!

    如此恐嚇之下,蔡邕無奈,只得應召前來。

    就這樣,流亡在外十數載的蔡邕重回雒陽。

    說起來,董先生雖然粗魯了一些,但對蔡邕的確很夠意思。

    見名士蔡邕肯給自己面子,董先生大手一揮,給蔡邕封官進爵。三日之內,遍歷三臺,升官速度比坐了火箭還快,瞬間成了雒陽城內炙手可熱的新貴。

    最後被董卓拜爲侍中,可以說是董卓集團的半個自己人。

    前些日子,蔡邕與河東衛氏聯姻,準備將自己的長女蔡琰嫁給衛仲道,今天正是請期之日,故此邀請董旻、李儒等人赴宴。

    所謂請期,是六禮中的一項,作用是定下成親的吉日。

    見李儒不打算去,董旻湊上來滿臉關切道:“先生勤勞公事,但也要愛惜身體,萬一你累垮了,兄長身邊將再無智囊。”

    自入雒以來,李儒越發忙碌的同時,進食卻越來越少,人自然肉眼可見地瘦了下去,這讓他本就高大的身形看上去形同骨架一般。

    “我無事。”

    李儒搖了搖頭,不想提自己的身體情況,卻又拿起了董卓的書信。

    “董相今早發來一封戰報,我本打算派人請你一同觀看,正好你來了,咱們這便看看吧。”

    聽到前線的戰報,董旻神情一變,擔心是什麼不好的消息,急忙走了上去。

    二人看完信的內容後,董旻臉色一沉。

    “不想前方戰事糜爛至此,先生,你以爲兄長有必要退兵嗎?”

    李儒沉默不語,目光中透出一絲冷意。

    董旻又嘆息道:“前番關東羣寇大敗,如今據城龜縮,正是乘勝追擊之時,兄長若此時撤軍,豈不是正中賊軍下懷。”

    李儒還是不說話,目光死死盯着信件。

    確切來說,是信件上面反覆提到的一個名字——劉備!

    這傢伙到底從哪冒出來的,前番水淹牛輔的是此人,如今率軍固守滎陽,讓董仲穎無法破城的,還是此人。

    若無此人,只怕此時董仲穎已經得勝還朝了吧。

    一念及此,李儒不禁想起了當日雒陽城外,賈詡勸諫自己的話。

    李文優,你以一人之力違逆天下大勢,縱有通天之能,也必將粉身碎骨!

    難道自己註定失敗?

    不,我絕不接受!

    “先生?”

    董旻見李儒遲遲不說話,不禁開口問道。

    李儒聞言,眼中才恢復了清明,搖了搖頭道:“滎陽城防堅實,城中守軍亦有數萬,若不能一舉而下,再想攻破已經難了。退軍……倒是在情理之中。”

    一聽這話,董旻立刻急了,急聲道:“可是兄長這一退,萬一關東羣寇趁機殺來,咱們可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不,關東羣寇不過一盤散沙,只要咱們主力未損,他們絕不敢輕舉妄動。”

    李儒一揮袖,斬釘截鐵道。

    相比於輕易被忽悠的徐榮,李儒倒是看得明白。

    “大軍征戰日久,也該疲憊了。且退回來休整一番,之後再做打算,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再者,董相班師回朝,也能震懾暗中的宵小之輩。”

    說罷,李儒衝董旻一拱手道:“叔穎,你且先去赴宴吧,我這便給董相回信。”

    董旻點了點頭,也抱拳道:“先生還是莫要太過操勞,在下先告退了。”

    等董旻離開之後,李儒便立刻提筆給董卓寫了一封回信。

    以眼下的局勢,李儒還是建議董卓再進攻兩次試試,如果還是攻不破滎陽,那就果斷撤軍,千萬不可戀戰。

    至於撤軍之後,就得準備着手遷都長安的事宜了。

    首當其衝的,便是如何處理駐紮扶風郡的皇甫嵩。

    對此,李儒給出的方案是先下一道詔令,命皇甫嵩隻身回雒陽。以李儒對他的瞭解,皇甫嵩多半會奉詔。倘若真不奉詔,李儒也準備了第二套方案——打!

    再然後,便是處理深宮中的那位,已經被從皇位上趕下去的弘農王劉辯。

    原本的歷史上,劉辯被毒殺於今年正月。但由於張恆的穿越,導致劉備提前進軍討董,董卓方面一直疲於應對,倒是把他給忘了。

    將這些事項一一寫進信中後,李儒才收起了筆,吹乾墨跡後,一揮袖喚來了侍者,將其列爲六百裏加急呈送前線。

    做完這一切後,李儒慢慢站了起來,目光望向殿外怔怔出神。

    因李儒處理公務時不習慣有人在側,所以自入主尚書臺的那天起,他便裁撤了大部分官員。這使得平日裏熱鬧非凡的臺閣,變得無比清冷。

    陽春四月,日當正中,正是春深夏至的時節,但李儒卻不自覺收緊了衣衫,感到一股深入骨髓的寒冷。

    邁步走出殿外,陽光照到身上的那一刻,李儒才感覺身子暖和了一些。

    只是……心中那股寒意卻怎麼也無法祛除。

    ……

    對徐榮進行了一波釣魚執法後,張恆心情大好,與太史慈兩人迎着暖陽一路縱馬狂奔。回到雒陽之後,伯父張溫卻不在家中。

    詢問管家後得知,張溫去蔡邕府上赴宴去了。

    說起來,張溫本打算也帶着張恆去赴宴地,但奈何張恆一大早便出了城,張溫找不到人,便只好作罷。

    “蔡侍中與河東衛氏聯姻?”太史慈冷笑道,“如今天下大亂,他倒是好興致,居然操辦起了兒女的婚事!”

    在雒陽待了兩天,太史慈也聽說了蔡邕歸附董卓的消息,對這位當世文宗自然沒什麼好感。

    張恆聞言,不禁啞然失笑道:“怎麼,子義還不允許人家婚喪嫁娶了。”

    “這倒不是,只是……”

    張恆搖頭輕笑道:“沒有只是……就算天塌下來,也得穿衣吃飯,只要你還活着。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總不能餓着肚子談大義吧。”

    人活着,頭等大事就是繼續活着,先滿足了生理需求,才有所謂的家國大義。

    聽了這番話,太史慈眼中若有所思,抱拳道:“多謝主簿教誨。”

    “子義言重了,不過有感而發。”張恆揮袖笑道,“今日天氣不錯,走,咱們去城中逛一逛。”

    自來了雒陽,還沒好好逛逛呢,反正也趕不上吃蔡邕家的席了,索性到處溜達一下。

    “遵命!”太史慈抱拳道。

    於是,張恆和太史慈化身街溜子二人組,在雒陽大街上閒逛起來。

    雒陽城雖是帝國都城,可要是跟後世的城市比起來,規模並不算大,但人口密度着實不小,坊市中售賣的物件也着實不便宜。

    跟別人逛街的方式有所不同,張恆並不打算走馬觀花,反而見到店鋪就進,進去就買。無論能不能用得到的,反正買就對了。

    太史慈雖不理解這種行爲,卻老老實實當起了搬運工,不多時身上就多了一個大大的包袱。

    主簿這是怎麼了?

    買些東西也就罷了,可爲何連婦人用的胭脂水粉也……

    太史慈當然是想不明白的,因爲張恆並不是在買東西,而是在瞭解物價。

    討董之後的下一階段,必然是尋找一塊地盤建立根據地。

    民生治理可是一盤大棋,律法、經濟、屯田、募兵等相關事項,也必須出臺新的規定。

    這些可不能在廟堂上一拍腦袋就決定了,非得走訪民間,瞭解市井百姓真實的生存狀況,才能制定出最合適的規則。

    張恆正是爲了這些在做準備。

    二人逛了一圈之後,時間便來到了下午。

    張恆也不負衆望的,花掉了一大筆錢。

    正要迴轉之時,卻見遠處傳來一陣騷動聲。

    張恆放目望去,只見一支數十人的隊伍在街上穿行而過。

    之所以引起騷動,是因爲這支隊伍竟然人人着甲帶刀,身上散發着久經軍旅才有的殺氣。

    精銳,這必然是軍中精銳!

    太史慈一瞬間也看懂了,急忙把目光看向張恆。

    “主簿,雒陽城中能有如此陣仗,必然是董賊心腹,咱們要不要先避讓?”

    “不必。”張恆搖了搖頭道,“退到百姓人羣中即可。”

    若真是衝着自己來的,逃也沒用。若不是衝着自己來的,逃跑反而會引起注意。

    太史慈點了點頭,踏前一步將張恆護在身後,二人與百姓一樣避到道路的一旁。

    隨着隊伍的走近,張恆驚訝地發現,被衆多護衛拱衛在中間的,竟是兩個妙齡少女。

    左邊的少女看上去十五六歲的年紀,鵝蛋臉,桃花眼,身着鮮紅裙袍,一顰一笑間都洋溢着青春的氣息,臉上的笑容宛若盛開的桃花一般。

    至於右邊的少女,卻是面色平靜。雖相貌出衆,卻荊釵布裙,不施粉黛,連頭上都只有一根木簪而已。一身淡綠色裙袍穿在她身上,清冷而又高雅,恬淡卻不失文靜。

    臉上神情宛若高天之月般清冷,明眸中散發着智慧的光芒,好似與這凡塵俗世格格不入。

    最讓人驚訝的是,她一個女子,身上竟然帶着一股極爲濃厚的書卷氣息!

    這種只有飽讀詩書之人才能生出的氣質,張恆只在兩個人身上感受到過,一個人是陳宮,另一個就是伯父張溫。

    都說雒陽繁華似錦,張恆倒是沒看見。

    反倒是城中的美女,張恆算是深刻體會到了。

    來了不過數日,便見到了三位容貌出衆的少女。

    “雒陽城中多美人啊……”

    張恆輕聲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