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魏崩!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周府字數:3351更新時間:24/06/26 21:16:24
    建興元年,四月。

    曹丕南征江淮慘敗,其消息傳回國內,河南震動,京師大驚。

    隨着時間的推移,曹丕逐漸感受到兵敗所帶來的影響。曹丕從江淮班師,兵至譙郡時,蓋是爲了減少兵敗帶來的壓力。曹丕下詔,因從軍而沒籍者,不得向其家眷徵發五年賦稅、徭役。

    車駕至陳縣時,曹丕見陣亡將士的父兄妻子幾千人,持故衣紙錢爲烈士招魂。在廷尉高柔的建議下,曹丕登壇設祭,率文武祭奠南征死難將士,且由曹丕親讀悼文,以表對死難將士的哀悼之情。

    一番操作下,曹丕勉強安撫住民心。但因所百姓的利益太少,依舊是很難讓衆人滿意。

    且不難預料,因大軍慘敗淮水之故,曹魏在中原的統治已不復曹操末期之盛。

    曹丕在陳縣停留數日,則率兵馬幸南都許昌休整。

    在曹操登基之初,其以鄴城、長安、洛陽、譙、許昌爲五都。除譙縣,因家鄉之故,得以成爲都城外。餘者能成爲曹魏都城,更多由於政治與軍事因素。

    如南都許昌,早期曹操之所以迎奉天子劉協至許昌,除了許昌是潁川士族的大本營外,還因許昌周圍土地肥沃,位潁川之中,居潁川河畔,有利於農業大發展。

    在曹操南征北戰期間,將地區的不少百姓遷至潁川,而後採用屯田制治民,曹操從中榨取大量糧草供給軍隊。

    後來曹操雖統一了北方,將政治中心遷到鄴城,決意大力發展河北。但許昌對曹魏的重要性並未降低,反而因常年與南方對峙,許昌因臨近南方之故,軍事地位再次上升。

    不管是歷史上,還是今位面。曹魏南征吳楚,其糧必從許昌而出,順潁水注入淮河,而後於壽春彙集,再供給南征大軍。

    高平陵之變中,桓範勸曹爽挾天子至許昌,非因許昌爲舊都,更是因許昌城中囤積有大量糧草。曹爽欲與司馬懿抗衡,憑藉許昌之糧輜,未必會輸給控制洛陽的司馬懿。

    且因許昌地位之重,司馬師在控制朝政後,由其弟司馬昭坐鎮許昌,以與洛陽形成犄角之勢。故在魏晉早期,河南以許昌爲重,河北以鄴城爲重。一旦許昌失守,則河南恐不爲曹魏之所有。

    今曹丕至許昌,除了道路經過外,則有安撫潁川人心之念。

    時至午間用膳之時,曹丕所乘車駕就地屯休。

    侍從們爲曹丕搭起青紗帳,而後陳列上案几、憑幾、屏風等物件,其排場之大,不似行軍出征,更是像出城野餐。

    跪坐席榻上,曹丕喝着侍從奉上的蜜水,心情好了不少。

    廷尉高柔趨步上前,拱手說道:“稟陛下,鮑中書之罪,柔率吏經多日商榷,竊以爲可判鮑勳剃髮戴枷服刑五歲。”

    “剃髮戴枷五年?”

    曹丕眉頭皺起,喝蜜水的快樂頓時消失,看向衆人問道:“諸卿以爲如何?”

    “陛下,鮑勳無犯重罪,處以枷刑五歲,恐有失妥當。以臣之見,不如依照條文,罷免其官,罰金十斤。”衛臻拱手勸道。

    曹丕臉上陰沉,他問衆人意見,不是讓他們來打自己臉,而是希望手下看出自己的想法,從而贊同處決鮑勳的意見。

    將手中的瓷碗放下,曹丕憤怒說道:“鮑勳已無活路,爾等安敢違令縱之。今重審此案,如有執法不嚴者,則與鮑勳同罪!”

    “陛下不可啊!”

    陳羣率先出列,而後辛毗、高柔、衛臻等人跟在陳羣身後,向曹丕勸諫。

    “陛下,昔先帝創業之時,鮑勳之父以性命而報先帝,故鮑氏有大功於社稷。鮑勳侍奉陛下以來多年,廉潔奉公,嫉惡如仇,今雖有口舌之失,但望陛下憐憫,以其父之功,饒鮑勳之罪。”陳羣苦諫道。

    “望陛下仁德,念其父舊功,暫寬鮑勳之罪。”衆人應和道。

    曹丕見這麼多人反對,忍着怒火,深呼吸口氣,說道:“昔日之時,朕記勳父大功與先帝,待其多有寬恕。然鮑勳不記舊情,一犯再犯,更是以紂、桀之主諷朕。今不樹威,君將非君,國將非國!”

    說着,曹丕擺了擺手,示意衆人退下,說道:“諸卿不必多言,朕意已決。”

    “陛下~”

    辛毗喊了喊,似乎想再爭取下。

    “用膳時辰已至,諸卿可各歸營帳用膳!”曹丕用委婉的話,驅趕衆人說道。

    “唉!”

    衆人彼此互看,臉上掛滿了失望。

    “臣等告退!”

    在曹丕的變向趕人下,衆臣唯有默默出帳。

    他們用盡各種方法去救鮑勳性命,但曹丕不爲所動,依舊是想置鮑勳於死地,他們也沒辦法了。

    陳羣從大帳出來,與衆人略談少許,則歸帳用膳去了。

    陳羣用膳之餘,似乎很是想念夏侯儒,則以問候夏侯儒爲由,向諸葛亮去了封書信。

    信中,陳羣言辭和善,向諸葛亮請求多多關照下歸降的夏侯儒。而後又問了問王粲與諸葛亮二人的身體狀況。

    待書信晾乾,陳羣則讓人送往武漢。

    畢竟工作歸工作,但別因工作而壞了朋友感情。畢竟有時候多一個朋友,多一條出路。

    待曹丕午休些許,車駕緩緩起程,駛向不遠處的許昌城。

    因前些日暴雨之故,今時的用夯土製成的許昌城樓出現粉塵掉落之象。隨着粉塵不斷往下掉,幾塊碎土渣也隨之掉下。

    南門樓出現破碎之事,立刻引來曹吏的警惕。畢竟天子曹丕可是要臨幸許昌,今如果出現惡劣事件,他們怕不是要掉腦袋。

    就在潁川太守趕來之時,從南門樓上掉落的土渣越來越多,甚至有如磚塊的大小土塊掉落,且城樓上有異響發出。

    “散開!”

    南門樓如此怪異的情況,讓不少官吏意識到什麼,急忙讓圍觀的衆人散開。

    就在衆人散開十餘步時,在轟然一聲中,南門樓崩塌了!

    頃刻間,大量碎土、大土方塊堆積在城道上,煙塵滿天,塵土滾滾,令不少圍觀者忍不住捂住口鼻。

    等到塵土漸漸散去,衆人猛地發現,在曹丕臨幸之前,南城門當着衆人的面崩塌了!

    “南城門塌了!”

    反應過來的官吏,忍不住喊道。

    “塌了!”

    “怎麼辦?”

    “速告之太守!”

    “諾!”

    許昌城樓出現崩塌之事,很快由潁川太守令快馬報與曹丕。

    快馬從許昌出發,向東而行,與迎面而來的曹丕車駕當場遇上。

    “許昌急報!”

    吏曹挽着繮繩,策馬奔馳,欲求見曹丕。

    今時,曹丕乘坐車駕而行,見前方驟停,問道:“有何事發生?”

    孫資快步而來,奉上木盒,喘氣說道:“陛下,潁川太守章順有緊急事務上報,今巾帛在此!”

    “念!”

    因曹丕坐到車駕上,不想動手去拿,則讓孫資自行念疏。

    孫資看了眼巾帛上的內容,神情微微發愣,說道:“陛下,許昌南城樓塌了!”

    “許昌城樓塌了?”

    曹丕微微皺眉,問道:“因何事崩塌?”

    “無故而自塌!”

    “許昌南門無故自崩!”

    曹丕唸叨了下,似乎想到什麼,臉色頓時難看起來。

    孫資見曹丕臉色不好,詢問道:“陛下,今是否如常至許昌?”

    曹丕臉色陰沉,指了指洛陽方向,說道:“令車駕改道歸洛!”

    “諾!”

    車駕更改行程,不再西行至洛陽,而是北上陳留,從虎牢關歸洛。

    車駕突然行程,不少官吏有所反應。

    陳羣、衛臻、辛毗等大臣派人前去詢問,得知許昌南門無故崩塌,曹丕不願往之,衆人神情各有神色。或有不以爲然者,或有深思者,或有圖揣測曹丕心理者。

    車馬隊列中,陳羣與高柔同乘一車。

    陳羣捋須而深思,問道:“文惠有熟讀經學,久歷蜀中,深諳讖語之事,卻不知讖事中,許昌南門無故自崩可是有何徵兆?”

    “這~”

    高柔沉吟良久,並未說話,而是用水沾溼手指,在陳羣手上比畫了個巍字。

    “文惠之意是?”

    陳羣對讖語、占卜之事不瞭解,再問道。

    高柔環顧四周,在車馬聲的遮掩下,低聲說道:“魏者,闕名也。今闕門無故而崩,恐是爲不祥之兆。”

    陳羣眼神微縮,不太敢相信高柔的話。

    “今日之語,除了天地之外,唯有你我二人知!”陳羣微嘆說道。

    “嗯!”

    高柔捋着鬍鬚,憂愁而嘆。

    不是高柔有意說反動、叛國之語,而是許昌南門崩塌實在難免讓他聯想。

    在古語中,魏者,兩觀闕是也,是有當道而高大者之意。而在‘代漢者,當塗高’讖語中,塗高與當道而高大者意相同,故延伸至魏上。即代漢,當魏者。

    今魏解釋爲觀闕,那麼城樓屬於觀闕,即又象徵着魏。所發生的城樓崩塌之地,其在南都許昌。同時發生崩塌的城門在南面,而非其餘三門。

    城樓無故崩塌,延伸而思考,豈不是魏有不祥之兆?

    甚至大膽點聯想,結合盤踞南方的季漢,以及曹魏剛剛經歷的鍾離大敗。

    許昌南門無故崩,很有可能是指魏將亡於南漢手中,其意爲亡國之徵兆。

    當然更有趣的是,司馬懿在宛城任職,無故而崩,豈不意爲內部自行崩潰,而非外力施壓。或是說孫權來自南方,其無故而崩,豈不與司馬懿有異曲同工之妙。

    《漢紀·五行志上》:魏中主徵鍾離敗,歸幸許昌,許昌城南門無故自崩,中主心惡之,遂不入。

    陳羣因而問曰:‘今南門無故而崩,其義何也’高柔答曰:‘魏,闕名也,當塗而高。城闕可謂之魏,今明否?’

    羣曰:‘未甚,南門何解?’柔又曰:‘塗高在南而崩,其意明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