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輔政名單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周府字數:3410更新時間:24/06/26 21:16:24
    黃鵠臺所發生之事,在劉備的授意下,由馬良爲使,代傳與諸葛亮。

    諸葛亮因整頓吏治之事,剛從荊楚歸京,聽聞馬良代傳的內容,雖有所預料,但依舊傷感而嘆。

    “丞相,除以上之外,陛下以兩漢宮廷之亂爲鑑,制定祖訓,言今日之後,羣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其宦人爲官者,不得過諸署令。”

    馬良拱手說道:“且非軍功不得封鄉侯以上之爵,藩王不得握兵權。以上四令,銘金勒石,藏於黃鵠閣。以此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

    劉備在那日見面之後,與王粲聊了許久,最終以兩漢爲鑑,加上軍功封爵以及藩王分封二令。

    聽着劉備所制祖訓,諸葛亮感慨說道:“昔中漢以王莽篡逆爲鑑,光武皇帝至孝章皇帝時,約束宦官,嚴防外戚。然至孝和皇帝時,君上年幼,竇氏臨朝,竇憲因之發跡。”

    “至此之後,宦官勢大,外戚專政,更替爲亂,中漢因此而衰。望我朝之後,能如陛下所制之祖訓,二者不再爲患。”

    因章帝早亡之故,一切發生了重大改變。漢和帝年齡小,竇氏臨朝稱制,爲執掌朝政,讓其竇氏一族入朝執政。

    早期腸胃脹痛,拉肚子,劉備未感自己不行。直到便血,夾雜其他的疾病襲來,且未有治癒的希望,這讓劉備能感知自己的死期將至。爲了避免驟亡,劉備要提前爲後事而打算。

    諸葛亮持扇而吟,說道:“恕亮斗膽而言,翼德將軍年歲漸大,與陛下情同手足。若陛下不幸~,臣恐翼德將軍……。”

    如廢都試製,引入募兵制,組建南北禁軍。以和爲主,多以錢財賞烏桓、鮮卑,以免征討作戰,勞民傷財。

    “陛下病情愈重,我心難安,豈敢休息!”諸葛亮正色道。

    “丞相剛從長沙歸來,今不休息片刻?”馬良關心道。

    諸葛亮坐在交椅上,說道:“稟陛下,馬侍中將前後之事,皆已告訴亮。亮以爲祖訓四條,當安國之上詔,當可行之。”

    在開國初,便以錢財退功臣,不讓軍功集團參與過多的政治。功臣退後,則重用士人治世,皇權由此大爲集中。

    待馬良與屋內衆人退下後,劉備說道:“祖訓是爲長遠之事,非今下緊急之大事。朕深感病情日重,不知何事易世。今太子年幼,天下繁雜,難以理事。朕走之後,當多勞丞相理事。”

    馬良猶豫少許,鑑於他與諸葛亮的關係,低聲說道:“陛下雖已有輔政之人選,但卻爲主事者,猶豫不決。今或有意屬丞相者不少,丞相宜當爲此而思。”

    “當請陛下善保御體,早日康復。何言如此不幸之事?”諸葛亮說道。

    漢安帝早亡,東漢則進入幼年皇帝時期,反覆政變,反覆奪權。外戚、宦官、士人輪番登場,後面則就進入桓、靈二帝時期。

    至於張飛,料今時歲數,即便託付大事,其主要職責,也僅是穩定朝政之用。

    畢竟諸葛亮雖是工作狂,但不是受虐狂,有值得信任的人幫他,他豈會拒絕!

    劉備望着諸葛亮,說道:“爲國事計,朕欲讓孔明與仲邈、翼德、伯言四人秉政。君執國政,通理國事;仲邈領大軍,北伐中原;伯言出巴蜀,而佐仲邈;翼德輔孔明,以安朝野。君是爲經天緯地之見,不知以爲如何?””

    劉備看向馬良,吩咐說道:“季常,朕與丞相有要事相商,且率侍從退下。”

    諸葛亮大體能瞭解劉備的想法,今劉備可用的宗親太少,不用女婿陸遜,怕無宗親可託大事。

    軍事上,以漢武帝窮兵黷武爲鑑,東漢對外謹慎用兵。

    雖常說封建王朝因土地兼併而亡國,但正兒八經因土地兼併而亡國的王朝,除了西漢、大明外。如晉、隋、唐、宋、清等王朝,不是因外敵入寇,則就因高層混亂而亡國。

    “請陛下細言!”

    今人才所衆,但諸葛亮依舊懷念與徐庶並肩理事的日子。如諸葛亮所說,他負責的事太多,所推行的政令難免有問題。

    劉備爲何有意徐庶出任輔政大臣,與徐庶來自潁川有莫大關係。徐庶無根基,亦無黨羽,不會與諸葛亮、霍峻發生傾軋。

    西域諸國請求大漢統治,但因劉秀不願勞民傷財,西域諸國則被北匈奴長期佔據。而後班超力取西域,東漢才復設都護府。

    “黃鵠臺之事,不知孔明是否知之?”劉備問道。

    諸葛亮從榻上起身,說道:“我與季常同行,今當入宮看望陛下。”

    “朕身經百戰,大小創傷衆多。昔初得痢疾,再轉下血。之後身體無力,雜病頻生,發熱畏冷,怕已無痊癒之望。”

    “亮不如仲邈,若仲邈欲領大事,亮願次之。”諸葛亮保證道。

    “善!”

    東漢敗亡教訓在前,諸葛亮僅能希望季漢之後的皇帝,能遵循劉備遺詔,別重蹈東漢覆轍,儘量保持朝野的穩定性。

    劉備扶起諸葛亮,說道:“朕今下有心腹之憂,卻不知如何解之。”

    劉禪年紀雖比歷史大點,但劉禪依舊年輕。今將大漢之事,讓劉禪自己主持,根本不可能。且爲了北伐大業,穩固季漢國祚,劉備必須將國事託付與大臣們,讓他們輔佐劉禪。

    “但君爲丞相,理統國事。朕恐元直歸京,恐會令君難以施展手腳,正爲之而猶豫!”

    政治上,廢棄丞相,以司徒代之;設尚書臺,將權利集中。故東漢時,權臣需錄尚書令者。

    後來因劉備疆域擴大,爲了治理疆域,不得已讓徐庶獨當一面。今從理事的角度上看,諸葛亮非常希望徐庶出任輔政大臣。

    竇憲之所以北擊匈奴,則是他斬殺劉暢,爲求免死,建功贖罪,請命北征,故而有燕然勒石之事。雖橫掃北匈奴,但也讓草原力量真空,鮮卑因之而崛起。

    少頃,諸葛亮與馬良乘車趕赴黃鵠臺,求見養病休養的劉備。

    諸葛亮撫扇而嘆,說道:“今國事爲重,如陛下意屬霍督,且霍督有意。令霍督主政,未嘗不可,我又何必爭之,以壞國家大事。”

    諸葛亮毫不猶豫,說道:“漢土之廣,非臣一人所能治。臣粗略大治,常有過失,需人糾之。元直性情嚴謹,與亮同屬將軍事時,聞過則糾,聞錯則諫。是謂集衆思,廣忠益也!”

    不誇張地說,高層不搞事,保持一定的穩定治理,國祚兩三百年,非是什麼大問題。如果遇見農業革命,說不準國祚三百年,並非不可能之事。

    諸葛亮雖未說完,但劉備已知其意。諸葛亮擔心張飛年齡大,其與劉備情誼深厚。劉備今若病逝,張飛受打擊之下,很有可能後腳隨之而去。

    “丞相,丞相~”

    說着,諸葛亮告誡馬良,說道:“季常爲侍中,今雖與亮關係莫逆,但不可因私而廢公。託孤大事,非陛下叮囑,不可向外言語,以免被歹人所知。”

    劉備長嘆口氣,說道:“今招伯言至京,則是爲免疾病驟發,而壞國之大事。”

    “謝陛下!”

    “今陛下何在?”

    “諾!”

    但讓徐庶入京,爲避免與諸葛亮發生爭鬥,劉備還是要問其意見。

    今輔政大臣的人選,劉備已漸漸有了。但具體是霍峻領政,還是讓諸葛亮領政,這讓劉備多有猶豫。

    閣臺內,經劉備的批准,諸葛亮得是見劉備。

    今時的劉備身形削瘦,坐在榻上,身上蓋有毛毯。精神比見霍峻時更差些,但尚能正常接待臣屬。

    劉備擺了擺手,示意諸葛亮坐下,說道:“孔明巡檢荊州,當多有勞累。近日無大事,可好生休養,不可輕易外出。”

    “稟陛下!”

    徐庶爲人嚴謹,有時下班歸府,得知有紕漏,也會深夜拜訪諸葛亮,指出問題,並建議修改。甚至修改後,發現政令有問題,徐庶還會不厭其煩去見諸葛亮,再進行修改。

    諸葛亮跪在地上,傷感說道:“願陛下安息御體,亮當效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

    馬良沉吟少許,說道:“稟丞相,陛下爲後事計,已招陸巴樑歸京。”

    “亮拜見陛下,試問陛下御體如何?”諸葛亮行禮問道。

    “花甲之年,疾病多生!”

    劉備握住諸葛亮的手,叮囑說道:“寄奴與孔明情深,今後太子當多勞丞相教導。”

    除政治、軍事外,早期的東漢皇帝如諸葛亮所說一樣,有意限制外戚權利,以及打壓宦官。如列雲臺二十八將,因馬援之女爲皇后,明帝爲了避嫌,未將馬援畫上雲臺。

    “今陛下在黃鵠臺養病!”馬良答道。

    “善!”

    “陛下~”

    “朕少不更事,不喜讀書,粗知大略。因學識短淺而四處奔波,後歷人間之事,深感無學不成器。太子雖是聰慧,但學識淺薄。今後君當授以治國之道,然權術害民之道,萬不可授之。”

    “仲邈性情雖謙,亦能以國事爲重。但其心實傲,常不願居他人之下。今後君若與他相爭,當多讓之。”劉備不放心道。

    “今陛下欲令元直爲大臣,亮可以少過,亦可以專心爲國奔走。如仲邈出江淮,亮不才可出江漢,爲其掠翼,與伯言呼應關隴。臣請陛下託大事與元直!”

    “諾!”

    沉默良久,劉備微嘆說道:“君所言之事,朕尚未思及。然除此之外,朕欲招元直入京,其歲與諸君相仿,性情嚴整,謹小而慎微。如能歸京,當能輔君一臂之力。”

    之後漢和帝長成,憑藉左右親信合力奪權,誅殺竇氏成功。經漢和帝之事,外戚專權在東漢開了頭,宦官也不再打壓。

    諸葛亮作爲頂級的政治家,自然能認識到這點。而霍峻作爲後來者,通過歷史教訓,亦能知曉這些。故而對劉備所制定的四條祖訓,不說十分支持,但卻未有反駁之念。

    “可有他人乎?”諸葛亮思量問道。

    因有西漢滅亡的前車之鑑,東漢在很多政治制度上都有所革新。

    馬良恭敬而拜。

    “今陛下病情日重,不知除祖訓外,可有其餘佈置?”諸葛亮問道。

    劉備吐了口濁氣,說道:“主政之事,朕猶豫不決,尚未與仲邈言之。容朕思索幾日,再納諸君密言。”

    “亮謹從陛下之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