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林如海病逝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山花泡枸杞字數:5503更新時間:24/06/26 21:05:32
    經營書坊的前途、影響都是較爲深遠的。

    至北明以初,古代刊刻大抵有三種。

    官刻、私刻、坊刻。

    官刻是禮部、司禮監刊刻的學校教育書籍。

    皇帝朝廷的敕令、律法普及等等。

    這方面對賈琮沒影響。

    但它造成了出版業、刊刻業的發達。

    蔡倫改進造紙術,廉價的造紙、印刷成本。

    爲明末、大楚的文化繁華提供了技術條件。

    私刻在於士紳、富商家庭。

    不以營利爲目的。

    一般是自認爲高雅的交流。

    或者達到“立言”的儒家標準目的。

    士紳家庭。

    多半有自己的私刻作坊。

    坊刻是純粹的商品經濟。

    配圖、插畫、開分店。

    天朝出版作坊最有名的兩個地方。

    是安徽——徽州和福建——建陽。

    徽州黃氏作坊從明初開始,一直生存到二十世紀。

    建陽餘氏的分店開到了金陵蘇州。

    後來建陽沒落,被江南取代。

    坊刻對社會的影響深遠。

    這埋下了賈琮日後的政治目的。

    民間坊刻的暢銷書籍有;旅遊指南、插花、綜合性書籍、時文等等。

    包羅萬象!

    他的受衆集中在讀書人、富商、官僚家庭的女人。

    毋庸置疑。

    古代上層、中層女人真正走出家門的第一步。

    就是在出版詩書的相互交流上。

    儘管以古代的普遍文盲來說。

    識字人口不到總人口的百分之十。

    書籍購買力的承擔者僅限於中上層社會。

    一個湖州中等勞動者一年的年薪有五兩左右。

    他是不會花費將近一半的年薪購買一本《封神演義》的。

    但是棉花、桑樹在江南、山東、河南、直隸的廣泛栽種。

    西洋那幫強盜的大幅度白銀輸入。

    江南的商品經濟早已發達。

    爲賈琮打進江南市場、書商起家提供了可能。

    .......

    秋風輕拂,皺起運河河道的一抹清水。

    江都埠頭人來人往的場面被衙門兵丁肅清。

    磚石大道上。

    管潮升當先走過,數十個縴夫於岸上拴了纖繩。

    賈琮踏上甲板。

    管潮升回頭道:“景之你怕沒見過鹽袋。

    這一單有三千石,三萬多斤。”

    賈琮進艙,伸長脖子一看。

    滿船的麻袋堆了一排排。

    陪同的鹽運使衙門運同,倪如倫道。

    “也不值多少,一兩銀子。

    可買三百二十斤鹽。”

    賈琮思索道:“差不多六文錢一斤,十斤六十文。

    算下來,三萬多斤也不過幾百兩。

    哪來幾十萬的錢?”

    倪如綸失笑:“小相公真是不諳事務,這只是過來的第一單。

    後面的船隻能排滿大運河。

    而且這僅僅是淮南,算上淮北。

    記賬的數字能寫到你手痠。”

    管潮升知道賈琮在裝傻充愣,並未點破,一言不發跟着進了密艙。

    賈琮笑着退後瀏覽。

    看那幾個鹽商董事、鹽運使衙門的鹽場大使、庫大使記賬交接。

    倪如倫親自過目。

    管潮升乾咳道:“倪運同,巡鹽御史才是總督鹽務。

    雖然林大人病着,這賬目還得給我看看。”

    “使得,這麼多年的規矩不會亂。”

    倪如倫遞賬本給他看:“鹽引商戶世襲,那些就不用看了吧?”

    管潮升冷笑:“要看的,過關驗證怎能沒有鹽引。

    三千石,少說有三十張鹽引!

    官督商運,哪戶哪人,悉數記清。

    不然我如何向林大人交代?

    又如何分辨是私鹽還是官鹽?”

    賈琮只見倪如倫有些不悅地對鹽場董事招手。

    那些人便遞上鹽引。

    管潮升對賬計收,道:“倪運同,這些鹽引已經開過數目了。

    這是私鹽,後面的還要這樣。

    我可擔負不起。”

    “官鹽是大頭,私鹽是雜的。

    管相公不愧錢糧師爺出身。

    按老路子辦可好,還是林大人哪兒不滿。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倪如倫一副商量地提高語氣:“照你這樣算,兩淮的私鹽,幾兆兆石。”

    賈琮再看那些鹽場董事、鹽運使衙門大使,冷麪冷眼的。

    分明對管潮升不滿。

    一旁的馮董事見勢插嘴道:“我家老爺是巡撫老爺的鄉誼。

    若要論,臬司下的前分巡道、分守道。

    藩司下的參政、參議,和本州商家老爺都不無關系。

    管相公不是第一次記這個了,怎還不嫺熟?”

    倪如倫眼睛泛出幽光。

    管潮升笑了笑,放下毛筆,賬目收進袖中。

    “我知道,這就告辭了。

    我和賈小相公想巡視一下鹽場。

    能行個方便麼?”

    聽得此言。

    那馮董事臉色好看了些,張了張嘴。

    “這倒是可以,甘泉那邊有個分司。

    等這些都審完了,我帶你們過去。”

    在他們目光各異的注視下,兩人最終走出甲板上岸。

    管潮升搖頭氣笑道:“你看到了嗎?

    官督商運,實際是官商勾結。”

    賈琮皺眉:“勢力盤根錯節,就算林御史想動手也不能了。”

    等官船一過。

    兩人又見一條船過來拋錨。

    走出一位頂盔貫甲的武將,獅子補服。

    賈琮皺眉一想,猜測道:“看樣子是鎮江副總兵,他過來做什麼?”

    管潮升也是不解,搖了搖頭。

    鎮江府就在揚州府南面,隔江相望。

    越過長江進大運河,不消幾日便停在江都。

    大楚廢除北明的衛所制,有戰事時實行募兵。

    軍戶定額總比率有所下滑,鎮江營駐在金山。

    船上。

    劉副總兵的家丁丘八們吆喝道:“娘的,我們才上來。

    他們開撥跑了,還緝捕個啥的私鹽。”

    “都給老子閉嘴!吃飽了撐的!

    奉豫親王爺六百裏加急的手諭。

    咱們就等着護衛王爺,私鹽不過順帶提及的事。

    什麼私鹽官鹽,官私早就一家了。”

    副總兵劉廷拍拍獅子補服,人高馬大地踏板上岸。

    幾百名鎮江營兵列隊跟上,真個是威風八面。

    前一單官鹽開走了,後一單又來跟上。

    岸上攬活敲詐的,在此時皆不敢露頭。

    劉副總兵按劍走完臺階。

    就見埠頭拴繩樁以內的石凳坐兩名書生。

    一個小些,一個看似三十多。

    劉廷趨步過來:“喲,這不是管相公?”

    兩人正暗生警惕。

    管潮升不及行禮,一片茫然:“官爺認識晚生?”

    “前年奉調駱馬湖剿匪。

    本官在淮北鹽場見過管相公和林御史。

    管相公出面,即是代表林御史。

    江南、江北哪有不知的!”

    劉廷哈哈大笑,刀疤臉便扭曲起來。

    他穿了官服,兩人按例見禮。

    劉廷不介意地扶起,正正盔甲:“這位小相公是......”

    “他姓賈諱琮,榮國公之孫......”

    “噢,國公爺的.......賈琮?

    這名字怎麼老耳熟呢。

    好似哪兒提起過?”

    劉廷抓耳撓腮的,一時想不起來。

    賈琮熟讀律法,卻知大楚軍營規矩。

    除非督撫親臨,亦或者欽差手令。

    兵部同意了的。

    否則鎮江營兵絕不能跨界來揚州。

    他試探地問道:“總兵大人是奉欽差手諭?

    豫親王爺儀仗來了麼?”

    這聲總兵大人叫得劉廷打心眼裏舒坦。

    總有個副字,覺得彆扭。

    到底不是掌印的。

    後面一句倒是讓他想了起來。

    “本官記起了,是四王爺找你。

    小相公安生等着發達吧。”

    甲冑鮮明的鎮江兵營踱步入城。

    揚州知府顯然接到了公文,安排了行轅之處。

    管潮升見這武將不僅認識他。

    賈琮竟然得王爺青眼有加,心思愈發活絡。

    “蘭陵兄當真讓人刮目相看。

    這樣,過幾日去甘泉?”

    賈琮笑了笑沒有推拒:“走走也好,待悶了。”

    ~~~~~

    甘泉縣西鹽鎮離府城不遠,從西門走驛道到達。

    西鹽鎮是平原地帶。

    分司衙門設在中心,坐南朝北。

    牌匾題“淮南鹽場兩淮鹽運使司分司”。

    內設倉庫,外面四通八達的路有挑夫擔鹽。

    賈琮、管潮升各帶了隨從。

    馮董事引路至南邊煮鹽場地,撲面而來便是一股水鹹味。

    場地被開墾得寸草不生,也許是曬鹽煎鹽的化學物質所致。

    馮董事收了錢,笑呵呵道:“兩位相公請看。

    這成百上千的竈戶。

    不過是兩淮鹽場的九牛一毛,滄海一粟。”

    賈琮眼見竈戶們有曬的、有煎的。

    頭髮纏上去,汗流浹背。

    “兩淮鹽場都是煎曬兼用嗎?”

    “海鹽嘛!”

    馮董事道:“說是竈戶,其實無籍。

    有墮民,有流民。

    鐵鍋按冊領,曬鹽煎鹽有人監督。

    每日點卯進場,出去再點人數。

    我大楚天下億萬百姓每天吃鹽。

    都靠像我們和他們這樣的人。”

    管潮升扳扳手指:“統共說,除了兩淮鹽場,還有長蘆、東三省。

    山東、浙江、福建、廣東,這些都是海鹽,有曬有煎。

    四川、雲南是井鹽,靠煎。

    河東、陝甘是池鹽,靠曬。”

    賈琮隨意問一個鍋下接竹管的墮民:“一月勞作有幾錢?”

    “回小爺,月入千文。”

    一個傭儈對董事說了幾句話。

    馮董事便失陪告辭。

    管潮升道:“你可憐他們?

    非要來看看。”

    “我同情心沒那麼氾濫。

    只是這命數二字。

    有的地方真逃不脫。”

    賈琮感嘆:“官督商運,苛刻的底層待遇。

    壓抑了生產積極性,對於整個天下來說。

    只會越來越不好。”

    “說得有些道理,不讀書就沒出路。

    我考了幾次秋闈,落榜後就不想再考了。

    一個秀才無權無勢,宗族沒落。

    入貢做官,打死也只是個地方縣學教諭。

    不甘心就不幹了,輾轉四方。

    求個生計,也求個名聲。”

    管潮升道:“走吧,回去了,你考功名。

    開書店、結盟友,圖得什麼?”

    一來二去的接觸,二人逐漸熟絡。

    這些也沒什麼好隱瞞的。

    賈琮邊走邊說道:“第一是自保,人唯有生存下去,才能談別的。

    其二想做些事,哪怕別人不理解、怨懟、詛咒。

    等根基站穩了,是該做些事的。

    施展抱負,只重結果過程和手段,我不介意。”

    管潮升沉默無言,半晌才道。

    “你知道張居正死後,時人怎麼評價他?”

    “恩怨盡時方論定,封疆危日見才難。”

    賈琮提問:“那你知道甘泉縣爲什麼名不副實?”

    “揚州有句俗語。

    苦甘泉,甜江都。

    哈哈哈......”

    管潮升一臉快意道:“若不嫌棄,等林御史喪事辦完,我跟你走?”

    賈琮微微一笑:“樂意之至。”

    ——————

    九月初三。

    鐵牛從林府門口接信返回,路過賈璉住房。

    聽到賈璉小廝談論,牆角興兒道。

    “林姑老爺快不行了,這回咱們又能去蘇州耍耍。

    落葉歸根!

    林姑老爺是要回蘇州安葬的。”

    隆兒小聲道:“璉二爺還能白白帶一個林姑娘回去。

    將來不知便宜誰了呢?”

    “也不全是便宜。”

    興兒並不贊同:“娶林姑娘這樣的千金。

    其一;你得有權有勢,不然她看不上。

    其二;你得有錢,她那病天天吃人蔘。

    你吃得起嗎?

    其三;你性子還要好,她那千金脾氣。

    幾人能消受得了?

    其四;妻妾成羣也就別想了。

    林姑娘不像是個能容忍三妻四妾的......”

    隆兒打趣道:“你說的這人不是璉二奶奶?”

    昭兒連忙捂住他的嘴:“去去去,這些事不是我們操心的。”

    鐵牛偷聽了半響,嘀咕幾句,進了屋子。

    “琮三爺,城北虹橋驛站的來信。”

    賈琮看完豫親王的書信,默默思量一番。

    回了一封叫鐵牛拿去給管潮升蓋章,再遞去驛站。

    “半個多月了,書店那邊賣得怎樣?”

    “進賬不多,扣除出去的。

    也就五百兩,要慢慢才有起色。”

    鐵牛老實地說完。

    紫鵑慌慌忙忙撲進來,哭道:“琮三爺,林姑老爺走了。”

    早知道消息的鐵牛故意裝出悲慼。

    賈琮愣了幾秒,雖然說林如海的所作所爲。

    和他的理想有相悖的地方,但是揚州鹽政盤根錯節。

    官商勾結。

    林如海這麼做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他大抵就是聽到一個認識不久的人突然去世。

    那種對死亡的近距離感受罷了。

    他擺出一張悲傷的臉:“知道了,告訴林妹妹節哀順變。

    後事我和璉二哥會處理好的。”

    賈琮趨步過來,林如海的遺體停放於正寢。

    林管家、管潮升等幕僚忙着寫訃告給弔喪的官員、林如海的親朋故舊。

    賈璉還是頭一次辦喪,一個人忙不過來。

    好在一路的隨身燈。

    從正寢臥室點到了林府大門前。

    三更天的便亮如白晝,林府下人掛好了銘旌。

    林黛玉按五服的第一等穿了斬衰的孝服。

    於牀沿嚶嚶哭泣,抽噎得喘不過氣來。

    紫鵑、雪雁在側。

    賈璉朝他使個眼色:“你去勸勸林妹妹,咱們再商量喪事。”

    賈琮點點頭,踏進寢室。

    林黛玉孝服粗麻緝邊,素白銀器,十一歲的身子愈發顯得嬌弱不堪。

    雙眸點漆含淚,恰如西子顰其裏。

    賈琮沒說什麼,給了一個放心的眼神。

    林黛玉脣角微張:“一應禮制,官辦還是民辦?”

    “官民一起辦吧,我知道南省習俗多。

    既要弔唁者接受又要告慰姑老爺在天之靈。

    七七還是要辦,林妹妹且放心,一切還有我們。”

    賈琮平靜地說道,林黛玉便安心了一點。

    雖然名義上賈琮是她孃家族親的堂表兄。

    但能有一個辦事得體的男人在身邊。

    她心裏不自覺地就當成了沉穩可靠的哥哥與避風港、落腳點。

    “影像繪好了,山人批書、挑紙錢。

    摔盆、哭喪、小殮、大殮、七七。

    賢昆仲要不要下蘇州?”

    管潮升繪好林如海圖像,捧進靈堂。

    “蘇州要扶靈去的,乘水路。

    數日可達,過了七七再說。”

    賈璉安然接受了林家的財產,甚有幹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