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 清月村見聞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憂鬱笑笑生字數:2568更新時間:24/06/26 20:47:44
    偌大的堂口,現在顯得很冷清。

    自從大嫂帶着一些人離開後,許多屋子都空出來了。

    李鬱也終於騰出手來,招兵買馬。

    他先是盤算了一下賬面存銀,還剩一千多兩。

    不過,也夠支撐一陣子了。

    “小五,你過來一下。”

    正忙着刨木頭做板凳的小五,趕緊放下了手裏的活兒。

    “你奶奶在廚房做的怎麼樣?還適應嗎?”

    “她很好。鄰居們都羨慕她呢,一天管三頓飯,每月還有一兩銀子拿。”

    “我想招募一些你們村的漢子進堂口。”

    “太好了,他們求之不得。”

    “走,我們去村裏瞧瞧。”

    ……

    一裏路,走起來很快。

    清月村,村頭曬着幾張破漁網。

    幾個眼睛渾濁的老頭,破衣爛衫光着腳蹲在地上。

    看到小五身邊的陌生人,他們畏懼的張了張嘴,終究沒敢開口。

    地面凹凸不平,兩邊都是茅草屋子。

    說屋子都有些擡舉了,有的只能算窩棚。

    人字形的建築結構,人就蜷縮在裏面。

    剛下過雨,地面稀爛。

    家禽的糞便、魚鱗、和爛泥混合在一體,發出陣陣惡臭。

    陽光再一曬,那味道絕了!

    李鬱屏住呼吸,儘量不去看腳下。

    走到了一條石湖延伸出來的小河邊,找到了這些疍民的族長,韋俊家。

    說是族長,也有些不合適。

    根據小五說,這個韋俊只是因爲身強力壯,又講義氣,識得幾個字,所以被大家默認做了領頭人。

    和官府打交道的時候,都是他出面。

    疍民是賤民,這是所有人的共識。

    關於他們的來源,有很多種說法。

    主流說法是福建的百越閩越人,因爲戰爭,被主流社會排擠而形成的漁民羣體。

    有一部分疍民,來到了浙江,江蘇定居了下來。

    ……

    “韋大哥,李先生來看你了。”

    一條狗狂吠了起來,隨即被主人韋俊喝止。

    李鬱打量着這幢奇特的建築,不知該稱作“船”,還是“屋”。

    也許叫船屋更爲形象吧。

    靠着河岸邊,打了若幹根木樁,船架於其上作爲房屋,疍民們稱作“連家船”。

    “李先生好。”韋俊拱手行禮。

    “韋族長客氣了。”

    船艙就是臥室,船頭是廚房。

    一個女人在船頭架起了小爐子,燒起了茶水。

    在疍民當中,這已經是講究人了。

    皮膚黝黑,腿短且彎曲,也就是有些羅圈腿。

    這是長期在低矮的船艙生活,還有打漁動作形成的。

    韋俊也不例外,不過上身肌肉異常發達。

    “茶來了。”女子端上兩個碗。

    有三個缺口的粗瓷碗,放在了自家人面前。

    僅有一個缺口的細瓷碗,放在了李鬱面前。

    李鬱一低頭,發現這女子竟赤着腳,褲管捲到了膝蓋上。

    頓時有些尷尬。

    大清朝社會風氣保守,良家女子若是在外面露腳和小腿,約等於失節。

    “李先生不必介意。我們這些人生性豪爽,不在乎那些繁文縟節。”

    “我們這的女子,和男人一樣。男人能幹的,她們也一樣可以。”

    這時,李鬱才仔細打量發現。

    船那頭還有一更年輕女子,也是如此打扮。

    肌肉不一般,異常發達。

    只見她伸手從船尾飼養的鴨子裏挑出一隻,刷刷幾下就開膛剖腹。

    “疍家女兒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李鬱忍不住感慨道。

    ……

    這一句無心的誇獎,引來了韋俊不一樣的眼光。

    “李先生到咱們這有何事?儘管開口,只要我們能辦到的,都一定幫忙。”

    “每月2兩,管食宿,招人!”

    韋俊的眼神一亮,轉頭看着小五。

    小五是村子裏出去的,不至於坑鄉親們。

    “是真的,堂口現在缺人手。”

    “這是好事。只要人願意,我這個族長沒有理由阻止。”

    韋俊站起身,咕嘟咕嘟喝光茶水,拿起一面鑼。

    當~當~當~

    三聲悠長,間隔很長的鑼聲後,他重新坐下。

    李鬱猜測,這是召集人的信號。

    沒過一會,人都來了。

    目測不少於50人,在湖上打漁的不算。

    “李先生招人做事,一個人2兩,還管飯。這是好事,沒活兒的人都來試試。”韋俊的嗓門很大。

    這是個俠義豪爽之人。

    李鬱心裏對他默默下了定義。

    招人的標準簡單粗暴,身強力壯,25歲以下,舉得起150斤石鎖,宣誓效忠堂口的。

    當天就定下了8人,韋俊說等打漁船都回來,還有人會報名的。

    李鬱一一記錄下了名字,年齡。

    他發現,整個清月村除了韋俊,都是文盲。

    大清朝的文盲率高的令人髮指。

    這還是在經濟富庶的江南!

    若是在雲貴,陝甘等地,怕是更嚴重。

    他的這個猜測,後來得到了元和知縣張有道的確認。

    張有道就是貴州銅仁府人,他說整個縣僅有一家私塾!

    縣裏讀過書的人名單,一張紙都寫不滿。

    能大致背誦四書五經,會寫毛筆字的就是妥妥的縣試秀才之資。

    ……

    張知縣感慨,是他的家鄉太窮了,辦不起私塾。

    可是李鬱卻讀出了不一樣的體會,是朝廷在刻意保持龐大的文盲羣體,開私塾需要官府批准。

    畢竟書讀多了,心思就多。

    朝廷那些愚民說辭,可能就蒙不住了。

    而現在,只要牢牢抓住一小撮讀書人羣體就好了。

    用科舉套住白身羣體,用仕途套住有功名的羣體,用鋼刀剔除想法太多的羣體,用地方自治權套住鄉紳羣體。

    恩威並施,拿捏的死死的。

    次日黎明。

    又有一羣疍民來了。

    一直等到天亮,大門打開。

    他們才進入院內,等待李鬱挑選。

    有了昨天的八人,李鬱就挑剔多了。

    僅僅留下了6人,不過給落選的人都管了一頓飯。

    這一頓飯,人均幹掉了2斤米,半斤肉,還有5個饅頭。

    肚子裏沒有油水,就是這樣。

    吃飽了的疍民們,表示了感謝後離開了。

    他們戀戀不捨的眼神,讓人心碎。

    ……

    李鬱對這剩下的14人分配了住處,還有堂口記錄。

    然後,就吩咐人趕緊燒水。

    讓他們好好清洗,尤其是那髒兮兮的辮子。

    出於某些考慮,李鬱給這些人先預支了半個月的工錢。

    每人一兩白銀,他親自一個個發。

    收攬人心,不能全靠真誠,有時候需要套路。

    不吃套路的話,就吃刀子吧。

    一開始,他還擔心這麼多人走了,村子會不會缺乏勞動力而陷入生計麻煩。

    然而,韋俊告訴他,有了寄回家的工錢,整個村子的生計比以前好多了。

    這是一個思維誤區。

    慢慢的,他發現清月村只是整個天下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