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百姓吃飽穿暖,很難嗎?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昆吾字數:2388更新時間:24/06/26 20:42:52
“諸位,眼皮子不要那麼淺,打仗哪能不死人、不燒錢的?
打完了咱們再建就是了,寧遠城只是十幾門火炮都能讓建奴死傷慘重,
若是有一百門火炮呢?只要人不出問題,寧遠城就是一道建奴永世無法越過的天塹。”
說到這裏,崇禎想到了袁崇煥。
歷史上說他私自與建奴議和,真假不知道。
此事過後,必須召回來親自會一會。
李國普張了張嘴,低聲道:“陛下,您這不是逼着……”
只是說了一半後,便沒有繼續往下說了。
話中的意思,其他人都知道。
錦寧防線的問題皇帝很清楚,既然如此,那就一定是有其他的想法。
皇帝不說,他們也沒法問。
崇禎更沒有解釋,他就是故意逼建奴繞道蒙古,不然他怎麼坑皇太極?
至於說拖着火炮主動攻擊,這事他不是沒想過,但不現實。
一門火炮重達三千到八千斤,一頭牛的拉力約爲700到1000斤,馬也好不到哪裏去。
以現在路面條件以及載重馬車的條件,前進速度慢到髮指,容易遭受建奴騎兵的衝鋒。
除非騰驤四衛的騎兵能正式對抗建奴了,否則,這條策略只能想想。
“既然諸位沒有意見了,這一項任務就交給徐愛卿了,戶部在錢財上,工部在鐵、工人上全力支持。”
“徐愛卿,就依你剛剛所說,具體過程你來把控,
朕只要結果,期間每月月初彙報上個月的進度,另外,別忘了培訓炮手。”
“臣等遵旨!”
戶部尚書郭允厚,工部尚書範景文以及徐光啓同時起身行禮。
“畢愛卿,你那種火銃也要加緊時間研發了。”
“孫愛卿,火藥的顆粒化研究也要同步進行。”
兩人也同時迴應。
對於火藥,如果顆粒化做的夠好,威力大增,到時候做成類似萬人敵的東西。
用投石車發射,威力估計不比火炮差。
如果有可能做成半斤重的人工點燃的土炸彈,或者用熱氣球帶一筐土炸彈,趁着天時到敵營上空扔下去。
攻擊的方法很多,就看看能不能將火藥的威力提上去了。
火炮遠攻,投石車進攻,兩者配合,相輔相成。
對於建奴的恨,衆人不可謂不深,所以此刻神情皆是振奮萬分。
“火器的規劃就先到這裏了,我們再說說第二項計劃,
郭愛卿,你是戶部尚書,掌管着全國的良田戶口民生,你來說說能不能做到。”
百姓吃飽穿暖有餘錢,這個難嗎?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
只要給百姓足夠的土地,那就行了,可問題是有土地嗎?官吏會讓百姓吃飽穿暖嗎?
郭允厚立刻道:“做不做的到,臣不敢保證,但我們可以先來算筆賬。”
說着便走到一塊木板前,木板上掛着一疊六尺的紙張。
“陛下,大明魚鱗圖冊記載有八百五十萬頃良田,摺合八萬五千萬畝,
既然西安府有大小畝的現象,那其他省份也絕對不少,咱們姑且按照九萬萬畝算吧,
截止到天啓七年,黃冊記載的人口數量在一萬三千萬人,但這個已經失真了,
姑且往多了的說,算一萬五千萬左右吧,這樣算來,每人都能分到六畝左右。
人均六畝,平均畝產兩石半,折算是十五石,
如果能大面積的推廣土豆、番薯等高產量作物,以及再引進新的高產量作物,加上農業研究院的研究出來的產量提高的方法,
平均畝產三石,折算十八石,吃飽穿暖手裏有些餘錢足夠了。”
“但是……這一切都是理想狀態,只是書面的數字而已。”
郭允厚算完了賬後,突然來了句但是,眼中悲哀、無奈、憤怒、憧憬等情緒摻雜着。
沉默了數息時間後,郭允厚再道:“陛下,民間傳言,大明的良田,皇家宗室佔三成、富商士紳佔兩成,軍屯佔四成,百姓只佔一成。
雖然有些誇張,但臣這段時間梳理了一下,初步估算,皇室可能佔了一成半,約爲一百萬頃,
如果算上牽連的富商士紳,總得估計在一百五十萬頃左右,
百姓手裏的差不多在三成,總得算下來在四百萬頃左右,平均下來,人均三畝,
所以,想要完成百姓吃飽穿暖手有餘錢的目標,就必須要將軍屯的田地釋放出來,
對軍屯動手,這其中的利害關係我們不得不考慮。”
“而且還要提防地方上層層私自加賦的,以及朝廷不再徵收雜七雜八的稅的情況下。”
郭允厚說完,衆人都沉默了,土地兼併嚴重的問題他們都很清楚。
自大明開國至今,只有洪武年間和萬曆年間,將大明的土地給搞清楚了,足可見牽扯的各方利益之深。
張居正那麼強勢的一個人,有皇帝在撐腰,都耗費了很長時間才梳理清楚了,現在的局勢真的能做嗎?
宗室、富商士紳、軍屯,三座大山,任何一座都是千萬鈞之重,當真能搬開嗎?
除內閣四人和戶部尚書郭允厚五人外,其餘衆人心中滿滿的疑惑和無力感。
孫承宗等人參與了秦王府土地出售的政策,自然是知道皇帝是以民意爲刀砍宗室一刀,逼的宗室交出田地。
對宗室動手,那是皇家自己的事情,可對士紳富商、軍屯動手,牽扯的利益可就大了。
崇禎沒有解答衆臣的疑惑,而是看向英國公張維賢、忠貞侯秦良玉、兼任兵部左侍郎李邦華。
“英國公,忠貞侯,李愛卿,如果朕要整頓全國兵政,徹底廢除衛所制,你們覺得可行嗎?”
衆人渾身一震,皇帝在兩個月前就整頓了二十六衛,前段時間更是將二十一衛給合併掉了。
從成立大明軍紀監察部的那一天起,衆人就知道早晚會整頓全國衛所的,現在終於來了。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產物和局限性,衛所制不能說落後,但至少在大明立國之後的那一段時間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
崇禎承認,衛所製爲國家財政和邊防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加速了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但現在已經名存實亡了。
剝削的慘重,屯田的侵奪,軍戶逃亡嚴重。
特別是軍戶,又是朱元璋給後世子孫挖的一個坑,他都很想問問朱元璋,當年設置衛所制的時候是咋想的?
憑什麼祖上爲軍戶,後世子孫都必須是軍戶?
各種針對軍戶的制度,簡直就是不把軍戶當大明的子民,例如民戶與百戶通婚會連累子孫,軍戶丁男僅許一人爲生員,民戶則無限制等等。
秦良玉和李邦華沒有說話,而是將目光看向了英國公張維賢。
英國公起身,沉聲道:“陛下想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