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巡視諸軍,不斬來使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落葉凋謝字數:5593更新時間:24/06/26 20:35:21
    最前方的張興持一柄“大號”陌刀,以他的身高用這樣的陌刀,才能大開大合,人馬俱碎。

    陌刀以五十人一隊,組成扇面和方陣。

    這樣在敵軍騎兵衝過來的時候,能集中更多力量。

    陌刀軍最忌諱陣形散亂。

    哪怕敵騎衝倒一片,也需要保持每個的隊伍的陣形。

    結陣的時候攻守兼備,亂陣的時候互爲犄角。

    這就是陌刀軍!

    “喝……”

    隨着一道道大喝聲,武裝到牙齒的陌刀士,在一名名陌刀將的帶領下散開陣形,在空曠地鋪開一個個刀陣。

    陌刀軍長刀向外,或劈或刺。

    他們席捲江河的氣勢,以鐵甲長刀向李瑄證明他們的勇氣和力量。

    在一通演練後,陌刀將持陌刀前進,每前進一步,就有陌刀猛然劈下。

    如牆一樣的推進,不留縫隙。

    在張興的指揮下,陌刀士兵又突然分散,以五人、十人爲一小隊,前後作用依靠。

    這樣的隊形攻擊將更加凌厲。

    李瑄躍馬在周圍巡視。

    這只是演練突然遇到敵軍的戰術。

    實際的戰鬥,還要看臨場的發揮。

    若在曠野奔馳的時候,探馬遇到敵人。

    隨行的弩兵,會先幫助陌刀兵和重甲兵披上重甲。

    重甲大盾大槍列在外面,而後是陌刀的陣形和強弩手。

    重步兵需幫助陌刀兵緩解壓力,然後陌刀出現的時候,才能所向披靡。

    如果有敵人披鐵甲被斬落的時候,他們會用陌刀的尖刺,刺敵人面部。

    敵人不可能與陌刀軍一樣,都佩戴護面。

    陌刀士兵以斬馬爲主,只要能擋住敵軍騎兵的一輪衝擊,就可以轉守爲攻。

    陌刀軍在曠野上的劣勢很明顯,缺乏機動性。

    爲防止被敵軍騎兵放風箏,需要騎兵護衛。

    如果是在一些狹窄的地形,和守衛地形,陌刀和重步兵、強弩兵配合,則能發揮出更強大的功效。

    另外,陌刀在對付步兵的時候,雖是殺雞用牛刀,卻是強大的武器。

    “不錯,就看對戰敵人的時候,是否能穩住陣形。”

    演訓完畢後,張興卸下頭盔,來到李瑄面前時,李瑄向張興說道。

    “末將麾下陌刀將意志剛強,即便末將戰死,陌刀軍也不會潰散。”

    張興拍着胸脯保證道。

    一年以來,他一直在整訓陌刀,未參加戰鬥,他早就等不及了。

    他希望這一次戰鬥,他揮下的陌刀將能立下功勳。

    畢竟陌刀軍中集合的皆是軍中猛士,都渴望立下功勳。

    “不要說這麼灰心的話,張將軍還要回河北,將令尊接過來呢!”

    李瑄拍了拍張興的肩膀。

    如果張興再立功勳,李瑄會舉他爲將軍,讓他將身在河北的父母家人接過來。

    以免出現變故。

    “明白!如果下次作戰,陌刀軍可盡爲前用,特別是防守反擊的時候,李帥可儘管安排。”

    李瑄與他談論父母,還記得他的家鄉家人,讓張興非常感動。

    他知道軍中頗有非議陌刀軍,他只想快點立一次戰功,來證明陌刀軍,證明李帥的眼光。

    在某些時機來臨的時候,陌刀絕對能剋制敵軍騎兵。

    “機會一定會有!”

    李瑄攻擊九曲的時候,必定會讓陌刀將跟隨。

    因爲赤嶺距離洪濟橋太近了。

    可以說九曲黃河就是從赤嶺流過。

    他行軍必然不可能從黃河西面到樹墩城,因爲有山脈阻隔,無法讓大量騎兵通行。

    只有從其他地方渡過黃河進入寧塞郡,再由寧塞郡入九曲。

    李瑄有讓陌刀軍守衛洪濟橋,阻礙吐蕃援軍的打算。

    吐蕃有不得不救九曲的理由,經過數十年的經營,九曲地帶的吐蕃,和吐蕃附屬吐谷渾、白蘭羌等部,共軍民數十萬。

    樹墩城的器械、百谷城的糧食無計。

    無法奪回九曲,對吐蕃來說是巨大損失。

    而掌握洪濟橋的主動權,唐軍出兵吐蕃赤嶺一線的軍隊,也就二百多裏。

    出兵大非川一百多裏。

    出兵青海南部三百多裏。

    主動權會被李瑄牢牢握住。

    太陽出來後,李瑄在陌刀營就食,然後前往諸精騎營地。

    五天時間,李瑄跑遍臨洮軍所有的訓練場,包括七千吐谷渾士兵的營地,觀看訓練,鼓舞士氣。

    李瑄還安排一些騎兵戰術。

    吐蕃步兵非常善於結陣,戰力強悍。

    步兵攻城和騎兵衝陣,都是不得已的事情。

    許多情況下攻城、衝陣,是搶奪先機,爲勝利奠定基礎。

    當然,古今依然有許多將領急功近利,屢屢做出步兵攻高大堅城、騎兵衝精銳步兵方陣的例子。

    雖成功的有許多,但死傷慘重也是必然。

    李瑄不希望自己麾下騎兵直接衝擊吐蕃的步兵方陣。

    而是在遇到吐蕃步兵時,擺開陣勢,衝擊吐蕃的側翼邊角。

    千馬奔騰會對敵軍造成強大的恐懼和壓迫,如果敵軍被嚇住潰散,就直接進行衝陣。

    如果敵軍不亂不動,則騎兵就從敵軍前陣掠過,拋射箭矢,全當嚇一下敵軍。

    在敵軍步兵還沒喘息的時候,另一隊騎兵繼續衝擊邊角,如法炮製,多試探幾次。

    如果敵軍步兵是精銳,一直不亂,各隊騎兵掠過敵軍方陣後,轉移到各陣的方向。

    到最後敵軍步兵四面都是唐軍騎兵的時候,一起衝擊再嚇唬一次。

    這就是歷史上蒙古騎兵打遍天下的戰術之一,對付步兵時無往不利。

    其他騎兵戰術,李瑄也下令讓諸騎練習。

    另外,還要對新加入的戰馬進行訓練,以免面對長矛、障礙的時候,不敢跨越,將士兵甩下馬。

    巡視完臨洮軍後,李瑄又趁着夏季,帶着神策衛對隴右諸軍進行視察……

    在李瑄巡視的這段時間,恩蘭達扎路恭,翻山越嶺,險而又險地來到鬱督軍山附近,嗢昆水上游的回紇王庭。

    恩蘭達扎路帶着僕從,深入回紇境內兩天後,被回紇騎兵發現。

    他連忙自報身份,使自己能到達回紇王庭。

    骨力裴羅統一回紇後,身體不如之前,現在國家的大小事務,軍事征伐,多由其子磨延啜管理。

    磨延啜已被確認爲回紇下一任可汗。

    得知吐蕃贊普派特使前來,骨力裴羅和磨延啜一起,接見恩蘭達扎路恭。

    在富麗堂皇的大帳中,一代梟雄骨力裴羅坐在虎皮榻上,磨延啜則站在旁邊。

    恩蘭達扎路恭還未入內的時候,骨力裴羅問磨延啜:“這個時候吐蕃贊普派特使前來,你應該知道來意了吧?”

    骨力裴羅還不到六十歲,身體就虛弱至極,現在他已經無法上馬,走路都需要有人攙扶。

    草原就是這樣,南征北戰,雪霜天寒,年紀大後會惹來一身疾病。

    能活到這個年紀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大汗,那邊的戰事,早就傳來了。李瑄僅僅一年,幾戰殲滅吐蕃近十萬人。使吐蕃元氣大傷,現在李瑄兼任河西隴右,統兵十五萬,還能調集河隴諸胡之兵。眼看就要秋高馬肥,他們怕李瑄再度進攻,所以向我回紇求援。”

    磨延啜向骨力裴羅回答說道。

    “你怎麼看待此事?”

    骨力裴羅又問。

    自己的兒子,頗有乃父之風,他很看好兒子能帶領回紇強大。

    而非像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那樣寄人籬下。

    骨力裴羅的曾祖父獨解支,在受到突厥汗國進攻後,率領一部分族人,遷徙到大唐甘、涼一帶,世代臣服,爲大唐所用。

    特別是的祖父伏帝匐,還成爲大唐河西經略軍副使,赤水軍使。

    伏帝匐死後,骨力裴羅的父親承宗繼承其父的職位。

    如果不出意外,骨力裴羅將來也會成爲大唐的將領。

    但偏偏出現大變故。

    大唐上將王君年輕的時候來往涼州,被涼州回紇貴族所輕視,這件事情一直被王君記在心中。

    王君當上河西節度使的時候,河西的回紇、契苾、渾、思結四部就意識到王君想要對付他們。

    當時李隆基在東都洛陽執政,他們想派人到洛陽向李隆基稟明情況。

    但王君先下手爲強,報告回紇等鐵勒四部謀反。

    李隆基大怒,把河西回紇首領承宗,河西契苾首領契苾承明,河西渾部首領渾大德,河西思結部首領思結歸國流放嶺南。

    骨力裴羅的父親承宗,在流放到嶺南的第二年得熱病而死。

    河西的回紇人自然難以忍下這份仇恨。

    特別是承宗的侄子護輸和骨力裴羅。

    承宗死訊傳到涼州後,開元十七年,護輸被河西回紇諸部推舉爲首領,並發動叛亂。

    他們趁河西節度使王君外出巡視的時候,輕騎襲擊王君。

    由於回紇是歸附大唐的部落,本就駐紮在涼州,河西的兵馬根本就來不及反應,王君就被護輸殺死。

    護輸知道自己單單一回紇部根本不可能是唐軍的對手。

    在殺死王君後,立刻帶領叛軍逃跑,其中參與叛亂的骨力裴羅,也帶着子嗣離開。

    唐軍追擊的時候,護輸把王君的屍體丟下馬,才得以逃跑。

    事後李隆基爲何安撫河西回紇,將承宗的長子,也就是骨力裴羅的親哥哥伏帝難封爲瀚海都督,並統領涼州的回紇部。

    伏帝難一直對大唐忠心耿耿。

    而其弟弟建立回紇汗國,他也沒想着率領河西回紇回去。

    畢竟河西回紇在大唐涼州居住了四代,基本上都會說漢語,其族中勇士,也多有加入河西、隴右軍中。

    可以說與骨力裴羅麾下的回紇,屬於兩個部落了。

    當初回紇一部分南遷,但大部分回紇還留在鬱督軍山以北,效命於突厥汗國。

    當骨力裴羅逃到突厥後,逐漸被突厥毗伽可汗看重,讓其統領突厥境內的所有回紇部落,用以制衡日漸控制不住的突厥諸部勢力。

    沒過多久,毗伽可汗被大臣梅錄啜下毒,在毗伽可汗未毒發身亡前,下令攻殺梅錄啜,是以突厥大亂。

    骨力裴羅作爲一個“外來人”,率領回紇諸部,吞併大小部落,趁機崛起。

    在王忠嗣攻殺吐蕃右廂時候,回紇已經號稱“控弦十萬”。

    建立汗國後,繼續壯大,可戰兵力翻倍。

    殺父之仇,骨力裴羅不可能不怨恨大唐,只是他能隱忍,希望回紇能壯大。

    看李隆基一道詔令,河西鐵勒諸部首領被貶至嶺南,他知道寄人籬下沒有好結果。

    “大汗告訴兒臣要隱忍,積蓄力量。所以兒臣認爲不能與大唐起衝突。”

    面對這個問題,磨延啜不假思索。

    他對大唐的怨恨,沒有骨力裴羅那麼大。

    他見過大唐的強大,見過王忠嗣、李瑄這樣戰神級唐將!

    現在李瑄和王忠嗣一人在朔方河東。

    一人在隴右河西。

    這是夾擊回紇之勢,幫助吐蕃,如果大勝還好說。

    如果失敗,將是毀滅性打擊。

    骨力裴羅父子二人,還遠未完成心目中的回紇汗國版圖。

    “話雖如此。爲父怕吐蕃被李瑄打敗後。大唐從北庭到河西,再到河東的三十萬邊軍,只會將矛鋒對準草原。”

    骨力裴羅想得很多。

    毫無疑問,李隆基是渴求軍功的君主。

    而大唐的新將星李瑄,勇猛好鬥。

    才兩年時間,秋冬之際,無時不戰。

    且大部分都是他主動發動的戰爭。

    這一個好戰狂人,讓骨力裴羅產生憂慮。

    身爲在河西涼州長大的人,骨力裴羅知道大唐歷代河西隴右主帥多貪邊功,爲了邊功可隨時製造戰端。

    李瑄如此厲害,骨力裴羅擔心李瑄會在打敗吐蕃後,開始威逼他們回紇。

    “孩兒與李瑄談論過,當時他只有十六歲,就能說出一些意味深長的問題。他當着我的面馴服烈馬。我又親眼看着他捉走烏蘇米施和頡跌伊施,他的真正想法,孩兒也無法猜透。但他列舉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都在中原王朝手中折戟,從他的語氣中,孩兒總感覺他遲早會對付我們回紇。”

    磨延啜搖了搖頭,說道:“但不論如何,現在與吐蕃聯合攻擊大唐是不可行的。就算打敗李瑄又如何?朔方河東還有王忠嗣。”

    現在回紇實力雖強,但在大唐面前還不夠看。

    他必須壯大,最起碼有後突厥剛建立時的實力,才能自保。

    “等吐蕃特使入帳,看他會說些什麼!”

    骨力裴羅能忍辱負重,但更懂得權衡利弊。

    不一會兒,恩蘭達扎路恭入大帳,向骨力裴羅一禮:“吐蕃贊普特殊恩蘭達扎路恭,見過大可汗!”

    他說得是漢語,他相信骨力裴羅和磨延啜也會說漢語。

    和吐蕃一樣,回紇頂尖貴族必會漢語,以閱讀漢族重要的兵法、文獻。

    更何況骨力裴羅從小生活在武威。

    “說吧,爲什麼來我王庭,不怕我將你抓起來送給大唐嗎?”

    骨力裴羅雖然身體不好,但亦想壓制吐蕃的氣焰。

    大唐、大食、吐蕃,是絲綢之路上公認的強國。

    大唐在諸國中實力最強大。

    吐蕃經常與大食結盟,對付大唐西域。

    大唐招兵,士卒皆五尺七寸以上,就這身高,也能碾壓諸國。

    骨力裴羅希望有生之年,能聽到在絲綢之路上,回紇被商人們經常提起。

    哪怕不與大唐齊名,最起碼也要與吐蕃同聲。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大可汗作爲回紇汗國的建立者,相信您有這樣的氣度。”

    恩蘭達扎路恭並不害怕,他侃侃而談,將骨力裴羅高高捧起。

    這樣如果把他送給唐軍,就會顯得回紇汗國的建立者沒有氣度。

    “本可汗沒聽過你的名字,也不值得我去爲難。”

    骨力裴羅不失氣度地笑了一聲,然後擺了擺手:“本可汗知道你是來向回紇求助,我們與大唐是盟友,絕不會與吐蕃爲伍,回去吧!”

    似乎是直接對恩蘭達扎路恭下達逐客令。

    “大可汗如果無意,就不會召我入帳。大可汗也害怕李瑄這個好戰之人。”

    恩蘭達扎路恭非但沒走,還大聲說道。

    他帶着使命而來,怎能輕易離開?

    “笑話!我回紇控弦二十萬,豈會害怕李瑄?我們只是秉持盟友的信義而已。倒是你們吐蕃,僅僅一年,就被李瑄俘殺十萬。你們號稱五十萬士卒,震懾西域,可又能堅持幾年?”

    旁邊站着的磨延啜見恩蘭達扎路恭巧舌如簧,故向他反脣相譏。

    “是啊!我們吐蕃以及附屬部落一年損失十萬,我們最多再堅持一年就不行了。這不是我們吐蕃太弱,而是李瑄太勇猛。一年後我們退回雪域高原,封鎖入口,古今除了我們吐蕃,無可攻入。倒是你們要面對李瑄和唐軍的三十萬衛戍軍。李瑄好戰,唐軍渴求邊功。伱們覺得李瑄會不會攻擊你們?屆時,回紇汗國會如河西的回紇部,被大唐隨意驅使。”

    恩蘭達扎路恭沒有因磨延啜的話而生氣,反而大膽承認吐蕃打不過李瑄。

    又提示吐蕃敗後會放棄九曲和青海,退回雪域高原,封閉道路。

    到時候大唐河西隴右河東朔方的敵人只剩下一個,回紇!

    回紇只是名義上臣服大唐,其他的一切由回紇自主。

    按照古代的例子,雙方發生矛盾也就一個衝突的事情。

    雖然骨力裴羅和磨延啜極力控制諸部落,但唐軍想制造矛盾,還不是輕而易舉嗎?

    恩蘭達扎路恭一席話,直中骨力裴羅父子的心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