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楊玉環封貴妃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落葉凋謝字數:5786更新時間:24/06/26 20:35:21
    “既如此,朕聽聞右衛郎將韋昭訓的第三女德才兼備,朕許其嫁給壽王爲妃。”

    “弘農楊氏女玉環,賢良淑德,封爲貴妃,四月十五在太極殿舉行冊封大典,中書舍人擬訂冊封詔書,於十五日大典上宣讀!”

    “鳳凰飛於京兆府,冊封貴妃,當天下之慶,朕宣佈免去京兆百姓一個月的賦稅,與民同樂!”

    李隆基向衆大臣說道。

    沒有封后,大臣們長舒一口氣,但封爲貴妃,讓大臣們震驚不已。

    因爲改制以來,已經沒有貴妃的尊好。看來聖人這是要重新恢復貴妃之稱。

    不論如何,楊貴妃總歸不是皇后。

    那些不滿禮制的大臣強忍下來。

    但也有因此在心中大罵李瑄這種行徑,這不是一個清流名臣所爲。

    “陛下聖明!”

    這個時候,大部分文武官吏都揣着明白當糊塗,向聖人拜道。

    已經預料到,楊玉環的家人會因此雞犬升天,已故生父,將來也會被追封。

    退朝的時候,安祿山又跑過來和李瑄套近乎,他和李瑄稱兄道弟關係很要好一樣。

    他拍着胸脯承諾以後有事,可儘管開口,他赴湯蹈火也會完成。

    李瑄表面上不動聲色,安祿山的承諾,他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安祿山的陰險程度,與李林甫不遑多讓。一旦有什麼把柄,安祿山必然會翻臉不認人。

    “兩位將軍!”

    這時,掛着笑容的李林甫來到李瑄和安祿山面前。

    “拜見右相!”

    安祿山也帶着親切的笑容,向李林甫一拜,畢恭畢敬。

    他知道李林甫當了十來年宰相,整個開元年間,都未有過這樣的事情。在聖人眼中的份量,不是他可比較的。

    李瑄也微微禮,只是正常的禮節。

    “免禮!大唐有二位這樣的能將,邊境再也沒有憂患了。”

    李林甫對安祿山的態度很滿意,對李瑄的舉止他心中難受。

    因爲李瑄是標準禮儀,不論兩人仇怨如何,私下怎麼互懟。但在公共場合,李瑄一直對他畢恭畢敬,有問必回。

    正因爲這樣,他才覺得李瑄有心機。

    至於安祿山,不過是一個逐利逐富貴的胡兒,他自信可以輕鬆拿捏,不放在眼裏。

    當初他輕視的李瑄,短短兩年時間,就成爲軍功赫赫的“天下英雄”。

    每每想到李瑄起步的豐安軍副使是他舉薦,他就想抽自己兩巴掌。

    不過李林甫也清楚,以李瑄的能力,遲早會被賞識。

    只要李適之在相位,隨時會推薦給李隆基,尊貴的身份派遣出去,再怎麼也不可能是低級的牙將。

    “我是粗人,只有一些安邊的微末本領,哪像李將軍,才是真正的英雄……”

    當着李林甫的面,安祿山不斷誇讚李瑄,語氣要多恭敬,就有多恭敬。

    這讓李林甫眉頭一皺,因爲他覺得安祿山對李瑄的敬重超過他,這可不是好兆頭。

    看來要找機會敲打一下安祿山。

    “安將軍過謙,我最多算些有勇力。”

    李瑄笑着回覆安祿山,然後又對李林甫說道:“右相,今晚我去你府上喝茶,應該不麻煩您吧!”

    “哎呀!晚上我也要處理公務,怕是不能見李將軍了。”

    李林甫臉色微變,拒絕李瑄。

    他懷疑李瑄是故意擠兌他。一個手握十五萬兵馬的名將,會見他這個首席宰相,要是傳到聖人耳中,那還得了?

    “可惜!我能有今日,全賴右相,您是我的大恩人啊。但右相日理萬機,又不能打擾。娘子冊封貴妃的那一日,我們坐在一起,親密親密。”

    李瑄像是黏上李林甫一樣。

    “行……”

    李林甫知道李瑄沒安好心,但口頭上應承道。

    隨後,他們三人有說有笑,沿着大道離開興慶宮。

    明明走在同一條道上,他們的心,卻形同陌路……

    在宮門前,李瑄與兄長李霅匯合,然後宴請王維,到宋國公府飲酒。

    王維欣然同意!

    宋國公府中,李瑄親自彈奏琵琶,是長離教他的一種頗爲激昂的曲子。

    李玉瑩聽得拍手叫好!

    王維未問李瑄爲什麼會奏楊玉環爲貴妃。

    他現在雖爲補闕,實際上半官半隱。

    他想辭官李隆基定不會允許,因爲李隆基需要王維“天下文宗”的身份,來裝扮盛世。

    每日朝會,文壇領袖在朝堂上,會使朝堂多一些不同的韻味。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是王維心境的寫照,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李瑄曾在信中請王維爲幕府,但王回信拒絕李瑄。

    這在李瑄意料之中!

    李適之心中高興,拿出好酒與王維痛飲,他再請王維寫一副《河隴曲》的書法,掛在家中。

    王維書、畫、詩、樂,皆是登峯造極的境界。

    連李隆基都會向王維討要書畫。

    王維揮毫,片刻而就。

    他用的是草書,李瑄的《河隴曲》,用草書更顯得有氣勢。

    王維走後,李瑄將自己上奏楊玉環冊封貴妃的事情,告知李適之。

    李適之見李瑄選擇的時間恰到好處,知道自己的目光差兒子很遠。

    以後有楊玉環說話,不怕陰謀詭計到來時沒辯論時間。

    五日時間,轉眼即過。

    這段時間李瑄又去過三次皇宮,還陪李隆基、楊玉環看過一次蹴鞠比賽。

    也免不了楊玉瑤騷擾,但都被李瑄化解。

    值得一提的是,吐蕃大使末結桑東則布來拜見李瑄。

    但李瑄爲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拒絕見他。

    據說末結桑東則布以要向吐蕃贊普傳信爲由,留在長安。

    他希望大唐皇帝能在這期間,不啓戰事。

    試圖通過這樣的方法,進行談判,暫緩過今年,完成佈局。

    但李隆基已經決定聽從李瑄的請示,九月初,主動對吐蕃發動戰爭,不論末結桑東則布如何拖延。

    末結桑東則布在長安屢屢碰壁,宰相、大臣都不敢私下見他,除非在中書省或者,門下省,正常交談國事。

    四月十五日。

    是楊玉環封爲貴妃的大典。

    典禮不在興慶宮,而是在太極宮舉行。

    在京九品以上文武職事官,皆參加大典。

    大典以後,便是宴會!

    五品以上職事官,在太極殿內。

    五品以下職事官,太極殿臺階之下,分列站立。

    宮中女官和各國使節也參加這次典禮。

    “此次隆重,一如封后大典。”

    大殿內,有大臣小聲竊竊私語。

    他們看到一路上的金玉旗幟,長安的街道上,全是金吾衛執錦。從未有封貴妃典禮會如此浩大。

    “封得是貴妃,能說什麼呢!”

    也有大臣搖頭。

    “李將軍還是年輕啊,此事對他將來必有影響!”

    “噓!不要亂說……”

    “主要是看李將軍回來後的操作,不像是一個邊境的名將。”

    “多慮了,李將軍待人謙和,從未弄權,他是聰明人……”

    在這種氣氛下,監禮官喊:“陛下至!”

    滿面春風的李隆基在女官的擁護下,到大殿的最深處坐下。

    “拜見陛下!”

    “衆卿平身!”

    李隆基示意大臣們坐下以後,大殿變得靜悄悄。

    這不是朝會,而是大典。

    他們在等待楊玉環入場。

    “宣楊氏玉環覲見!”

    高力士身穿紫色的禮袍,手持詔書,在龍榻前方清喊一聲。

    “宣楊氏玉環覲見!”

    從殿內到殿外,宦官接見遞喊,一聲落,一聲起。

    太極宮外,楊玉環乘坐的鳳輦從鼓樓出,停在太極門。

    一襲華麗錦袍的楊玉環,從車上下來。她頭戴沉重的貴冠,盛妝花鈿,有十幾名宮女,需要拖住她的錦袍。

    在一衆女官的擁簇下,她緩步進入太極門。

    然後順着長道,在鼓樂聲中,一步步走向太極殿。

    兩側無數官吏得以瞻仰楊玉環的風華絕代,他們也能理解爲何李隆基會納自己曾經的兒媳爲貴妃。

    傾國傾城的容貌,無雙的風姿,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在場的人無不將目光放在楊玉環身上。

    哪怕她從衆人面前走過,只能看到她的背影。

    片刻後,楊玉環開始登進入太極殿的臺階。

    臺階之上,羽林郎打開殿門。

    一時間,太極殿內的重臣,外國使節,皇子公主,都紛紛側目。

    特別是楊玉環微微低頭,嬌羞的模樣,讓衆人暗自讚歎。

    外國使節們,也理解“傾國傾城”的意思。

    最強大的國家,最有權勢的君主,才配擁有這樣的女子。

    李瑄的位置靠前,親眼看着楊玉環在她平行的位置,停下腳步。

    宮女們放下楊玉環華麗的裙襬。

    李瑄只能在心中嘆息一聲。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他決心改變!

    此時,鼓樂聲皆停。

    太極殿內鴉雀無聲,針落可聞。

    “臣妾拜見陛下……”

    楊玉環柔和一語,輕盈一禮。

    “平身!”

    李隆基笑着擡手。

    此時,高力士站在殿前,他取出在李隆基暗示下,中書舍人寫的詔書。

    “楊氏玉環溫婉慧至,嫺雅端莊,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於宮盡事,克盡敬慎,敬上小心恭謹,馭下寬厚平和,椒庭之禮教維嫺,堪爲六宮典範……內馭後宮諸嬪,以興宗室;外輔朕躬,以明法度、以近賢臣。使四海同遵王化,萬方共仰大唐……今冊爲正一品貴妃,爲諸妃之首,授金冊金印!”

    高力士一字一句地宣讀詔書。

    “臣妾拜謝陛下!”

    楊玉環向李隆基再行一禮。

    李隆基起身下殿,高力士攜帶金印金冊跟隨。

    李隆基沒有言語,將楊玉環扶正。

    並將金印金冊,交到楊玉環手中。

    這一刻,楊玉環正式成爲貴妃。

    “拜見陛下,拜見貴妃!”

    殿內大臣和殿外官吏,全部起身向李隆基和楊玉環一拜。

    外國使節用自己的禮節行禮。

    這份詔書改爲封后詔書都不爲過。

    “免禮!”

    李隆基看楊玉環一眼,楊玉環輕啓朱脣,讓諸臣免禮。

    宴會也同時在太極宮展開,李隆基和楊玉環同坐在最上方。

    李瑄果然捧杯在李林甫面前坐下。

    韋堅想去找李適之,卻被李適之以與汝陽王有約定爲由拒絕。

    這讓韋堅很鬱悶!

    他總覺得李瑄也在疏遠他,回來這麼多天,上朝未和他主動交談一句話。

    連皇甫惟明詢問,也被搪塞。

    現好不容易找到機會,想與李適之問清緣由,卻被李適之拒絕。

    “李適之父子爲何要與我疏遠,難道因爲和親之事?”

    韋堅猜測是這件事情讓李適之惱怒。當時李適之親自殺到興慶宮,才沒讓事情成爲定局。

    “可大敵當前,應該傾力對付李林甫才對啊!”

    韋堅搞不懂李適之、李瑄父子在想什麼。

    他雖然沒有明面與太子聯繫。但他的身份,註定他是太子黨。

    李適之是退休養老了,但將來太子繼位,李瑄年紀不會太長啊!

    以韋堅的腦袋,不可能猜出李瑄的想法。

    李瑄表面上與李林甫坐在一起,時不時敬他一杯敬。

    但兩人一句話都沒多說。

    李林甫以爲李瑄會與他交談什麼,但李瑄貌似只是與他喝酒。

    這種無形中的壓抑,讓李林甫覺得十分難受。

    “不可能!他絕對不是只與我喝酒!”

    李林甫心不在焉,想李瑄的目的。

    這一幕,許多大臣看到。

    什麼時候左相和李將軍關係好到一坐就是一個時辰?

    難道李將軍投靠李林甫了?

    沒道理啊!

    李將軍邊帥的身份,不可能在朝堂上站隊。

    但韋堅心中一突,他害怕李瑄真與李林甫聯手。

    他與李林甫的矛盾無法化解。

    他以爲李瑄和李林甫的矛盾,可以化解。

    以至於在整個宴會上,韋堅心事重重,沒有精氣神。

    宴會結束前,李隆基宣佈三天後,停止朝會七日。

    諸臣,皇子公主,參加一年一度的咸陽田獵。

    開元禮,皇帝田狩儀,有田獵的明確規定。

    田獵作爲最大的狩獵活動,從事先的準備到具體的實施過程,從獲取的獵物到結束後的分配、賞賜,都有一套複雜的禮儀,宛若一場謀劃周密的重大軍事戰役。

    田獵不僅注重狩獵者的身體素質、武藝技能,還講究集體的配合、整體水平的發揮。

    田獵的地點比較空曠,地勢比較復雜,一般都在較遠的地區,如咸陽縣的周氏陂、涇陽的華池、同州的沙苑、岐州的鳳泉湯等等。

    一般的狩獵會在驪山、長安附近的林苑。

    由於長安周圍人太多,猛獸較少,平時皇帝帶着近臣玩玩就行,沒什麼挑戰性。

    李隆基以楊玉環封貴妃爲契機,準備一場盛大的田獵,來相襯這樣的儀式。

    皇子、公主、三品以上大臣,特定的臣子,都可以帶限定的人數參加。

    前提是大臣能躍馬,或者動手捕捉野獸。

    五品以上大臣可隨行,如果不參加,就當到咸陽原遊玩,觀看捕獵勝負。

    此次田獵是可以攜帶家人的。

    這種停朝的田獵是自古的制度,一般一年一次,只要皇帝有精力和興趣,大臣沒有理由拒絕。

    如果李隆基一年搞了三四次,一定會引來說辭。

    但李隆基自開元末期以來,只是普通狩獵,未搞過大型田獵。

    “七郎,你就不必上報田獵隊伍名單,你跟朕一隊。朕希望我們的隊伍可拔得頭籌。”

    李隆基特意向李瑄吩咐道。

    初夏叢林茂盛,田獵有一定難度,他要將驍勇的李瑄帶在身邊。

    “臣定協助聖人獲勝!”

    李瑄領命,他正三品,有資格組織自己的獵隊,參加比賽。

    這等大型活動儀式,前幾名必被重賞。

    李瑄相信,即便自己沒有隊伍,幫助李隆基所率隊伍拿到第一,也一定會賞點什麼。

    田獵想要獲勝,箭術只是其一。

    只是神箭手組成的隊伍,往往拿不到好名次。

    因爲田獵需要火攻、圍獵、網捕、索套等等,還要有運氣成份。

    這是純粹的貴族遊戲,有的時候,百姓的莊稼會因此遭殃。

    除了享樂和政治意義,沒有其他絲毫益處。

    一般田獵會在十月以後,李隆基選擇在四月,屬於突然心血來潮的決定。

    “哈哈,有七郎在,朕必得第一。”

    李隆基意氣風發,想象自己回到青年的時候,躍馬彎弓,獵於咸陽,滿載而歸。

    “聖人,我呢!”

    安祿山屁顛屁顛跑上來,一臉期望。

    “祿山自己組建一個隊伍!”

    李隆基嫌棄安祿山太胖了,奔跑的時候不太靠譜。

    他見識過李瑄御場射毬,只要有獵物出現在視野,必然可以獲勝。

    安祿山沒有被李隆基召入他隊伍中,很是氣惱。

    他越是嫉妒李瑄,對李瑄越討好,還私底下說要將自己狩到的獵物,偷偷贈予李瑄。

    李瑄沒有應允。

    但他覺得安祿山真有可能將自己的獵物,轉交給李隆基。

    李林甫年紀大未出戰,他讓同樣官至三品的李岫選神箭手、獵手出獵。

    成年的皇子公主,除了壽王李琩,其他都響應李隆基。

    李琩這幾天鬱悶的要死,他深居府宅,不願見任何人。

    他甚至恐懼與韋昭訓女兒的婚事。

    按照禮至,婚禮舉辦的時候,李隆基要到。

    弄不好要向曾經的妻子行母子禮。

    臨近田獵這幾天,王公大臣都在準備。

    羽林衛和龍武衛,已經提前出發至咸陽,將田獵的地方圈起來。

    閒雜人等,不得靠近。

    這個季節田獵唯一的好處,就是普通的大臣,可以作爲郊遊玩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