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落葉凋謝字數:5688更新時間:24/06/26 20:35:21
    “祿山終於又有母親了。”

    安祿山激動得一蹦三尺高。

    “請聖人和母親允許祿山舞一曲。”

    說罷,安祿山起身獻舞。

    正常的胡旋舞蹈,需要鼓樂齊奏,更換專門的服飾,在旋律中起舞。

    但安祿山沒有如此,他展現出更純樸的一面,不要鼓樂,起身就在李隆基和楊玉環面前舞動起來。

    肥胖的身軀,左旋右轉,迅如疾風。

    安祿山有自己的一套規律,手臂的揮擺,雙腳的挪移,絲毫不差節奏。

    “玉環你看,安將軍竟能跳出如此精湛的舞姿。”

    楊玉瑤拉着楊玉環說道。

    人不可貌相,誰能想到這麼一個大胖子,能舞得一手好胡旋。

    楊玉環也覺得驚奇,她本身就是一個舞者,能看出安祿山的胡旋舞,經過長時間練習。

    “七郎,看祿山是多有趣的人,你們要多交流,教導他一些兵法!今後就是我的左膀右臂。”

    李隆基摸着鬍鬚微笑,並向李瑄說道。

    在他心目中,安祿山雖然勇猛善戰,和李瑄這樣的名將無法比擬。

    李瑄曾制定過滅突厥汗國,扼制回紇,阻擊吐蕃,經略西域的戰略。

    相比之下,東北部的戰爭,如同小打小鬧。

    高句麗覆滅後,東北只是部落多,但都是些小部落,真正厲害的,只有奚、契丹,還多次被大唐擊敗,現已投靠大唐。

    安祿山幫助大唐完成對東北的控制足矣,聽採訪處置使、李林甫、裴寬等人對安祿山的誇讚,他十分放心將東北交給安祿山。

    “臣遵旨!”

    李瑄拱手答應。

    就安祿山這舉止,如果沒有實質證據,說他造反確實令人難以置信。

    安祿山一舞完畢,迎來掌聲,李瑄也像模像樣地去鼓掌。

    “母親覺得孩兒之舞可堪入眼……”

    安祿山跳完舞,滿懷期待地問楊玉環。

    “安將軍跳得極好!”

    楊玉環還未適應過來安祿山的稱呼,她看安祿山的眼神,不忍拒絕。

    “母親想看,以後進入長安,祿兒逢宴必舞。”

    安祿山看樣子更加高興了。

    然後他又對李隆基一拜:“聖人在上,請允許臣以後入宮時,先拜見母親!”

    “這是爲什麼?”

    李隆基好奇,問安祿山原因。

    一般臣子入朝,必先見聖人,皇帝至高無上。

    “臣是胡人,胡人把母親放在最前面,把父親放在後面。臣覺得這樣會是孝順的人。”

    安祿山用真誠的眼睛看着李隆基。

    “哈哈……胡兒該有孝心!”

    李隆基聽後大喜,輕撫安祿山的背部,像是真把他當乾兒子一樣。

    “聖人什麼時候能給母親一個名正言順的身份呢!”

    安祿山爲了討好楊玉環,開始請李隆基爲楊玉環冊封。

    朝野雖都知道楊玉環已經實爲“後宮之主”,但楊玉環終究未有名分。

    這件事情,楊玉環自然不能問,楊家姐妹也不能提。

    高力士也不會在這個時候多嘴。

    羣臣更不會“有悖倫理”地上奏李隆基立曾經的“兒媳”爲妃子。

    全靠李隆基自己。

    安祿山心中也有打算,他擔心楊玉環一直以“娘子”的身份侍奉帝王。

    這樣他拜乾孃的事情,就大打折扣。

    “祿山,你不明白這其中的複雜!”

    李隆基不讓安祿山多說。

    他認定安祿山是“未開化的純樸人”,這種的事情不是安祿山可以討論的。

    楊玉環也微微失望。

    既然都走到這一步了,一直沒有名分,召來頗多非議。

    “壽王爲寧王守孝已滿,聖人可先選賢良淑德的士族子女,爲壽王指定壽王妃。”

    李瑄沒有提冊封楊玉環的事情,反而先讓李隆基爲壽王指認妃子。

    這一點爲楊玉環冊封鋪墊,十分關鍵。

    有的事情,大家心知肚明,不用說明。但壽王作爲“受害者”,現在還未有王妃,必須爲壽王選妃。

    “玉環,帶祿山在此遊賞,我與七郎要談一些要事!”

    李隆基臉色凝重,看李瑄一眼,準備與李瑄談一談,爲玉環冊封的事情。

    安祿山是沒有教化的胡人,他覺得李瑄能在這件事幫助他。

    兩人開口所說高低立判。

    就這樣,李瑄和李隆基一起去沉香亭二樓。

    安祿山暗自懊惱,很明顯,李瑄更受李隆基看重,這樣的事情不找他商議,而是找李瑄。

    看來他還要做得更多。

    對於李瑄,他一定不能得罪。

    楊玉瑤眼中光亮更甚,她很精明,也看出李瑄更得李隆基信賴。

    越看越覺得全身美妙!

    楊玉環不禁期待,她忍受俗世的目光許久,這一次或許真有可能。

    “如果我立玉環爲後,朝野會如何議論?”

    落座以後,李隆基突然向李瑄拋出這個問題。

    “聖人不可。”

    李瑄立刻勸說道。

    因爲他知道李隆基並不會立楊玉環爲後。

    自王皇後被廢,李隆基心裏認爲“皇后”不吉利,特別他經歷武則天,韋后事件後。

    他認爲皇后的頭銜,使她們能女主天下。

    所以,即便是開元年間極爲受寵的武惠妃,掌後宮之權,卻終未至皇后。

    李瑄覺得李隆基這句話,是試探他。

    “有何不可呢?難道玉環不配母儀天下嗎?”

    李隆基還來勁了,繼續問李瑄。

    “臣爲聖人的名聲着想。非皇后,也可典範天下。”

    李瑄誠惶誠恐地向李隆基一拜。

    “那七郎認爲該冊封玉環爲何?我覺得玉環不該只是三妃啊!”

    李隆基微微一笑。

    “恕臣直言!在開元之前,還有貴妃之稱!”

    李瑄向李隆基緩緩說道。

    唐初的時候,後宮共有四妃,分別是貴妃,德妃,賢妃,淑妃。

    李隆基登基後,根據法象之意,改四妃爲三妃:華妃、惠妃、麗妃。

    以前的九嬪、婕妤都被取消。

    貴妃,爲地位最高的妃子。

    以楊玉環爲貴,顯得與衆不同。李隆基也可以博取美人歡心。

    “七郎真乃我腹心也!”

    李隆基大讚。

    自今年起,他一直在考慮爲楊玉環的冊封。

    皇后他不可能封,但又覺得楊玉環乃上天賜給她的禮物,封惠妃、華妃、麗妃又有些不妥。

    他心中已經有封貴妃的想法。

    “只是怕大臣們會有爭議,百姓會有議論。”

    李隆基又道,雖然過去這麼長時間,但他依舊怕後續的影響。

    “臣預測明日必有鳳凰從東面飛來,這一定是祥瑞的徵兆。明日上朝臣請求聖人爲娘子冊封。這等喜事,當免去京兆百姓一月賦稅,朝野只會誇讚您!”

    李瑄若有所指地向李隆基說道。

    自古權貴都知道,所謂龍鳳麒麟玄龜出現,都是杜撰而來。

    但帝王喜歡聽到這樣的事蹟,會讓史官明確記載,作爲太平盛世的象徵。

    大臣們也不能否認。

    再適當給京兆百姓一些優待,即便議論,也只是笑談而已。

    至於其他地方,最多當花邊新聞來說。

    作爲穿越者的李瑄,知道今年楊玉環封爲貴妃,會很平順。

    楊玉環出入宴會,大臣們知道不可逆轉,已經默認。

    “七郎若非將帥,也當有宰相之才!”

    李隆基認同李瑄的話,對李瑄誇讚道。

    “爲聖人分憂,這是臣分內之事!”

    李瑄向李隆基拱手。

    再出沉香亭的時候,李隆基抓住李瑄的手,臉上掛滿笑容。

    李隆基沒心情遊玩,他要策劃玉環冊封爲貴妃,越快越好。

    李瑄很識趣,以剛回長安,未與父談爲由,拜離興慶宮。

    安祿山不得不離開,聲稱以後會日日拜見!

    李瑄到興慶宮大門前,等待的親衛牽着汗血寶馬而來,但楊玉瑤突然出現,並親切地稱呼李瑄:“七郎,我們順路一起。”

    “與三娘子一起,是我榮幸!”

    順路李瑄不好拒絕。

    不過只順一段路,楊玉瑤的宅院在平康坊以南緊接着的宣陽坊。

    但李瑄是騎馬,楊玉瑤並未穿馬服,是乘車而來。

    “七郎,聖人要封我妹妹爲什麼?”

    李瑄還未上馬,楊玉瑤就迫不及待地李瑄詢問。

    她看到李隆基出沉香亭的時候,那麼高興,又對楊玉環說“該給玉環名分了”,她猜測李瑄一定知道李隆基對楊玉環的封號。

    如果是皇后,她們楊家就富貴了。

    “我也不知啊!”

    李瑄裝糊塗。

    他當然不會告訴楊玉瑤。開元年間,楚國公姜皎與李隆基無話不談,十分得寵。

    但姜皎自以爲是,拿着與李隆基的密聊,在外面裝逼,弄得人盡皆知,讓李隆基很沒面子。

    所以姜家那麼顯貴的門楣,一夜破敗。

    “請七郎與妾身一起乘車!”

    楊玉瑤無奈,知道問不出什麼來,於是宴請李瑄到她車上。

    “這不太方便!我喜歡騎馬,不敢去打擾三娘子。”

    這一次,李瑄婉拒楊玉瑤。

    坐在楊玉瑤車上,指不定就把他拉到她的府邸。

    哪怕什麼都沒發生,他也不能與楊玉瑤有過多牽扯。否則楊玉環和李隆基會怎麼看他?

    而且李瑄不需藉助楊玉瑤的勢,所以他沒必要遷就。

    “妾身準備有好酒,在府邸待與七郎共飲。”

    楊玉瑤理了一下髮絲,上前幾步,媚眼如絲地望着李瑄。

    她以爲以她的風情,勾勾手就能讓李瑄隨她上車。

    “父親有命,無法再去三娘子的府邸,改日有空,一定前去拜訪。”

    李瑄不吃楊玉瑤這套。

    雖然楊玉瑤是萬中無一的美女,還有獨特的風情,但他不敢招惹這樣的女人。

    “七郎別害羞嘛!妾身有要事與你商議。”

    楊玉瑤突然拉住李瑄的手臂,換了一個理由。

    李瑄真是無語,怎麼還上起手來了。

    果然和歷史記載一樣,虢國夫人大膽奔放,風流不羈。

    “父親有吩咐,孩兒不能不應。三娘子告辭!”

    李瑄輕拉開楊玉瑤,向她拱手一禮,翻身上馬。

    他無視這種誘惑,策馬離開,親衛跟隨。

    這一下讓楊玉瑤咬着紅脣,她沒想到李瑄這麼難對付。

    這更激起她的慾望,一想到李瑄的英雄事跡、才華橫溢,她就全身緊繃,不能自己。

    她並不認爲自己這麼做有什麼不好,她的丈夫早就病逝了,長安貴族之間的風流韻事太多。

    連李林甫都和開元名相裴光庭的妻子,行苟且之事。

    裴光庭的妻子武氏爲武三思的女兒,由於武三思有恩於高力士,使高力士對武氏很好,可以說李林甫當上宰相,武氏功不可沒。

    對唐代文人來說,嫖妓是風花雪月,是爲小雅。

    對權貴女子來說,即便私通被發現,頂天了就是“離婚”,甚至有可能相安無事,各過各的。

    更何況楊玉瑤這種寡婦。

    “一定要把你拿下!”楊玉瑤看着李瑄的背影,心身放鬆後,心中暗暗發誓。

    “娘子,有一個叫楊釗的男子,他說從蜀地而來,想拜見您!”

    這時,一名僕人來到車馬前,向楊玉瑤稟告道。

    “我以爲楊釗要像井底之蛙一樣,老死在蜀地,沒想到他還有魄力來到長安!”

    想到楊釗,楊玉瑤輕嗤道。

    她丈夫剛死不久時,曾在蜀地與楊釗來往,耐不住寂寞,發生私情。

    楊釗身材高大,容貌白美,確實讓她有一陣很喜愛。

    現在看到李瑄後,她對楊釗索然無味。

    跟李瑄一比較,楊釗就是一個廢物!

    不過楊玉瑤還是回去見一見楊釗,不說私情,他們還是遠方堂兄妹,現在楊家即將富貴,引薦給聖人,爲他謀求個一官半職也行。

    ……

    宋國公府。

    李瑄回府的時候,家人到齊,正式歡迎他回來。

    連在長安周圍的姐姐,都回來參加歡宴。

    雖不是宰相,李瑄卻已是位極人臣。

    憑藉“大才子”“大詩人”的身份,讓李瑄“軍功入相”的概率,無限提高。

    長安都在傳,李瑄可能在三十歲之前,成爲宰相,最多不超過三十五歲。

    家宴中,李瑄與親人們把酒言歡,非常輕鬆歡樂。

    像李玉瑩,就喜歡聽七兄講帶着兵馬,馳騁萬里,營救老弱婦孺的故事。

    她現在不是懵懵懂懂,也能理解她的玩伴們爲什麼仰慕李瑄。

    天下雖大,但哪有七兄這樣文武雙全的英雄?

    還是這麼年輕,和長安許多未出閣的士女們,年齡相仿。

    怎會不被崇拜?

    李玉瑩也希望她將來的夫君能如七兄一樣。但她眼睛一暗,這註定不可能!

    當晚,李瑄又同李適之聊到半夜。

    翌日的早朝,在朝會日常事務結束後。

    李瑄向李隆基上奏,爲壽王指定妃子。

    李隆基同意!

    “啓稟聖人,昨日長安城外傳有鳳凰東來,它全身沐浴火焰,高五尺,美輪美奐,最終停在渭水旁的楊樹上,周圍的百姓,看到它煽動四下翅膀,聽到它整整啼鳴十五聲。”

    隨後李瑄又奏道,一個很玄乎的故事。

    羣臣驚詫,李瑄好歹也是一個大才子,怎麼會說這種胡話?

    鳳凰來儀,這樣的大事,他們怎麼會不知道呢?

    雖自大唐建立以來,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次祥瑞。

    這些祥瑞包括瑞獸、天兆、神仙顯靈,以及如天寶元年的太上老君下凡,“靈符事件”等等。

    但好像自漢代以來,再也沒見過鳳凰出現。

    “竟然有鳳凰祥瑞降臨,可惜朕無緣目睹啊!”

    李隆基頗爲遺憾,他突然又道:“史官將此次祥瑞記錄下來。諸卿覺得這祥瑞代表着什麼?”

    “啓稟陛下,這是您神文聖武,所以才有此兆,寓意國泰民安!”

    “啓稟陛下,鳳凰來兮,是上天對聖人的認可!”

    “啓稟陛下,自古明君現,祥瑞才至……”

    “能出現鳳凰,必是堯舜一樣的君主出現……”

    拍馬屁的大臣也不管鳳凰是真是假,一個個上前恭賀。

    聖人已經令史官將此祥瑞記錄在史籍上,即便是假的,也可以當是真的。

    沒有大臣能反駁鳳凰沒有出現!

    “李將軍,朕總覺得鳳凰的舉動在暗示什麼,你認爲呢?”

    大臣們都沒有說在點子上,李隆基笑問李瑄這個“始作俑者”。

    “鳳凰靈瑞,固然是盛世才會出現。但臣認爲,鳳凰從東飛來,代表的是母儀天下;它落在楊樹上,指得是姓楊的女子,有這樣的德行。它煽動四下翅膀,啼叫十五下,應該是指四月十五日是冊封楊氏女子母儀天下的良辰吉日。”

    李瑄自圓其說。

    但大臣們都知道李瑄的意思。

    四月十五,還有五天時間。

    李七郎還真有一手。

    一直工於心計,玩弄權術的李林甫面色一變,這小子比他還能玩心思。

    這件事要傳到楊玉環的耳中,那以後李瑄出事,楊玉環必定會爲李瑄求情。他即便有辦法,也難以一下將李瑄拍死。

    心思縝密的李林甫明顯能感覺到李隆基對待楊玉環不一樣。

    那種寵愛,即便是當初對面武雲兒也不存在。

    他感覺到李隆基像是要讓楊玉環陪伴到老一樣。

    “李將軍言之有理,左相、右相,你們的看法如何?”

    當李隆基開始詢問宰相的時候,就是敲定一件事情的前兆。

    “回陛下,臣也覺得如此!”

    韋堅第一時間迴應。

    “回陛下,臣也覺得是這樣!”

    李林甫不敢拒絕。

    就是不知道怎麼冊封。

    如果冊封爲後,肯定會激起反應。

    “臣等附議!”

    李隆基還沒確定封什麼,大臣們也無話可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