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化爲鬼魂,陣前結草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落葉凋謝字數:5667更新時間:24/06/26 20:35:21
    準備一個時辰,李瑄下令出發。

    奴隸大營中婦女、孩童一共一千餘人,另外還是一百一十名漢人男子。

    “將軍,此營中的百姓,還承擔放牧犛牛,足足有上千頭犛牛,還有五六百只羊!”

    高適過來向李瑄稟告,看這些犛牛和羊如何處理。

    “我們接下來的行軍速度,與步兵無異!將這些犛牛帶上,由解救下來的男子和健壯的婦人一起驅趕行軍。那些羊,全部殺死,放在牛背上,作爲行軍時的口糧。”

    李瑄向高適吩咐。

    這些漢人平時幫吐蕃人放牧,可以輕鬆驅趕牲畜。

    “遵命!”

    高適領命離去安排。

    火牛陣在於天時地利人和,只要時機至,就有機會大勝。

    “李帥是否要效仿戰國時田單的火牛陣!”

    李瑄撫摸着犛牛,突然向高適問道。

    所以高適將心中的顧慮告訴李瑄。

    還有,如果敵人散開,或者敵人是騎兵,火牛陣也很難顯威。

    李瑄要面對的敵軍有限。

    高適眼睛一亮。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看似出其不意,但是要經過大非川,那裏吐蕃、吐谷渾部族衆多,而且還能調九曲之兵,絕對是送死之路。

    他們只有一條路,向北行走。

    “南霽雲,你率領二百騎兵爲前鋒,軍中最善射者,都交給你,最優質的良馬也爲你使用。一旦有吐蕃士兵膽敢靠近,哪怕是吐蕃探馬,立刻分騎追上射殺。”

    全部出軍營後,李瑄吩咐羅興和薛錯,把此奴隸大營燒了。

    王玄策也有火牛陣破天竺象軍的例子。

    現青海一定被敵人圍堵。李瑄擔心在青海上大戰,大家都沉入湖底。

    從青海原路返回,李瑄也不想。

    那些衣物,布匹,繳獲的兵器,全部攜帶。

    熊熊烈火沖天,燒燬這個悲傷的地方。

    他已經給王難得軍權,敵人真要敢北上,直接開戰。

    出發前,李瑄向南霽雲下達軍令。

    同時,他也清楚火牛陣不是很好發揮。

    在青海東面,有安人軍、威戎軍、白水軍、臨洮軍、河源軍,陳兵三萬餘。

    吐蕃在遭受巨大損失後,能在河曲、青海一帶用的兵不多。

    一切準備好後,婦女、孩童們上馬。

    有此想法後,李瑄令人將奴隸大營中的油脂找出來,確保油脂足夠。

    “高書記,你覺得將犛牛的牛角上綁上兵刃如何?”

    “我們用犛牛,自然是只衝擊圍堵我們的吐蕃步兵。而且吐蕃肯定會伏在險要的山口,陣形絕對密集。在火牛衝擊的時候,我們用騎兵對吐蕃步兵進行騎射,騷亂他們。雖然不一定能一錘定音,總歸是更容易獲得勝利!”

    還有衆多騎兵。

    李瑄親自動手,將孩童攜至其母親身旁。

    至於追擊的吐蕃騎兵,李瑄親自解決!

    唐軍攜帶的是松樹油脂,吐蕃奴隸大營中有許多動物油脂。

    雖然犛牛被馴服,但脾氣依然暴躁。

    孩童在馬上,必須由婦女照顧。

    他看着健壯的犛牛,還有其巨大堅硬的尖角。

    所陳諸軍,絕對能阻礙九曲、青海南的吐蕃騎兵支援。

    馬的繮繩,由騎兵牽着。

    李瑄想了想,來到犛牛的的圈中。

    他在燕地許久,聽說過火牛陣。

    李瑄行軍,自然攜帶有製作火把的油脂,可以用油脂與布混合,激怒犛牛。

    李瑄當然沒指望只靠火牛陣獲勝。

    連帶着吐蕃士兵的屍體,也付之一炬。

    所以只能向北。

    如果敵軍勇氣足夠,排兵佈陣,用長槍抵住,“火牛”基本不可能衝過去。

    “李帥,請允許末將所率的士兵,脫去鐵甲,專爲輕騎。”

    南霽雲向李瑄請命道。

    明光甲雖然在鐵甲中屬於較爲輕便,但再怎麼說也有四十斤到五十斤的重量。

    這對馬速的影響很大。

    許多潰兵在逃命的時候,第一時間不是丟下兵器,而是將沉重的鎧甲和頭盔脫去。

    南霽雲能如此大膽,李瑄很欣慰。

    在這個時候,確實需要一支輕騎,在前方爲他們處理障礙。

    得到李瑄的允許後,南霽雲率領自己的部隊,將明光甲脫下。

    他們甚至連兜鍪都不帶,皆以蓬頭,劍服,突鬢。

    和胡人一個打扮。

    除了南霽雲外,士兵們都放棄長槍,只攜兩弓與橫刀。

    李瑄讓親衛李晟,加入南霽雲的隊伍爲副。

    李晟善射,關鍵時刻可以與南霽雲分開各率。

    李瑄又吩咐高適,一旦發生戰鬥,他負責在原地駐紮,把長槍刺入泥土中,將牛馬栓在長槍上,圍城一個圓。

    辛雲京率領三百騎,在這周圍護衛。

    岑參負責安撫這些婦女孩童。

    李瑄殿後,遇到敵人左右士兵隨李瑄一起衝鋒。

    伏俟城的吐蕃守軍見唐軍離開奴隸大營後,才敢派遣城中僅有的三百騎兵,出來探查。

    見唐軍僅僅一千多人,就想護衛以婦孺爲主的奴隸離開,他們突然覺得自己又行了。

    他們遊走在唐軍隊伍的邊緣,試圖拖延李瑄。

    “雖然我們行軍速度緩慢,但不能容人窺視!”

    南霽雲在前方,李瑄在後方。他見這三百騎遠遠跟緊之時,吩咐士兵在原地聽他號令,自己騎着火雲馬,一騎追前。

    吐蕃見唐軍一騎追來,自然不會退縮。

    有的吐蕃騎兵已經拿起弓箭、投石索,比試誰先射中李瑄。

    但李瑄躍馬至一百二十步時停下。

    取出雕弓,箭矢搭弦,一箭射出。

    “噗嗤!”

    這隊騎兵的統領,被一箭射中脖頸,瞪大眼睛從馬上墜下。

    “他手中拿的是神弓嗎?”

    其他的吐蕃士兵不可思議。

    他們還沒有反應過來,又有數人落馬。

    “靠近他,爲大五百報仇!”

    見李瑄離唐軍有兩裏多,他們以爲有迴旋的空間。

    “轟隆隆!”

    吐蕃騎兵看似氣勢洶洶地向李瑄衝過來。

    李瑄自然不可能進入吐蕃騎兵的射程之內。

    他驅馬後退,火雲馬絕世無雙,它只是衝刺的能力不如汗血寶馬,甩開這些吐蕃騎兵輕而易舉。

    李瑄始終將步伐保持在一百步外,一箭射出,立刻從弓囊中取箭。

    每過兩個呼吸,就會將一支箭矢射出。

    每當李瑄回頭彎弓,吐蕃前排的騎兵,皆汗毛炸起。

    李瑄例無虛發,箭矢在百步外,能刺穿鐵甲,讓他們憤怒的同時,又十分畏懼,也顯得無力。

    當他們距離唐軍只有一里的時候,李瑄突然舉手。

    像是號令一般,一百多名騎兵疾馳衝過來。

    “不好!唐將在引誘我們,快調轉馬頭!”

    一名吐蕃百夫長臉色大變,他們被李瑄搞上頭了。

    但突然在衝刺中停下,又要調轉馬頭,怎麼可能躲過不足一里的唐軍?

    況且在吐蕃調馬與唐軍拉開距離的時候,李瑄又回馬追擊。

    在射程之內,必將敵人落馬。

    頃刻間,神策隊距離吐蕃騎兵只有數十步,紛紛遊射。

    半刻鐘不到,吐蕃就只剩下數十騎。

    唐軍的戰馬因負鐵甲難以追上,李瑄一騎猛馳,拉進距離,接連射箭。

    最後只有十幾騎,分散逃離。

    這樣李瑄就不好追了!

    吐蕃的箭矢、馬匹,都被唐軍引入隊伍中。

    李瑄還在吐蕃的馬上,找到十來支標槍。

    唐軍有更厲害的強弩,並不會用標槍。

    李瑄將標槍也帶走,他的力量可以使標槍威力更強大。

    唐軍由於馬匹不能快速奔跑,只以慢步狀態,還要催促犛牛,半天時間只行進三十多裏路。

    李瑄以南霽雲率騎開道,接連有吐蕃遊騎,被追上射殺。

    雖隊伍龐大,但吐蕃卻不敢接近。

    ……

    與此同時,沒廬諧曲已經率領騎兵跨過青海,來到伏俟城一帶。

    “拜見將軍!”

    伏俟城的守將立刻去拜見沒廬諧曲。

    “唐軍離開奴隸大營多久?”

    沒廬諧曲沒有墨跡,他開門見山地問道。

    隔着很遠的時候,他們就看到火光衝天。

    他們也在龍駒島停留,看到唐軍將龍駒島上,生靈盡屠,十分憤怒。

    他發誓要將這些唐軍捉住,碎屍萬段。

    “大概三個時辰!”伏俟城守將向沒廬諧曲回答道。

    “你們伏俟城加上奴隸大營,和唐軍差不多,你們就是看着他們離開的嗎?”

    沒廬諧曲向伏俟城守將質問。

    他純粹就是發泄一下情緒,心裏明白唐軍是精銳騎兵,憑藉伏俟城和奴隸大營的老弱病殘,根本不可能奈何唐軍。

    “將軍恕罪,唐軍突然襲擊,我們根本沒有準備時間,唐軍離開的時候,我軍派三百騎兵追擊唐軍,近乎全軍覆沒!”

    伏俟城守將額頭冒出冷汗,表明自己不是懦弱。

    吐蕃將石堡城稱之爲“鐵刃城”,由於沒廬諧曲克鐵刃城,使他在吐蕃國中盛威巨大。

    同樣是後起之秀,此時的恩蘭達扎路恭(論悉諾邏)都無法與其比擬聲望。

    尺帶珠丹甚至讚譽沒廬諧曲,是當代戰功僅次於沒廬窮桑倭兒芒和末結桑東則布的名將。

    所以伏俟城守將對沒廬諧曲畢恭畢敬,即便沒廬諧曲不是他的上司。

    “三百騎全軍覆沒,你們獲得什麼戰功?”

    沒廬諧曲向伏俟城守將問道。

    “據逃回來的將領說,唐軍將領非常厲害,他能在一百二十步外,例無虛發。他胯下寶馬疑似傳說中的青海驄,我們無法碰到他。我麾下的騎兵,幾乎被其一己之力射垮!”

    伏俟城守將小心翼翼地向沒廬諧曲回答道。

    “你說的人?怎麼這麼像隴右元帥李瑄?”

    沒廬諧曲擰緊額頭。

    隨着安鄉軍的倖存者陸陸續續回到吐蕃諸族部。

    吐蕃已經清楚李瑄的神勇。

    橫蓋世間,無人能敵。就和他們傳說中的天神一樣。

    吐蕃國中武力與統牙胡不相上下者,一隻手都能數過來。

    就這樣強大的猛將,卻在李瑄面前不堪一擊。

    他們也知道李瑄擁有超羣絕倫的射術,在長安更是流傳“御場射球”、“飛馬射纓”的故事。

    吐蕃贊普對灕水之戰的失敗非常憤怒,更下令誰能打敗李瑄,就拜其爲副相。

    哪個勇士擊殺李瑄,不論什麼身份,授玉字告身。

    “這種以身犯險的舉動,不應該是李瑄吧!”

    伏俟城的守將覺得不太可能。李瑄可是堂堂元帥,怎會不惜性命呢?

    “李瑄曾率數百騎,奔馳數千裏,入冰原生擒突厥可汗和拔悉密可汗。他雖至元帥,但終究年輕負氣!”

    沒廬諧曲雙眼變得狂熱,如果他能擒獲李瑄,他就是吐蕃的大英雄,恩蘭達扎路恭等新秀將領,根本沒有資格與他相比。

    吐蕃已佔領鐵刃城,卻在唐、吐邊境呈現被動,皆是因爲李瑄。

    拿下李瑄,隴右新聚攏的士氣就會變無。

    沒廬諧曲不管唐軍隊伍中有無李瑄,但向軍中下令李瑄就在軍中。

    他麾下的一萬名騎兵徹底瘋狂,贊普軍令傳遍諸軍。他們都知道殺死李瑄意味着什麼!

    一個個吐蕃騎兵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奔襲而去,將李瑄撕成碎片,拿去領功。

    “統牙胡根本不配與我爲伍,今必用手中之矛,斬李瑄頭顱,獲取玉字告身!”

    此行的副將蔡邦達倉是一名猛將,他的武力不下於統牙胡。

    由於出身高貴,他看不起統牙胡這樣低賤而起將領。

    蔡邦氏,和沒廬氏、納囊氏、琛氏,同爲吐蕃四大尚族之一。

    在吐蕃國中,凡是和贊普通過婚的家族,其家族成員在吐蕃政壇上都帶有“尚”的稱號。

    換句話說,就是吐蕃王朝的外戚被統稱爲“尚”。同時,在與贊普通婚的家族中尤其以四個家族最爲突出,與贊普通婚的次數也最多,因此被統稱爲“四大尚族”。

    吐蕃尊卑極爲分明,生而爲人,貴賤榮辱,皆天命所定。

    這種尊卑下,小家族出身的統牙胡,自然被蔡邦達倉所鄙視。

    “如果說有人能殺死李瑄,那一定是我!”

    另一名猛將朗赤桑揚頓也對吐蕃的頭顱勢在必得。

    “雖我軍騎衆多,但不可大意。我們衝突過去,遇見唐軍,先將他們圍堵起來。”

    雖然沒廬諧曲非常激動,但沒有盲目,他立刻安排戰術。

    準備穩穩地將李瑄吃下。

    但他沒有看到,吐蕃士兵一雙雙紅着的眼睛。

    沒廬諧曲本意是提振士氣,更激起士兵的貪慾。

    雖然他們聽從沒廬諧曲的命令,但他們都在心中打算,一定要找到李瑄,將其殺死。

    這是鯉魚躍龍門的機會。

    一萬騎浩浩蕩蕩,衝向唐軍隊伍。

    至三十裏左右,他們被唐軍探馬發現。

    “大概一萬騎!這是硬仗!不過我軍皆有以一敵十的本領,正是成就我們威名之時!”

    李瑄雖然心驚吐蕃騎兵的人數,但作爲主將,他沒有表現出任何慌亂之色,反而信誓旦旦。

    他立刻吩咐士兵停止行軍。

    在高適的安排下,一柄柄繳獲的長矛,被錘入泥土中,“畫”成一個圈。

    所有婦孺都待在圈裏,一匹匹馬、牛栓這些矛杆上。

    裏裏外外十幾層,別說是吐蕃戰馬,就是下馬步行也要十分小心,才能擠進來。

    男性漢人自告奮勇,持長矛在圈內警戒。

    如果吐蕃有人擠進來,他們立刻會步戰抵擋。

    李瑄還挑選合適的明光鐵甲,讓這些男子穿上,多一些人,就多一份力量。

    “廖十三,伱不善弓馬,不必隨我,我令你率領百名男子,在圈內守護,一旦有人衝進來,立刻將其殺死。”

    李瑄向廖崢嶸吩咐。

    廖崢嶸家中排行十三。

    “遵命!”

    廖崢嶸重重地抱拳,一切因爲他,才讓李帥以身犯險前來。

    他心中很愧疚!

    此次戰鬥,定不惜性命報答。

    陣形佈置完畢,辛雲京率騎在外圍抵擋衝來的騎兵。

    這一次戰鬥,李瑄麾下一千騎不可能拖住太多,必然有敵騎衝擊這裏。

    南霽雲率他麾下兩百名神射輕騎,憑藉輕騎的機動,不停在吐蕃軍外面遊射。

    “車將軍,你怕死嗎?”

    李瑄突然向車神塞問道。

    “此時此地,末將不曾有畏懼。”

    車神塞一臉無畏地說道。

    他堅信有李瑄在,此戰必勝。

    如果能在千里之外,將被擄走的大唐婦孺百姓救回去,將是一起千古美談,死又有何懼?

    “敵騎過萬,於我軍不利。我準備於萬軍之中,斬下敵軍主將首級,提振士氣。需要你正面率軍牽制,我率親衛在一側尋找薄弱處衝擊。對你來說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李瑄正色地向車神塞說道。

    “末將得賴於李帥,能返回家鄉爲將。如果能在曠野捐軀,上不愧國家的養育,下不愧李帥的恩情。即便戰死,化爲鬼魂,也會在陣前結草,幫助李帥和將士們回到大唐。”

    車神塞下馬向李瑄一拜,他用“結草”的神話傳說,表達自己的決心。

    “鏘!”

    李瑄也拔出佩劍,向衆將士說道:“聽風聲獵獵,看天昏沉沉,必然是在灕水戰死的兄弟來助我軍獲勝,風聲如戰鼓,本帥必斬敵將首級,而等盡戰,死入黃泉同爲伴,生爲富貴共功名!”

    “李帥天威!”

    車神塞、安重璋等將領皆呼。

    將士們士氣高漲,吐蕃騎兵距離唐軍僅有數裏之遙。

    唐軍騎兵也開始跑動起來。

    李瑄率領親衛到一側。

    由車神塞、安重璋率領近千騎,成爲主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