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天寒地凍,就是蒼天助我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落葉凋謝字數:5557更新時間:24/06/26 20:35:21
    “既然來了,就全殲此地吐蕃士兵,在元正之時,爲聖人送去捷報。”

    “敵人矛陣暫成,然大盾未有,弓弩未就,王將軍,率領五百騎,遊射吐蕃營壘後方。”

    “辛將軍,率五百騎遊射吐蕃營壘側面!”

    騎在汗血寶馬上的李瑄,下達軍令。

    李瑄不會令騎兵衝長矛。

    因爲他佈下的長槍陣,殺死過太多騎兵。知道敵軍負隅頑抗,即便硬衝獲勝,最少付出二百騎的死傷。

    “遵命!”

    王難得和辛雲京領命。

    兩將率騎各司其職,開始分包。

    如這樣簡易的營壘,一旦突入,吐蕃必回天乏術。

    千夫長向吐蕃主將勸說道。

    南霽雲繼續衝擊,憑藉馬速,很快又追上吐蕃主將。

    另一名千夫長沒有坐以待斃,他操弓調馬回射。

    李瑄又令南霽雲率騎在吐蕃軍營正面遊射。

    即便有盾牌被舉起來,也難抵禦四面八方的箭矢。

    讓車神塞繼續追趕前側軍營潰逃的吐蕃士兵,利用弓箭,儘可能殺敵。

    “咻!”

    吐蕃主將的親衛不得已調馬回擊而來,南霽雲橫擋斜攖,連連使敵落馬。

    僅僅半刻鐘時間,吐蕃士兵接二連三地倒下。

    吐蕃將領毫無辦法,只能下此命令。

    落馬前,吐蕃千夫長鬆開弓弦,但箭矢卻斜射蒼天。

    現李瑄用的弓是聖人所賞賜。

    南霽雲的弓箭也爲一石弓,是李瑄在家中常用弓,將其贈給南霽雲。

    李瑄下令騎兵追擊五里。

    更何況唐軍接近他們數裏時,他們才知曉。

    但諸將都未下令強攻。

    吐蕃主將帶着親衛騎馬,他令部下向青海南面突圍,吸引唐軍的注意力。

    吐蕃主將趁機與兩名千夫長一起逃竄,但這麼多人,就他們一隊騎馬。怎會不被盯上?

    “可惡啊!前將被一唐人劍刺,就知不妙,唐軍果然來突襲待建築的苦拔城。令軍突圍!”

    但南霽雲的速度明顯更快,千夫長的箭矢未射出去,就被南霽雲命中脖頸。

    凡是被盯上的隊伍,自認倒黴。就算不被箭矢射死,也會被唐軍衝突過來殺死。

    他連疾射數矢,猛馳猛衝,頃刻間就來到一名吐蕃士兵前方。

    “咻!”

    後方唐軍精騎跟進,吐蕃親衛片刻間盡死。

    “將軍,唐軍弓銳,士兵未組織,不可守之,請撤退吧!”

    他們只希望唐軍顧忌援軍,不敢追趕。

    李瑄率領自己的神策隊也在一側射箭,同時,作戰機會突破。

    三輪騎射,就露出許多破綻,

    突襲的一方,突然出現在守軍二十裏內,守軍未反應過來,大概率潰敗。

    各方的唐軍圍着營壘遊射吐蕃長矛兵。

    猝不及防的吐蕃士兵,根本無力招架。只待盡射,得勝不費吹灰之力。

    “噗嗤!”

    “咻咻咻……”

    他先是一箭射出,一名佩戴銀字告身千夫長被射落下馬。

    南霽雲持槍躍馬,率數十衆衝擊上去,他胯下騎一匹神俊的白馬,正是慄特商人康甲宏贈予李瑄的寶馬。

    吐蕃士兵以十人,數十人,持矛組合,尋找縫隙,四面狂奔。

    “噗嗤!”

    與此同時,車神塞和南霽雲將看守漢人奴隸的吐蕃士兵殺得差不多了。

    此馬肩高僅低於火雲馬,有極強的爆發力。

    長槍突刺,直貫其後心。

    吐蕃主將肝膽俱裂,他雖爲主將,但他出自吐蕃四大尚族之一的那囊氏。以尊貴身份入將,授金塗銀告身,並非武勇的人。

    周圍再無護衛,他絕望不已。

    “噗嗤!”

    正當他想要投降的時候,南霽雲搭弓就射,一箭命中他的帽子,血液不斷地涌出。

    他的身軀,也僵直栽馬。

    南霽雲只是下馬,將告身取下。

    在河隴之地,吐蕃告身就是軍功,哪怕是最普通的鐵字告身。

    在唐軍諸將追擊吐蕃潰兵的時候,李瑄令部下去把所有備用馬引過來。

    他自己帶着高適、岑參,來到漢人奴隸所在地。

    此時漢人奴隸已經明白,是朝廷派兵來拯救他們。

    他們不知是喜是悲,不斷地流下眼淚。

    李瑄看到果然有十來歲的孩子在築城,他們耳朵凍裂,臉凍得烏青,穿着單薄的衣服,在風中不時抖動。

    能看出他們露出的手背,已經裂傷,哪怕動一下力氣,都會感覺疼痛。

    吐蕃士兵根本沒有把漢人當人。

    兩國現在血海深仇,大唐也是一樣,上次皇甫惟明爲報復吐蕃屠達化城,進攻九曲的時候殺死數千名吐蕃百姓。

    “我們來拯救你們,你們爲何沒有感覺高興?”

    李瑄納悶,問一名看起來四十來歲的漢人。

    “我開元十六年被劫來,家人都死完了,能解救出來,我也已經很高興了,希望將來能死在漢地。”

    那漢人雖然如此說,但充滿怨氣。

    開元十六年,吐蕃大論、名將韋達扎路恭,爲鞏固自己的權威,入侵大唐。

    韋達扎路恭一路勢如破竹,攻陷瓜州,俘虜瓜州刺史田仁獻,甚至連節度使王君的父親王壽都被抓起來。

    許多州民被殺害,更多被擄走至吐蕃。

    此男子正是那時候被俘虜。

    他的命很大,從年輕人熬到中年,一起俘虜的人,因勞役而快死完了,他還能活着。

    “遺民淚盡胡塵裏,北望王師又一年”,普通人沒有詩人那樣的情懷,感受不到國家的恩德。怎麼可能不怨恨自己的國家?

    李瑄聽到這句話,也感覺羞愧。

    因爲他知道當時河西節度使王君知道自己父親被抓後,登上城樓,面對西方哭泣,不敢出兵。

    使韋達扎路恭得寸進尺,進攻常樂縣,玉門軍,不斷掠奪糧食、軍資,又擄走百姓。

    李瑄很不齒王君,主帥當到這個份上,還不如死了算。

    當時王君可是同時兼任河西、隴右節度使,掌握十幾萬兵馬。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韋達扎路恭因爲這一戰,功高震主。被尺帶珠丹用一個非常蹩腳的理由處死。

    從此,更兇狠的沒廬窮桑倭兒芒登場。

    “他們是什麼時候被掠來的?”

    李瑄又問男子其他勞役的來歷。

    “應該就是這幾年!”

    男子回答道,具體他也不清楚。

    李瑄估計是吐蕃重新佔領石堡城的開元二十九年前後,那一戰,吐蕃贊普御駕親征,數路大軍,深入唐境。

    同樣兼任河西、隴右節度使的蓋嘉運,因沉迷酒色,不思防務,使唐軍在那一戰極爲被動,諸軍只能靠軍城、要塞而守。

    吐蕃軍隊難攻軍城、要塞,轉而去劫掠唐軍百姓,達化城,就是那一戰被屠。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王君、蓋嘉運,在爲將的時候皆以勇猛聞名於世,在立下戰功後,卻又迅速墮落。

    “中原與邊境,百姓相差太遠,希望遭受劫難者來世投胎中原……”

    高適面對這種慘無人道,悲痛不已。

    “罪者爲奴隸,可他們何罪?”

    岑參也感慨一聲。

    像這樣的漢人奴隸,吐蕃一定很多。

    “恨我來得太晚,使我大唐百姓受此劫難!”

    李瑄心中無比難受,他向高適吩咐:“高書記,請領兵搜查吐蕃營帳,將裏面的衣物取出來,爲百姓們保暖。”

    “遵命!”

    高適領命。

    “岑推官,我看吐蕃柵欄中有不少牛羊,去將牛羊宰了,飽餐一頓暖身後再離開。”

    李瑄又向岑參吩咐。

    這裏直行百里,就如唐境,沒必要那麼着急。因爲湟水已經結冰,可踏着冰層過河。

    邊界是有吐蕃的哨崗,但吐蕃的巡邏兵遇到唐軍回程,一定會躲得遠遠的。

    李瑄爲不驚動吐蕃,才繞道一大圈,回程的時候沒有這樣的顧慮。

    據他估計,離他最近的吐蕃騎兵,最起碼也得明日才能到達。

    半個時辰左右,諸將追殺回來。

    周圍只留一些探馬。

    “我不想離開,我還要修城牆……”

    這時,一名男子衝出來,向城牆處跑。

    唐軍士兵大怒,立刻將其拖住。

    李瑄得知此情況後,讓士兵將他帶過來,質問道:“朝廷對不起你們,但士卒們卻因你們在寒天苦戰,這個時候就不要再添麻煩了!”

    “小人感念將軍們解救。但小人一家,皆被擄至這裏。我要是逃跑,她們也無法活命。小人不敢給將軍添麻煩,但連接心血的人,哪怕是成爲奴隸,也要相依爲命。”

    這男子跪在地上,請求李瑄將他留在這裏。

    “你留在這裏,吐蕃人惱羞成怒也會殺死你。”

    李瑄瞭然,他能理解這種心情。

    男子面容沉痛掙扎,不知所措。

    “吐蕃人把漢人囚禁在哪裏?”

    李瑄突然向這男子問道。

    “許多人被帶入吐蕃深處。小人只知道在青海一帶,大部分的漢人,被關押在伏俟城北部的一個奴隸大營。”

    男子向李瑄回答道。

    伏俟城,在青海西部。是連接東西的戰略要地。

    “那裏漢人具體有多少?”

    李瑄又問。

    “老人早已被殺害,壯年被趕來築城,婦女和孩童還有一千來人吧!”男子想了想說道。

    “我明白了,你儘管離開吧!本將親自奔襲至伏俟城以北,將你們的妻兒救出來!”

    李瑄下定決心,他準備再進行一次大膽的突襲。

    直接從結冰的青海上,穿插至伏俟城以北。

    這個時代冬天更冷。

    青海中心,有一湖心島,叫做龍駒島。

    吐谷渾人曾選擇一批體高膘肥的牝馬,在冬天湖面封凍時趕入龍駒島放牧,到翌年春天,讓海龍與此馬交配,生下的“龍駒”能日行千里,追風逐月,異常健壯,被稱爲“青海駿”。

    龍駒島也因此而名!

    實際上,這就是青海驄的由來,只是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吐谷渾人將青海馬和西域馬一起趕到龍駒島上,讓它們交配繁衍,誕生良馬。

    這足以證明,青海可以在寒冬臘月通行。

    “李帥,這樣的事情,您要慎重考慮。吐蕃的援軍,一定會趕過來。雖在行大丈夫之事,但失去先機,恐有難以完成目的且自傷。”

    高適向李瑄勸說道,畢竟李瑄是隴右主心骨,不可有失。

    “護國安民,是我輩將領本職。我認爲殺死百名吐蕃士兵,不如解救一名受苦的大唐百姓。我平生的初願,是爲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伱們看着西方,能忍心只隔着一個巴掌大的小水泊,讓婦孺繼續在那裏受苦嗎?”

    李瑄目視西方,緩緩得說道。

    這句話讓高適無語,廣袤無邊的青海,竟然被李帥比喻爲巴掌大的水泊。

    不過他心中敬佩李瑄的英雄之氣,若無包羅五湖四海的胸懷,說不出這樣的話。

    “可您的生命更重要,您只有安然無恙,才能解救更多百姓,才能戰勝吐蕃!”岑參也上前說道。

    “從前耿恭以微弱的兵力拒守西域孤城,抗匈奴數萬大軍,他們鑿山爲井,煮弓爲食,等回到玉門關的時候,部下只剩十三人,我們現在難道有他們困難嗎?春秋時,先軫只是一小國將軍,卻能在保家衛國時,脫去鎧甲衝入夷狄的軍中戰死,更何況我一大國主帥。”

    李瑄當仁不讓地辯解道。

    “李帥神勇,我等自然相信,可您要救回婦孺,在行軍路上怕是很困難。”高適認爲騎兵在於機動。

    即便李帥橫跨青海,出其不意地拿下吐蕃軍,帶着一羣不會騎馬的婦孺,必然會被陷入吐蕃圍剿之中。

    “此言差矣!這天寒地凍,就是蒼天助我!海水冰封,河水結凍,馬匹隨易馳騁,只要不絕於路,我必然會安然回到邊境。”

    李瑄指着天說道,自古一股豪邁之氣。

    只需要一千多騎,不多不少,正適合在無邊的原野、冰海上馳騁!

    “你們不要說了,我只帶一千五百騎,你們隨其他軍,帶着百姓先回國境。安人軍會接應你們!”

    李瑄制止他們的勸說。

    “屬下願意與將軍一起,不久前我只是一介白衣,四處流浪,幸得將軍的舉薦,讓我能看到邊境的山海。我也願意像谷吉一樣,在遠方爲國效力。我雖無衝鋒陷陣的本領,卻可以爲將士們記錄戰情、功勳,觀測地圖,照顧後勤。”

    高適向李瑄拱手一拜。

    谷吉曾經在西域爲國捐軀,他以谷吉舉例,證明他不懼死亡。

    “屬下也願意輔佐李帥前去,行大丈夫的事情,死得其所!”

    岑參繼高適之後拱手說道。

    “末將等死生跟隨李帥!”

    諸將也紛紛向李瑄一拜。

    他們是真正的渴求戰功。

    對王難得、南霽雲、車神塞等人來說,主帥都不懼怕,他們皆信心十足。

    他們沒有文人那種顧慮。

    就像李瑄所說,河、海冰封,沒有什麼能阻攔他們。

    “既然如此,我們吃好肉就出發!由王將軍率領五百騎,掩護百姓過吐蕃戍堡區域。”

    李瑄將掩護撤退的重任,交給王難得。

    “李帥,末將也願意同往。”

    王難得不服氣。

    “王將軍是臨洮軍使,需要我不在的時候,調動河湟的主力臨洮軍。我需要你傳達我的軍令,助我脫困!”

    李瑄鄭重地說道。

    讓王難得留下,自然有他的考慮。

    “遵命!”

    王難得也意識到他身爲臨洮軍使的職責。

    那羣百姓得知唐軍要要去救援他們的家人後,非常感激。

    有家人在伏俟城以北的百姓紛紛前來,向李瑄拜謝。

    他們伏在地上,痛哭流涕,這一刻,他們由衷地感激。

    百姓們也得知李瑄的姓名,是隴右新任主帥李瑄。

    曾在身在河西、隴右,自然知道節度使意味着什麼,這是高貴的身份,掌握千軍萬馬。

    如此尊貴,竟能親自將兵前來。他們心中的怨恨一掃而空。

    或許朝廷一樣,李瑄不一樣。

    不久後,苦拔海沿岸飄起肉香,唐軍在敵營中吃起煮羊肉,溫暖的肉燙,撫慰劫難後百姓冰涼的心。

    其他的牲畜,李瑄令人殺死一批,放在馬上。

    在這種極寒的天氣中,根本不用擔心肉質腐爛。

    吃飽喝足,已經晚上,天空陰沉。

    李瑄下令將百姓扶在馬匹上,不需要快馬,連夜慢走即可。

    這次繳獲有一千匹馬。

    大軍一人三馬而來,回去的時候,不必一人三馬。

    李瑄這邊神策親衛加強精騎,一共一千五百餘人。

    他們沒有踏上苦拔海,因爲這樣足跡太明顯。

    他們從苦拔海北面繞過去,準備繞到青海上。

    夜半子時,他們來到青海旁。

    冰層上還蓋着厚厚的積雪,馬蹄踏在積雪上不容易打滑。

    “李帥,爲防止冰層不結實,我軍分爲十幾隊,在各個區域分散而行。”

    高適向李瑄說道。

    “嗯!五十人一隊,每隊相隔百丈,並且即便五十人,也要分開。馬匹以快步行進,不能奔跑,那樣會衝擊冰層。”

    李瑄點頭,並向諸將吩咐:“我軍第一目標,是到龍駒島上,那裏有乾枯的牧草,我們在那裏喂馬修整。”

    他們也攜帶不少草料,但這些草料能省就省着。

    “遵命!”

    諸將領命道。

    即便是青海上,李瑄也派遣探馬,提前探查路徑。

    雖然有地圖,但需要明確龍駒島的方位。

    而且龍駒島上八成有吐蕃士兵和物資,上面的物資,正好對他們進行補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