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積石軍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落葉凋謝字數:3452更新時間:24/06/26 20:35:21
    “不錯!吐蕃連續幾年收割我積石軍的麥子,今年一定還會再來。只要末將佈置好,必然能讓吐蕃有來無回!”

    李瑄點頭說道。

    “然夏日將士士氣低落。而且積石軍去年回報說吐蕃人以騎兵圍住麥田,一人雙馬,探馬遍佈。一旦我大軍前來,他們一定會逃走。”

    皇甫惟明怕李瑄勞師動衆,白白做無用功。

    “末將有把握!更何況末將還是隴右營田副大使。積石軍是隴右最重要的軍屯區域,需要扼制吐蕃的囂張氣焰。”

    李瑄向皇甫惟明請命。

    他心中已有對付吐蕃偷麥者的計劃。

    “那好!七郎可從臨洮軍調兵,大膽去嘗試,即便未立戰功,也不要緊。我們厲兵秣馬,秋天再尋找機會。”

    皇甫惟明思慮片刻,還是同意李瑄的請求。

    身爲隴右軍的主帥,凡軍中功勳,不論是哪個軍使獲得,必有他一份。

    而且隴右軍春天剛在石堡城失敗,需要一場勝利,鼓舞軍心。

    “遵命!”

    李瑄心中放心。

    他也從此事看出皇甫惟明對他的態度。

    今日,是李瑄來臨洮軍就職的時候。

    他需要隴右臨洮軍都認識他。

    臨洮軍副使辛思廉出自隴右辛氏,是世代將門世家,家族多出統兵之才。

    他有一個兒子,在臨洮軍從軍,真正的上陣父子兵。

    所有的士兵,都出城在湟水邊集合。

    辛思廉陪同李瑄出城,對士兵進行檢閱。

    春季在石堡城受挫後,臨洮軍出現一些新兵,現臨洮軍一萬五千人齊全。

    騎兵和步兵,以不同軍中,各分十幾個方陣,旌旗獵獵,鎧甲光天。

    作爲隴右最精銳的軍隊,臨洮三千披明光甲的精騎,四千輕騎,一千重騎兵。

    同時,步兵中有一千名持巨頓大槍的重甲步兵。

    披重甲的摧鋒跳蕩一千人。

    弩兵一千人。

    弓箭手一千人。

    陌刀、長刀、長斧組成的刀斧營五百人。

    斥候營五百人。

    剩下三千都是長槍兵。

    另外軍中還有不被統計在的雜役、僕從三千人。

    李瑄帶着一衆臨洮軍的佐吏,一身戎裝一隊隊的檢閱。

    士兵雖初次見李瑄,但隔着河西走廊,早就聽說過李瑄的威名。

    更何況昨天李瑄與高秀巖角力勝出的消息,很快就傳遍臨洮軍。

    士兵們並不牴觸李瑄這個新的主將,主要是李瑄生擒雙可汗的威名太大。軍中將領希望李瑄能帶着他們建立功勳。

    而且李瑄是儲帥,這樣的身份。只要皇甫惟明放權,沒有人敢不服。

    李瑄檢閱一圈後,對辛思廉說道:“軍心可用。我要點一千強弩手,刀斧營中的陌刀手,一千精騎,一千輕騎前往積石軍,辛將軍安排一下吧!”

    “將軍,是現在嗎?”

    辛思廉愕然,難道將軍上任第一天,就要領兵出去,還是夏天?

    “不錯!積石軍麥子快要熟了,不能讓他們將我大唐的糧食,當成吐蕃的麥莊。”李瑄緩緩說道:“此行所有士兵的兵器藉助戰馬馱運。務必快速趕到積石軍。”

    如刀斧營的步兵、強弩營的弩兵,肯定不會騎術者。

    李瑄計劃將整個臨洮軍發展成騎兵和騎馬步兵。

    最少一人雙馬。

    這樣才能支撐他深入九曲。

    “將軍,爲什麼要帶笨重的刀斧營呢?”

    辛思廉能理解帶強弩,卻無法理解帶輔助戰陣的刀斧營陌刀手。

    “我要試驗一下陌刀手的戰術!”

    李瑄也知道陌刀手可能用不上,但陌刀將都找好了,陌刀隊一定要組建。

    笨重的長斧、長刀,都去戰陣當輔助兵。陌刀手也要重新挑選。

    因爲李瑄發現臨洮軍的陌刀手披的是皮甲,而非重甲。

    披重甲,持陌刀,需要更健壯者。

    整個隴右七萬多士兵,肯定能挑選五百名力氣、身材合格者。

    辛思廉不再多問,立刻爲李瑄挑選士卒和戰馬。

    士卒挑選完畢後,李瑄回城中向皇甫惟明告辭,過湟水橋向寧塞郡挺近。

    此行的佐吏只有一個典軍,一個推官,一個行軍司馬跟隨。辛思廉留在湟水城照常撫訓兵馬。

    但辛思廉令他任郎將的兒子辛雲京跟隨李瑄一起。

    李瑄知道辛雲京的名氣將來會蓋過辛思廉,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

    辛思廉還有好幾個兒子沒成年,歷史上他們個個都有統兵才能。

    另外,隴右辛氏不單單是辛思廉這一支。

    辛思廉有一個侄子辛京杲在朔方從軍,也有名將之能。

    湟水城到積石軍城三百裏路,李瑄用五天時間到達。

    現在是五月底,這一帶的麥子最多再過十天,就可以收割。李瑄要爭分奪秒。

    “拜見李將軍!”

    積石軍使許括,出積石軍城十里迎接。

    他得知李瑄突然到來,十分驚詫。

    據他所知李瑄剛到任上沒幾天。

    “許將軍,去年吐蕃收割屯區麥子時,積石軍有無抵擋?”李瑄讓許括免禮後,向他詢問道。

    “吐蕃每次出騎,少則五千,多則一萬,大部分雙馬而行。我積石軍只有馬匹數百,無力抵抗。”

    許括頗爲無奈地向李瑄回答道。

    按照軍制,積石軍官兵七千,馬一百匹。這是純步兵的防守軍城。

    雖節度使又給積石軍調配數百匹馬,仍舊無濟於事。

    “吐蕃就算駕馭雙馬,每次也劫掠不了多少糧食吧!”

    李瑄就這一點提出疑問。

    吐蕃割麥子,肯定是先捆在馬上,等回去以後,再進行脫殼。

    一匹馬能馱麥的數量,能想象出來。

    積石軍屯區,有近四萬畝地,現離積石軍城還有十里,就已經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麥浪。

    “麥子將熟時,他們天天來此,他們佔領一片屯區時,我們根本不能靠近。他們後方應該有車隊,馬匹揹着麥子晝夜來回。”

    許括李瑄向李瑄解釋道。

    “七千士兵就看着吐蕃這樣白白得到糧食嗎?那今年種這麼多麥子幹嘛?”

    李瑄一聽,頓時不悅。

    吐蕃哪裏是搶啊!

    這明明像是來回自己家一樣,怪不得這一帶被戲稱爲“吐蕃麥莊”。

    最大的侮辱,莫過於此。

    城中七千士兵竟還能忍得住!

    “我們軍屯區四萬畝麥子,吐蕃最多搶走三分之一。他們也不太敢深入我大唐領土。”

    許括小心翼翼地說道。

    “很好,最少兩萬石糧食,就這樣白白拱手於人,還是敵人。”

    李瑄言語中很不滿。

    大唐邊軍強弓強弩,甲冑齊全。以步敵騎的戰術,早已爐火純青。

    可以想象吐蕃收割大唐麥子的時候,心裏在罵着唐軍是膽小鬼。

    “將軍恕罪!”

    許括不敢多言。

    吐蕃在鬥志不高的夏天割麥,積石軍士卒不願意拼命,他也沒辦法。

    求援過周邊。但每當援兵來,吐蕃騎兵就退走。

    援兵走,吐蕃騎兵又來。

    唐軍割麥的時候,如果遇到吐蕃騎兵,必然會被攻擊。

    “帶我去積石軍城!”

    李瑄讓許括帶着大軍去積石軍,早作準備。

    他們來到積石軍城前軍渡口。

    積石軍城在黃河以南。

    寧塞郡有黃河天險阻擋吐蕃鐵騎越過。

    以前這裏有黃河大橋,最終因戰略原因,不得不將黃河首曲上的大橋拆掉。

    吐蕃離開後,考慮到建立黃河大橋耗時耗力。修好後,隨時會被毀掉,所以不再修建。

    倒是吐蕃所佔九曲之地的洪濟城旁修有黃河大橋洪濟橋。以便吐蕃貫通九曲與青海湖的道路。

    萬一唐軍攻擊石堡城,吐蕃可以直接從九曲之地,通過洪濟橋過赤嶺(今日月山)去支援。

    李瑄過橋後,吩咐士兵連夜渡河。

    兩千騎兵是追擊突厥騎兵的主力,李瑄要將其藏在積石軍城中。

    縱然麥子還有十來天才成熟,李瑄已提前派遣探馬,越過麥田,在邊境日夜巡視。

    如果發現吐蕃騎兵,迅速回來稟告。

    積石軍城以夯土築超過兩丈高,還有寬闊的護城河。不論是規模,還是佔地面積,都超過豐安軍城。

    李瑄在渡河的時候,就看到城外有一塔聳立,十分顯眼。

    “將軍,此爲佛塔多福寺的七級浮圖,已經建築四十餘年……”

    許括向李瑄介紹多府寺和佛塔的來歷。

    七層之塔,必爲佛塔。

    一個邊塞軍城,竟有這種規模的佛塔寺廟,挺讓人奇怪的。

    原來是武則天時代,有一名邊將因信佛而建立。

    這寺廟在軍城西面,規模頗大,還可以藏兵。

    李瑄入積石軍城後,已是日落黃昏時刻。

    許括爲李瑄準備房屋,先休息一晚,明天再問事。

    第二日,臨洮軍的兩千騎兵,一千弩兵,兩百名陌刀手,進入積石軍城中。並在城中駐紮。

    清晨李瑄洗漱完畢後,親衛薛錯過來向李瑄稟告:“啓稟將軍,積石軍的士卒,好像對我們的到來怨氣頗大。”

    “爲什麼會這麼認爲呢?”

    他們來對付吐蕃騎兵,積石軍士卒應該高興才對。只要打擊一次吐蕃騎兵,來年吐蕃騎兵就不敢再輕易寇邊。

    “據說是主將曾對士卒許諾的話,沒有兌現,故積石軍士卒們無士氣。”

    薛錯將打聽到的原因,告訴李瑄。

    積石軍士卒士氣低落,是因爲主將不能公平處理賞罰之事。

    以至於士兵們不敢與吐蕃騎兵拼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