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再見楊玉環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落葉凋謝字數:3427更新時間:24/06/26 20:35:21
    李隆基和一名傾國傾城的女子,在宮女、宦官的陪同下,出現在衆人的視線中。

    她正是紅妝明媚,豔絕天下的楊玉環。

    雖是冬季,她穿着宮裝卻依然能凸現她玲瓏婀娜的身材。

    諸臣卻心驚不已。

    如此宴會,陪伴李隆基的不是妃子,而是名義上還是“女道士”的楊玉環。

    以前從未發生過。

    雖然諸臣都知道楊玉環已經以“娘子”之稱掌後宮。但畢竟還沒有名分。

    不是李隆基不想給楊玉環名分,是兒子李琩還在爲寧王守孝,按照禮制不得婚娶。

    李琩如果不再娶,李隆基沒臉封他的玉環娘子爲妃子。

    “拜見聖人,拜見娘子……”

    沒人敢在這件事上非議,花萼相輝樓的所有人齊禮。

    連同楊玉環一起拜見。

    這一刻,李琩彷彿感覺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他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楊玉環看一眼昔日的夫君,趕緊把目光收回,她也尷尬不已。

    “免禮!普天同慶,諸位盡情歡樂,不必拘束。”

    李隆基和楊玉環坐在花萼相輝樓首座,讓衆人免禮。

    當所有人落座後,由中書舍人上前,宣讀一份文書。

    大概意思就是過去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聖人英明。又敘事滅亡突厥的豐功偉績。

    所有人都一起再賀,宴會開始。

    在樂師們的節奏下,樂器雖多,卻一點都不雜亂,優美動聽。

    一名名宮女進入大廳,將美酒、點心呈放在矮桌上。

    美麗的舞姬、歌姬先後上場,爲聖人和王公大臣們表演歌舞。

    有時候樂師們停下,由名動長安的樂師獨奏。

    比如大名鼎鼎的李龜年,他必然會在這樣的宴會上獨奏幾首。

    李瑄的座位之左爲曾經被他在毬場上挑下馬的樊衡。

    他與李瑄不打不相識,一連數次飲酒。

    在這種宴會上,可以離席去他人面前而坐。

    還可以玩一些小遊戲,增加歡樂。

    但也要有尊卑規矩,三品之位,不能靠近;聖人之位,更不能仰視。

    只能是三品大臣,去品級較低的區域。

    宴廳巨大,座位靠後的話,聖人說話,都不一定聽清。

    李瑄向前後左右的武官敬酒完畢後,拿着自己的酒杯、酒壺,來到文人的區域。

    腰間掛着金袋,來到此的,李瑄還是第一個。

    李隆基先邀請一些有名望,在二品以上官職上養老的老臣,到他的案前落座。

    雖然他們沒有實權,但在宴會上,必須以他們爲先,連座位都靠李林甫、李適之之前。

    對於他們,李隆基也不問政事,只是噓寒問暖。

    然後李隆基將左相宰相叫上臺,欣賞一曲歌舞,對他們勉勵。

    隨後韋堅這樣的六部尚書、左右僕射上臺,同樣是一曲歌舞的時間退下。

    “三郎,你看七郎在諸文人中,何不讓他上臺,趁此佳節吟詩一首。”

    楊玉環明眸一動,向李隆基小聲說道。

    相比於李白,楊玉環更欣賞溫和有禮,說話又甜的李瑄。

    李瑄生擒雙可汗的壯舉,也讓楊玉環震撼,像是看到史書中的英雄一般。

    更何況高力士一直對楊玉環說李瑄的好話。

    “好。”

    李隆基對楊玉環百依百順,立刻讓宦官傳李瑄上臺。

    李瑄拜禮後,在玉案前落座。

    諸臣們羨慕地看着李瑄,能被聖人單獨邀請,代表他在聖人面前紅得發紫。

    “七郎,酒還暢快嗎?”

    李隆基問李瑄是否盡興。沒有立刻讓李瑄作詩。

    “宮廷美酒,若瓊漿玉液,臣榮幸!”

    李瑄表達道。

    “本來可以更美好,吏部的事,讓我很不痛快。”

    才過一兩天,李隆基沒那麼容易消氣。

    “聖人英明聖斷,他們已受到懲罰,今後大臣們會引以爲鑑,爲國爲民。”

    李瑄沒有說讓李隆基掃興的話。

    “龐大的國家,還是難以治理,總有附骨之蛆,興風作浪。也不知道將來我會如哪位皇帝!”

    李隆基帶着感嘆,向李瑄問。

    他很喜歡與李瑄說完,因爲李瑄是大詩人。

    文人向來清高。

    別的大詩人,從來沒有如李瑄一樣,說話動聽,讓他心安。

    “臣喜愛太宗皇帝的兩首詩,一爲《重興武功》的‘垂衣治天下,端拱車書同’,這是煌煌文治。另一爲《幸武功慶善功》的‘指麾八荒定,懷柔萬國夷’,這是赫赫武功。聖人都已做到,比太宗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

    李瑄把李隆基比做唐太宗李世民。

    因爲李瑄知道李隆基一直以他的曾祖父李世民標榜。

    “武功上,雖然滅掉突厥,但我感覺還差一點。”

    李瑄說得李隆基心裏美滋滋,但李世民的軍功太閃耀,大唐有一大半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

    更別說“天可汗”時代,所建立的威名。

    “那就等臣滅掉吐蕃,誰敢不尊您爲‘天可汗’,等臣將大唐的版圖推至雷翥海(鹹海),讓大食國年年派使者參拜,您就是天下共主,萬古第一人。”

    李瑄再次向李隆基畫大餅。

    天寶年間,李隆基有邁步漢武之意,雄心勃勃。

    李瑄畫這些大餅,並不是說一定要完成,是讓李隆基產生期待,認爲只有李瑄一個人能幫他完成這樣的功績。

    屆時,李瑄就算立下再大的功勞,也不會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因爲鳥未盡,兔未死。

    “七郎真乃不世名將,我會儘快重用七郎。”

    李隆基聽得迫不及待。李瑄戰場上的表現,讓李隆基認爲李瑄有那樣的能力。

    “封侯拜將都不是臣的本意,臣從小聽聖人的雄才長大;小時候還覺得聖人是天上的天帝降世。臣希望能做出衛青、霍去病一樣的功績,讓聖人的盛世照亮千古。”

    李瑄心中激動,說起話更加順口。

    李隆基口中的重用,一定是拜他爲上將。

    他營造成從小崇拜李隆基的假象,讓李隆基心中認爲他忠心耿耿。

    “哈哈!”

    “七郎的嘴就像抹了蜜一樣,三郎是天帝,我是什麼呢!”

    李隆基聽李瑄話後撫須大笑,非常開心。

    楊玉環也趁此向李瑄問。

    “娘子本就不該在人間,您是天上的瑤池娘娘,下凡與天帝重逢!”

    李瑄自己都覺得自己的話肉麻。

    但總好過不要臉的安祿山直接跪下當乾兒子。

    好過安祿山在李隆基面前跳舞扮小丑。

    “噗嗤……”

    楊玉環掩嘴輕笑,美豔絕倫。她越發地欣賞李瑄。

    有李瑄在,沒意思的宴會,也會變得歡快。

    李隆基見楊玉環笑靨如花,他也笑得更開心,完後一飲而盡。

    並示意李瑄將玉杯的酒飲盡。

    “給七郎倒上!”

    本來一個大臣只能在玉案前喝一杯酒,但李隆基顯然不會就這麼讓李瑄下臺。

    宮女們又緩緩爲李瑄滿上一杯。

    “七郎,元正日時刻,可否再吟詩一首,讓我再看看你的才華。”

    楊玉環主動向李瑄道。

    “今聖人神文聖武,蓋過堯舜。天寶三載,以載爲紀念。此革舊迎新。臣以元正日,再以改元曰載爲寓意,寫一首詩,請紙筆!”

    李瑄昨晚的時候,就想過李隆基會讓他在這個時候寫詩。

    他腦海的詩歌很多,不論是什麼場景,都能搬運一首詩來。

    臺下的人看到玉案前鋪開紙筆,就知道李瑄要寫詩,特別是是文人、詩人們竊竊私語,期待李瑄能寫出什麼樣的詩篇。

    李瑄的詩,首首精品。韻味各不相同。

    詩名《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寫下這首詩時,寓意變法。

    李瑄搬運出來,寓意改元爲載,真正辭舊迎新,大唐更加繁榮。

    楊玉環覺得李瑄不愧是大才子。

    李隆基大讚,此詩太符合他的心意。他決定將此詩掛在中書門下堂。

    隨後,李隆基讓大臣和文人傳讀此詩。

    衆人無不誇讚李瑄的才華。

    只有李林甫臉色微變,這新桃換舊符,像是在暗示他卸下吏部尚書,李適之走在他前面一樣。

    他拿着這首詩時,看向李瑄,卻見李瑄對他微微一笑。

    這個豎子,遲早把你弄死。

    李林甫強忍着憤怒將這首詩傳給李適之。

    李瑄在玉案前,連飲數杯,才主動告退,以免太過顯眼。

    李隆基特意吩咐李瑄以後要多來興慶宮,陪他和貴妃玩樂。

    宴會一直持續到下午,隨着李龜年最後一曲結束,衆人恭送聖人和娘子離開。

    從這一日起,楊玉環開始正式的出現在人們視線中,就等着聖人冊封。

    宴會散去,在宮人的指引下,大臣們相繼離開。

    次日,李瑄與李白、王昌齡相約,去龍首原郊遊,竟日而歸。

    正月四日,正式上班。

    李瑄也得上朝,繁瑣的儀式,不太適應,而且武將上朝頗爲無聊。

    一大早不到卯時就要起來,上午巳時才能回來。

    於是李瑄在正月初七時上稟,希望立刻去平定海賊。

    聖人同意,令十日出發。

    同時,賀知章因病爲由,辭官還鄉,度爲道士,舍本鄉家宅爲道觀,求周宮湖數頃爲放生池。李隆基詔令准許,又賜鑑湖一曲。

    李瑄最後和裴晃、裴胄遊玩一天,又去王維那裏學習一日樂器後,準備率左千牛衛離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