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王昌齡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落葉凋謝字數:3499更新時間:24/06/26 20:35:21
    右相府。

    “李瑄這豎子,竟然把被刺殺的事算在我頭上。若是我,必找一百弩射死他!”

    回到右相府後的李林甫大爲光火。

    當時李瑄是暗指他心胸狹窄,他還沒有機會辯駁。

    他怎麼沒想到找強弩手暗殺這一點?

    “大人,歲暮之夜,何必動怒呢!”

    李岫勸說道。

    他心中也疑惑,難道刺殺李瑄不是父親所爲嗎?

    只是作爲兒子,他不敢多問。

    “我堂堂首席宰相,卻卸任吏部尚書。怕是長安的權貴,都在笑話我。我必須再立威信,讓他們知道聖人依然信任我,李林甫還未倒!”

    別看李林甫還左相府嘲弄李適之,但他心裏是十分不甘的。

    “大人請三思!此時您宜靜不宜動。聖人心中有芥蒂,您應該蟄伏起來,勤懇政務,爲聖人分憂,待風波平靜,再伺機而動!”

    “大人聲望雖被打擊,但大人還是宰相啊!”李岫最後還不忘向李林甫提醒。

    李林甫恍然,值此之際,他不能再頂風作案,以免讓聖人厭惡。

    “大郎說得對!爲父就暫時忍下這一口氣。看李適之和韋堅能得意多久!”

    “方纔見左相府喜慶,我們右相府不能落人閒話。把小郎和小娘們喚出來。”

    李林甫開始安排過年事宜。

    若傳出去右相府年夜都未過,豈不是又輸一頭?

    右相府,嘉猷觀中。

    “八娘,阿爺喚你宴會!”

    李岫親自去喊在嘉猷觀中的李騰空。

    平康坊斜曲最大的府邸是李林甫府,這曾經是李靖的府邸,被李林甫一再擴建。

    李林甫非常會李隆基的心意,李隆基信道教,慕神仙。

    李林甫表現成虔誠的“修道者”,將自己宅院東南角,建立一個道觀。

    正好女兒李騰空慕道,讓李騰空爲觀主。

    “新年將近,阿爺的罪孽太多,我要替阿爺悔過,替家人消災。”

    李騰空不同於盛唐其他女道士,是一個真正的修道者,她學習醫術,鑽研道法,修心養性。

    她對道教悔罪、謝過的三元、八節齋法特別熱衷。每到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李騰空都要實施齋法。

    即將過年,她將在齋法中度過。

    “父爲子隱,子爲父隱,這是《春秋》大義。阿爺雖然玩弄權術,但我們爲人子也只能輔佐啊。”

    李岫微微搖頭嘆道。

    歷史上有幾個人會去舉報自己的父親犯法?

    那些獲得“大義滅親”稱號的人,看似名留青史。看平心而論,誰又會和他們交朋友呢?

    哪怕意識上覺得對的,也會在心裏唾棄他,因爲這就是人!

    “阿兄身爲家中長子,應該勸諫阿爺能及時收手。”

    李騰空女流之輩,雖被李林甫喜愛,說話沒有份量。

    “兄會試試……”

    見李騰空準備齋法,李岫不再提及去宴會。

    上到聖人,下到黎民都信這個。

    或許祈福真的有用呢!

    ……

    元正日。

    大清早庭中燒竹,“噼裏啪啦”的響聲,預示着新的一年到來。

    左相府門前賓客雲集,絡繹不絕。

    雖然右相府也有諸多賓客,但和往年光景無法相比。

    左相府小,只能送完一批又來一批。

    連那些郡王、嗣王、公主都派人來道賀。

    府前車馬將巷子填地嚴嚴實實,使後來的權貴不得不將車馬停在其他的宅院門前。

    左相府之人享盡尊貴。

    李適之也將自己的五個兒子,派出去向老朋友、諸王、公主、大臣們道賀。

    李瑄還特意拜訪賀知章、王維。

    去拜訪李白的時候,他不在,據說他去長安爲數不多的好友那裏喝酒。

    等李瑄回家時,已是黃昏。全家共飲屠蘇酒,希望能避邪驅災。

    “七郎,你的魚符、朝服、將甲,都已送至。”

    閉門之後,李適之向李瑄說,並提醒:“明日辰時,聖人在花萼相輝樓下宴五品以上職事官、諸王公主、諸名士。”

    “孩兒知曉!”

    李瑄迴應。

    雖然發生了讓李隆基憤怒的事情,但天子的氣度要有。

    特別是值此佳節,李隆基決定宴羣臣、長安名流,慶祝新氣象。

    翌日,李瑄換上新衣,和李適之、李霅,以及李適之的續絃王氏,李霅正妻張氏一起,前往興慶宮。

    宴會不需要穿朝服,那樣不適合歡樂。

    此等宴會,宗旨是歡慶。

    五品以上官吏能攜正室入宮。

    其他名士、特邀的官吏,不允許攜帶妻子。

    花萼相輝樓此時是天下第一樓,其他滕王閣、岳陽樓等,都遠遠不及。

    這是李隆基與民同樂的地方。

    李隆基每年都會請一些平民長者入花萼相輝樓宴飲,展現他的愛民如子的風範。

    臣子們相見,交相行禮,依舊在拜元正。

    花萼相輝樓的大廳內,大臣王公們三五交談,那些貴婦人們,也有她們的圈子。

    “那是大詩人王摩詰。”

    王維到場後,妙鬱的風姿,成熟男人的魅力,讓貴婦們兩眼放光。

    王維雖品級不高,但這樣的宴會,必然會被皇帝邀請,皇帝通常會叫王維到臺上,與之對飲。

    “李太白也來了,別再喝醉了。”

    同樣有才華,但貴族們面對李白,和面對王維是兩種全然不同的態度。

    “大詩人王少伯,他不是在外面爲官嗎?”

    看到王昌齡,不少人投來目光。

    “王少伯至長安有公事處理。”有人知道王昌齡爲何來長安。

    這個時代,王昌齡與王維並稱,雖聲譽不及王維,卻也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

    他的邊塞詩連李隆基都十分欣賞。

    其他如詩人李頎、常建等,在長安者,皆被應邀。

    其他還有一些才子,名士。

    相比之下,權貴們更喜歡詩人。

    詩歌是大唐的主旋律!

    當李適之到來後,所有大臣們作揖。

    稍後,人們將目光集中在李瑄身上,俊傑一時無兩。

    李瑄這種馬上建功立業,是文人心中的模板,無一不敬重。

    “李翰林,見你一面可不容易啊!”

    在沒有幾人想要與李白親近的時候,李瑄來到李白面前,執禮調笑道。

    “幾月不見李將軍,如同相隔十年一般。”

    李白回禮,感慨萬千。

    他指的是僅僅幾月未見,他處處被排擠,長安雖大,幾無立身之地,空有翰林之職,如同白衣。

    而李瑄在幾個月間,就立下不世的功勳。

    他雖號稱劍客,但知道執劍最多在市井爭鬥,無法上戰場。

    大唐的敵人,基本都是騎兵。士兵所執,皆爲長兵器。拿刀、劍對抗騎兵,與送死無異。

    “我與李翰林的友誼,還有很長的時間。我相信李翰林終有苦盡甘來的時候,就像伱詩中的那樣‘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李瑄知道李白對官場心灰意冷,只會借酒澆愁。

    李白很快就會離開長安。

    在這個時候,皇帝都不喜李白,李瑄也無法對李白過多幫助。

    他曾經提醒過李白,翰林院是出宰相的地方,可惜李白沒把握住!

    “謝李將軍之言。”

    在個時候,能給予言語上的寬慰,足矣證明李瑄的情誼。

    不過李白心態還是很樂觀的,不外乎俗世的目光。

    “這位是?還請李翰林介紹一番。”

    李瑄看向李白身旁其貌不揚的男子。

    “王昌齡,字少伯,現任江寧丞。拜見李將軍。”

    王昌齡自我介紹,並向李瑄一禮。

    自江寧歸長安,李瑄這個名字一直纏繞在他的耳邊。

    他昨日和好友李白喝酒的時候,一向孤高自負的李白,都對李瑄讚歎不已。

    他曾寫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雪滿弓刀的李瑄,完成他詩中的功績。

    “大詩人王少伯,久仰大名。”

    李瑄拱手回禮,他沒想到王昌齡會來長安。

    對於這個半生都在被貶中的七絕聖手,李瑄很是敬佩。

    王昌齡的官雖小,卻不是第一次來花萼相輝樓,他在開元後期就來此赴宴過,並留下詩作。

    宴會即將開始,李瑄也不能多聊,只是和李白、王昌齡約定明日一起飲酒。

    在李瑄與王維交談的時候,李林甫到來。

    他臉上掛着笑,很和藹可親的樣子。

    親近李林甫的大臣,都感覺他收斂了鋒芒。

    隨後,太子李亨和諸王、公主駕到。

    諸臣一起行禮。

    李隆基對皇子皇孫的管理嚴厲,久居深宮之中,尊貴程度還不如李隆基兄弟的子嗣。

    太子李亨也時時如履薄冰,他知道李林甫隨時會出手對付他。

    李林甫得罪太子,知道太子一旦繼位他就玩蛋,所以必然會千方百計將太子拉下馬。

    同樣的,安祿山也得罪太子。但安祿山選擇的道路卻不同。

    一相一將,都是自己爲自己爭取命運。

    正是因爲他們與太子不和,李隆基才會寵信他們。

    李瑄已經多次提醒李適之,可以尊敬李亨,但不能與李亨走得太近。

    對於李亨提出的要求,直接婉拒。

    “聖人至……”

    辰時五刻,李隆基到達花萼相輝樓。

    所有臣子都來到自己的座位前站直。

    貴婦們則有自己的座位區域。

    文人、詩人們的座位靠後。

    諸王、公主駙馬坐在左上角。

    涇渭分明。

    富麗堂皇的大廳上,各有百名樂工,列於大殿的左右側。

    琴、瑟、橫笛、箏、笙、箜篌、琵琶、編鐘、篳篥、蕭羯鼓等等,各種漢、胡樂器,應有盡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