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暗度陳倉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落葉凋謝字數:2616更新時間:24/06/26 20:35:21
    想到這種可能後,李瑄乾脆利落地將一半西瓜,分成數份,打算嘗一嘗。

    “將軍,此物不明,不可嘗試,如果非要嘗試,就讓我來吧!”

    阿史那扶汶連忙阻攔李瑄。

    “是啊將軍慎重……”

    “讓我們代勞吧……”

    其餘將領也紛紛勸阻李瑄。

    “咦!還挺甜?”

    李瑄剛想說他們多心的時候,旁邊傳來一道聲音。

    原來羅興已經抱着一半西瓜啃了起來。

    他也害怕這“西瓜”是毒物,不能讓主人以身犯險。

    “諸位不要怕,西域人已經驗證,這種瓜無毒。”

    李瑄說着,對羅興說:“羅興,你告訴他們味道如此?”

    “一口甜水,好香,吃起來好美。”

    羅興擦了一下嘴,回答道。

    李瑄聽後,也咬一口西瓜。

    他眉頭一皺,好粗的果肉,而且筋太明顯,雖然水份不小,但甜度卻平平。

    後世最黑的商家,也賣不出這樣甜度的瓜。按照後世的說法,李瑄估計這種甜度只有五到七。

    “這瓜好甜……”

    李瑄切開的瓜,將領們各拿一份,讚不絕口。

    對於這個時代的人,這種甜度的瓜,已經讓他們滿足。

    “唉……西瓜皮不可食用……”

    李瑄見阿史那扶汶狼吞虎嚥,把西瓜皮也啃一個角,立刻出聲制止。

    “我說咋變得跟草一樣味道。”

    阿史那扶汶臉一變,將西瓜皮丟掉。

    衆將都大笑一聲,阿史那扶汶爲他們提了個醒,使他們不用丟臉。

    李瑄對成熟的西瓜不是很滿意,但是能理解。

    將來要選籽培育出更甜的西瓜,甚至還有紅瓤西瓜。

    這需要一代一代的人去做,李瑄不一定能看到。

    隨後,李瑄教士卒們辨別成熟的西瓜。

    將西瓜摘掉,往軍城中運送,與將士們分享。

    沒分到的不要急,等其他西瓜成熟。

    有十幾畝西瓜,最起碼人人都可以嘗個新鮮。

    李瑄吩咐吃西瓜的士卒,將西瓜籽保留。

    待選取優等後,來年三月種更多西瓜。

    到時候,就可以在天氣最熱的時候,一飽口福。

    這讓士卒們頗爲嚮往。

    八月十日,秋天已至。

    不論是突厥,還是唐軍,現在是用兵的最佳時機。

    按照約定,在八月十六日前,豐安軍到達鳴沙渡。

    李瑄正在準備。

    他有兩條到達鳴沙渡的路線。

    一條是先過黃河,然後到鳴沙渡,屆時從鳴沙渡再過河。

    另一條是順着黃河而下,這樣省時省力,但有一定風險。

    “報……”

    一探馬飛入軍城,向李瑄稟告軍情。

    “啓稟將軍,在賀蘭山南麓一帶,發現大部突厥輕騎,數以萬計。他們的目標應該是峽石通道。”

    探馬向李瑄稟告。

    “看來突厥左廂諸部已經知道我大唐的動向。他們威逼過來,是想趁我軍渡過黃河立足未穩時出擊。”

    李瑄沉思後,知道突厥左廂諸部的目的。

    靈武一帶,本就是胡漢雜居之地,朔方軍動員十餘郡,將各地的糧草、輜重,運送到鳴沙渡,瞞不過突厥人的探子。

    而且朔方軍中,胡人沒有七千,也有五千。其中還有超過半數都是突厥人。

    他們不可能都與大唐齊心。

    雖然他們不知道具體的進攻時間,但從鳴沙渡兵馬聚集的數量,可猜測一二。

    如果唐軍匯聚在一起,列陣前行,突厥諸部機會就不大了。

    反之,在唐軍渡河的時候進攻,是突厥最好的機會。

    當然,唐軍可以繞道境內過河,但那會影響戰機,出現變故。

    突厥明顯是想與唐軍一戰,讓唐軍知難而退。

    峽石(今青銅峽)通道,是鳴沙渡出塞的一條通道。

    由於具有黃河天險,唐軍沒必要把守。

    而且峽石空地太大,很難守住。

    “我軍本可從黃河外過,現不得不從黃河內行進。”

    王思禮聽到這個彙報後,向李瑄說道。

    “突厥守着鳴沙渡到豐安的渡口,似乎是逼迫我軍主力南下渡河,消耗我軍士氣。”

    李瑄向衆將說道。

    這一段黃河的渡口,包括豐安軍的渡口,都會被突厥監視。

    一旦唐軍渡河,他們很快就會派輕騎而來。

    數萬兵馬,以及相應鎧甲、兵器想全部過河,需數日時間。

    唐軍本是滅突厥而來,主動出擊,士氣高昂。

    若被逼得需要多花十天時間,士氣必受打擊。

    李瑄注視着掛在牆上的地圖,對衆人說道:“豐安軍在黃河外。可稟告王帥派遣我軍,向峽口逼近。”

    定遠軍在靈武東北二百裏,雖然也是在黃河外,因山路隔絕。定遠軍只能先到黃河以內,再南下鳴沙渡。

    定遠軍是守衛北方的門戶,面向草原,可方便出塞。

    “如果突厥諸部主力,全力突襲我豐安軍呢?”王思禮問。

    “我們出軍的時候,鳴沙渡的經略軍佯裝要渡河,牽制住突厥騎兵主力。派遣另一部分經略軍暗度陳倉,夜晚至豐安軍渡過河。”

    “豐安軍和一部分經略軍匯聚在一起,就不必擔心突厥騎兵。”

    李瑄回覆王思禮。

    他希望能在峽石一帶,與突厥騎兵一較長短。

    只要將這些突厥騎兵消滅,賀蘭山以西、以北的突厥諸部,必望風而降。

    “將軍妙計,不過我們需要徵求王帥的意見。”

    王思禮稱讚道。

    “王帥若知突厥騎兵逼近峽口,一定也會如此,或許還有更好的計策。”

    這不算什麼妙計,只是身爲將領的基本。

    敲定計劃,李瑄立刻擬訂軍文,派人快馬加鞭將消息傳遞給王忠嗣。

    王忠嗣應允。

    不久後,一萬名經略軍,南下向豐安軍渡轉移。

    八月十四,黃昏,張齊丘將剩下的一萬五千名定遠軍、經略軍兵馬,和一萬皋蘭州等胡騎,列在鳴沙渡,組織上百艘小船,呈渡河之狀。

    同時,李瑄率領一千輕騎,出豐安軍城,分成二十隊,驅逐突厥探馬。

    在周邊監視的突厥騎兵,見到這陣勢,迅速前往峽口稟告。

    半個時辰後,豐安軍渡,出現一隊又一隊的唐軍。

    其中,身披明光甲者,竟有三千之數,還有兩千唐軍披魚鱗重甲,手持近兩丈長的大槍。

    另外有強弩千具,以及戰車、鹿角,這些列陣防禦的器械。

    這是唐軍面對胡人騎兵的倚仗。

    王忠嗣將本部經略軍所有披鐵甲的士兵,都派遣至此。

    以防止突厥狗急跳牆,不顧一切地衝陣。

    王思禮率領城內全部步騎,出軍城接應,在軍城前,列開陣勢。

    很快,在峽口的突厥騎兵就得知唐軍有千騎從豐安軍城出。

    他們懷疑豐安軍會從豐安軍渡過河,與唐軍主力匯聚。

    但對岸的唐軍,一副隨時過河的架勢。

    幾個部落酋長商議後,決定分一萬騎兵南下,另外兩萬多騎兵,繼續駐紮在峽口。

    突厥人認爲,有一萬騎兵,就算豐安軍出城,也可剿滅……

    阿波達幹部的酋長是幾個突厥部落共同推舉的首領。

    他們謀求與唐軍一戰,擊退唐軍,保住自己的部落。

    投降唐人,不是他們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