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渭水離別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落葉凋謝字數:2504更新時間:24/06/26 20:35:21
    日落黃昏,李瑄帶着李玉瑩歸家。

    那羣士女,被李瑄用一首後世韓愈的《晚春》打發走。她們不在乎李瑄寫詩的含義,只在乎李瑄吟出新詩。

    實際上,李瑄在寓意他將抓住這一次與突厥作戰的機會,向國家和皇帝,展現自己的價值。

    “七兄,她們都說戰場上會死人,你不去行嗎?”

    李玉瑩得知李瑄將要去很遠的地方打仗,不捨地說。

    “男兒宿命在此,家國天下。放心,阿兄會平安歸來。”

    李瑄摸了摸李玉瑩的腦袋。

    她不是很懂。

    李適之曾在幽州軍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回長安一次,她以爲李瑄也會一樣。

    第日,清晨。

    坊間的晨鼓第一次敲響時,李瑄便起牀洗漱。

    他的婢女霜兒,又爲李瑄清點一次行禮。

    七郎即將遠離,霜兒更難過。這麼多年,李瑄是她的依靠。

    “你就在家裏,看好我的花園。我隨時都會回來。”

    李瑄看穿霜兒的心思,向她安慰道。

    此次軍中就職,李瑄只帶羅興一個人。

    “七郎放心,奴婢不會讓一株花樹枯萎。”

    她沒有資格對李瑄說注意安全,只能在心裏祝福李瑄。

    李瑄笑了笑。他已讓李玉瑩照看一下,別讓府中其他奴婢欺負霜兒。

    “羅興,將我的一石強弓,和皇帝賞賜的雕弓都帶上。”

    李瑄着重向羅興吩咐。

    軍中不一定有一石騎弓,李瑄要自備。

    馬槊和槍,就不必要帶了,軍中必然存在。

    馬槊沒有後世傳得那麼神奇,再好的槊,經過幾次戰鬥,都要如盔甲一樣,重新修理。

    那些傳世的名劍,千年鋒利,是因爲它們不上戰場。

    鐵與血的考驗,使這個時代的兵器都是消耗品。

    這一日,李瑄的兄長們都回來爲李瑄送行,對李瑄噓寒問暖。

    等李適之下朝,他們就會出發。

    至於李瑄的朋友和王維,他故意告訴他們,下個月才會離開,他不想讓他們送行。

    辰時剛過沒多久,李適之匆匆回來,他反覆提醒李瑄帶足金銀錢財,帶足衣物。

    “七郎現在也有魚符了,它就如你的衣冠,兼具國家和百姓的意志,你要時刻提醒自己要恢宏德行。爲父智慧雖不如你,但爲官多年,卻不曾缺失這些。”在李瑄上馬之前,李適之親自爲李瑄整理衣袍。

    李瑄的腰間不僅掛着皇帝賜予的飛鳥銜花玉佩,還有裝着魚符的銀袋。

    李適之取出銀袋中的魚符,提示李瑄。

    “孩兒知曉。”

    李瑄點頭,他將原則看得很重。

    “父親,李白是孩兒的朋友,如果有可能,照顧他一下。”

    李瑄很遺憾,他只在曲江柳岸見李白一面。

    “李白想一步入青雲,爲父可辦不到。”李適之眉頭一皺。

    意思是,李白想一步登天,成爲宰相。

    “他是想上天當神仙吧!”

    李瑄知道李白的詩裏,確實有這種意味。但李瑄還是幽默地對李適之解釋。

    終究是世俗大道,讓李白陷入矛盾與掙扎。

    罷了,李瑄不再勸李適之,還是順其自然吧!

    挎着寶劍上馬,李適之和李瑄的兄長們,一路送李瑄出通化門,送李瑄到長安北方的渭水橋上。

    本來李玉瑩也要跟來,卻被李適之喝住。

    李玉瑩最怕李適之。

    她天真地讓李瑄下個月就回來看她。

    李瑄只是答應,下次回來,帶一朵草原上的花。

    “保重!”

    渭水之畔,兄弟幾人下馬攀談許久,依依惜別。

    “七郎果決而有力量。但凡事量力而行,不可焦躁,有事可寫信告訴父兄。”

    李霅拍着李瑄的肩膀。

    “大兄。”

    李瑄緊緊握住李霅的手。

    長兄如父,李適之在當刑部尚書前一直不在長安,李霅對他最照顧。

    “長安的多少別離,都在這渭橋之上。”

    李適之在一旁感慨。

    “昨夜孩兒的建議,父親要好好想想。”

    李瑄不想說這些,而是又提醒李適之一句。

    昨晚李瑄與李適之促膝長談到半夜。主要是整飭兵部,以防李林甫抓住把柄。

    只要李適之將兵部抓牢固,以李隆基現在對李適之的信任,即便李林甫動用“羅鉗吉網”,也不可能“攻陷”兵部。

    甚至李適之可以反告污衊,夠李林甫喝一壺。

    前世李適之因兵部官吏貪污罷相,那時候,李適之已經不被李隆基信任,他連解釋的機會都沒有。

    “爲父知道要怎麼做了,以後有什麼事情,一定會與心腹幕僚討論,防止是老匹夫的陰謀。”李適之微微點頭,又道:“將爲父寫的書信,交給王忠嗣,他會照顧七郎。那豐安軍使陳回光或許等不到你去,就會被調回長安。”

    “孩兒明白。”

    王忠嗣剛正不阿,治軍嚴謹,李瑄估計李適之的親筆信不一定有用。

    李瑄也不打算交給王忠嗣。

    “東晉時司馬道子因爲經常酗酒,使朝野王公大失所望,衆叛親離,父親還是要節制一些。”

    重新上馬後,李瑄向李適之提醒。

    主要是李適之太能喝酒了,幾乎無酒不歡。

    特別是不上朝的時候,喝得酩酊大醉。李瑄擔心這一點被有心人利用。

    “爲父以後會少飲美酒!”

    李適之隨口一說,但並沒有將這話放在心上。

    唐人誰會不愛酒呢?

    更何況是飲中八仙。

    “大兄、三兄、四兄、五兄告辭,父親注意身體。”

    最後向李適之和兄長們行一禮,李瑄騎馬上渭橋。

    此時,渭水橋上,行人和過往商人不少。

    他們都知道,這是長安權貴,送行親子,不敢靠近冒犯。

    李瑄在渭水橋中央,勒馬側身,大聲向李適之吟唱:

    “孩兒立志出鄉關,不建功勳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通俗易懂的小詩,卻感人肺腑。

    聲音傳得很遠,岸邊的李適之聽得一清二楚。

    “七郎!”

    李適之聽到李瑄爲他吟唱的詩,萬般不捨,想要叫停李瑄。

    但李瑄已經馳馬過渭水橋,揚塵愈遠。

    羅興的馬上掛兩弓,揹着包袱跟在李瑄身後。

    一句“人生無處不青山”,觸動李適之心絃,讓他捂住眼睛。

    他是堂堂宰相,怎麼能在衆目睽睽下流淚呢。

    李霅和李季卿趕忙上前安撫李適之。

    想到李瑄的年紀,他們心中也難過起來,李瑄這段是時間的表現,讓他們忘記,李瑄才十六而已!

    看李適之和李霅、李季卿等父子相擁,泣不成聲,路過的行人,聞者落淚。

    這首詩傳開後,對長安的青年影響巨大。

    引起一時的從軍熱潮。

    即便戰死,又何必埋葬在故鄉的土地,國家到處都是秀麗壯闊的山河。

    李隆基讀後,都誇讚李瑄“忠貞果毅”,期望“建立功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