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廣運潭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落葉凋謝字數:3795更新時間:24/06/26 20:35:21
    雖距離盛會所在地還有一定距離,但是在路上,已經人頭攢動。

    李瑄三人不得不躍馬於路邊原野之上。

    長樂坡的位置,在長安城東九里。

    上午辰時三刻的時候,李瑄和裴晃、裴胄,來到長樂坡。

    晴空萬里,潭水與青天相映襯,煙波浩渺,映着水光。

    長安城中和長安周邊鄉里的百姓,如過節一樣匯聚在這裏。

    潭水周圍已經被人山人海佔據,別說騎馬,就是人都很難擠進去。

    潭西有些位置不擁擠,但是被奴僕圈住,一看就是達官貴人佔據的地盤,百姓們不敢招惹。

    大唐階級分明,賤民與良民有巨大的差距。

    良民中,貴族與普通百姓也如隔天淵。

    潭東也沒有位置。

    望春樓前,更是被羽林軍圍住。

    李瑄依稀能看到望春樓上模糊的身影,那是李隆基與文武大臣,他們正在談笑觀禮…

    “來晚了……”

    潭水離得太遠,根本看不清。

    只看看到寬闊的的潭水上,百舸張帆,隨波逐流的一幕。

    還有那羯鼓喧天的聲音。

    “七郎,四娘在那裏,我們也過去。”

    順着裴胄指的方向,李瑄看到李玉瑩。

    他們不擔心沒有觀看盛會的位置。

    那些熟識的貴族世家,一定很樂意與李瑄一起觀看盛會。

    “七兄快過來。”

    李瑄來到貴族所在區域後,李玉瑩第一時間向李瑄招手。

    雖然那天李瑄訓斥李玉瑩,但李玉瑩隔一天晚上就忘了。

    兄妹之間,不外如此。

    更何況那天在鬥花會上,李玉瑩用李瑄給她寫的《賞牡丹》,配上她的牡丹花,享盡讚美。

    縱然五顏六色的名花,也不及一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今日清晨,李瑄還在練武的時候,李玉瑩就叫李瑄來看盛會,但李瑄與裴晃、裴胄約好了,所以讓李玉瑩先來。

    而李玉瑩所在區域,不止她一個人,還有那天一起來左相府的姜月瑤,和其他一些士女。

    姜月瑤心思細膩,知道李林甫和李適之最近有爭執,那天突然支開她,一定因此。

    所以再次見到李瑄時很害怕,她如受驚的小鹿一樣,身體向一名面容清冷的白衣女子那裏靠。

    “打擾了!”

    李瑄來到這個位置極佳的地方,向一衆士女們禮問一句。

    這一次,她沒有大煞風景地讓李玉瑩遠離李林甫的親戚。

    長安的貴族少女,現在都知道李瑄的事蹟,士族、宗室、宰相之子、詩人,現又被封爲五品官,準備前往邊疆爲將。

    這麼多身份疊加在一起,讓少女們春心萌動。

    士女們一向大膽而奔放,她們立即圍在李瑄身邊,嘰嘰喳喳,對李瑄問東問西,有直接請李瑄作詩一首。還有讓李瑄不要去邊疆,那裏很危險。

    李玉瑩又不幫李瑄拉開這些士女。

    使他後悔來找李玉瑩。

    早知道他就去其他位置了。

    只有裴晃、裴胄在旁邊偷笑,士女們根本不理會他們。

    “諸位小娘子,盛會即將開始,待盛會結束,再進行作詩。你們一直圍在我周圍,我無心思考。詩需應景而賦。”

    無奈之下,李瑄只能向周圍的士族少女說道。

    “嘻嘻,好……”

    “一言爲定!”

    小娘子們紛紛拍手,她們生怕李瑄討厭自己,不敢再打擾李瑄觀看盛會。

    一羣士女到一旁,邊偷看李瑄,邊悄悄說話,不時傳來銀鈴一樣的笑聲。

    “那穿着白衣的士女是誰?”

    李瑄得到鬆緩後,來到裴晃面前問他。

    他指的是姜月瑤旁邊面容清冷,氣質如雪蓮一樣的女子。

    剛纔只有白衣女子和姜月瑤沒有湊到他身邊,姜月瑤是怕他,而此白衣女子則漠不關心。

    “她是李林甫的第八女。她是個女道士,還給自己起了一個道號,叫什麼騰空。”

    裴晃正好認識此女,他嘿嘿一笑,向李瑄回道。

    大唐的女道士,懂得都懂。

    特別是開元天寶年間,女子進入道觀的風氣盛行,包括公主和普通百姓的女兒都會選擇入道。而那些女冠們,通過修行來追求自由和無拘無束的生活,她們的放蕩不羈和縱情浪漫,幾乎與娼妓無異。

    “可惜!”

    李瑄不着痕跡地搖頭。

    裴晃以爲李瑄可惜李騰空是女道士。

    更聰明的裴胄以爲李瑄可惜李騰空是奸相李林甫的女兒。

    “船動了,船動了。”

    最活潑的李玉瑩,只喜歡新奇事物,她一直看着潭水,突然跳起來喊道。

    隨着李玉瑩的聲音,李瑄看到潭上的船隻,漸漸駛進。

    “萬歲,萬歲!”

    “萬歲!萬歲……”

    羽林軍率先呼喊,緊跟着長安的百姓一起呼喊,聲震蒼穹。

    盛會正式開始!

    爲望春樓上的李隆基,展覽天下貨物。

    衆人看到每一艘船隻的最前方,都立着一塊三丈高的木牌。

    木牌標註着此船是何地而來,裏面盛裝着什麼樣的物品。

    “七兄,那船上是什麼!”

    李玉瑩有的字不認識,拉着李瑄不斷詢問。

    李瑄在一旁,耐心地向李玉瑩解釋。

    其他士女,又不自覺地湊上前。

    廣陵郡的船上,物產最豐富,有漆器、錦、鏡、銅器,甚至還有山珍海味……

    丹陽郡的船上,堆積着京口綾、京口衫緞……

    晉陵郡的船上,展示着工藝精美的名瓷、綾繡……

    會稽郡的船上,數不盡的細羅、青瓷、吳綾、羅、絳繡……

    南海郡的船上,堆滿了玳瑁、珍珠、象牙、沉香……

    豫章郡的船上,排列着酒器、茶釜、茶鐺、茶碗……

    宣城郡的船上,盛載着黃連、宣紙、毛筆、空青石……

    始安郡船,陳列着翠色鳥羽、蕉葛布、蚺蛇膽、翡翠……

    吳郡的船上,整齊地擺放着江南特產刺繡、方紋綾……

    船中皆有米,如吳郡的三破糯米,廣陵郡的貢米等等。

    船伕都江南水鄉的打扮,箬笠、芒鞋、寬袖衣衫。

    ……

    一艘接着一艘,數百艘船隻,綿延數裏,向世人展示着大唐的豐收和大地的饋贈。

    天空中的鳥兒似乎也被吸引,在船隻的上方飛來飛去,讓展覽會更加應景。

    “這得多少船啊!”

    “嘖嘖……好多寶物。我在書上見過那東西,那是象牙。”

    “原來南方的物品長這樣。”

    “呼……那些漆器太美了。據說以後可以東市上買到。”

    “江南的綾羅綢緞真精緻,能摸一下就好了。”

    長安的百姓,從未見過如此壯觀的一幕,紛紛喝彩,連連鼓掌。

    長安平時是看不到船的,更別說一下目睹這麼多桅杆。

    旁邊裴晃跳起來嗷嗷叫。

    李瑄見這眼花繚亂的大唐繁榮,心潮澎湃。覺得不虛此行的同時,也難免有些惆悵。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也只剩十來年的時間。

    這使得此次盛會,如同大唐的輓歌一樣。

    站在望春樓上的李隆基,看到的是江山如畫,君臨天下的滿足感。

    旁邊李林甫露出如平常一般的微笑,他早已穩固權柄,這是他的時代。

    什麼李適之,什麼太子,都擋不住他的計謀。

    就在這時,陝縣尉崔成甫粉墨登場。

    他出現在一號船隻上,穿着缺胯綠衫和錦半臂,露着半個膀子,頭上戴着紅色的抹額。

    “咚咚……”

    崔成甫的腰間還掛着一架精緻的羯鼓。

    隨着崔成甫用兩槌敲擊羯鼓,數百名穿着豔麗衣服,年輕漂亮的女子出現在每艘船的船頭上。

    “得寶弘農野,弘農得寶耶!潭裏船車鬧,揚州銅器多。三郎當殿坐,看唱《得寶歌》……”

    在急促、響亮的羯鼓下,崔成甫唱着專爲李隆基改編的歌謠。

    所有女子齊聲接唱。

    與此同時,一艘艘船隻上,琵琶羌笛,胡琴雜樂響起迎和。

    普通的百姓,完全沉浸在此次的歡呼之中。

    “酣暢淋漓之感,如在泰山封禪之時。”

    李隆基龍顏大悅,他對旁邊的高力士說道。

    “韋堅有宰相的才幹啊!”

    李隆基又不加掩飾地對左右的李林甫和李適之提示。

    李適之心無波瀾,但李林甫卻面色微變。

    韋堅的妻子是姜皎的女兒,他是李林甫舅父的女婿。

    本來韋堅應該親近李林甫的。

    但韋堅的親妹妹又嫁給太子李亨。韋堅認爲太子遲早榮登大寶,故意疏遠李林甫。

    現在李隆基這麼一說,讓李林甫對韋堅產生嫉恨。

    心想着一有機會,必整死韋堅。

    “都說堯舜是上古聖君,在臣看來,我朝遠比堯舜時代繁榮。聖人開天闢地,歷朝歷代君主都不如聖人雄才。”

    李林甫心裏不論想什麼,嘴上永遠是甜言蜜語。

    “這是朕和諸卿共同的功績!”

    李隆基展開雙臂,像是將潭中所有船隻擁抱在懷裏。

    “力士,令宮廷樂伎,與民同樂,共同演繹這開天闢地的盛世。”

    李隆基看到兩岸百姓歡呼不斷,向又高力士吩咐。

    高力士稱是後,前去安排。

    不一會兒,宮廷樂師登上一艘艘空置的小船,分數十個區域,在潭水周圍,演繹着不同的樂曲。

    美妙的音樂一點都不失節奏,讓觀者流連忘返。

    百姓們的掌聲從未停過,從李瑄到來,一直持續到黃昏時刻。

    即將結束的時候,韋堅划着船隻,到望春樓下,再次獻上百牙盤食。

    當韋堅登上望春樓,又向宰相、大臣致以厚重禮物。

    但是他爲左右宰相準備的禮物,竟然一模一樣。讓李林甫更加怨恨韋堅。

    李隆基看夠以後,回到望春樓的宴堂。

    韋堅在皇帝和文武大臣面前,介紹此潭的生成。

    “請陛下爲此潭賜名!”

    最後,韋堅向李隆基一拜。

    “此潭將東西南北天下貨物運送到長安城下。東西爲廣,南北爲運。朕將之命名爲廣運潭!”

    “陛下聖明!”

    李隆基話落,文武百官紛紛叫好。

    李隆基觀禮一天,不知是累了,還是想玉環娘子了,吩咐起駕回宮。

    看到百姓們山呼不減,李隆基讓樂師們繼續演奏,天黑準歸。

    望春樓前羽林軍護衛儀仗返回。

    百官車馬也相繼離開。

    臨走前,大臣們紛紛恭喜韋堅,誰都明白,韋堅必將高升。

    但沒有人注意,李林甫臨走前看韋堅的目光,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