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箭術與馬戰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落葉凋謝字數:3592更新時間:24/06/26 20:35:21
    興慶宮的御用馬場,平時主要用以馬球比賽。

    馬球是宮廷內最熱門的遊戲。

    旁邊的亭子,修得很高,馬場上的所有情況,一覽無餘。

    此時,在李瑄前方數百步外,擺放着十八個靶子,大概分佈在馬場的東北和東南方向。

    李瑄摸了一下箭囊,共箭矢二十支。

    爲在皇帝面前證明自己的箭術,李瑄準備做出一些複雜的動作。

    “駕……”

    看到馬場邊緣的石臺上,有一些紅色的“毬”,李瑄策馬而去,在駿馬掠過石臺的時候,側身抓住兩枚拳頭大小的馬毬,揣入懷中。

    亭子中的楊玉環看到這一幕,就問李隆基:“三郎,左相家郎君爲何拿馬毬?難道他要擊鞠?”

    “七郎是想顯露超羣箭術。”

    李隆基眼力非凡,猜出李瑄的目的。

    王忠嗣就可以張開一百五十斤的大弓,射中拋向天空的桃子。

    他立刻帶着楊玉環在亭子邊緣觀看。

    楊玉環被勾起好奇心,她看着駿馬上的身影,不想錯過。

    高力士和其他的羽林衛、宮女、宦官,也都將目光停留在李瑄身上。

    一個被認爲是“大才子”的少年,縱橫馳射,本身就是一種衝擊力。

    馬場上的李瑄,開始加快馬的速度,轉眼間,距離靶子只剩下二百多步。

    他鬆開繮繩,左手持弓,右手從箭囊中,取出一支羽箭。

    前世的李瑄是神槍手。今生繼承原本李瑄對騎射的熟練,磨合兩個月後,使他有百步穿楊的能力。

    眼看距離東南方的靶子一百二十步遠。

    李瑄的目光變得冷靜而專注,輕舒一口氣,將箭搭在弓弦上。

    一石之力,被李瑄面不改色地拉成滿月,若蛟龍出海,蓄勢待發。

    “嘣!”

    “咻!”

    伴隨着弓弦的震動,箭矢破空而去。

    電光火石間,馬場東南最左側的箭靶上,一支羽箭正中靶心。

    這一刻,周圍羽林衛士兵,舌撟不下。

    他們第一次看到用騎弓射超過一百步,且如此精準的人。

    這也是李瑄選用一石騎弓的目的。

    只有一石騎弓,在水平射擊的時候,殺傷力能達到一百二十步以上。

    如剛纔的七鬥騎弓,即便李瑄有能力,也會如“強弩之末”。

    “咻!”

    一箭之後,李瑄再次張弓搭箭,射向第二個箭靶,分毫不差地命中。

    駿馬控制在一百步以上距離,穿梭在馬場上,李瑄如行雲流水般,又連出七箭,皆正中靶心。

    “神威!”

    羽林衛們忍不住山呼,表達對李瑄箭術的敬佩。

    李隆基和楊玉環,本看不清楚李瑄是否射中箭靶,但聽到羽林衛的喊聲後,就知道李瑄一定命中。

    李瑄的箭矢還未射完,他又馳向東北,那裏還有九個靶子。

    依然是在一百二十步以外,這一次,駿馬橫向穿過,每過兩個呼吸,李瑄就射出一箭。

    弓弦的顫動聲,讓每一個善射的羽林軍心悸。

    這代表無與倫比的力量。

    再看一字排開的九個箭靶,都插着一支羽箭。

    英武的身影,躍馬彎弓,震撼現場的羽林衛。

    箭囊之中,羽箭還剩兩支。

    李瑄調轉馬頭,朝李隆基所在的高亭方向而來。

    在距離李隆基三百步的距離,李瑄從懷中掏出一枚馬毬,他握緊馬毬,用力斜拋出去。

    木製的馬毬,在空中劃出弧度,轉瞬間飛出數十丈遠。

    包括李隆基和楊玉環在內的所有人,都目不轉睛地盯着飛空的馬毬。

    李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張弓搭箭。

    “嘣!”

    弓弦震動。

    “咻!”

    一石強弓,射出的箭矢猶如鷹隼飛翔,破空之音充滿力量。

    “嘭!”

    即將落地的馬毬,被如閃電一樣快速的羽箭貫穿,掉落在草地上。

    另一個馬毬取出,李瑄直線拋向數十步外一株柳樹的方向。

    “咻!”

    在馬毬拋出去的瞬間,箭矢又至。

    “砰!”

    強悍的箭矢,射穿馬毬,並帶着馬毬,釘在那株柳樹上。

    箭囊空,李瑄勒馬停下,馬蹄揚起,他高舉雕弓,英姿無雙。

    整個馬場因李瑄而寂靜。

    這兩箭的水平太高,令衆人歎爲觀止。

    “古代的養由基、李廣,也不過如此了。”

    李隆基顧左右說道,對李瑄的箭術給予最高評價。

    “七郎讓妾身長了見識。他將來到底是文官,還是武將呢?”

    楊玉環被李瑄的神威和才華吸引,對李隆基問。

    剛纔李瑄射中馬毬的時候,楊玉環情不自禁地鼓掌。

    “文官需要政績,武將需要軍功,看七郎怎麼選擇了。”

    李隆基撫須笑道,但話語意味深長。

    “看七郎騎術,擊鞠一定很厲害,下次擊鞠,一定要叫上他。”楊玉環回眸一笑。

    “依你!”李隆基輕輕拍着楊玉環的香肩。

    這時,一個身穿黑色明光甲的將領,騎着駿馬向李瑄馳來。

    “都說樊衡將軍是禁軍第一猛將,若傷到七郎怎麼辦?七郎善射,不一定善戰。”

    楊玉環看到此將領,向李隆基埋怨道。

    李隆愛護李瑄,覺得自己欠考慮,立刻對高力士說道:“快喊樊衡將軍,別傷到七郎!”

    “聖人有令,樊衡將軍點到爲止,不得傷七郎。”

    李隆基話落,高力士立刻站在亭子的臺階上喊一聲。

    “聖人有令,樊衡將軍點到爲止,不得傷七郎……”

    隨後,周圍的宦官齊聲大喊,馬場上的所有人聽得清清楚楚。

    而那名叫樊衡的將軍,立足駐馬,持着一根沒有槍頭的長槍,向遠處的李隆基拱手領命。

    樊衡曾在開元十五年的武足安邊科中,拔得頭籌,是爲武狀元。

    他沒有選擇在邊境立功,而是留在禁軍中。從正八品下的司戈,一路升任至現在從三品的右龍武衛將軍,成爲李隆基的心腹,平時出行,必定跟隨。

    李瑄這邊,幾名羽林郎,託着一根沒有槍頭的長槍,和一副鐵甲前來。

    李瑄明白,這是讓他和前方的將軍,切磋騎戰。

    “請郎君下馬穿上明光甲!”

    羽林郎向李瑄說道,他們非常欽佩李瑄的箭術,示以尊重。

    “無需甲冑在身!”

    李瑄說罷,只是接過“無頭”長槍,策馬向樊衡衝去。

    羽林衛都來不及阻止。

    “竟敢輕蔑本將。”

    樊衡見李瑄不着盔甲,甚至狂妄,頓時勃然大怒。

    心想今日要給李瑄一個教訓。

    即便李瑄落馬摔傷,也是自討苦吃。聖人必不會怪罪。

    雙馬衝刺,眨眼之間,兩人相距不到二十丈。

    李瑄雙手握槍,無懼一切。

    而樊衡橫槍,只想將李瑄掃下馬。

    十丈!

    五丈!

    兩人同時出槍。

    “呼!”

    樊衡猛勁橫掃,李瑄預料他的動作,側槍格擋。

    勢大力沉的一擊,撞在李瑄的槍桿上,不起波瀾。

    而李瑄手臂一震,樊衡只覺得一股巨力貫身,他身體傾斜,一個趔趄,差點摔落馬下。

    還好兩馬迅速錯過。

    馬匹奔跑數十丈後,兩人再次調轉馬頭,向對方衝去。

    感覺到手掌發麻,樊衡暗道好大的力氣,遂雙目凝重。

    李瑄也測試出樊衡的力量。

    遠遠不如他。

    這一次,他主動出擊。

    雙馬再撞,李瑄持槍直刺。

    樊衡也同時刺向李瑄。

    但李瑄手臂更長,力氣更大,出槍更迅速。

    “砰!”

    樊衡的槍還未碰到李瑄,就被李瑄精準地點在護心鏡上。

    巨力橫貫,樊衡不受控制地從馬上摔落。

    觀者譁然!

    膂力過人,一向勇猛的右龍武衛將軍,竟被不着寸甲的李瑄,兩個回合挑下馬。

    如果李瑄用的是有槍頭的真槍,很可能一下刺中樊衡的要害。

    “籲……”

    李瑄勒馬,回到落地的樊衡身邊,並下馬攙扶樊衡:“將軍是否傷着?”

    樊衡好歹也是龍武衛將軍,當衆被兩回合挑下馬,心中羞愧。

    他雖然已至中年,但身強體壯,又着甲,並沒有摔傷。

    在李隆基召李瑄到來的時候,樊衡自恃勇力,毛遂自薦來驗證李瑄的武力,並未想到自己會敗。

    李瑄看樊衡沉默不語,又不像傷着,故不再多問。

    一衆羽林衛飛跑至樊衡身邊,代替李瑄攙扶。

    他們一行人來到亭前,聽候李隆基的指示。

    “七郎勇武過人。然不着甲而衝擊,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戰場之上,一定不可以這樣。”

    李隆基誇讚李瑄的同時,向李瑄責備。

    他心中猶豫,要不要將年少氣盛的李瑄放置在邊疆?

    相比之下,楊玉環對這種打鬥沒有概念,只怕傷着李瑄。

    她喜歡看箭術“表演”。

    “臣正是少壯,又得將軍承讓,僥倖獲勝。臣定謹記聖人教誨,今後在戰場上,必披甲冑。”

    李瑄拱手一禮後,又對樊衡一禮,保留樊衡的面子。

    這讓樊衡更加慚愧,他向李隆基拱手說道:“七郎神勇,若關張在世,臣心服口服,自愧不如。”

    “樊衡將軍不必自責,名將問世,總是要驚豔世人。”

    李隆基心知樊衡的武力和忠誠,不會因此責怪樊衡。

    經此切磋,他對李瑄的勇武更看重。

    安排樊衡下去休息後,李隆基帶李瑄到沉香亭。

    沉香亭周圍,盡是盛開的牡丹。

    花團錦簇,香氣迷人。

    來到沉香亭的二樓,可以一望周圍的繁花似錦。

    這是平時李隆基和楊玉環的飲酒賞花之所。

    能在這裏召見李瑄,代表李隆基對李瑄的喜愛。

    聰慧的楊玉環知道李隆基要與李瑄討論軍政,便帶着宮女來到牡丹園賞花。

    她所過之處,花朵好像因害羞捲起花瓣。

    牡丹園中,萬花競美,她就如萬花叢中的一朵,奼紫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