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仁者爲鬼字數:5905更新時間:24/06/26 20:23:47
    正月本該是喜氣洋洋,然而建康的宮城裏,有些人卻過得惴惴不安。

    繼孔奐改任國子祭酒,離開朝政中樞之後,尚書左僕射袁樞也過世了。

    當初的託孤大臣五去其二,加速了某些人的恐慌。

    剩餘的三位輔政大臣,陳頊率左右三百人入居尚書臺,聲望權勢逐日高漲,爲朝野認可。

    到仲舉、劉師知二人則恆居禁中,影響力逐步變弱。

    消長之勢,任何從政的老手都很容易察覺。

    而新年的幾條人事任命,讓到仲舉和劉師知更加疑神疑鬼。

    領軍將軍吳明徹爲丹陽尹。

    安成王府行參軍陸瑜,轉軍師晉安王外兵參軍、東宮學士。

    尚書左丞沈泌,遷戎昭將軍、輕車衡陽王長史,行府國事,帶琅邪、彭城二郡丞。

    安成王府司馬樊猛,授壯武將軍、廬陵內史。

    晉安王陳伯恭,字肅之,陳蒨第六子。

    衡陽王陳伯信,字孚之,陳蒨第七子。

    廬陵王陳伯仁,字壽之,陳蒨第八子。

    吳明徹早就是陳頊的人,這事瞞不住建康那麼多人的眼睛,如今讓他統管京畿。

    而且還把親信安插到幾位幼年郡王的身邊,掌握府國政事,安成王你想幹什麼!?

    ……

    不能再坐視不理,任由安成王肆意妄爲了。

    針對陳頊的第一次反撲很快來到。

    沈泌出任後,尚書左丞出缺,接替他的是王暹。

    琅琊王氏。

    雖然一個尚書左丞未必能夠牽制安成王多少,好歹是往尚書臺扎下了一根釘子。

    下一步,到仲舉、劉師知與王暹等人謀劃,讓陳頊搬出尚書臺。

    如能奪回臺省,己方入駐其中,決策政務就會方便許多,也打擊了陳頊的影響力。

    要是進一步讓陳頊放棄國事,埋頭揚州刺史的州務,那今後就更是高枕無憂了。

    臺省如同兵家要地,不可不爭。

    但是如何執行,衆人猶豫不決,苦無方法。

    東宮通事舍人殷不佞,素以名節自立,又受委東宮,他獻了一策:矯詔!

    衆人嚇了一跳,這等事也是能做得的?

    殷不佞振振有詞,如今安成王野心勃勃,在朝中呼風喚雨,專權用事。我等受先帝託付幼主,理當爲陛下解憂。

    大義在我方!

    衆人還是猶豫,未敢先發,殷不佞慷慨激昂:你們不敢去,我去宣詔總行了吧!

    到仲舉、劉師知等人被感動了,這位不但建言,而且親自爲之,真不愧是新帝的忠臣啊。

    殷不佞當即飛馬奔往臺省,矯敕謂陳頊道:“今四方無事,王可還東府經理州務。”(注1)

    陳頊見陛下有旨,理當遵從。而且他覺得換個地方辦公也沒有什麼,就答應了下來。

    殷不佞前腳剛走,中記室毛喜後腳就來了。

    他進諫道:“我朝有天下日淺,國禍繼臻,中外危懼。太后深惟至計,令王入省,共康庶績。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之重,願王三思,須更聞奏,無使奸人得肆其謀。”

    現在還不能揭穿這道旨意其實是假的,須得搬出太后來擋箭。

    毛喜還舉了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今出外即受制於人,譬如曹爽,願作富家翁,其可得邪!”

    一語點醒夢中人,差點落入了對方的謀略。

    毛喜說安成王你還可以聽聽領軍將軍吳明徹、太中大夫許亨兩位的意見。

    吳明徹道:“嗣君諒闇,萬機多闕,外鄰強敵,內有大喪。殿下親實周邵,德冠伊霍,社稷至重,願留中深計,慎勿致疑。”

    陳頊再問許亨,也勸其不要奉詔。

    陳頊於是下定決心拖延,賴在尚書臺不走。

    毛喜讓他稱病,召來劉師知,留住說話。

    自己則入宮,將此事言於太后。

    太后道:“今伯宗幼弱,政事並委二郎。此非我意。”

    毛喜得了太后意見,再和新帝確認此事。

    新帝也道:“此自師知等所爲,朕不知也。”

    直接就把劉師知給賣了。

    太后和至尊既然都這麼說,矯詔這種要殺頭的罪名,當然不能輕輕放過。

    毛喜回稟陳頊,當即翻臉,拿下了方纔還是座上賓,好好說話的劉師知。

    毛喜很快草擬好了問罪的敕書,陳頊求見太后和新帝,陳述劉師知矯詔之罪。

    一邊是位高權重的親叔叔,一邊是犯了錯被揪住的託孤大臣。

    兩位至尊雖想求情,無甚理由,又不敢犯顏力保,只好在問罪詔書上用了璽印。

    陳頊以劉師知付廷尉,投入沈君高任廷尉卿的詔獄。

    區區一個中書舍人。

    其夜,於獄中賜死。

    到仲舉改任金紫光祿大夫閒職,王暹伏誅,矯詔的直接犯人殷不佞卻只是免官而已。(注2)

    殷不佞名節高尚是真的,但是免死則未必是這個原因。

    他的長兄殷不害,江陵陷落時和陳頊等一起流落長安,頗受禮遇,至今未歸。

    ……

    到仲舉被廢除了職權,尚書臺只剩下一個右僕射沈欽,更加無法違逆陳頊。

    到仲舉迴歸私第,心不自安。

    其子到鬱,尚陳蒨之妹信義長公主,乃是新帝的姑父。到鬱乘小輿,蒙婦人衣,經常到韓子高府上祕謀。

    右衛將軍韓子高鎮守領軍府,在建康諸將中士馬最盛。自從陳蒨死後,他覺得繼續看守領軍府不妥,吳明徹每次看到他的眼神都想要吃人。

    於是主動移兵頓於新安寺,終日裏惶惶不安。(注3)

    韓子高幾次上表求出爲衡州、廣州等偏遠之地的外鎮,都是求而不得。

    他心裏更加慌張,與到仲舉通謀。

    韓子高軍中,陸山才的舊部甚多。

    此事被探知報了上來,陳頊、毛喜、侯勝北商議對策。

    毛喜請增加人馬配屬韓子高,並賜鐵、炭等物,使其修繕器甲。

    陳頊驚問:“韓子高謀反,方欲收執,何爲更如是邪?”

    毛喜對曰:“如今邊寇尚多,韓子高如有警覺,恐不能授首,或爲後患。宜推心安誘,使不自疑,伺間圖之,一壯士之力耳。”

    毛喜說到一壯士的時候,朝着侯勝北一笑。

    ……

    劉師知矯詔的事情還沒過去多久,二月某日。(注4)

    平旦,天將亮而未亮。

    建康城中,各處不時傳來幾聲雄雞報曉。

    臺城的文武百官,已經早早準備好上朝了。

    有二人一前一後,匆匆走進了宮城,走過了御街,走進了尚書臺。

    尚書臺位於城內東南,進了正南宣陽門,朱雀門御街的左側,與御史臺、謁者臺並列。

    三臺的對面,則是門下省、中書省、祕書省等五省。(注5)

    今日陳頊在尚書臺召集文武大臣,議立皇太子一事。

    哪怕是閒職的金紫光祿大夫,碰到這種涉及國本的大事,也必須出席。

    金紫光祿大夫官如其名,一丈七尺的紫色綬帶在腰間纏了一圈,仍然長出一截垂至膝下。綬帶上系着一顆半個巴掌大小的金印。

    只是此人愁眉苦臉,五十出頭的年紀已經有些駝腰。

    跟在他後面的一人身材秀美,容貌依然美豔如女子,只是眉頭緊鎖,似有心事。

    目標已現身。

    二人還沒走入朝堂,並未覺得氣氛有什麼不對,左右就各自撲上兩個士兵。

    挾制、搭肩、扭臂,一氣呵成。

    到仲舉來不及反應,被牢牢擒住,不能動彈。

    韓子高武將出身,反應甚快,頗有膽決。

    只見他腰身一擺,兩臂一振,兩個士兵沒有完全控制住,被他掙脫。

    韓子高返身,打算奪門而出。

    尚書臺是陳頊的地盤,必須衝出去。

    只要大聲呼喊,自己可是右衛將軍,宮廷禁衛總不能眼睜睜看着,任由自己被抓走。

    就在衝到門口,一步之外就是生天之際,迎面二人攔在面前。

    啪啪兩下,韓子高的左肩被刀鞘重擊,右肩挨了一記鐵杖,被打得踉蹌後退。

    兩側肩骨疼痛欲斷,雙臂軟軟垂下。

    士兵上前牢牢抓住,反剪胳膊,這下韓子高再也無力擺脫。

    幾下發生在兔起鶻落之間。

    韓子高髮髻散亂,擡起頭待看清眼前之人,尖叫道:“居然是你!”

    侯勝北低聲道:“你當知有今日。”

    韓子高瘋狂叫道:“悔不該沒有勸說先帝斬草除根!”

    又放聲大哭道:“子華啊,子高馬上就要來見你啦!”

    立刻挨了一掌,打得滿口流血。

    “先帝的字,也是伱能直呼的!”

    侯勝北這巴掌,是不是爲了他說的這個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拉扯之間,收繳了印信,兩人被半拖半拽地帶走了。

    尚書省恢復了平靜,陳頊和百官繼續議事,彷佛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

    拘捕了二人,事情還沒有完。

    侯勝北前往韓子高府、麥鐵杖前往到仲舉府,兩人各率一隊人馬前去抄家。

    還要派人去新安寺傳令,安撫右衛一營人馬。

    雖然說禁軍忠於朝廷,因爲主將被捕犯上作亂的可能性小之又小,還是須當謹慎。

    侯勝北命人守住韓府大門和後宅小門,昂然踏進了韓府。

    他唯一的一次來此處,是永遠不會忘記的那一天。

    他記得自己捏緊拳頭,和蕭妙淽並肩離去,身後傳來韓子高的狂笑,還說要領抄家一職。

    所以,現在算是復仇的第一步麼?

    抄家官稱籍沒,自有規矩,逮出親屬男女,各列一排,按名冊逐一清點。

    男子入獄連坐受刑,女子入掖庭教坊爲奴爲妓。

    韓子高之父韓延慶及子弟一併被捕。韓子高未曾娶妻,姬妾卻有不少,生了幾個庶子。

    僮僕婢女和財物等同,造冊覈對明白,入官等候發落。

    等待他們的是轉賜其他功臣,或是市場變賣的下場。

    一時不能搬走的大件器物,和房間一樣,貼上封條。

    一場抄家慘事,竟也井井有條。

    到仲舉及其子到鬱、韓子高所被檢舉的乃是十惡不赦的重罪。

    前任上虞令陸昉及韓子高部下的軍主出首,告其謀反。

    ……

    至尊當即下詔曰:

    “到仲舉庸劣小才,坐叨顯貴。韓子高蕞爾細微,擢自卑末。安成王,朕之叔父,親莫重焉,以朕沖弱,屬當保祐。”

    “家國安危,事歸宰輔,伊、周之重,物無異議,將相舊臣,鹹知宗仰。”

    “仲舉、子高,共爲表裏,陰構奸謀,密爲異計。率聚兇徒,欲相掩襲,屯據東城,進逼崇禮。”

    “賴祖宗之靈,奸謀顯露。前上虞令陸昉等具告其事,並有據驗。”

    “並克今月七日,縱其兇謀。領軍將軍明徹,左衛將軍、衛尉卿寶安及諸公等,又並知其事。”

    有具體的叛亂日期,這樣更有說服力。兩個證人,也選得頗爲講究。

    吳明徹爲先帝信重,遷鎮東將軍、吳興太守時,陳蒨曾勉勵曰:“吳興雖郡,帝鄉之重,故以相授。君其勉之!”

    周寶安同爲先帝親信,他已經死了,不管詔書怎麼寫,都只有認下,不會反駁的。

    到仲舉、韓子高,你們辜負了先帝的信任,罪大惡極。

    送付廷尉,於獄中賜死。

    到仲舉五十一歲,韓子高時年三十。

    至此不過十個月,託孤五大臣便死的死,閃的閃,風流雲散,只剩陳頊一個。

    獨掌大權。

    -----------------

    到仲舉、韓子高死後,尚書臺發起調整,再無人可以掣肘。

    地方也馬上經歷了一輪疾風驟雨般的洗牌。

    同月,南豫州刺史餘孝頃串通到仲舉,意圖襲擊建康的陰謀暴露,坐罪被誅。

    授魯廣達通直散騎常侍、都督南豫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

    魯廣達,曾跟隨吳明徹討伐臨川周迪,換帥之後,在陳頊麾下。

    ……

    如果說南豫州的處置過於粗暴,接下來的一次調整,則是巧妙絕倫。

    以徵東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東揚州刺史、始興王陳伯茂爲中衛大將軍。

    以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鄱陽王陳伯山爲鎮東將軍、東揚州刺史。

    以中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黃法氍爲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

    看似三個人只是輪換了一下職位,實則別有用心。

    陳伯茂是新帝的同母弟,東揚州八郡中,有晉安、東陽這種出過割據勢力的地方。

    陳頊擔心兩兄弟裏外勾結呼應,授以中衛大將軍,專使居禁中與帝相處,方便監視。

    反正這個中衛大將軍,一營兵力也指揮不動。

    東揚州改由陳蒨三子陳伯山繼任,人選合適,任誰都挑不出問題。

    不是一母所生,威脅立刻削弱了不少。

    如此一來,治所爲京口的南徐州刺史的位置就騰了出來,正好由中衛大將軍黃法氍出任。

    與建康近在咫尺的南徐州,不再屬於陳蒨的皇子掌握。

    這輪調整,原本最有威脅的陳伯茂吃虧最大,被調入京師架空起來。

    而南川豪酋的黃法氍重新掌握一方實權,對陳頊心懷感激。

    打得一手人事好牌。

    自此,國政盡歸於陳頊。建康周邊的數座大州,也隱隱染上了陳頊的旗色。

    ……

    新帝一方的勢力自然不可能束手待斃,立刻做出了反擊。

    第二輪的反撲來自宮中,不過實在是很難說得上有什麼效果。

    陳伯茂被調入宮中之後,內心深感不平,日夕憤怨懷恨,數次惡言咒罵。

    陳頊一笑而過,不以爲意,這個十五歲的侄兒,無能爲力,發發牢騷也是正常。

    太后沈氏妙容看到大兒子唯唯諾諾,小兒子鬱鬱寡歡,也感到憂悶。

    她計無所出,不知是聽了哪個近習的建議,竟然密賂宦者建安人蔣裕,令他誘使同鄉的張安國據建安郡造反,希望以此圖謀陳頊。

    陳伯茂少年意氣,與叔父作對的事情,積極參加也能理解。

    沈太后的父親,侍中、金紫光祿大夫王固,五十多歲的人了,不僅不加以規勸,反倒跟着湊熱鬧。憑着外戚的身份與乳母經常往來禁中,傳遞消息。(注6)

    這是如漢獻帝故事嗎,連個衣帶詔都不用?

    董承、伏完的下場,就擺在那裏啊。

    陳頊的幕僚們,包括侯勝北在內,得知這一信息時,都有點糊塗了。

    矛頭沒有指向陳頊,也不是起兵勤王,在建安發起一場莫名其妙的叛亂,會對朝廷產生何等影響呢?

    再說東揚州好歹還是陳蒨之子控制,天子命人在己方勢力的領土上發起叛亂,這算什麼意思?

    北朝曾有陛下何故謀反?如今我們南朝也要冒出這等笑話來了嗎?

    他們推演了半天,設想了各種可能,還是發現不了其中真意。

    直到毛喜止住了他們無意義的思考:“只不過是宮中的婦人少兒,基於憑空想象的行動罷了,不必深思。”

    張安國的叛亂連大軍都沒有出動,很快就被平定,其人被誅殺。

    追查根源,秋後算賬,則是上演了一幕好戲。

    沈太后慌了起來。

    由於左右近侍頗多參與其事,她趕緊自己把自己的黨羽逮捕起來,全部處死滅口。(注7)

    身邊存活之人看在眼裏,心都涼了。

    太后和新帝一黨,從此更加勢單力孤,無人願意相助。

    太后的父親王固,因爲沒有掌握實權,品行高潔——也就是沒有能力造成危害。

    雖然參與叛亂,爲叛黨傳遞消息,只是免官禁錮,獲得了寬大處理,藉此體現了陳頊的大度包容。

    ……

    三月。

    以尚書右僕射沈欽爲侍中、尚書左僕射。

    經過這一番梳理,尚書臺已經完全掌握在手。只剩下一個沈欽,其性格能力看得很清楚,提升一級做個擺設又有何妨。

    中書省的謝哲有待收拾,不過聽說已經患病活不久了。中書舍人幹掉一個劉師知,還有一個顧越,找機會收拾了他即可。

    門下省的王瑒是新帝忠臣,徐度、杜棱、袁憲處事不偏不倚,不會造成阻礙。

    左、右衛兩營的周寶安、韓子高已死,換上了自己的人,陳頊徹底掌握了兩衛兵力。

    加上遊騎一營,半數以上的禁衛已經聽安成王之命行事。

    尚餘沈恪、王瑒的護軍、驍騎兩營不受控制,當徐圖之。

    不到一年的時間,從極爲不利的情況轉爲眼下的局面,陳頊自己也沒想到會如此順利,頗爲滿意。

    但是第三次的反撲很快又來了,這次是起於外部,一個大州的真正叛亂,聲勢浩大。

    五月。

    湘州刺史華皎投降後梁,勾結北周,起兵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