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仁者爲鬼字數:5338更新時間:24/06/26 20:23:47
    對於蕭方智這個十六歲少年的死,侯勝北既表示同情,又覺得無奈。

    自從晉朝的末代皇帝司馬德文被劉寄奴命人用被子悶死以來,漢魏天子在禪位之後得以善終的做法就變了。

    蕭道成殺害了十三歲的宋順帝劉準。

    蕭衍殺害了十五歲的齊和帝蕭寶融。

    現在輪到了十六歲的梁敬帝蕭方智。

    據說起因是由於前秦苻堅遭到慕容衝報復的前車之鑑,讓劉裕做出了這個決定。

    侯勝北覺得有點離譜。

    一雌復一雄,雙飛入紫宮。

    苻堅是把慕容衝和他的姐姐一起收了,還做出變態之事。

    這換了誰都得報仇啊。

    北朝太亂了,咱南朝別學他們不行嗎。

    -----------------

    不久之後荀朗之子荀法尚也入國子學,又有胡穎之子胡六同、杜棱之子杜安世等加入了這個小圈子。

    幾個月的共同學習和一起當班值守的軍營生活,讓侯勝北、周寶安、程文季、荀法尚等幾個將門子弟之間的友誼逐漸升溫。

    特別是面對世家子弟看着他們的不屑眼神,這些人就差說出敗軍之將,喪師辱國這樣的傷人話語,衆人更是同仇敵愾,抱團對外。

    “主要就是琅琊王氏那幾個小子,瞧那眼神,老子非找機會收拾他們一頓不可。”

    幾個人之中周寶安最爲年長,已經過了冠禮之年,用力頓了頓手中的戟。

    他們沒敢在國子學裏鬧事,乘着羽林當值的間隙,憤憤不平地議論着。

    程文季念道:”

    上品世家,王謝袁蕭。

    江東之豪,莫強周沈。

    吳郡四姓,朱張顧陸。”

    荀法尚微微一笑,補充道:”現在還得加上一個陳,姓氏爲號,與國同體。”

    周瑜最爲直爽大大咧咧:”陛下出身潁川陳氏,和法尚你們荀氏是同鄉呢。”

    荀法尚擺擺手:”許縣陳、潁陰荀、長社鍾、舞陽韓,也就陛下這支最爲榮耀,其他都已沒落,你可聽說過這些姓氏有誰在朝堂出任顯職的?”

    周瑜撓撓頭:“倒是確實沒有,最多的就是姓王的。不要說朝堂,國子學裏也有一羣,人數比我們還多。”

    周寶安揮了揮拳頭:”王衝那老兒太能生了,三十個兒子,個個當官。一個王衝就這麼能下崽,王氏那麼多人,幾代下來你們算算得有多少人。”(注1)

    荀法尚擊掌道:”你說到點子上了,世家大姓就得靠人丁興旺。後代多了,總能出一兩個人才,家族就能綿延不絕。那些衰弱的家族,都是子嗣不興的。”

    侯勝北冷不丁提醒道:”法尚,咱們陛下可是只有一個獨子,還失陷在北周,宗室單薄。”

    荀法尚發現自己失語,點頭示意表示收到。

    幾個人裏只有周寶安娶妻甚早,兒子周闢已經五歲,吃吃笑道:”你們幾個雛,多半都不知道什麼是女人,下次哥帶你們去見識見識。”(注2)

    荀法尚倜儻,也不臉紅,悠然道:”傳聞六十年前,錢塘有名妓蘇小小,卻不知是何等人物?”

    他曼聲吟道:”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徐師所編《玉臺新詠》就收錄了這首蘇小小歌。”

    “哈,我怎麼聽說這蘇小小一直在腳踝系根紅繩,接客也不解下。恩客問起就說,奴家褪去此物就一絲不掛了,請爲奴家留些許顏面。”

    但凡說到風流韻事,周寶安的見聞總是冠絕諸人。

    侯勝北覺得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不知怎的,莫名聯想到淽姊髮髻繫着的五彩纓線。

    他覺得褻瀆了淽姊,趕緊扳回話題道:”徐師《玉臺新詠》收錄的多爲佳作,那篇《羽林郎》也在其中呢。”

    荀法尚表示嚴重同意:“佳作頗多,可惜作者往往無名且內容過於哀傷。就像第一卷的最後那篇《古詩無人名爲焦仲卿妻作》,結局太慘了。

    周寶安不屑道:“名字起的又長還普通,要不是徐師慧眼收錄,肯定不會火。最後既然是自掛東南枝,不如就叫《孔雀東南飛》,豈不雅哉?”

    “哎,你們說徐師收集的詩歌裏,一大半是情情愛愛,曠夫怨婦的,他究竟是怎麼想的?”

    “還用說?你聽他一講起齊帝那些亂事的時候,那副眉飛色舞的樣子,老色胚一個,哈哈哈。”

    侯勝北表面隨着他們嬉笑,心想《玉臺新詠》收錄了簡文帝爲太子時的聖制詩多首,可得找機會向徐陵借來一觀。

    ……

    說到國子學的老師們,侯勝北還真找到了去過北周的人物,雖然是被抓去的。

    通直散騎常侍、司農卿,御史中丞沈炯,上課成天板着個臉。

    侯勝北心想,就算你是鐵面御史,對我們這羣學生,也不必擺出這副臉色吧。

    沈炯是吳興武康人,少有雋才。

    叛軍將領宋子仙想委以書記之任,被拒絕後下令推出問斬。

    沈炯剛烈,解衣就戮。

    據說是因爲路間桑樹礙事,牽往他所處刑,因而得救,最後逼迫之下還是成了宋子仙的書記。

    叛亂平定後,王僧辯素聞其名,酬所獲者鐵錢十萬,於軍中購得,自此羽檄軍書皆出於沈炯。

    陳霸先和王僧辯在白茅灣會盟的檄文,就是他起草的。

    因爲檄文的事情,沈炯的妻子虞氏和兒子沈行簡都被侯景殺害,只有弟弟和母親逃出。

    沈炯除了上課講授文章之外,沉默寡言不說一句多餘的話。

    聽說他好幾次以母親年老歸養爲由上表請辭,陳霸先就是不準。

    侯勝北知道了這段過往之後,有點同情這個人:寫了篇文章,結果把妻兒性命都給斷送了。他這輩子大概要一直要活在愧疚悔恨中了吧。

    還有一個是中書令沈衆,也是吳興武康人,沈炯和他在江陵淪陷時,被擄到了北周——當時還是西魏。

    前兩年才被放了回來,可惜他們對於這段經歷都是閉口不提。

    沈衆是個吝嗇鬼,產業衆多,財帛數以億計,卻不慈善分潤親族。不光如此還苛待自己,經常穿着破衣裳斷腰帶,提着鞋帽來上課甚至上朝。

    侯勝北拿這兩個五十多歲的老頭沒辦法,本來還想問一問是否知道蕭大圜的下落,看來只有以後再找其他人打聽北周的事情了。

    反正江陵淪陷,被擄走的也不會只有他們兩個。

    ……

    太中大夫杜之偉來上課時,是皺着眉頭的。

    他是吳郡錢塘人,家世儒學,《三禮》專門。七歲受《尚書》,習《詩》、《禮》。十五歲遍觀文史及儀禮故事,又是一個早慧的人才。

    杜之偉最初任鴻臚卿,負責接待外賓使節,新任的大匠卿則是負責建造宮殿和植樹。

    最近正在重新建造被官軍解放建康時焚燒掉的太極殿,杜之偉和兼任起部尚書的沈衆合作,兩人相處的不是很愉快。

    “之前想重修太極殿,說少了根柱子。現在河裏飄來一根大木,就匆忙上馬項目,這能搞得好嗎?”(注3)

    杜之偉抱怨道:“就和做文章一樣,譁衆取寵的幾句所謂金句,就能四平八穩地支撐住整篇故事?爾等記住,文章不尚浮華,要溫雅博贍。”

    “少府卿蔡儔技術是精通的,就是不擅長和人溝通,拉了我去頂上,和沈衆打交道。”

    “什麼,你們管他叫小氣鬼?這麼說師長可不太好吧。”

    “不過沈衆作爲堂堂朝中官員,布袍芒屩,麻繩爲帶,作秀有點太過了。帶了乾魚蔬菜飯卻自己一個人吃,確實小氣。”(注4)

    “現在朝堂上大家都看不慣他。沈衆又性格狷急,歷詆公卿,非毀朝廷。”

    杜之偉搖了搖頭:“至尊雖然寬宏大量,估計也容不了他多久了吧。你等可得吸取教訓,不要不捨得身外之物,更不要特立獨行自命不凡,與同僚格格不入啊。”

    他發現自己跑題了,咳嗽一聲:”此前徐左丞給你們講了北朝天下,今天我來講述四夷。”

    杜之偉清了清嗓子:”我華夏居於天下之中,雖然南北二分,然則四夷賓服,萬國來朝。”

    說完開場白就進入了狀態,滔滔不絕地說了下去。

    “四夷者,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也。”

    “東夷高麗,出自夫餘國,其國東西二千裏,南北千餘里,都於平壤城,亦曰長安城。得箕子之化,器物猶有禮樂。”

    “百濟出自高麗,乃一侍婢懷孕,生男東明逃至淹水,立其國於帶方故地。漢遼東太守公孫度以女妻之後人,漸以昌盛,爲東夷強國。以百家濟海,因號百濟。其國東西四百五十裏,南北九百餘裏,南接新羅,北拒高麗。“

    “新羅國在高麗東南,居漢時樂浪之地,或稱斯羅。王本百濟人,自海逃入新羅建國。”

    “高麗之北有靺鞨,凡七種邑落,各有酋長:粟末部、伯咄部,安車骨部,拂涅部,號室部,黑水部,白山部,擁衆三千至七千,各自兵不滿萬。”

    “又有倭國在百濟、新羅東南,水陸三千裏,於海中依山島而居。三十餘國皆自稱王。有阿蘇山,其石無故火起接天。”

    “上述諸國皆是連接北齊地界,與我朝相鄰的則有流求島國,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

    衆學子聽杜之偉講完東夷,紛紛議論。

    有的嗤之以鼻,稱高麗棒子把自家那破城和大漢長安起同一個名字,果然無知者無畏。

    有的深爲鄙視,曰百濟就這麼點地方,還不如淮南大,竟敢自稱百家濟海,好大口氣。

    還有的說倭國三十多個國王,地盤大概和我朝縣令差不多。

    杜之偉敲敲桌案維持課堂秩序,表示不要對友邦妄加評論,繼續上課。

    “南蠻雜類與華人錯居,曰蜒,曰狼,曰俚,曰獠,曰頠,俱無君長,隨山洞而居,古先所謂百越是也。稍屬於中國,皆列爲郡縣,同之齊人。”

    南蠻講得很是簡單,侯勝北有些不滿足。

    照杜之偉的說法,南蠻和華人雜居,已經融入了華夏體系,故此不必詳細展開。

    想到冼姨掌管的南越百族,果然是華夷混居,設置郡守,侯勝北也就釋然。

    他又胡思亂想,歐陽頠能夠坐鎮廣州,他這個頠難道也是南蠻之屬?

    見衆學子聽得意猶未盡,杜之偉覺得如此敷衍確實不太好,只能再擠出知識多講一些。

    “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相去近者三五千裏,遠者二三萬裏,西接西域諸國。漢代先有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百越,置日南郡。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貢獻。”

    “東吳孫權之時,遣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通海南。所經及傳聞有百數十國,今所存錄,數國而已。”

    “林邑、扶南、盤盤、丹丹、幹達利、赤土、真臘、婆利、師子等。”

    “另有天竺大國,在大月支東南數千裏,地方三萬裏,一名身毒。從月支、高附以西,南至西海,東至槃越,列國數十,每國置王,其名雖異,皆身毒也。”

    “此國乃佛教源流之地,昔日達摩便是從身毒走海路來到廣州,再來的建康。”

    好不容易滿足了衆學子的求知慾,杜之偉再講西戎和北狄。

    “西戎本指羌胡,然而漢朝初開西域,有三十六國,如今的西戎早已不復當初概念。”

    “王莽篡位,西域遂絕。後漢班超所通者五十餘國,西至西海,東西四萬里,皆來朝貢。其後或絕或通,暨魏晉之後,不可詳焉。”

    “唯有吐谷渾,本遼西鮮卑部,幼子是爲慕容氏。庶長吐谷渾西度隴,止於甘鬆之南,洮水之西,南極白蘭山,數千裏之地,實力頗強。”

    “北狄自古以來爲中國大敵,秦漢至今,建築萬里長城防的就是北狄。”

    “草原霸主前仆後繼,如今最強乃是突厥阿史那氏,世居金山,工於鐵作。牙門建狼頭纛,以狼之後裔自居。”

    “其俗被發左衽,穹廬氈帳,隨水草遷徙,以畜牧射獵爲務。賤老貴壯,寡廉恥無禮義,猶古之匈奴也。”

    “有伊利可汗,以兵擊鐵勒大勝,求婚於茹茹。爲茹茹之主阿那瑰所辱罵,與之大戰。歷經乙息記可汗、木杆可汗兩代連破茹茹,終於擊滅之。”

    “如韃靼、契丹、鐵勒、室韋等北方戎狄悉歸屬突厥,抗衡中夏。”

    杜之偉最後結語了一句:”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先有氐秦、後有元魏,這些西戎北狄使勁都想學習華夏,成爲天下正朔,你們可不要輸給了他們。”

    這門課程的內容侯勝北很感興趣,但是覺得杜之偉講得太過簡單。

    不過他也知道,鴻臚卿靠接待使節獲得的那一星半點情報,講到這個程度已經很不容易。

    看來如果要深入瞭解,只有親身前往那些國度才行了。

    ……

    下一個老師十分年輕,才二十過半,比侯勝北也就大了八歲。

    一個二十六歲的年輕人能來國子學講課,學術造詣想必了得。

    此人乃是嘉德殿學士,佐著作,史佐姚察,他是徐陵、杜之偉一力推薦的。(注5)

    姚察和衆學子彼此年齡相近,很是聊得來。

    他十三歲時,簡文帝還是東宮太子,引於宣猷堂聽講論難,爲儒者所稱。待簡文帝嗣位,尤加禮接。

    侯勝北一聽,是簡文帝看好的人才,馬上就對此人有了好感。

    姚察幾年前當過原鄉令,講起兵禍的慘狀:邑境蕭條,人飢相食,告糴無處,流亡之民不願返鄉。他自己也只有採集野菜,自甘藜藿。

    經過輕其賦役,勸以耕種,歷經數年戶口殷盛,倉廩漸足。

    姚察有地方政務的實操經驗,除了傳授經史之外,還給衆人講解如何管轄百里之地。

    “百姓啊,只要有飯吃有田種,很容易治理的。如果不給飯吃沒田種,要麼成爲流民,要麼就造反嘍。”

    真有那麼簡單?不是還有教化、緝盜、審案之類的嘛。侯勝北質疑道。

    “你說的是太平世道,確實如此。”

    姚察表示贊同:”但是現在百姓連飯都吃不上,逼得都去做賊作案,怎麼抓得乾淨?更不用提宣揚教化了,飽讀詩書又不能真的填飽肚子。”

    侯勝北本想說嶺南就不是這樣,轉念一想這不是增加地域矛盾麼,算了不提了。

    唉,不知要花費多少年,這世道才能恢復太平模樣……

    下課了,姚察一說起去年新得的兒子,就開心得合不攏嘴。

    他現在兼職協助這批羽林郎的頂頭上司,羽林監許亨、和大匠卿、太中大夫杜之偉一起編纂前朝史,笑嘻嘻道:”我要是完不成,就讓這小子接着幹。“(注6)

    ……

    侯勝北覺得這些老師都挺有趣的,一個個學識淵博,性格脾氣各有特色,並沒有讀書讀得古板僵硬。

    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大概講的就是這種境界吧。

    -----------------

    注1:(王衝)有子三十人,並致通官。

    注2:周寶安的兒子名字生僻,左闢右鳥,以闢代替,承聖三年(554年)出生

    注3:火焚太極殿,承聖中議欲營之,獨闕一柱,至是有樟木大十八圍,長四丈五尺,流泊陶家後渚,監軍鄒子度以聞。詔中書令沈衆兼起部尚書,少府卿蔡儔兼將作大匠,起太極殿

    注4:(沈衆)恆服布袍芒屩,以麻繩爲帶,又攜乾魚蔬菜飯獨啖之

    注5:中書侍郎領著作杜之偉與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吏部尚書徐陵時領著作,復引爲史佐,及陵讓官致仕等表,並請察制焉,陵見嘆曰:“吾弗逮也。”

    注6:姚察之子姚思廉(557-637),在父親的基礎上,編纂樑、陳二史

    《地名對照》

    原鄉:今安吉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