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張翼德火燒盱臺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明州布衣字數:2309更新時間:24/06/26 20:21:48
    話說張飛依照趙塵的計謀,帶着引火之物,領着五千人馬半路迴轉,悄悄地朝着洪澤湖而去。

    袁術想要偷襲淮陰,盱臺乃必經之路。

    此地趙塵十分瞭解,是趙塵穿越後第一個生活的地方,風土人情,地理方位都在趙塵心裏。

    盱臺縣緊鄰洪澤湖,城牆低矮,守衛薄弱。城池東北面二十裏地有個三面環水的葫蘆口,是個天然的口袋。

    先前袁術與劉備的在此地鏖戰,城池的城牆也有所殘缺,袁術撤離之後,劉備大軍也未正式入駐,還沒來得及修復。

    城內百姓的房屋大多已經破損,大部分百姓都已經逃離。

    張飛按照趙塵吩咐,將僅剩的百姓全部引出城,安排五百將士連夜護送去淮陰城。

    隨後吩咐將士將所帶的硫磺等引火之物灑在城內百姓房屋上,內設機關。

    再將大軍分爲四隊,手下偏將各自領五百人,分佈於南、西、北三門,備足火箭,張飛領三千騎兵於東門,等候袁術大軍而來。

    按照趙塵的預料,袁術大軍急行軍必定於當日夜到達盱臺。若見盱臺城內無任何抵抗,定入城休息整頓。屆時等袁術大軍生火造飯,東南西北四門兄弟紛紛往城內射入火箭,引燃城內民房,並搖旗吶喊。袁術大軍必定大亂奪路而走,南西北三門兄弟守住各自大門,火箭射住門口,將袁術大軍逼往東門。

    東門口外,張飛親率鐵騎埋伏,將突圍而來的袁術大軍往盱臺縣東南方向驅趕。

    盱臺東南方向連接着洪澤湖,正好是一個葫蘆袋形狀,張飛三千鐵騎只需要守住葫蘆口,袁術大軍便插翅難逃。

    葫蘆口此地地勢平坦,正好適合騎兵衝擊,步兵沒有任何阻擋,根本無從逃離。

    趙塵用的便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火燒新野之計。

    兩者情況十分相似,諸葛亮面對的是憤怒的曹軍,曹仁一心想要取劉備和諸葛亮項上人頭,入新野後被火攻,出城後就被水淹。而此時匆匆而來的袁術大軍同樣急於求成,希望能趁劉備大軍還未反應儘快拿下淮陰。

    趙塵就是利用了這一點,才想到火燒盱臺的計謀。

    一切準備就緒,張飛靜靜地等候着袁術大軍到來。

    日落,前方哨兵一路飛奔而來。

    “張將軍,前方發現袁術大軍,領軍將領橋蕤,約三萬人馬,正朝着盱臺而來。此時已經距盱臺城不足三十裏地了。”

    張飛哈哈大笑:“果然被軍師說中,真來了!可惜了,不是袁術本人領軍,否則按就能拿下袁術,讓他跪在大哥面前磕頭認錯。”

    “傳令,各隊準備,都給我打起精神,敢有拖延戰局的,軍法伺候!”

    衆人齊聲應道:“是!”

    軍令順着傳令官而去,片刻功夫後,大軍又陷入平靜。

    整個盱臺縣如無人一般,只有斷壁殘垣和許多破損的民房安靜地立在城中。

    話說橋蕤大軍一路緊趕慢趕,到了盱臺已經是人困馬乏。

    見盱臺縣空無一人,便派人入城仔細搜查,確實是一座空城。

    橋蕤樂了,劉備軍果然是傾盡了所有資源去攻打廣陵縣,背後果然空虛。明日偷襲淮陰或許易如反掌。

    “這趙塵也沒有紀靈說的那麼神呀,有本事就在這裏設下埋伏,擊敗我橋蕤!”

    他當即下令進城休息,生火造飯。

    橋蕤心裏清楚的很,在城內修整遠比城外來的方便,既不用安營紮寨,也不用擔心刮風下雨。空城裏多的是民居,將士們住着也能舒服一些。

    只是橋蕤不知道,他能想到的,趙塵早就預料到了。

    橋蕤三萬大軍緩緩入城,片刻功夫後,一些民房的煙囪便升起了嫋嫋炊煙。

    城外的張飛看着炊煙一陣激動。

    “軍師真乃神人也,這都能預料到?橋蕤老匹夫真是聽話,完全按照軍師的指令來。”

    “通知各門兄弟,聽我號令,放火箭!”

    一時間,盱臺城四周數千支火箭從天而降,落在民房等鋪滿硫磺等引火之物上,瞬間燃起熊熊大火,照亮了整個黑夜。

    橋蕤聞之,大驚失色。

    “不是無人嗎?哪裏來的火箭?”

    一時間盱臺城內大亂,到處火光衝天。

    橋蕤的指令根本不通,將士相互擠壓在大火中逃命。

    很多將士火箭射進來的那一刻,正在民房中休息,吃飯,都還沒有反應便被大火包圍了。

    張飛又下令將士在四門外搖旗吶喊,用火箭封住城門,城內的橋蕤大軍如同甕中之鱉,無處可逃。

    僅僅片刻功夫,大火、濃煙、相互踐踏已經讓橋蕤大軍死傷過半。

    護衛急忙勸道:“將軍,趕緊撤吧,再不走就要被大火吞沒了。”

    橋蕤卻沮喪地說:“往哪裏撤?如今四門都有劉備的人守着,也不知道他們有多少人,我們往哪裏撤?”

    護衛道:“東門,我看東門的守衛最爲薄弱,若是集中兵力,或許能向東突圍。”

    橋蕤精神一震,急忙按照護衛的意思,組織僅有的力量突圍東門。

    張飛見狀,笑嘻嘻地揮了揮手,示意守東門的兄弟讓開。

    趙塵叮囑過,圍師必闕,有制勝的把握時一定要留一個缺口,否則他會做困獸之爭,如果敵人已經到了絕境,就一定要適可而止,否則他會拼死掙扎。

    一旦奮起反抗,難免有傷亡,那可不是趙塵所希望的,人力資源寶貴的很。

    張飛謹遵趙塵的指令,留了東門這個泄壓口,否則橋蕤大軍見突圍無望,傾盡全力攻打一門,守門的劉備軍難免傷亡。

    東門的鬆動讓橋蕤看到了希望,紛紛指揮大軍朝着東門而去。

    大軍一到,東門幾乎沒有任何圍擊。

    橋蕤領着大軍一路朝東狂奔,都不敢回頭看一眼,一直奔到了洪澤湖邊上才停下來。

    此時衆人已經人困馬乏,丟盔棄甲,身上的衣服也破爛不堪。

    將士們看見湖水,紛紛到湖邊飲用,用湖水潑溼身體降低大火帶來的炙熱。

    還未休息片刻,不遠處張飛便領着三千鐵騎追趕而來。

    橋蕤見整齊劃一的張飛大軍,再看看自己身邊慘敗的大軍,瞬間閉上了眼睛泄了氣。

    他明白此時的大軍不管從人數還是精神上都不是張飛的對手。

    而此地三面環水,已經無路可退,唯有投降一條路。

    “原來東門也是個陷阱!”

    但是他不死心,此等複雜計謀肯定不是張飛這個大老粗能夠想出來的,一定是趙塵。

    這個趙塵究竟是何方神聖,能想出這般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