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道靜

類別:女生頻道 作者:歲月神偷字數:2902更新時間:24/06/26 20:20:26
    []

    歸根到底,這大明朝是一人的天下。

    天下萬民供養一人,天下神明先賢都供其一人驅使。

    說來有些諷刺,將來朱允熥的改革之中,其實有不少需要仰仗他手中的無上權力,但也有很多,和其相悖衝突。

    尤其是讓這個古老帝國,走上另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讓百姓真正能過上好日子。許多東西,都不只是改變那麼簡單,甚至是要推翻否定。

    歷朝歷代,不是沒有先賢看到這一點。古人也曾說過虛君實相之言,也曾想過中樞內閣治國。

    但,華夏政權的本質,是至尊就是至強。

    而且一旦大權旁落,帝國必然是一陣腥風血雨。

    難!難!難!

    一夜,朱允熥幾乎沒睡。

    淒冷的皇城殿中,一份請削皇莊,授田與百姓耕種折,怎麼寫都不滿意。撕了寫,寫了塗,塗了改。到最後面目全非,前言不搭後語。

    寫不下去之後,朱允熥披着一張紫貂皮的斗篷,站在窗邊,看着窗外搖曳樹影,心中默默沉思。

    往遠點說,早在還未入主東宮的時候,他就在老爺子及朝工大臣面前提過,取消人丁稅,施行類似攤丁入目,給大明創造更多自己自足的自耕農的建議。

    當時老爺子大爲贊同,可是怎麼轉眼幾年過去了,老爺子卻始終不提呢?

    而且攤丁入畝,將伴隨的是官紳一體納糧。弱地方而豐中央,消滅種種地方上的弊端。這些事雖不好辦,但長期看來,對國家有百益,對民生有益。

    官員和勳貴,老爺子是根本不怕的,但爲什麼還要等呢?

    歷史上大明之所以衰敗,就是凡事都要等,且猶豫不決,以至江山殘破。而後清代入關,在漢人謀士輔佐之下,充分吸取了大明朝的國策教訓。

    以屠刀收稅,以武力推行改革,從順治到雍正。先是取消了丁稅,以人頭授田,使得被地方大族還有各級官吏隱藏的人口,迅速出現在戶籍上。然後再攤丁入畝,取消各級特權,財政皆操於中央。

    順治到雍正,這些種種政策,才使得國家強盛起來。也正是因爲這些政策,滿清從順治開始直到乾隆,才有底氣有資本,一次次的擴展疆域。

    正是這些,才使得滿清有近三百年國運!

    正是這些,也才使得國家富強,足夠他們不肖子孫,賣國敗家近半個世紀!(1)

    現在大明如日出升,武功浩大。正是大張旗鼓,放開手腳之時。有些事若現在不做,留到日後,那便成了頑疾。小病成大病,最後無藥可醫。

    “哎!”

    想了許久,朱允熥默默嘆了一口氣。

    他有着後世的靈魂,可以站在上帝視角。所以註定了,所有事必須親歷親爲。也註定了,許多事要遇到很多的阻力乃至壓力。

    如此看來,將來的他,必然不會成爲老爺子期盼的賢君,更不會成爲大臣們期望的仁君。

    “但若是,能真的改變這個世界,讓他朝着最好的路上的走。就算被罵成暴君,那又如何?千秋功過,任人評說!”

    朱允熥心中默唸一句,緩緩坐下,伸手去拿御案上的茶盞,卻觸手冰涼,熱茶早就冷透了。

    有些事,難也要做。慢慢做,急不得。

    提筆,《削皇莊授百姓田地折》,《贖買功臣勳田折》。

    前者,是朱允熥給老爺子的奏摺,後一份,則是他寫好大綱,交給文官潤色。並且,落款也會是文臣一系。諸如頭鐵的劉三吾,方孝孺等人。

    而後,再由他們帶領文官集團對勳貴特權集團,開火!

    ~~~

    中都皇城些許姓冷,淮安古剎夜半燈明。

    毗鄰淮安王城側,千年幽靜古寺中,陋室燈火通明。

    外間,兩個面容清秀的小沙彌,泥爐翠火煮着香茶。裏間,淮王朱允炆和一面容沉寂之老僧,棋盤對坐。

    棋盤之上黑白分明,朱允炆夾着一枚白子,舉棋不定。視線中,黑子組成了一條大龍,已在白子的絞殺中,頭角崢嶸幾欲破出。但白子也是不是毫無優勢,只差兩步也能成龍。只是白子先手不在,到底是堵,還是拼死一搏反敗爲勝,讓人難以取捨。

    屋裏,檀香縈繞。

    朱允炆成熟不少,就藩之後又爲人父,舉手投足更顯穩重。體態也有些微胖了,但面容愈發的儒雅。

    “千歲,可是有心事?”對面的老僧,名道靜。乃是這座古寺的主持,在淮安一帶頗有賢名。不喜拋頭露面,善於精修佛法。古寺也不張揚,六七個僧人,不收香火,不做法事,頗有些化外之人之意。

    “大師何以得知?”朱允炆微微一笑,手中棋子仍舊未落。

    “您的心不靜,手不穩!”道靜面如沉水,“今日下棋,總是心不在焉,錯着滿手!往日與老曾手談,您雷厲風行。可今日,您卻步步慢,步步想。”

    “確有心事!”朱允炆看着老僧,那古井不波的眼神,“心事如棋,難捨難斷!”

    “人還是事?”道靜追問。

    “都有吧!”朱允炆盯着棋盤,“本王原以爲自己,秉清靜無爲之心,可小看世間事。現在看來,修行的還是不夠。一點小事,就亂了陣腳!”說着,自嘲一笑,“心魔呀!”

    道靜沉思片刻,“可是皇太孫欲駕臨淮安事?”

    “這也你知道?”朱允炆頗爲意外。

    “聖旨明發天下,淮安府半月前就開始準備,官民翹首以盼,誰不知道?”道靜笑道,“說起來洪武爺還真是疼愛這位皇太孫,如朕親臨!老僧也算通曉古今,但歷朝歷代未有如這位皇太孫隆恩之盛者!”

    “哼!”不知是笑聲,還是哼聲,朱允炆鼻子中發出一個音節,臉上依舊帶着些笑意,只是這笑容苦澀極了,一點都不自然。

    “不下了!”忽然,手中的棋子隨意的落在棋盤上,朱允炆繼續道,“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非也非也!”道靜看着棋盤,開口道,“千歲,這棋路您分明有一搏之力,還可死中求活,怎麼就認輸了呢?棋如人生,老僧與千歲您相交日久,千歲千萬都好,就是有些”

    朱允炆眉頭動動,“說,你我至交,但說無妨!”

    “就是太過心軟,性情淡泊缺少些狠勁!”道靜把棋盤復原,笑道,“那些聖人的道德文章,您呀還是少讀一些。道德仁義是給外人看的,是對外人說的,您若是當真了,誤的是您自己!”

    “哈哈哈哈!”朱允炆好似聽到了了不得的笑話,笑得前仰後合起來,幾乎笑出了眼淚,“老和尚,呵呵!你可是看錯了!哈哈哈,大錯特錯!”

    “或許!但,千歲您,還是缺少孤注一擲的勇氣!”道靜平靜的笑道,“不夠心狠!”

    忽然,朱允炆止住笑聲,盯着對方。

    道靜不爲所動,笑容溫和。

    “你這話,有人和本王說過。他說本王,有算計無權術,有野心無擔當!”

    “誰?”道靜問道。

    朱允炆端起茶碗,品了一口,默然無聲。

    “這人倒也通透,老僧還真想認識認識!”道靜又笑道,“千歲還沒說,爲何皇太孫殿下要來,您的心卻不穩了呢?您是當今皇帝親孫,皇太孫的兄長,還有何不穩?”

    “你不懂!”朱允炆放下茶碗,“本王心有忐忑!”說着,又笑笑,“你是心思通透之人,皇家之事很多都說不得,更深究不得。本王在淮安好好的,皇太孫忽然要來,而且還是繞路特意而來,怎能不忐忑!”

    “千歲多慮了,您身份貴重,當真有事,皇太孫反而不會來了!”

    “也對!”朱允炆展顏一笑,“關心則亂!”說着,又是一嘆,“他是君,我是臣,說起來我兄弟二人從小並不親近,早些年他養在皇祖母宮中,從小便在宮裏混世魔王一般,誰都惹不得,對我這個兄長,也沒什麼恭敬的!”

    “本王少年好學,也不大喜歡和他玩在一起。長大後,忽然之間身份天差地別。現在兄弟重逢,該怎麼招待他,本王還真心中沒底!”

    “香車寶馬,古玩玉器,美女樂師,本王這裏都沒有。偏偏他還不喜讀書,不喜歡儒士,也不喜歡你們這樣的和尚!”

    “皇太孫殿下對天下僧人是苛刻了些,不過那是他未見過真正的佛法!”道靜笑道,“若他見到老僧,便會知,天下僧人也不全是浮誇阿諛之輩。”

    “那倒也是!”朱允炆笑道,“不過佛法這事,你和他說,怕是要弄巧成拙!”

    “您越這麼說,這皇太孫老曾非要斗膽一見!”道靜笑道,“還請千歲成全!”

    朱允炆忽然大笑,盯着對方良久,“好呀!屆時他要在你這清幽廟中,架鍋燉肉,可別怪本王事先沒說!”

    “本寺風景正好,正宜飲酒作樂!”道靜止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