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4 章 福禍相依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卿歲歲字數:2474更新時間:24/06/26 20:13:34
洪武三年的時候,北元大敗,短時間對大明無法造成威脅。
然後老朱就直接讓人帶着聖旨,讓納哈出投降獻出遼東。
可納哈出是元末的重臣之一,雖然元朝敗得很難看。
可他的遼東沒事啊,所以他把老朱的話當個屁放了。
可有個叫劉益的,卻在洪武四年的時候帶着遼陽省投靠了大明,老朱對這個識相的小弟表示很欣慰。
畢竟在老朱心裏,他是想在不花費太多物力財力的情況下,就能把整個遼東全部收入囊中。
於是老朱順勢在遼東設立了遼東衛,劉益這個識相的小弟,則成爲了遼東衛的指揮同知。
和元朝有名無實的冊封不同,老朱冊封他是真給物資,給俸祿,給權利,所以當時的部落頭目們都想得到大明的冊封。
而當年的遼東很亂,洪保保就因爲沒有得到大明朝的冊封所以心生嫉妒,殺害了劉益。
這件事,讓老朱意識到,靠遼東的軍閥是不能征服當地的。
所以他就讓張良佐、房嵩爲遼東衛指揮僉事。
以此來實現對劉益故地的直接掌控,同時又把劉益原來的手下。
統統進行“明升暗降”的替換,以穩固遼陽政局的穩定。
再然後老朱就把遼陽的遼東衛,改成定遼都衛。
這也可以看出,老朱對於平遼東的決心。
然後再讓馬雲和葉旺兩人代替劉益,鎮守遼東。
而這兩人也沒讓老朱失望,他們在遼東也是做出了成績的。
建立將軍府、收降高家奴,打退納哈出、征討大寧……
在老朱的心裏,這兩個人,可是十分重要的。
“我們不辛苦,倒是指揮使和兒郎們辛苦了。”
顧晨剛剛觀察了一下,大概是定遼都衛的兒郎們油水太少。
加上環境太過於艱苦,一個個吃飯都是眼冒綠光、狼吞虎嚥。
手掌更是裂了一道道冰口,就連兩位指揮使,那手也沒法子看。
顧晨免不得遞上自己做的護手霜,不顧反對地塞給了兩人。
“兩位將軍的手,是打仗的手,可一定要好好護着。”
看看人家過的日子,再想想自己在京城過的什麼日子。
顧晨頭一次覺得,其實吧,自己的日子已經夠好過了。
“那就多謝顧大人了。”兩位將軍推託不過便只好收下了,然後笑道:“顧大人,小公爺暖房請。”
和外面刺骨的涼意不同,暖房裏頭燒着熱呼呼的炕,溫暖如春,脫了大氅還覺得有些熱。
桌上是早片好的羊肉,還有冒着熱氣的大銅鍋子。
冬天熱量消耗高,兩人早餓了,不用兩人招呼便開始狼吞虎嚥,又喝了好些辣酒才覺得舒坦。
吃飽喝足,就開始說正事,首先發問的是李景隆。
“兩位將軍也知道,我們過來主要是想見李成桂,你們給李成桂帶話了麼,他怎麼說,是來還是不來?”
皇帝早就讓快馬給兩人帶了信,估摸着時間的話。
這會子,李成桂應該已經有回信了才對。
馬雲知道這位小爺着急,便連忙回答道。
“回小公爺的話,李成桂回了信,說是在半月後,在奉集堡相見,他會爲小公爺備好美酒。”
“只是地方是他們選的,我和葉大人也不知,小公爺和顧大人滿意與否,所以並未回他的話。”
他們才是上國,憑什麼讓那個姓李的選位置見?
奉集堡,這裏就是老朱後來置鐵嶺衛的所在之地。
可最開始,老朱並沒想把鐵嶺衛放在那個地方,而是在高麗境內,圖們江以南的那些土地。
當年。
高麗恭愍王時越過了山脈,侵佔了原屬元朝合蘭府的大片土地。
而當時的元朝內憂外患,沒空和高麗爭論這些事情。
所以,他們就理所應當,把這地方當成是自己。
而洪武二十一年的時候,朱元璋要在那裏建大明的衛所。
這在高麗方面看來,明朝索要鐵嶺,分明是要高麗吐出吃進嘴裏的肉,自然是不能答應。
所以當時的高麗王,王禑,就決定要和明朝開戰。
李成桂不肯,可高麗王卻逼迫他,李成桂知道自己打不過明朝,所以就乾脆用手裏的兵造反了。
雖然後來又說是誤會,明朝根本沒想要回元朝的失地。
可是這一回,顧晨確定老朱是非要不可了。
再說了,高麗有銅礦,在古代銅還是很重要的。
而奉集堡屬於兩國的邊界,離這裏還有些距離。
顧晨放下手中的酒杯,道:“立刻傳信給他,讓他來過來定遼都衛,否則咱們就打道回府了。”
什麼玩意兒?
怕被砍,然後在邊界可以方便逃跑麼?
他天朝上國是這種人麼?
再說了,外頭冰天雪地的,他可不想再出門兒走路了,還是讓他來,自己在這等着不香麼?
“顧大人。”李景隆咽了咽口水,有些擔憂地問道:“萬一他不來咋辦,那咱們如何同陛下交代?”
走的時候,陛下可說了,他們必須得把這事辦好。
馬雲和葉旺也有一些擔憂,皇爺的差事若是辦不好。
那……
他們朝着顧晨的脖子上看了看,覺得這腦袋肯定保不住。
顧晨卻一點兒也不擔心,反而笑呵呵地答道:“這事兒沒有萬一,他一定、肯定會來的。”
只要他還想當高麗的王,那他就不會不來。
高麗。
李成桂看着面前的信,開始陷入了兩難的糾結,一邊是怕死,而另一邊,卻又抵擋不住誘惑。
所以糾結了許久,他還是叫來了自己兩個兒子商議。
他的次子李芳果道:“天朝人常說,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父親乃是我朝的不敗神將,自然是君子,所以萬萬不可將自己立於危牆之下。”
此次本就是私下會面,不敢叫外頭人知道的事。
說見不得人,也不爲過。
若是父親進了定遼都衛,那裏就是人家的地盤,人家要殺了父親,他們都沒法子營救。
說不定,高麗王還會給他們扣上私通外國的罪名,從而連累全家,這場賭可一點兒也不划算。
“父親,兒子以爲父親該去。”可長子李芳雨卻不這麼以爲,他輕聲道:“兒出使過大明,見過大明的皇帝,兒子覺得他們和元朝人不同。”
“他們重禮數,最規矩,對異族人,從來也是招撫爲主,對附屬小國,更是寬容溫和。”
“最重要的是,眼下讓大明朝最頭疼的北元還在。”
“遼東境內也是不平,大明皇帝,正是要和父親合作的時候,絕對不會對父親動手的。”
而且最主要的是什麼,他是覺得給大明當附屬國,可比給那個元朝當附屬國好過多了。
元朝野蠻,明朝重禮數。
橫豎都必須要認個爹,那他們爲什麼不認個好說話、又有禮數的爹?
而要去認個霸道、不講道理、動不動打罵自己的人當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