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龜雖壽 【第二卷 神龜雖壽】第八十三章 徐有年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雞腳芝士字數:1936更新時間:24/06/26 19:31:53
殺意爍刀弓,重劍滿藏鋒;
拒蠻天門外,還看定國公!
這是天門關內百姓流傳的幾句民謠,此處天險雖是由唐、魏兩國共同把守,但近十來年,真正要說北蠻最怕的,還是新唐的定國公。
天門關乃唐、魏兩國交界處,位於河東之地北部,天險關門有二,兩國各守其一。北蠻時有打家劫舍、放火騷擾之舉,兩國邊陲守備自然時常需要出兵阻擊,久而久之在此處兩國守備也達成一種心照不宣的規矩——一、三、五逢單便由北魏出兵,二、四、六逢雙便由新唐出馬。
天門關乃中原門戶要地,自然兩國各派能攻善守之將前往,更要緊的是,在中原無戰事之際,天門關倒成了兩國練兵選將的絕佳之地,北魏現今的軍方領袖、上將軍韓單當年也曾在此守關數年。
而這兩句民謠中所提及的‘定國公’,指的是新唐天門關守軍將領徐有年。
徐有年自幼生長於北境邊陲,自小就是馬背上長大,一身馬上功夫了得。徐有年幼時因家中赤貧便入了唐軍,一直在天門關守關。原本他尋思自己在天門關混吃等死一輩子,混個小頭領便了此一生,可是金子終究會發光。時勢造英雄,‘六王之亂’時,不過是小小騎軍統領的他在平亂時屢立奇功,與當時的關內大將軍常之山一南一北遙相呼應,打得在北邊的寧王是苦不堪言,整個寧王的軍對都被他攪得雞犬不寧。
徐有年雖是野路子出身,但卻在作戰指揮上極有天賦,帶兵打仗全然不按套路,訓練的士兵也都與他一個模樣,各個馬上功夫了得,擅長騎射、長途奔襲自然也不在話下。‘逍遙嶺’一戰,徐有年帶隊殺得敵軍聞風喪膽,他從關內率輕騎區區一千,千里奔襲後,就在寧王即將揮師西進的前一個夜裏突然出現。寧王麾下衆將做夢都想不到會有這麼一支毫無戰法卻又如此緊緊相連的騎兵部隊。
那一夜,千騎在寧王軍中衝直撞,見人就砍,卻也不戀戰,好像是亂中有序一般在尋找着什麼,寧王這些將領哪見過這等打法?手下士兵亂做一鍋粥,直到最後火光衝天時,他們才知道這一千餘人的真正目的——糧草!
在亂了大半個時辰後,徐有年的千騎找到了寧王屯糧重地。藉着火光數十裏之外張弓搭箭將守備射死大半,此時徐有年的騎兵卻顯得無比訓練有素,他們以口哨爲號迅速集結,成尖錐之陣形成衝鋒,以風捲殘雲之勢很快地了結剩下的守軍,而後一把大火將寧王的糧草燒個乾乾淨淨。
這把火將寧王燒的連吐幾口血,大大延緩了寧王西進的步伐。寧王軍中將士幾日後得知這股奇襲軍馬是從關內來的之後,更是驚得下巴都快掉下來——
關內的守軍跑到咱們這兒?這鞭子也伸得太長了吧?
或許不只是‘長’,更恐怖的是迅、猛、齊、奇!‘迅’自然不必說;‘猛’,日行千餘里還能如此生龍活虎,在寧王陣營中橫衝直撞、百無禁忌,單這點就絕非普通騎兵能比;‘齊’說的是這支騎兵行動整齊劃一,戰鬥時形散神不散,所有的力量總是向着某一個點使去,所有人像是一張無形的鐵網一樣緊密相連;‘奇’指的自然是‘出其不意’的奇。
逍遙嶺一戰後,徐有年時常帶着軍馬奇襲、騷擾寧王軍隊,奇怪的是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中,這支騎兵隊伍就像是和常之山的軍隊有聯繫一樣,總是一唱一和,寧王準備進軍阻擊常之山時,徐有年就去要道拆橋堵路,常之山的軍隊需要喘息、整頓,徐有年便去夜夜騷擾寧王,更要命的是騷擾手段五花八門,有夜裏跑到寧王軍前鳴鼓佯攻,弄得將士睡不安寧,也有在寧王軍隊炊煙剛滅之時小小騷擾,搞的士兵飽着肚子壓根就放不開手腳,最後受到不小的驚嚇,一些下三濫的手段就更加常見了,比如偷偷跑進軍中在鍋裏下點鬧肚子的藥,隔三差五躲在邊上將寧王的帥旗給射下來……最後弄得整個軍隊真是吃不好睡不實,有苦難言,一來二去士氣極其低落,自然也打不好仗。
就連常之山也覺得奇怪,難不成真是天助我也?直到‘六王之亂’平息,常之山見到徐有年時,二人相視細細打量對方許久,隨後同時開懷大笑,痛飲一天一夜,便結爲生死相交。
有了常之山的舉薦,徐有年平步青雲。待常之山回京後,守護天門關一職便落在徐有年身上。這一來可謂如魚得水,天門關外的北蠻被打得哭爹喊娘,以至於最後北蠻只在一、三、五出動,二、四、六休息。不出數年,徐有年便接過常之山的位置,做了關內大將軍,領守新唐北境。
而前些年,因年事已高,徐有年便從軍中退了下來,唐帝封其爲定國公,搬到長安頤養天年,是以才有‘拒蠻天門外,還看定國公’這兩句。
聽聞徐有年功成身退,北蠻不禁大喜,有蠢蠢欲動之勢,可還未高興兩天,卻發現走了個定國公,來了個‘小定國公’。這小定國不但像徐有年一樣弓馬嫺熟、出兵不按套路,更要命的是這人比徐有年更瘋、更兇,他不光光是將你打退,而且喜歡佔便宜!北蠻荒涼之地有什麼便宜可佔?還偏偏就有,北蠻雖物資匱乏,但馬兒卻異常彪炳,或許是優勝劣汰自然選擇的緣故,又加上北蠻常年馬背討生活,北蠻的馬的確是好,不但毛長身子壯,而且耐寒、善跑。
這位小定國公時不時會搶些北蠻的馬匹回來,蠻人卻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雖然他‘貪’小便宜,但卻從不冒進,像極了一隻狡猾的狐狸,一旦有風吹草動便縮回關內。於是,便有了蠻人口中的‘小定國’綽號。關內百姓更是皆大歡喜,走了個定國公,來了個小定國,日子過得更加踏實,民謠便傳唱得更加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