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 第七十二章 道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雞腳芝士字數:3793更新時間:24/06/26 19:31:53
    這個年文君臣過得辛酸至極,以至於憔悴不少。

    先前,文君臣爲了心中的‘曠世之作’本就絞盡腦汁、心思費盡,不料又突然來了英平這檔子事兒。現在不但日夜照料這位不省心的弟子,而且內心還深深地自責了一把。這個年過完,他皺紋深了、笑容少了,白頭發也冒出不少。

    前日英平已徹底從輪椅上站了起來,又恢復了往日生龍活虎的樣子,文君臣這才稍稍放心。他只是稍作休息,便又回到了那種夜以繼日的狀態中,大部分時間都將自己關在屋裏奮筆疾書,偶爾到先生的那兒求教,至於兩位少年的課業則暫時讓姬陽與代授。

    如此一來倒好了英平。他早已受夠了文君臣的嚴師之風,更受夠了文君臣的苦口婆心。現在讓姬陽與全權負責二人的課業與修行,英平自然高興的不得了。

    在英平眼中,這些師叔中最懂師祖或許是自己的師父,最聽師祖話的或許是七師叔,但論最像師祖的,那必然是三師叔姬陽與。首先,三師叔同樣天縱之資、文武雙全,感覺世間就沒有難倒他的問題。其次,三師叔與師祖一樣總是一種灑脫於塵世之感,雖高高地站在世俗之上,卻不停地在低頭彎腰探尋人間的一切真理。最後,是三師叔與師祖的育人方式都是有教無類,極其寬鬆,不似師父那般諄諄教誨。再加上三師叔是自己的偶像,那英平自然有開心的理由。是以一連幾日下來,英平似乎突然收了性子,從‘厭學少年’變成了‘好學少年’,積極得不得了,整日跟在三師叔後面,儼然成了姬陽與的小影子。

    文君臣相信三師弟,也深深瞭解自己的弟子。見英平樂得其中,他心下也安穩些。

    文君臣倒不是想做這甩手掌櫃,只是現在時間對於他來說顯得格外寶貴,當年一篇《國策論》使得他有幸拜入寒門,成爲中原文首,而今先生讓他做英平的老師自然是大有深意,作爲衆弟子中最瞭解先生的他,他對先生的用意心知肚明。

    這大半年裏,文君臣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其中利害,要知道,如今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將來會對英平產生多大的影響,會對新唐乃至整個中原帶來多大的影響。

    雖然在諸位師弟眼中,文君臣不如姬陽與那般博學,但論世故人情,卻無一人能與他相比。這與年齡無關、與才學無關,而是與他早年的經歷有關——他生於長安城南邊一小村中,家中赤貧,少時起便一邊幹農活一邊讀書。幸虧他天資聰穎,父母也不曾限制他,他才能從羣書中瞭解到這個世界。

    在成年後、入寒門前的數十年裏,他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奉爲人生準則,一個包袱、一雙草鞋、一根柺杖就踏遍了大半個中原。他討過飯、賣過字,在私塾裏當過夫子,在大戶人家中做過短工,也在縣衙門做過師爺,討生活的方式是變了又變,唯獨不變的是不停的讀書、學習。

    未出村莊之前,天下之事他已知三分,踏足中原飽知世事艱難與人間疾苦後,天下之事他已皆盡知曉,否則怎能洋洋灑灑就寫出那篇令先生爲之讚賞的《國策論》?只不過這段可貴的經歷深深埋在文君臣的心中,並未對外人道,就連姬陽與都知之甚少,況乎葉長衫、英平?

    原本有過這些經歷,文君臣應該是八面玲瓏、左右逢源之人,可正因爲心中所堅持的‘道’,才使得他堅守初心,爲先生所賞識。

    這日一早,文君臣便候在陋室門口,待先生起牀後方纔入室。

    今日他來是爲了那部‘大作’,雖說這些年他一直在構思着這麼一部曠世之作,但一旦動筆卻又是另一番情況,否則他也不會日日爲此書所困。

    看着這位看似木訥呆板實則大智大慧的弟子,先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見文君臣欲言又止,無處開口的樣子,先生倒先開口。

    “君臣吶,這段時間辛苦了。”

    “老師您言重了。”文君臣一揖。隨後,他理了理思緒,沉聲說道:“此書事關重大,其中利害君臣知之甚深,恕弟子愚鈍,有些地方尚看不透,望老師指點一二。”

    先生點點頭,坐於桌邊。

    “君臣所奉之道老師自知,老師所奉之道君臣亦知,可爲何這麼些年您不問世事,也不插手列國朝政,可爲何在此事上,卻如此......”

    先生喝了一小口茶盞中的茶水,轉頭看着文君臣,緩緩說道:“爲師來到這世上已有百年有餘,至於有多少年歲連自己都已記不清。自抗蠻之後,爲師便作的閒散之人,不願入世,直到永昌十八年,才開了門納徒。”

    淡淡的幾句話,卻飽含了老者這一生多少滄桑之事。

    話到這裏,這位老者忽然站起身,望向窗外疊起的青山,意味深長地說道:“千百年來,中原風雲變幻,諸國興衰迭起,霸主之位幾度易主。這本是天道之常,不爲一人而存,不爲一人而亡。可奈何北蠻非我族類,兇殘至極,視我中原子民性命爲草芥,毀我中原文化於一旦,不禮不尊、無道無義,彼時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自那時起,爲師便將中原安危視爲己任。如今爲師年歲已高,怎能不考慮考慮身後之事?”

    文君臣忽然身子一顫,心中咯噔一下,難道老師已有何徵兆?

    文君臣動作雖極其輕微,但先生何其敏銳?他淡然一笑,接着說道:“爲師雖有神龜之壽,可終歸是爲凡人,凡人皆有油盡燈枯之時啊……”

    文君臣默默低下頭,心中滋味複雜。

    “千秋萬代,諸國各領風騷,既是中原霸主,自是要將中原安危視爲第一要責。若戚世懋老哥還在執掌大魏,我也倒不必庸人自擾,操這份閒心。”

    堂堂魏昭文王,如今世上敢稱他爲‘老哥’的恐怕只有老師一人了吧?想到此處,文君臣心中覺得有些有趣,可他忽然想到戚世懋一生戎馬,不禁又有些疑惑。

    “老師,魏昭文王南征北戰,河東一戰奪我大唐國土,您爲何對他又如此放心?”

    “諸國之間紛爭不止,千百年前如此,千百年後亦是如此,利之所驅罷了。況乎戰者,國事也,雖必會殃及於民,但終是可掌控的,戚世懋深知民心之重要,戰雖非‘義戰’,但不至於殃及於民過甚,大唐守軍戰敗後,魏軍並未擾民,反倒大力幫助他們修繕因戰爭損壞的房屋與田地,維護民心的安穩。是以河東之民雖世世代代將自己視爲唐人且有歸意,可始終不至於鬧得太厲害。況且在大是大非面前他還是拎得清的,蠻人當年從北邊入侵,戚世懋聞之當即放下西進的大好機會,調兵北上…...”

    說道這裏,先生言語神色中透露出絲絲讚賞之情,他提高聲音,道——

    “世懋兄倒是把中原大義放在一國利益之上,某深以爲然啊。”

    聽着老師略有激昂的聲調,彷彿眼前老者年輕了幾十歲,回到了當年慷慨憤然的年紀,那位千古一帝好似就在這小小草屋之中,一股萬丈高的英氣充斥其中。

    可不過頃刻之間,先生那股豪邁的少年狂氣陡然收起。他目光微寒,輕蔑一笑道:“只可惜現如今的北魏已非百年前的北魏,其狼子之心昭然若揭。莫以爲那個小女娃之所作所爲瞞得過天地,若戚世懋知曉她們姐妹二人這些年與蠻人打過的交道,定會氣得從墳中爬起,親手屠了她倆!”

    文君臣這就有些懵了,小女娃自然是指北魏女相,可未曾聽說她還有任何姊妹,至於與蠻人打交道,那就更是聞所未聞。

    “大魏覬覦大唐甚久,那女娃本是個治世能臣,可這些年卻有些走火入魔,想讓自己名垂千古,想爲戚家立不世之功,建萬世之業。一統中原?哪有那麼簡單。”

    大魏之心路人皆知,只是不知那女相野心竟如此之大,文君臣聽到這裏就越來越心驚,也越來越佩服老師,當真未出草屋便知天下事。

    “開疆闢土這種千秋萬代之功何其誘惑?北魏覬覦大唐甚久,如今不過是忌憚爲師罷了,這些年大魏籠絡後韓,後韓與北魏相交過密,爲的就是將來有朝一日揮師西進。”

    “一旦兩國交戰,則中原大亂,若中原大亂,則北蠻......”

    先生點了點頭。他的確喜歡與文君臣聊天,一點就通,總是能看清問題的關鍵。

    “所以,大唐不能亂!大唐必須強盛!”文君臣不停地點着頭,像是在對着先生,又像是在對着自己,斬釘截鐵地說道。

    先生呵呵一笑不再言語。

    文君臣近日所爲之事可以說是他畢生的心願,此書一旦問世將來若加以實施定然是一條無比艱難險阻的道路,所以近日每每提筆之時他心中都有猶豫,故今日前來陋室求老師指點迷津。

    那他的大作是什麼呢?簡單概括就是‘變法’二字。

    ‘變法’乃諸國尋求前進、奮起甚至稱霸中原的常見手段,在中原漫漫歷史長河中,嘗試過變法的國家數不勝數。自羣雄割據、逐鹿中原以來,諸國崛起強盛、制霸中原大多離不開‘變法’二字。其範圍或大或小,程度或深或淺,可一旦‘新法’得當、施行順利無一不受其利——如今大魏之盛亦不例外,若非百年前魏昭文王初政時季充力推‘盡地力、平糴法’之法,何來今日之位?

    文君臣沉默片刻,復而又開聲問道:“可弟子仍有一事不明,弟子雖崇尚‘法家’,但縱觀歷史,諸國或有尊‘禮’甚於‘法’、或有尊‘法’甚於‘禮’,皆各自強盛不已,稱霸一時,爲何老師偏偏挑中......”

    “不論是‘禮制’凌於‘法制’,還是‘法制’凌於‘禮制’,其興盛的原因皆是因爲順應了時勢,而非‘禮’必定強於‘法’,或‘法’必定強於‘禮’。君臣吶,爲師之所以覺得‘法’勢在必行,其因有二,一是‘法’原本就能爲平民百姓帶來封侯拜相、建功立業的機會,屆時定然萬民積極入世大唐自然興盛,其二嘛…...新皇繼位,掣肘之處必定甚多,新皇若要擺脫這些牽制,‘法’是最有效的手段。”

    此話說得極爲明顯,就差指名道姓將那個‘王’字說出。

    思索片刻之後,文君臣又追問道:“可當今聖上當政以來,興利除弊,大唐已有復甦跡象,若此時弟子再行這‘變法’之事,是否會過於急了些......”

    “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

    “但若引起王侯將相的激烈反對,那大唐百姓豈不…...豈不也得因弟子受罪?這‘變法’是否應該如烹小鮮一般…...循序漸進而推?”

    “不過正何以矯枉?”

    文君臣細細品味這一句話,心中之意忽然堅定起來。之前提筆飄忽不定,下筆猶豫之感皆拋擲於九霄雲外,心中所有報復頓時化作一團熱火,恨不得現在就回屋奮筆疾書。

    於是,文君臣起身向着先生深深一鞠躬,而後便欲轉身離去。

    “君臣吶!”先生見他欲離去,忽地喊住他。

    文君臣停住腳步,隨後不解地看着一臉嚴肅的老師。

    “老師有何吩咐?”

    “君臣吶,這是一條沒有回頭的路,充滿了艱難險惡,你……可要想好了!”

    文君臣目光異常平和,好似老師口中所說的‘艱難險惡’不過是等閒之物,沉聲說道:“但爲心中之道,雖萬死不悔!”

    【這一章略微枯燥,只爲引出後面的劇情,望各位看官多多包涵。(很明顯,這裏要借鑑商君的偉大事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