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 再見,烏托邦
類別:
都市言情
作者:
森外字數:2489更新時間:24/06/26 18:23:13
過了會,舒斌突然擡起頭看着方明華,問道:
“方主席,你是受趙總委託而來,是否能全權做主?”
“當然。”方明華笑了笑:“因爲這個盛世圖書,是我和趙紅軍兩人合夥開的。”
原來如此!
舒斌恍然大悟。
“那好,方主席。”舒斌說着突然拿起放在邊上的公文包,從中取出一本書遞給方明華。
“《論語別裁》?南懷瑾的?”方明華看到這本繁體書書的封面不由得問道:“這本書好像在大陸還沒出版吧?你從香江那邊買的?”
“我在湘潭大學上研究生的時候有個同學叫史蒂芬,是美國人來留學的,去年通過他我認識了在香江居住的南懷瑾先生。”
舒斌解釋道:“我現在想問的是,方主席,你覺得這本書能在內地出版嗎?”
方明華笑了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你呢,你認爲呢?”
“我認爲可以,這是一本關於《論語》的講演錄,但並不顯得艱澀反而妙趣橫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華與價值,這個類型的書在國內市場幾乎還是空白,估計讀者會喜歡,有一定的銷路。”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講現在國內沒有此類的書,所以銷路到底如何?我也沒十分把握,現在國內更多流行是西方的,像培根的《談讀書》柏拉圖《理想國》之類,不過這類書也已經飽和。”
舒斌說完,目光炯炯看着對方。
方明華不慌不忙,拿起酒杯喝了一口才說道:“如果你擔任經理這個職務,你就可以出版。”
“真的?!”
“對,這事我可以說了算!”
“那好!我幹!”
“那好,來,我們幹一杯,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
兩人舉起酒杯。
舒斌決定加入盛世圖書,說話很明顯主動起來,他說道:“方主席,馬上進入九十年代,我預計,隨着經濟、科技的發展,讀者的口味會發生轉變,並不僅僅侷限於文學,同樣,出版的圖書也要迎合這種轉變,擴大視野。”
“譬如像你說的南懷瑾的這本書?”方明華說道。
“對,國學傳統是一類,另外應該是經濟金融、和新興科技如計算機領域等——當然不是專業書籍而是科普類的東西,讀者肯定感興趣。”
“有道理,海口公司裏有個叫戴嘉利的姑娘,是燕京外院畢業的,現在是公司辦公室主任,她的想法和伱很相似。”
“是嗎?等後面我找她談談。”
這場飯局,兩人相談甚歡。
當然,這只是初步達成協議,至於舒斌過來以後的待遇、以及海口和西京兩家盛世圖書之間的關係調整,還需要後面詳談。
不過方明華不想參與這些,說服舒斌加入,他的目的已經達到,剩下就是作爲總經理趙紅軍所要考慮的事。
當天晚上在酒店裏,方明華就分別給趙紅軍和宋棠棠打了電話簡單說明這邊的情況。
“紅軍,舒斌已經答應,剩下就是你的事了,我明天或者後天就準備回來,你過來和他好好談談,他是個很有想法的一個人。”
“爲什麼你不和他繼續談?”
“你是總經理,我不是。”方明華懶洋洋的回答。
方明華確實想趕回去,那本《天行者》初稿才寫了一半多,得加緊進度。
不過離開海口之前,方明華還想見一個人。
韓少工。
《海南紀實》關停,編輯部大部分成員都回了原籍。韓少功留了下來,幫助籌備瓊省作協。
在省政府大院的後面三層樓房的三樓,方明華找到韓少工。
“方主席,你怎麼來海口了?”韓少工看到方明華很驚訝。
“一點私事,辦完了所以過來看看你。”
“來,坐,坐。”韓少工趕忙招呼:“比較亂,條件也艱苦,別笑話啊。”
條件確實很艱苦,只有十幾個平米的辦公室裏,桌子上、椅子上,甚至地上都堆放着各種資料。
韓少工還是從隔壁拿來一把椅子,又給他倒了杯茶。
“你們作協籌備的怎麼樣了?”方明華關心問道。
“正在抓緊時間籌備中,估計明年就可以正式掛牌,到時候邀請你來參加我們的掛牌儀式。”
“好。”方明華很痛快的答應。
兩人又閒聊幾句,方明華試探問道:“韓主席,我在街頭報亭看到你辦的那份《海南紀實》停刊了?”
“是啊,上面的意思,不得不聽。”
韓少工的語氣中多少有點遺憾。
“其實也好,放下好好休息一段時間,辦雜誌是很累的,尤其是像你這種。”方明華安慰道。“我也辭掉了《延河》雜誌社主編的職務。”
聽到這個消息,韓少工有些驚訝。
“你不當主編了?《延河》不是挺受歡迎的嘛。”
“累,身累心更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只擔心出什麼事。”
“是啊.”韓少工也頗有感受:“國內大環境稍有風吹草動,首先倒黴的就是文學界。說實在,我也感到累,準備重新拿起筆寫點東西。”
“不過,韓主席,我看了辦的一期《海南紀實》辦的挺有特色的。”方明華又說道。
提起《海南紀實》,韓少工情緒明顯高漲。
“不瞞你說,去年年10月,《海南紀實》第一期正式出版,你知道發行量多少?60萬份!”
60萬?
這個數字也讓方明華感到吃驚。
自己當主編的時候,《延河》最高的發行量也只有60萬份,人家第一期就達到了。
“我們沒拿國家一分錢,卻在一年時間裏爲國家賺了幾百萬利稅和固定資產。”說到這裏,韓少工頗爲自豪。
“確實能賺錢。”方明華聽來了笑道。
“是啊,但太賺錢也未必是件好事。”韓少工語鋒突然一轉:“錢多導致人們的兩種走向:有些人會更加把錢當成回事,有些人則更加有理由把錢看破。”
“韓主席,你屬於後者。”
“算是吧,相對文學就顯得單純許多,選擇文學實際上就是選擇一種精神方向,選擇一種生存方式和態度———這與一個人能否成爲作家,能否成爲名作家實在沒有關係方主席,你說對不對?”
方明華聽了點點頭:“不過,馬上就要進入九十年代,九十年代寫作環境和八十年代估計會有很大的不同。”
“是啊.時代馬上就要變了。”韓少工感慨道。
開車從作協返回望海樓,方明華想着剛纔和韓少工的談話,他又想到前不久去銀川和張先亮的接觸。
兩人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人,身上都帶有商業化色彩,只不過張先亮更徹底更具有市場化,具有商人敏銳的洞察力,所以創辦了西部影視城,成爲一代文人土豪。
而韓少工的身上更多有一種烏托邦色彩,他參考聯合國人權宣言,歐洲人在開往美洲的“五月花”船上簽訂的《紅五月公約》,瑞典的社會主義福利制度等,起草了一份既有共產主義理想色彩,又有資本主義管理規則,又帶有行幫習氣的大雜燴式的《海南紀實雜誌社公約》,創辦了《海南紀實》雜誌。
但即將到來九十年代不需要這些,滾滾而來是橫掃一切市場經濟大潮。
“起風了。”
方明華看着街道邊椰子樹開始搖擺,感慨了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