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多面手秦楓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劍西來字數:2396更新時間:24/06/26 17:33:32
大明戶部尚書楊思義,集合了來自全國的農業專家,想到的這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辦法,就是肥料。
其實在這片名爲神州的土地上,勤勞勇敢的華夏人,創造出燦爛輝煌的大河文明,農耕文明,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注意到肥料的使用,對於土地增產有重要的意義。
從戰國時代,已經開始使用人糞尿、畜糞、雜草、草木灰作爲肥料。
到秦漢時期,廄肥、蠶矢、繰蛹汁、骨汁、豆萁、河泥也開始被列入肥料的行列。
而現在,已經是1370年,大明洪武年間。
楊思義率領的專家團隊,打算在秦楓灌溉新法的基礎上,再次取得突破的方法,就是採用肥料來促進土地增產。
但是,要用什麼樣的肥料合適?
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增補,民間收集上來的,能夠用於肥田的東西,已經多達百餘種!
糞肥、餅肥、渣肥、骨肥、土肥、泥肥、灰肥……
其中,最早被應用於農業實踐的肥料,自然就是糞肥。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這是最底層的勞苦農民,都懂得的樸素道理。
但問題在於……糞肥並非那麼容易獲取。
以秦楓所在的淳化縣爲例。
一戶人家,經常會擁有二十畝地,甚至更多一點。
二十畝地,那是極其廣袤的一片土地,光靠一家人的便溺之物……那得多能拉啊!
哪怕是如今已經先富起來的淳化縣,很多人家在能夠吃飽肚子之餘,開始養雞養豬,豐富餐桌食譜的同時,也多了一項糞肥的來源,卻依然不可能供給二十畝地的需求。
更何況,那些珍貴的畜糞,同樣要送到沼氣池裏,用作生產沼氣的原料呢。
但是,戶部尚書楊思義的努力,也同樣沒有白費。
集合近乎整個大明天下的智慧,雖然沒能搞出比秦楓灌溉新法更高明的種地辦法,卻發現了一個新型肥料,能夠用於土地糧食增收增產。
紅萍。
楊思義手中拿着一份文書,上面用粗陋的文字寫道:各邑農人,多蓄萍以壅田,養時萍浮水上,禾間輒爲所壓,不能上茁,夏至時萍爛,田水爲之變色,養苗最爲有益。久之,與土化合,便成肥料,苗吸其液,勃然長髮,每畝初畜時僅一二擔,及至腐時,已多至二十餘擔……
農家人,哪怕找幾個能寫字的,自然也寫不好。
但楊思義完全不計較這文字的好壞,這裏面蘊含的內容,才是他真正在意的東西。
紅萍!
真有這麼好的肥田效果?
若能在全國鋪開,善莫大焉!
但是楊思義身居高位,老成持重,自然不能僅憑這一紙文書,就立刻大張旗鼓向全國推行。
他很快就想到了率先搞出灌溉新法的淳化縣。
既然那個叫秦楓的淳化縣令能在一縣之地做出成績,我也大可以效仿一下啊!
同樣選應天府下轄的一個縣,把這個在稻田裏種植紅萍壅田的法子推廣下去,最多一年的時間,就能看到效果。
若是真能跟這文書上說得一樣,那麼至少明年,這個試驗縣裏的莊稼產量,就要勝過淳化縣。
到那時候,再推廣至全國,那麼我大明糧食的增產,就有多了一重紮實的保障。
楊思義的效率很高,很快就把想法落實,最終選擇了跟淳化縣毗鄰的句容縣,開始試驗稻田裏蓄養紅萍作爲肥料的辦法。
不過,朝堂上下,都忙碌着打造戰船,出征日本的事情,幾乎沒人注意到楊思義在應天府的一縣之地,搞的這點小小的肥田試驗。
……
大明皇帝朱元璋,最近心情晴朗了許多。
憑藉從秦楓那裏找到的靈感,再加上九五至尊的威勢,跟劉伯溫做了一個局,強行以大明國債的名義,籌措到了建造艦船的費用。
身爲皇帝,這次重操舊業,討飯討得相當硬氣。
現在,萬事俱備,已不欠東風。
只待明年,艦船下水,兵部訓練的水師精銳同時完成訓練,便可以揚帆出海,去往那個心心念念的島國,並嘗試在那裏找到秦楓心聲中反覆提及的金山銀礦。
心情晴朗的朱元璋,趁着朝堂一團忙碌,他卻悠哉悠哉,習慣性地再次踏上了淳化縣的土地。
此時,秋收已經完全結束,按照朝廷規定要交的田稅,也早就押運到了應天府的糧倉。
但是在淳化縣這裏,卻絲毫無法感受到任何農閒的氣氛。
田裏,地裏,隨處可見忙碌得熱火朝天的農人,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興奮的神色,絲毫不以這些農活的苦累爲意。
吃苦受累算什麼?
這可都是爲了自家的好日子掙命,哪怕累死也是帶着笑的啊!
朱元璋知道,這是秦楓曾經提到的“冬閒間作”計劃,開始轟轟烈烈地展開崢嶸。
雖然傳說中的高產土豆,還是不見蹤影。
但是在秦楓的帶領下,家家戶戶都在剛閒下來的土地裏,種上了菜心、油菜、豌豆、甚至棉花等各種作物。
一個冬天的時間,等這些作物收成了,全都是錢啊!
到那時候,淳化縣的生活水平,又將提升老大一截,把周邊幾個州縣,都遠遠地甩在後面。
秦楓發行的那些“淳化稻穀債”,在這樣大好的局勢下,更是沒有任何困難,不會有人擔心這樣富裕的縣衙,還能還不清區區的稻穀債。
朱元璋的目光,遠遠地追着正在地裏跟幾個老農一起忙碌的秦楓身上。
這位縣太爺,真是個多面手。
縣衙裏,威風八面,不論任何疑難的案件,到他手上,似乎都能得到最妥善的解決。
別的不說,光是秦楓斷案之後,反過來影響大明刑部修訂《大明律》的例子,都已經發生了不止一次。
刑部尚書的心態早崩了。
但是沒辦法,事實證明,秦楓做出的判罰,不論是原告被告,都是心悅誠服,更是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一致認同,可比《大明律》裏那些模糊不清的法條,更具備實操性,更能貼近老百姓的實際。
縣學裏,秦楓又能搖身一變,化作知識淵博的先生,甚至在鄭吳先生因病缺席之後,連聞史的課程都給接了過來,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別說那些蒙學的孩子了,就連大明皇帝朱元璋,都覺得眼界大開。
而現在,秦楓捲起褲腿,跟老農一樣在地裏忙活,探討這些冬季間作作物的種植經驗,又儼然成了種莊稼的行家裏手,跟那些自詡一心只讀聖賢書,提到莊稼就皺起眉頭的清貴官員,完全不一樣。
“大人!”
一聲遠遠的呼喚,打斷了朱元璋的思索。
一名神色剽悍的淳化衙役,自遠而近,向秦楓遞上一份文書,於是秦楓站起身,在粗布衣裳上隨意擦了擦泥手,便打開文書,只看了一眼,就驟然露出驚訝的神色。